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4704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具备:触点块,其具有形成有固定触点的固定触点部和形成有相对于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点的可动触点部;以及驱动块,其使可动触点以能够相对于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方式进行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中,驱动块具备线圈块,该线圈块具有:铁芯,其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和从主体部的两端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一对腿部;线轴,其供铁芯组装;线圈,其卷绕于组装有铁芯的线轴。

而且,驱动块具备通过切换线圈块的励磁、非励磁而进行摆动的衔铁块。

并且,衔铁块具备衔铁,该衔铁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两端与铁芯的腿部对置配置,通过切换线圈块的励磁、非励磁,而使该衔铁以将一端作为轴而另一端相对于铁芯的腿部接近或离开的方式进行摆动。该衔铁具备: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臂部主体;形成于臂部主体的水平方向一端而在摆动时成为轴的支承部;以及形成在水平方向另一端的磁极部。

而且,衔铁块具备板状件,该板状件具有与可动触点部抵接的操作突起,且伴随衔铁的摆动进行移动。

这样,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切换线圈块的励磁、非励磁来使衔铁摆动从而使在板状件上形成的操作突起移动,伴随该操作突起的移动而使可动触点以相对于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方式移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888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在衔铁的支承部以及磁极部分别形成有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因此,衔铁的支承部的重心以及磁极部的重心位于比臂部主体的重心靠上方的位置。

并且,板状件的操作突起对臂部主体的水平方向中央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进行按压。即,板状件的操作突起对臂部主体的成为与重心大致相同高度的部位进行按压。

这样,在现有的技术中,采用板状件的操作突起在支承部与磁极部之间对比支承部的重心及磁极部的重心靠下侧的部位进行按压的结构。

因此,在使衔铁摆动而板状件的操作突起对臂部主体进行按压时,衔铁的下部可能会抬起。并且,若衔铁的下部抬起,则可能无法使衔铁顺利地摆动。

另外,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板状件的操作突起对臂部主体的比水平方向中心靠支承部侧的上下方向中央部进行按压。

这样,在现有的技术中,板状件的操作突起对臂部主体的比水平方向中心靠支承部侧的部位进行按压。因此,在对衔铁作用有操作突起的按压力时,使支承部侧从铁芯离开的力大于使磁极部侧从铁芯离开的力。其结果是,衔铁的下部可能会抬起。并且,若衔铁的下部抬起,则可能无法使衔铁顺利地摆动。

另外,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将具有固定触点和相对于该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点的触点块、以及使可动触点以能够相对于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方式移动的驱动块组装于基体。

并且,在衔铁的支承部的上下设置轴部,将下侧的轴部安装于设于基体的轴支承部,将上侧的轴部安装于设于线轴的轴支承部,从而使衔铁以支承部为轴而进行摆动。

即,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利用基体和线圈框这两方进行衔铁的支承部的定位。因此,可能导致由尺寸误差等引起的偏差变大,难以使衔铁的摆动行程稳定,可能导致电磁继电器的动作变得不稳定。

这样,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难以提高电磁继电器的动作的稳定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进一步提高动作的稳定性的电磁继电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具备:触点块,其具有形成有固定触点的固定触点部及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点的可动触点部;驱动块,其使所述可动触点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方式移动。

另外,所述驱动块具备铁芯,该铁芯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主体部、以及在所述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状态下从该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两端部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的腿部。而且,所述驱动块具备:线圈框,其供所述铁芯组装;以及线圈,其以在该线圈与所述铁芯的主体部之间夹设有线圈框的状态卷绕于所述铁芯的主体部。而且,所述驱动块具备:衔铁,其配置为从所述铁芯的一方的腿部朝向另一方的腿部延伸,且以一端部为轴而进行摆动;移动体,其伴随所述衔铁的摆动而进行移动。

另外,所述衔铁具备:支承部,其与所述铁芯的一方的腿部对置且成为所述轴;磁极部,其与所述铁芯的另一方的腿部对置;臂部,其将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磁极部连接设置,以所述支承部为轴而使所述磁极部相对于所述铁芯的另一方的腿部接近或离开地进行摆动。

另外,所述移动体设于所述臂部,并且在该移动体形成有使所述可动触点移动的按压突起。

并且,所述按压突起形成于将所述支承部的重心与所述磁极部的重心连结的线段上。

另外,也可以为下述的电磁继电器。

即,电磁继电器具备:触点块,其具有形成有固定触点的固定触点部及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点的可动触点部;以及驱动块,其使所述可动触点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方式进行移动。

另外,所述驱动块具备铁芯,该铁芯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主体部、以及在所述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状态下从该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两端部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的腿部。而且,所述驱动块具备:线圈框,其供所述铁芯组装;以及线圈,其以在该线圈与所述铁芯的主体部之间夹设有线圈框的状态卷绕于所述铁芯的主体部。而且,所述驱动块具备:衔铁,其配置为从所述铁芯的一方的腿部朝向另一方的腿部延伸,且以一端部为轴进行摆动;以及移动体,其伴随所述衔铁的摆动而进行移动。

另外,所述衔铁具备:支承部,其与所述铁芯的一方的腿部对置且成为所述轴;磁极部,其与所述铁芯的另一方的腿部对置;以及臂部,其将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磁极部连接设置,且以所述支承部为轴而使所述磁极部相对于所述铁芯的另一方的腿部接近或离开地进行摆动。

另外,所述移动体设于所述臂部,并且在该移动体形成有使所述可动触点移动的按压突起。

并且,所述按压突起形成于将所述支承部的磁力中心与所述磁极部的磁力中心连结的线段上。

另外,也可以为下述的电磁继电器。

即,电磁继电器具备:触点块,其具有形成有固定触点的固定触点部及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点的可动触点部;以及驱动块,其使所述可动触点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方式进行移动。

另外,所述驱动块具备铁芯,该铁芯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主体部、以及在所述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状态下从该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两端部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的腿部。而且,所述驱动块具备:线圈框,其供所述铁芯组装;以及线圈,其以在该线圈与所述铁芯的主体部之间夹设有线圈框的状态卷绕于所述铁芯的主体部。而且,所述驱动块具备:衔铁,其配置为从所述铁芯的一方的腿部朝向另一方的腿部延伸,且以一端部为轴而进行摆动;以及移动体,其伴随所述衔铁的摆动而进行移动。

另外,所述衔铁具备:支承部,其与所述铁芯的一方的腿部对置且成为所述轴;磁极部,其与所述铁芯的另一方的腿部对置;以及臂部,其将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磁极部连接设置,且以所述支承部为轴而使所述磁极部相对于所述铁芯的另一方的腿部接近或离开地进行摆动。

另外,所述移动体设于所述臂部,并且在该移动体形成有使所述可动触点移动的按压突起。

并且,所述按压突起在所述臂部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且所述臂部的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的侧视观察下形成于比所述衔铁的水平方向中心靠所述磁极部侧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为下述的电磁继电器。

即,电磁继电器具备:触点块,其具有固定触点及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点;驱动块,其使所述可动触点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方式进行移动;以及基体,其供所述触点块及所述驱动块组装。

另外,所述驱动块具备铁芯,该铁芯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主体部、以及在所述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状态下从该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两端部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的腿部。而且,所述驱动块具备:线圈框,其供所述铁芯组装;线圈,其以在该线圈与所述铁芯的主体部之间夹设有线圈框的状态卷绕于所述铁芯的主体部;以及衔铁,其配置为从所述铁芯的一方的腿部朝向另一方的腿部延伸,且以一端部为轴而进行摆动。

另外,所述衔铁具备:支承部,其与所述铁芯的一方的腿部对置且成为所述轴;磁极部,其与所述铁芯的另一方的腿部对置;以及臂部,其将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磁极部连接设置,且以所述支承部为轴而使所述磁极部相对于所述铁芯的另一方的腿部接近或离开地进行摆动。

并且,所述支承部通过所述铁芯的一方的腿部以及定位部而被定位,所述定位部形成在所述线圈框与所述基体中的任一方。

发明效果

根本发明,能够得到可进一步提高动作的稳定性的电磁继电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图,(a)是从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分解表示的图,是从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分解表示的图,是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拆下了罩的状态的图,(a)是从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块的图,(a)是从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块分解为线圈块和衔铁块来表示的图,是从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块分解为线圈块和衔铁块来表示的图,是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块分解表示的图,是从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9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块分解表示的图,是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框的图,(a)是从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框的图,是从插入铁芯的一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框的图,(a)是从插入铁芯的一侧观察的侧视图,(b)是从线圈缠绕部突出的一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框中插入有铁芯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框块的图,是从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块的剖视图,是表示在线圈框块上卷绕有线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衔铁块分解表示的图,(a)是从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衔铁块的图,(a)是从按压突起侧观察的侧视图,(b)是从凹部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衔铁块的剖视图,是在与按压突起及凹部对应的位置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铁芯与衔铁块的位置关系的图,(a)是从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铁芯与衔铁块的位置关系的图,是从衔铁块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铁芯与衔铁块的位置关系的图,是从铁芯的腿部前端侧观察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铁芯与衔铁块的位置关系的图,是从衔铁块的支点侧观察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触点块的图,(a)是从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触点部的图,(a)是表示组装前的自由状态下的可动触点部的图,(b)是表示组装后且未使驱动块驱动的状态下的可动触点部的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触点部与衔铁块的位置关系的图,是从可动触点部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触点部与按压突起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7是从一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体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体的触点块收容空间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体的驱动块收容空间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体的分离壁与线圈的位置关系的图,(a)是立体图,(b)是从驱动块收容空间观察的侧视图,(c)是俯视图。

图3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将驱动块安装于基体的方法的图。

图32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将触点块安装于基体的方法的图,是表示将可动触点部安装于触点块收容空间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3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将触点块安装于基体的方法的图,是表示将固定触点部安装于触点块收容空间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触点断开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触点闭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6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从线圈到可动触点部的绝缘距离的剖视图。

图37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从衔铁到可动触点部的绝缘距离的剖视图。

图3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衔铁块的上侧突部与基体的隔壁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拆下了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0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框与板簧分解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是表示衔铁的支承部由板簧和铁芯支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拆下了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基体的立体图。

图4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框的立体图。

图4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是表示衔铁的支承部由基体和铁芯支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框块的立体图。

图4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块的立体图。

图4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块的剖视图,是表示在线圈框块上卷绕有线圈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将电磁继电器的长边方向作为前后方向x、将电磁继电器的短边方向作为宽度方向y、将电磁继电器的厚度方向作为上下方向z来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多个实施方式中包含同样的构成要素。因此,以下,对于那些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共通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20。

壳体20具备:树脂制的基体200,其供触点装置10组装;树脂制的罩300,其呈一端开口的大致箱形状,以覆盖组装有触点装置10的基体200的方式配置。

并且,通过用罩300覆盖基体200,来将触点装置10收容于壳体20的内部。

该触点装置10包括:触点块60,其具有固定触点660和相对于该固定触点660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点610;驱动块40,其使可动触点610以能够相对于固定触点660接触或分离的方式移动。

即,在壳体20的内部收容有:触点块60,其具有固定触点660和相对于该固定触点660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点610;驱动块40,其使可动触点610以能够相对于固定触点660接触或分离的方式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组装有触点装置10的基体200用罩300覆盖了的状态下,在基体200的背面侧涂敷粘接剂100,从而将触点装置10固定于基体200,并且将基体200与罩300固定(参照图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罩300的顶壁部设有用于进行热密封的孔301、以及用于避免罩300的成形时的浇口引起的不良情况的台阶部302。

如图2所示,驱动块40具备:线圈块70,其具有线圈72和由磁性材料形成且供线圈72卷绕的铁芯800,通过对线圈72通电而使铁芯800作为电磁铁发挥功能;衔铁块50,其在铁芯800的作为电磁铁的作用下摆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体200的基底部210,以沿大致x方向延伸且朝向z方向上方立起的方式立设有隔壁220。并且,通过设置该隔壁220,而将触点块60和驱动块40以分离且绝缘的状态组装于基体200。

即,壳体20的内部被沿大致x方向延伸的隔壁220在y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各个空间成为触点块收容空间230和驱动块收容空间240(参照图28及图29)。

而且,在隔壁220的驱动块收容空间240侧,形成有沿大致x方向延伸且向y方向突出的分离壁222。并且,通过设置该分离壁222,而将线圈块70的线圈72与衔铁块50以分离且绝缘的状态组装于基体200。

即,通过设置分离壁222,而将驱动块收容空间240分割为线圈收容空间250和衔铁块收容空间260。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壳体20的内部主要划分为三个空间(触点块收容空间230、线圈收容空间250以及衔铁块收容空间260)。并且,使触点块60、线圈块70以及衔铁块50收容于各个空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块70通过在线圈框块71上卷绕线圈72而形成(参照图6、7及图14)。

该线圈框块71具备铁芯800,该铁芯800具有:沿x方向(一方向)延伸的主体部810;在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x方向)的状态下从该主体部810的延伸方向两端部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的腿部820、830。

该铁芯800由大致c字状的薄板形成,例如可以通过对板状的磁性材料进行冲裁而形成。

另外,线圈框块71具备供铁芯800组装的线圈框700。而且,线圈框块71与线圈72电连接,且具备一端与线圈72电连接而另一端向壳体20的z方向的下侧突出的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条)线圈端子900。线圈端子900与外部电源等电连接,通过该线圈端子900来进行向线圈72的通电。

如图10~图12所示,线圈框700具备:沿x方向延伸且供线圈72卷绕的主体部720;设于主体部720的x方向两端部的凸缘部710。

并且,在线圈框700的y方向一侧(将线圈块70组装于基体200的状态下的隔壁220侧)形成有开口部731,且形成有供铁芯800插入的槽部730。

该槽部730由沿x方向及z方向延伸且在从y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呈大致c字状的基壁部740、与基壁部740的上部连接设置且向y方向一侧突出的上壁750、与基壁部740的下部连接设置且向y方向一侧突出的下壁760、以及向上壁750的x方向两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壁770划分成。

另外,在凸缘部710的与槽部730对应的部位,以与槽部730连通的方式形成有缺口711,从而避免铁芯800的插入被凸缘部710妨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两侧的延伸设置壁770分别具备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壁711。而且,x方向一侧(后述的衔铁510的支承部512侧)的延伸设置壁770具备以从水平壁771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连接设置的垂下壁772。

并且,通过将铁芯800的主体部810及腿部820、830的上侧(主体部810侧)插入该槽部730,从而将铁芯800组装于线圈框700(参照图1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壁(划分出槽部730的壁部)750的槽部730侧的与凸缘部710、710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压入肋751、751,从而将铁芯800压入槽部73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有凸缘部710、710的部位,以沿着凸缘部710、710的内周延伸的方式设置压入肋751、751。因此,在使铁芯800压入槽部730时,产生从凸缘部710、710的内周面朝向凸缘部710、710的外周方向的压入力。这样,通过向凸缘部的外周方向产生压入力,能够抑制线圈框710的变形。

而且,在垂下壁(划分出槽部730的壁部)772的槽部730侧的内表面,形成有用于抑制被压入(插入)到槽部730内的铁芯800向脱离的方向(向开口部731侧)移动的突起78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垂下壁772的与槽部730面对的内表面形成有随着朝向槽部730的里侧(基壁740侧)而突出量变大、且里侧(基壁740侧)的面成为与基壁740大致平行的平坦面的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突起780。

这样,在将铁芯800压入(插入)槽部730时,铁芯800被突起780的倾斜面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铁芯800压入(插入)槽部730内。另一方面,在将铁芯800压入(插入)槽部730内的状态下,由于铁芯800的侧面(开口部731侧的面)被突起780的里侧(基壁740侧)的面按压,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被压入(插入)槽部730内的铁芯800向脱离的方向(开口部731侧)移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y方向(铁芯800向槽部730的插入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在垂下壁(划分出槽部730的壁部)772及基壁(划分出槽部730的壁部)740的与突起780对应的部位形成有使突起780整体露出的退让部781。

通过形成该退让部781,在使用模具来树脂成形线圈框700时,能够容易地调整突起780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线圈框700及铁芯800的x方向另一侧(后述的衔铁510的磁极部513侧)作为在卷绕线圈72时由卡盘固定的部位,因此,仅在x方向一侧(衔铁510的磁极部513侧)设置突起780。这样,在利用卡盘进行固定时,通过在由于杠杆原理而容易抬起的部位、即相反侧的面形成突起780,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铁芯800的x方向一侧(衔铁510的磁极部513侧)抬起。

另外,在铁芯800,为了使磁通密度降低或者防止误插入而形成有凹凸部811,使槽部730的形状成为与该凹凸部81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另外,线圈端子900具备:供线圈72的始端721、终端722缠绕的端子缠绕部910;被压入线圈框700而将线圈端子900固定于线圈框700的压入片920;在壳体20的外部露出而与外部电源等电连接的端子部930。

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外侧的线圈端子900通过将端子缠绕部910以前端向线圈框700的外部突出的方式插入在x方向一侧(衔铁510的磁极部513侧)的水平壁771形成的插入孔771a,并且将压入边920压入在垂下壁772形成的压入槽772a,从而固定于线圈框700。

另一方面,x方向内侧的线圈端子900通过将端子缠绕部910以前端向线圈框700的外部突出的方式插入在x方向一侧(衔铁510的磁极部513侧)的水平壁771形成的插入孔771a,并且将压入边920压入在凸缘部710形成的压入槽712,从而固定于线圈框700。

如上所述,该线圈框700使用模具进行树脂成形而形成,使树脂从多个树脂浇口向模具内流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两个树脂浇口来形成线圈框70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框700形成有两处(至少两处)树脂浇口痕迹741。这样,通过使用两个(至少两个)树脂浇口来形成线圈框700,能够更可靠地使树脂填充于x方向两侧的成形体积较大的部分。其结果是,成形条件的容许度变宽,能够在更适当的成形条件下成形。另外,能够使成形流动稳定,从而能够减小翘曲。另外,能够减小翘曲的偏差。其结果是,能够更高精度地成形线圈框7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线圈框700的凸缘部710的附近形成两个树脂浇口痕迹741。即,在成形体积较大的部分、即x方向两侧的凸缘部710附近形成两个树脂浇口痕迹741。

并且,在线圈框700的与树脂浇口痕迹74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鼓出部742。这样,通过设置鼓出部742而设为厚壁,从而能够确保线圈框700的刚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垂下壁772的下端连接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支承部侧突出片(定位部)743。此时,将支承部侧突出片(定位部)743以成为相对于铁芯800向y方向离开了规定距离的状态的方式连接设置在垂下壁772的下部。具体而言,以使垂下壁772的下端向y方向延伸设置并且从该延伸设置部分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支承部侧突出片(定位部)743。这样,通过使垂下壁772的下端向y方向延伸设置,从而在该延伸设置部分的上部形成有空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形成于延伸设置部分的上部(支承部侧突出片743的上部)的空间作为线圈引出空间790。另外,将划分出该线圈引出空间790的下端的延伸设置部分的上表面形成为向下凸的圆滑的弯曲面,以使得能够将引出来的线圈容易地缠绕于端子缠绕部91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线圈引出空间790形成有鼓出部742。因此,为了能够抑制线圈72被边缘切断,而将鼓出部742的表面形成为未形成边缘的圆滑的曲面。

并且,通过在组装有铁芯800的线圈框700上安装线圈端子900而形成线圈框块71,在主体部810及主体部720上卷绕线圈72,将始端721及终端722从线圈引出口791引出到线圈引出空间790内,并分别缠绕于线圈端子900的端子缠绕部910,从而形成线圈块70。

就这样的线圈块70而言,铁芯800的主体部810在上表面812及下表面813(相互分离的两个面)和一方的侧面814被线圈框700的主体部720覆盖且另一方的侧面815未被主体部720覆盖的状态下卷绕线圈72(参照图15)。即,铁芯800的主体部810组装于大致c字状的主体部720。这样,通过将铁芯800的主体部810组装于大致c字状的主体部720来确保线圈框700的刚性。

另外,在铁芯800的一方的腿部820与支承部侧突出片(定位部)743之间形成有供衔铁510的支承部512插入的空间部70a(参照图14)。

需要说明的是,支承部侧突出片(定位部)743为按压衔铁510的支承部512的板,呈大致l字状(参照图34)。另外,在支承部侧突出片(定位部)743的下端设有与基体200的卡合突起218卡合的卡合端743a。

另一方面,在基壁740的x方向另一侧(衔铁510的磁极部513侧)的下端连接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磁极部侧突出片(限制部)744。

此时,将磁极部侧突出片(限制部)744以成为相对于铁芯800向y方向离开了规定距离的状态的方式连接设置在基壁740的下部。具体而言,以使基壁740的下端向y方向延伸设置并且从该延伸设置部分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磁极部侧突出片(限制部)744。

该磁极部侧突出片(限制部)744用于限制磁极部513向从铁芯800的另一方的腿部830离开的方向摆动,呈大致板状件状。

并且,在铁芯800的另一方的腿部830与磁极部侧突出片(限制部)744之间形成有供衔铁510的磁极部513插入的空间部70b(参照图7)。

并且,在将衔铁510的磁极部513插入了空间部70b的状态下,磁极部513及腿部830的彼此对置的面分别成为磁极面513a、831。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形成线圈框700的树脂材料,能够使用流动性高且耐热性优异的液晶聚合物(lcp)。若使用该液晶聚合物(lcp)来形成线圈框700,则能够进一步精度良好地形成凹凸形状。

衔铁块50配置为从铁芯800的一方的腿部820朝向另一方的腿部830延伸,具备以一端部为轴512a而进行摆动的衔铁510和伴随衔铁510的摆动而移动的移动体520。

在本实施方式中,衔铁510呈在x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具备与铁芯800的一方的腿部820对置且成为轴512a的支承部512、以及与铁芯800的另一方的腿部830对置的磁极部513。而且,衔铁510具备臂部511,该臂部511将支承部512和磁极部513连接设置,且使磁极部513以支承部512为轴而相对于铁芯800的另一方的腿部830接近或离开地进行摆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衔铁510在臂部511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x方向)且臂部511的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的侧视观察(从y方向观察的状态)下,相对于上下方向中央的水平线大致线对称。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述的线段l与上下方向中央的水平线大致一致,衔铁510相对于该线段l大致线对称。

具体而言,支承部512呈相对于线段l大致线对称的四边形状,磁极部513比臂部511向上下突出,但也呈相对于线段l大致线对称的四边形状。并且,将支承部512与磁极部513连接设置的臂部511也呈相对于线段l大致线对称的四边形状。

另外,在臂部511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x方向)且臂部511的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的侧视观察(从y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支承部512的上表面512b及下表面512c成为平坦面。

而且,在臂部511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x方向)且臂部511的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的侧视观察(从y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支承部512的上表面512b及下表面512c位于比移动体520的上表面520a及下表面520b靠上下方向中央侧的位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部512未设置沿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延伸设置部(轴支承于线圈框700、基体200的轴部)。这样,衔铁块50的重量变轻,更加不易倾斜。

另外,由于在支承部512未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延伸设置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铁芯800的一方的腿部820和在线圈框700与基体200中的任一方形成的定位部来对支承部512进行定位。这样,与利用线圈框700及基体200这两方进行支承部512的定位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组装误差,能够进一步精度良好地进行组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利用铁芯800的一方的腿部820和在线圈框700形成的支承部侧突出片(定位部)743来对支承部512进行定位。这样,通过在供铁芯800组装的线圈框700形成支承部侧突出片(定位部)743,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组装误差。

另外,在线圈框700与基体200中的任一方形成有用于限制磁极部513向从铁芯800的另一方的腿部830离开的方向摆动的限制部。这样,能够进一步精度良好地进行组装,能够进一步提高衔铁块50的行程(摆动范围)的精度,能够使行程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极部侧突出片(限制部)744形成于线圈框700。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512的定位及磁极部513的摆动范围的限制由设于线圈框700的支承部侧突出片(定位部)743及磁极部侧突出片(限制部)744来进行。因此,能够使支承部512的夹入尺寸、磁极部513的行程更稳定。

另外,移动体520设于衔铁510的臂部511。该移动体520通过使用模具进行树脂成形而形成,可以使衔铁510压入与衔铁510形成为不同体的移动体520,也可以通过镶嵌成形而一体地形成衔铁510和移动体520。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形成移动体520的树脂材料,可以使用流动性高且耐热性优异的液晶聚合物(lcp)。若使用该液晶聚合物(lcp)形成移动体520,则能够更加精度良好地形成凹凸形状,而且能够使移动体520的厚度比较薄。

并且,在移动体520形成有按压后述的可动触点部600而使可动触点610移动的按压突起521。

该按压突起521可以形成在将支承部512的重心c1与磁极部513的重心c2连结的线段l上。

另外,也可以在将支承部512的磁力中心与磁极部513的磁力中心连结的线段上形成按压突起521。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使支承部512的重心c1与支承部512的磁力中心大致一致并且使磁极部513的重心c2与磁极部513的磁力中心大致一致的情况。因此,将支承部512的磁力中心与磁极部513的磁力中心连结的线段也与将支承部512的重心c1与磁极部513的重心c2连结的线段l大致一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臂部511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x方向)且臂部511的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的侧视观察(从y方向观察的状态)下,线段l成为大致水平。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突起521、支承部512的重心(磁力中心)c1以及磁极部513的重心(磁力中心)c2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而且,按压突起521、支承部512的重心(磁力中心)c1以及磁极部513的重心(磁力中心)c2位于衔铁块50的上下两端之间。

这样,在被按压突起521按压了时,能够抑制衔铁块50的下侧以抬起的方式转动(参照图22的箭头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突起521在臂部511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x方向)且臂部511的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的侧视观察(从y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形成在比衔铁510的水平方向中心c3靠磁极部513侧的位置。

这样,在使按压突起521的按压力作用于衔铁510时,使支承部512侧从铁芯800离开的力小于使磁极部513侧从铁芯800离开的力。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衔铁510的支承部512的下部抬起。另外,按压支承部512的按压板的力不需要太大,即使利用例如像支承部侧突出片(定位部)743那样只是从线圈框700突出的突出片,也能抑制支承部512的移动。并且,若减小利用按压板按压支承部512时的按压力,则能够抑制使衔铁块50摆动时产生的较大的摩擦,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

触点块60具有形成有固定触点660的固定触点部650、以及形成有相对于固定触点660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点610的可动触点部600。

可动触点部600具有板簧620,该板簧620具有板厚及板宽,且在该板簧620上形成有可动触点610。该可动触点部600的除了可动触点610之外的部位例如可以通过对一张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使其弯曲来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20具备:供可动触点610安装的动作片621;在动作片621的x方向一端以弯曲的状态连接设置而使动作片621向y方向移动的弹簧片622。

另外,在动作片621形成有沿大致x方向延伸的狭缝621a,前端侧成为两股状。并且,在被分为两股的各片上分别各固定有一个可动触点610。

并且,动作片621被按压突起521按压而向y方向移动,伴随该动作片621的移动,可动触点610移动而相对于固定触点660接触或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及图26所示,按压突起521的按压区域r1设定于动作片621的弹簧片622侧。即,按压突起521对动作片621的未形成狭缝621a的部位进行按压。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区域r1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板簧620的板宽方向的宽度)w1成为该板簧620的与按压区域r1对应的部位的板宽(上下方向的宽度)w2的一半以下。

这样,即使可动触点部600、衔铁块50发生了倾斜,也能够极力减小按压点的位置偏移,能够抑制产生将衔铁块50的下侧抬起的力。

另外,在弹簧片620的x方向一端连接设置有固定片630,将该固定片630固定于基体200,从而将可动触点部600固定于基体200。

固定片630具备:被压入基体200的压入槽212的压入片631;与压入片631的下方连接设置而覆盖基体200的缺口213的弯曲部632。

另外,在弯曲部632的下部连接设置有从壳体20向下方露出的可动侧端子部640。

并且,通过将压入片631压入基体200的压入槽212,从而在弯曲部632覆盖缺口213的状态下,可动侧端子部640从壳体20的下方露出。在从壳体20的下方露出的可动侧端子部640电连接有母线等对象侧构件。

另外,若在将可动触点部600固定于基体200的状态下嵌合壳体300,则弯曲部632位于壳体300的内表面附近。因此,在基体200的底面涂敷粘接剂100而进行密封时,能够利用弯曲部632阻止粘接剂100向内部的侵入,能够抑制产生动作不良、接触不良等。

另一方面,固定触点部650具有板部670,该板部670具有板厚及板宽,且在该板部670上形成有固定触点660。该固定触点部650的除了固定触点660之外的部位例如可以通过对一张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使其弯曲来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部670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宽幅部671、及在x方向另一侧(固定触点部650的前端侧)延伸设置的突部672。

另外,在板部670的x方向一端连接设置有固定片680,通过将该固定片680固定于基体200,从而将固定触点部650固定于基体200。

固定片680具备:向上侧延伸设置而被压入基体200的压入槽223的压入片681;向下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片682;从延伸设置片682的下部向y方向突出、被压入基体200的压入槽214的压入片683;与压入片683连接设置而覆盖基体200的缺口215的弯曲部684。

另外,在弯曲部684的下部连接设置有从壳体20向下方露出的固定侧端子部690。

并且,通过将压入片681压入基体200的压入槽223且将压入片683压入基体200的压入槽214,从而在弯曲部684覆盖了缺口215的状态下,固定侧端子部690从壳体20的下方露出。在从壳体20的下方露出的固定侧端子部690电连接有母线等对象侧构件。

另外,若在将固定触点部650固定于基体200的状态下嵌合壳体300,则弯曲部684位于壳体300的内表面附近。因此,在基体200的底面涂敷粘接剂100而进行密封时,能够利用弯曲部684阻止粘接剂100向内部的侵入,能够抑制产生动作不良、接触不良等。

基体200具备基底部210,如图27及图28所示,在该基底部210形成有供可动触点部600的压入片631压入的压入槽212、以及由可动触点部600的弯曲部632覆盖的缺口213。该缺口213为了使可动侧端子部640从基底部210的下方露出而设置。

另外,在基底部210形成有供固定触点部650的压入片683压入的压入槽214、以及由固定触点部650的弯曲部684覆盖的缺口215。该缺口215为了使固定侧端子部690从基底部210的下方露出而设置。

另外,如上所述,在基体200的基底部210,以沿大致x方向延伸且朝向z方向上方立起的方式立设有隔壁220。

并且,壳体20的内部被该隔壁220划分为触点块收容空间230和驱动块收容空间24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隔壁220的形状形成为在y方向上具有凹凸的形状,从而在隔壁220的y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触点块收容空间230及驱动块收容空间240。

具体而言,使隔壁220的下侧的大致l字状的区域形成为向y方向凹陷的形状,将该凹陷了的部分作为触点块收容空间23。

该触点块收容空间23在配置为基底部210位于下方的状态下由顶壁232的下表面232a、底壁234的上表面234a、侧壁231的侧面231a和里壁233的触点侧内表面233a划分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234是基底部210的一部分,里壁233及侧壁231是隔壁220的一部分。

并且,侧壁231形成在可动触点部600及固定触点部650的x方向前端侧。

另外,在里壁233(隔壁220)形成有贯通孔221,通过将衔铁块50的按压突起521插入该贯通孔221,从而利用按压突起521按压可动触点部600。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贯通孔221形成为与按压突起521对应的大小。即,贯通孔221成为比按压突起521大一圈的大小的孔。这样,通过减小供按压突起521插入的贯通孔221,从而在按压突起521与贯通孔221之间形成的间隙变小,能够抑制消耗粉向驱动块收容空间240侧飞散。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可动触点610的移动方向观察的状态(从y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按压突起521位于触点块60的与底壁234接触的接触部中的距固定触点660的距离最短的最短接触部60a与固定触点660之间。

即,贯通孔221形成为在从y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位于最短接触部60a与固定触点660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触点部650的延伸设置部682的固定触点660侧成为最短接触部60a。

这样,能够使固定触点660与最短接触部60a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能够抑制消耗粉的飞散引起的短路、绝缘劣化。

另外,在底壁234上的最短接触部60a与固定触点660之间的部位形成有沿可动触点610的移动方向(y方向)延伸且向上方突出的突条211a。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x方向并列设置两个突条211a。这样,通过形成突条211a,能够增大固定触点660与最短接触部60a之间的绝缘距离,而且能够抑制消耗粉向最短接触部60a飞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壁231形成有向从触点块60离开的方向凹陷的凹部211。这样,通过形成向从触点块60离开的方向凹陷的凹部211,从而能够抑制消耗粉附着于侧壁231,能够抑制侧壁231的绝缘劣化。

而且,在侧壁231的触点块60侧的与触点侧内表面233a相反侧(罩300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触点侧内表面233a凹陷(向y方向内侧凹陷)的台阶部231a。该台阶部231a在由罩300覆盖时成为形成在罩300与基体200之间且与触点块收容空间230连通的间隙。

通过在侧壁231形成这样的台阶部231a,能够抑制罩300的绝缘劣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2所示,使从触点块50到顶壁232的下表面232a的距离d1大于可动触点61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w3。

具体而言,通过在顶壁232形成缺口232b,从而增大可动触点610的上方的空间距离。这样,通过增大可动触点610的上方的空间距离,能够抑制顶壁232的绝缘劣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里壁233(隔壁220)的触点侧内表面233a的位于触点块60的上方的部位形成有突条233b。通过形成该突条233b,能够使触点块60与顶壁232更可靠地绝缘,能够进一步抑制顶壁232的绝缘劣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可动触点610的移动方向观察的状态(从y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在里壁233(隔壁220)的触点侧内表面233a的与可动触点610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向从该可动触点610离开的方向凹陷的凹部233c。

凹部233c形成为在从y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使两个可动触点610、610都存在于凹部233c的区域内。

通过形成这样的凹部233c,能够抑制里壁233(隔壁220)的绝缘劣化。

另一方面,在隔壁220的驱动块收容空间240侧形成有沿大致x方向延伸且向y方向突出的分离壁222。并且,利用该分离壁222,驱动块收容空间240被分割为线圈收容空间250和衔铁块收容空间2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分离壁222而言,在将驱动块40组装于基体200且主体部810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x方向)的状态下,分离壁222的前端222a从线圈72的x方向(主体部810的延伸方向)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地比线圈72突出设置(参照图30)。

即,以在从上方观察的状态下线圈72整体存在于分离壁222的区域内的方式形成分离壁222(参照图30(c))。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离壁222的x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221。

这样,将分离壁222扩展至线圈72整体并且在分离壁222的x方向中央部形成贯通孔221,从而能够增长经由了贯通孔221的线圈72的两端与触点块60之间的绝缘距离b(参照图30(b))。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了分离壁222的x方向中央部的贯通孔221的线圈72与触点块50之间的绝缘距离进一步变长。

具体而言,在移动体520的与隔壁220对置的部位形成有上侧突部(作为移动体侧凹部及移动体侧凸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移动体侧凸部)523。

该上侧突部523形成为在将衔铁块50组装于基体20时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分离壁222与贯通孔221(按压突起521)之间。而且,贯通孔221(按压突起521)位于上侧突部523的x方向中央部。

并且,在分离壁222的与上侧突部(移动体侧凸部)523对应的部位形成有供该上侧突部(移动体侧凸部)523插入的分离板侧凹部261。

需要说明的是,在移动体520形成有移动体侧凹部的情况下,在分离壁222形成有向移动体侧凹部插入的分离板侧凸部。

这样,通过形成上侧突部(移动体侧凸部)523以及向上侧突部(移动体侧凸部)523插入的分离板侧凹部261,能够增长经由了分离壁222的x方向中央部的贯通孔221的线圈72与触点块60之间的绝缘距离c(参照图36)。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体520形成为覆盖臂部511的整周。即,衔铁510仅x方向两侧(支承部512侧及磁极部513侧)露出,形成有移动体520的部位从x方向一端朝向另一端地整周被移动体520覆盖。

需要说明的是,在移动体520的按压突起521的相反侧形成有凹部522,但即使在形成有该凹部522的部位,衔铁510也未露出(参照图18)。

并且,在移动体520的形成有按压突起521的一侧形成有突条524,该突条524在将驱动块40组装于基体200且铁芯800的主体部810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x方向)的状态下从移动体520的上表面520a朝向下表面520b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突起521在从y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形成于比衔铁510的水平方向中心c3靠磁极部513侧的位置,因此,在移动体520的磁极部513侧形成突条524。

这样,通过在移动体520的磁极部513侧形成突条524,从而使经由了贯通孔221的磁极部513与触点块50之间的绝缘距离d进一步变长(参照图34)。

需要说明的是,在隔壁220的与突条524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凹条262,避免在使衔铁块50摆动时突条524与隔壁220发生干涉。

另外,在基底部210的衔铁块收容空间260侧形成有引导槽216。并且,通过将在衔铁块50的移动体520形成的引导突起525向引导槽216导入,从而使衔铁块50的摆动得以被引导。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底部210的衔铁块收容空间260侧的x方向中央部(与贯通孔211对应的部位)也形成有槽部217,利用该槽部217,能够确保线圈72、衔铁510与触点块60之间的绝缘距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隔壁220形成为在将驱动块40组装于基体200且主体部810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x方向)的状态下,上端220a位于比铁芯800靠上方的位置。

并且,在从组装有触点块60的一侧观察隔壁220时(从y方向观察时),铁芯800不从隔壁220的上端220a露出。这样,能够增长铁芯800(驱动块40)与触点块60之间的绝缘距离e(参照图33)。

另外,在隔壁220形成有侧壁270,该侧壁270在将驱动块40组装于基体200且主体部810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x方向)的状态下覆盖铁芯800的主体部810的延伸方向(x方向)的端面800a。

并且,在从x方向(主体部810的延伸方向)外侧观察侧壁270时,端面800a不露出。

这样,也能增长铁芯800(驱动块40)与触点块60之间的绝缘距离f(参照图33及图37)。

另外,在侧壁270形成有延伸设置壁271,该延伸设置壁271在将触点块60组装于基体200且主体部810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x方向)的状态下覆盖可动触点部600及固定触点部650的x方向(主体部810的延伸方向)的端面600a、650a。

并且,在从x方向(主体部810的延伸方向)外侧观察延伸设置壁271时,可动触点部600的端面600a及固定触点部650的端面650a不露出。

这样,能够进一步增长衔铁510(驱动块40)与触点块60之间的绝缘距离f。

驱动块40以及触点块60向该基体200的组装例如可以如下那样进行。

首先,在基体200的衔铁块收容空间260内收容衔铁块50。此时,在使按压突起521插通贯通孔221且使引导突起525插通引导槽216的状态下进行收容。

然后,将线圈块70从上方插入基体200而进行组装。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体200上,以从隔壁220朝向基底部210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线圈端子插入孔201。

另外,在基体200形成有供腿部820、830的前端821、832插入来进行铁芯800相对于基体200的定位的定位部219。

而且,在形成于基体200的侧壁271形成有将腿部820、830向定位部219引导的引导槽272。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一边将线圈端子900的端子部930插入线圈端子插入孔201且将腿部820、830向引导槽272引导,一边将线圈块70组装于基体200。

并且,一边将衔铁块50的支承部512向空间部70a导入并将磁极部513向空间部70b导入,一边将腿部820、830的前端821、832向定位部219插入,从而将线圈块70组装于基体200。

此时,使支承部侧突出片(定位部)743的卡合端743a卡合于基体200的卡合突起218。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组装铁芯800和线圈框700,由此,使衔铁块50的行程稳定的线圈块70向基体200的定位在衔铁块50的支承部512侧及磁极部513侧进行。这样,能够抑制在线圈框700及基体200产生翘曲,能够使衔铁块50的行程及动作更稳定。

并且,将可动触点部600的压入片631压入在基体200的衔铁块收容空间260侧形成的压入槽212(参照图32)。这样,可动触点部600在将可动触点610收容于衔铁块收容空间260内的状态下组装于基体200。此时,可动触点部600由于板簧620的动作片621被按压突起521按压而从图24(a)所示的自由状态成为图24(b)所示的施力状态。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触点部600在板簧620的动作片621被向从固定触点610离开的方向施力的状态下组装于基体200。

并且,在将可动触点部600组装于基体200的状态下,将固定触点部650的压入片681压入基体200的压入槽223,并且将压入片683压入基体200的压入槽214。这样,固定触点部650在使固定触点660与可动触点610对置且收容于衔铁块收容空间260内的状态下组装于基体200(参照图33)。

然后,从上方安装罩300并利用粘接剂100进行固定,将孔301热密封,从而组装成电磁继电器1。

需要说明的是,将驱动块40及触点块60组装于基体200时的组装顺序需要在衔铁块50之后组装线圈块70,但其他构件的组装顺序不限于上述的顺序。

接着,说明电磁继电器1的动作。

首先,在未对线圈块70的线圈72施加电压(未通电)的情况下,在可动触点部600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衔铁块50被向从隔壁220离开的方向施力。因此,可动触点610与固定触点660分离,并且衔铁块50的磁极部513从铁芯800的腿部830离开(参照图34)。此时,利用磁极部侧突出片(限制部)744限制磁极部513的移动(转动)(参照图38)。

并且,当对线圈块70的线圈72施加电压(通电)而使线圈72励磁时,在磁极部513的磁极面513a与腿部830的磁极面831之间产生磁力,而使磁极部513被腿部830吸引。即,衔铁块50以支承部512的轴512a为中心进行转动。

并且,伴随该衔铁块50的转动,移动体520的按压突起521也移动,该按压突起521按压可动触点部600的动作片621而使动作片621向固定触点部650侧移动。这样,安装于动作片621的可动触点610与固定触点72抵接。

另一方面,当向线圈72的电压施加解除(解除通电)时,在可动触点部600的作用力下,可动触点610从固定触点660离开,并且衔铁块50向反方向转动,而使磁极部513从腿部830离开。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为同样的构成,但在线圈框700上安装有铰接弹簧743a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39及图40所示,铰接弹簧743a以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安装在形成于线圈框700的安装孔743b中。

本实施方式的铰接弹簧743a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支承部侧突出片743同样地进行衔铁块50的支承部512的定位。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铰接弹簧743a将支承部512朝向铁芯800的一方的腿部820按压。

这样,能够抑制支承部512的下部抬起。

此时,在臂部511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且臂部511的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的侧视观察(从y方向观察的状态)下,铰接弹簧743a按压支承部51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

这样,通过利用铰接弹簧743a按压支承部51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支承部512的重心、磁力中心的附近被按压,能够抑制衔铁块50倾斜。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为同样的构成,但在利用铁芯800的一方的腿部820与形成于基体200的定位部281对支承部511进行定位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而且,将用于限制磁极部513向从铁芯800的另一方的腿部830离开的方向摆动的限制部282形成于基体200这一点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定位部及限制部形成于基体200,因此,如图44所示,在线圈框700未形成支承部侧突出片743及磁极部侧突出片744。

即使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定位部281及限制部281形成于基体200,也能够减小尺寸误差等引起的偏差,能够进一步提高动作的稳定性。

(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为同样的构成,但在通过镶嵌成形一体地形成线圈框700和铁芯800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6所示,线圈端子900也通过镶嵌成形一体地形成,一体成形线圈框块71。

这样,至少将线圈框700及铁芯800通过镶嵌成形一体地形成,从而不需要进行将铁芯800组装于线圈框700的作业,能够容易地制造。另外,与将铁芯800组装于线圈框700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组装精度。

而且,在将铁芯800组装于线圈框700的情况下,为了抑制线圈框700的变形,需要确保线圈框700的主体部720的刚性,但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镶嵌成形一体地形成,则不需要提高主体部720的刚性。

因此,不需要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用主体部720覆盖铁芯800的主体部810的三个面(上表面812、下表面813及一方的侧面814)。即,能够仅在铁芯800的主体部810的彼此分离的两个面形成线圈框7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8所示,仅上表面812及下表面813(彼此分离的两个面)被线圈框700的主体部720覆盖。

这样,在侧面814、815未被主体部720覆盖的状态下在主体部810上卷绕线圈72,由此能够卷绕更多的线圈72,不会使线圈块70大型化而能够提高磁力。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能够适当地变更基体、触点块、其他细微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

本申请基于2015年8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53745号、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53749号及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53750号而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将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到本申请说明书中。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可进一步提高动作的稳定性的电磁继电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