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布线结构以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308179发布日期:2018-08-31 21:21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于汽车等车辆的布线结构以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设置于车辆的布线结构中,要求具有较高的防水性,即具有如下止水功能:能有效地抑制通过水在被布线的电线的内部的渗透而使水渗入到与所述电线连接的电子机器。

以往,作为用于制造上述那样的具有阻止水渗透的功能的电线的方法,已知有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方法。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在任意的位置去除电线的绝缘包覆部而使内部的电线芯线露出,在该露出的芯线滴下止水剂而将芯线彼此的间隙封堵,在通过上述方式去除的绝缘包覆部滴下所述止水剂之后恢复到原来状态并进行电线芯线的绝缘处理。

所述方法需要如下工序:在将构成电线的绝缘包覆部的一部分暂且去除,在对已去除的绝缘包覆部进行止水处理之后进行复原。所涉及的工序复杂且繁琐,并且有可能因用于去除绝缘包覆部的刀具对芯线造成损伤。此外,若对已去除的绝缘包覆部进行的复原作业不够充分的话,则有可能水从该绝缘包覆部的去除部分进入,反而造成止水性降低。另外,该方法有可能需要用于止水的特别的止水剂,并且有可能若该止水剂没有充分到达各个部位的话则无法获得充分的止水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93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于车辆的布线结构,其不需要特别的止水剂,也能确实地发挥防水性能;以及容易地制造该布线结构的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着眼于一种设置于车辆的布线结构,其构成为信号用电线以相对于车载用电子机器位于比该车载用电子机器靠下侧的位置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线,并且与该车载用电子机器连接。在这样的布线结构中,为了防止水通过该信号用电线向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渗入,所以对该信号用电线要求具有止水功能,但是因为该信号用电线布线于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的下侧,所以无需考虑因重力而引起的水的移动。换句话说,只要能抑制由在绝缘包覆部的内部相互捻合而成的多个线材之间的间隙而产生的毛细管现象而引起的水位上升,就能防止水通过该电线进入车载用电子机器。并且,因毛细管现象而引起的水位上升与以往那样将线材之间的间隙封堵之类构思相反,能通过将该线材之间的间隙放大而更有效地进行抑制。

本发明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而产生的。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辆用布线结构具备车载用电子机器和信号用电线,所述信号用电线布线于比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靠下侧的位置并与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连接。所述信号用电线具有芯线和绝缘包覆部,所述芯线由相互捻合而成的多个线材构成,所述绝缘包覆部包覆所述芯线。所述绝缘包覆部具有常规部分和凸出部,所述常规部分以所述线材彼此相互密合的方式相互捻合的状态将所述线材束缚,所述凸出部比所述常规部分向外侧凸出,在所述凸出部的内侧的所述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有比所述常规部分的内侧的所述线材彼此之间的间隙大的间隙。

另外,为了制造所述车辆用布线结构,提供例如以下的方法。该方法包含如下工序:准备绝缘包覆电线的工序,所述绝缘包覆电线具有芯线和绝缘包覆部,所述芯线由相互捻合而成的多个线材构成,所述绝缘包覆部包覆所述芯线;制造信号用电线的工序,在所述制造信号用电线的工序中,通过在所述绝缘包覆电线的轴向的一部分使所述绝缘包覆部局部地向径向外侧凸出而形成凸出部,并且在所述凸出部的内侧,在所述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有比所述常规部分的内侧的所述线材彼此的间隙大的间隙的方式使所述线材彼此分开,从而制造所述信号用电线;以及将所述信号用电线布线于比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靠下侧的位置并与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连接的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布线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所述布线结构所包含的信号用电线的主要部分的截面主视图。

图3是将沿图2的iii-iii线的截面示出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一般的信号用电线的截面主视图。

图5是将沿图4的v-v线的截面示出的俯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毛细管现象的图。

图7是将用于形成所述凸出部的模具示出的立体图。

图8是将在所述模具的内部设置有形成所述凸出部之前的绝缘包覆电线的状态示出的截面侧视图。

图9是构成所述模具的下模具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布线结构。在此这类“车辆”除了包含一般的自动四轮车之外,还包含特殊车辆、自动两轮车等广义的概念。在车辆设置布线结构的部位也不限定。例如自动四轮车的发动机室、在自动两轮车中的露出到外部的部分等需要防水的部位有可能被选为所述设置布线结构的部位。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布线结构具备车载用电子机器2和信号用电线4。

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2是搭载于车辆的电子机器且需要防止水进入的机器,例如ecu。所述信号用电线4布线于比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2靠下侧的位置且与该车载用电子机器2连接。该信号用电线4形成用于能在该车载用电子机器2与其他回路之间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的路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信号用电线4具有第1端部和第2端部,第1端部与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2连接,用于与其他回路连接的连接器6装配于第2端部。

所述信号用电线4具有由导体构成的芯线10和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包覆部20。所述芯线10由相互捻合的多个线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单个中心线材12以及在中心线材12的周围相互捻合的多个(在图2以及图3所示的例中为6个)外周线材14构成。所述绝缘包覆部20以沿整个周向覆盖所述芯线10的方式、例如通过挤压成形而成。在图2中,为了方便起见,省略多个外周线材14彼此的捻合而画出。该多个外周线材14也可以遍及沿径向重叠的多个层配置。例如,也可以在如图3所示的7个线材12、14的进一步外侧配置12个线材,且12个线材彼此捻合。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信号用电线4包含位于长边方向的中途的搭接部8。在搭接部8,所述信号用电线4的芯线10的中途部分和其他信号用电线4a的芯线的末端或者中途部分相互连接,且该连接部分被带卷等包覆。

作为所述信号用电线4的特征,绝缘包覆部20具有常规部分22和凸出部24。

所述常规部分22是在所述线材12、14彼此以相互密合的方式捻合的状态、具体的讲,以中心线材12与各外周线材14相互密合且相邻的外周线材14彼此相互密合的状态下将该线材12、14束缚的部分。即、与构成通常的绝缘包覆电线的绝缘包覆部相同的部分。

所述凸出部24是在所述信号用电线4的轴向的一部分的特定区域比所述常规部分22向径向外侧凸出的部分。该凸出部24的内表面因凸出而相对于所述芯线10向径向外侧分开。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凸出部24形成于所述搭接部8与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2之间的部位且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线的部位。

此外,在该凸出部24,不像所述常规部分22那样芯线10受到束缚,并且在该凸出部24内,在所述线材12、14彼此之间形成有比在所述常规部分22内的线材12、14彼此的间隙大的间隙。具体地讲,在中心线材12与各外周线材14之间形成有径向的间隙,且在相邻的外周线材14彼此之间至少形成有圆周方向的间隙。

在该信号用电线4中,通过在所述凸出部24内、在各线材12、14彼此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从而能有效地抑制以该线材彼此的微小的间隙为流路的水因毛细管现象而上升(即因水的表面张力而引起的水位上升)。

在例如如图4以及图5所示的由通常的绝缘包覆电线构成的信号用电线5,即、线材12、14彼此相互密合且绝缘包覆部20从外侧遍及全长而将线材12、14束缚的电线,换句话说、在没有所述凸出部24而只有与所述常规部分22相当的部分的电线中,因为各线材12、14彼此的间隙极其微小,所以水30通过该间隙因表面张力而容易行进(即因毛细管现象而易上升),这将能使水30显著地上升。因此,就算该信号用电线5布线于车载用电子机器的下侧,也不能有效地抑制因毛细管现象而导致水30通过该信号用电线5进入该车载用电子机器。

相对于此,因为在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号用电线4中,在形成于该轴向的一部分的绝缘包覆部20的凸出部24内、在线材12、14彼此之间形成有较大的间隙,所以因水的表面张力而引起的毛细管现象在该凸出部24处显著地减退。因此,就算如图2所示,水30从信号用电线4的特定部位(例如搭接部8)渗入该信号用电线4内而上升至所述凸出部24为止,该水30在该凸出部24内也只能上升一点,无法到达位于比该凸出部24靠上侧的位置的车载用电子机器2。通过这样的方式,无需像以往那样进行将信号用电线4的绝缘包覆部20的一部分去除等作业,且能对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2实现有效的防水。

例如,可以考虑如图6所示的模式、即在水30中插入细管32的模式。此时,若将在水中起作用的表面张力设为γ、将水30相对于管32的壁面的接触角设为θ、将水的密度设为ρ、将管32的半径设为r、将重力加速度设为g,则用以下的公式来(杨氏方程)来表示水30因毛细管现象而在管32内上升的高度h。

h=2γcosθ/(rρg)

即、水30因毛细管现象而上升的高度h与管的半径r成半比例关系。因此,若将所述信号用电线4的在凸出部24内的线材12、14彼此的间隙扩宽到例如以往的5倍,则能将水30在该凸出部24内因表面张力而上升的高度抑制为以往的1/5。这能对位于所述信号用电线4的上侧的车载用电子机器2进行有效的防水。

能通过例如以下的方法容易地制造以上说明的结构。

1)预备工序

在该工序中,准备包含所述芯线10以及绝缘包覆部20的一般的(即、绝缘包覆部20的壁厚以及直径均匀的)绝缘包覆电线40。该绝缘包覆电线40例如能通过挤压成形进行生产。作为所述绝缘包覆部20的材质,为了在之后的加热状态成形,采用具有绝缘性且热塑性的树脂。具体地讲,聚酰胺树脂、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交联聚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树脂、热塑性聚氨酯共聚物树脂、氯乙烯树脂等是适宜的。

2)信号用电线制造工序

该工序是从所述绝缘包覆电线40制造如图1所示的信号用电线4的工序,该工序包含以下的凸出部形成工序和线材离散工序。

2-1)凸出部形成工序

在该工序中,通过使所述绝缘包覆电线40的绝缘包覆部20的轴向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凸出从而形成所述凸出部24。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序中,在所述绝缘包覆电线40的轴向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位的周围配置用于形成所述凸出部24的模具,在该状态下形成凸出部24。换句话说,在该模具的内部配置所述绝缘包覆电线40的轴向的至少一部分,在该模具的内部形成所述凸出部24。该凸出部24的形成是通过使该凸出部24的形成部位的绝缘包覆部20的内侧的压力高于外侧的压力(即、模具内的压力)而在它们之间形成压力差而进行。在利用了这样的压力差的凸出部24的形成中,例如,优选以下的真空成形。

在该真空成形中,通过对绝缘包覆部20的外侧空间减压,从而形成所述压力差。该真空成型例如通过如图7~图9所示的上模具90a以及下模具90b(图9只示出下模具90b)的使用而实现。

上模具90a以及下模具90b具有从上下只将如图7~图9所示的绝缘包覆电线40中的应形成薄壁部的部分以及其附近部分夹住的形状。具体地说,两模具90a、90b具有轴向两端部以及轴向中央部分。所述轴向两端部分别具有截面为半圆状的半割内周面92,半割内周面92与所述绝缘包覆电线40的外周面对应。所述轴向中央部分是用于形成凸出部24的部分且具有凸出内表面94,凸出内表面94形成为与该凸出部24的外侧面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凸出内表面94。因为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凸出部24是大致圆筒状,所以所述凸出内表面94由具有与所述凸出部24的(变形前的)外径对应的内径的大致圆筒状的内周面构成。

在所述各模具90a、90b的外侧面形成有与图示省略的真空泵连接的部分、即凹部91。在各模具90a、90b形成多个空气抽吸孔95,该多个空气抽吸孔95将所述凹部91的底面与所述内侧面92的多个部位连通。因此,在各空气抽吸孔95能与所述真空泵连接。

在两模具90a、90b彼此之间插入所述绝缘包覆电线40,并且两模具90a、90b彼此以该状态利用图示省略的螺栓进行紧固,从而使得当真空成形时,所述上模具90a以及所述下模具90b中的形成于该轴向两端部的内周面92沿整个周向分别与所述绝缘包覆电线40的外周面(绝缘包覆部20的外周面)密合。换句话说,在绝缘包覆电线40的周围配置所述两模具90a、90b。

在该状态下,例如通过内设于所述模具90a、90b的加热器对构成所述绝缘包覆部20的热塑性树脂进行加热。该加热的温度设定为通过赋予后述的压力差而使该热塑性树脂膨胀并且软化到能变形成沿所述模具90a、90b的凸出内表面94的形状左右为止的温度。该加热温度的具体的值根据该热塑性树脂的材质、厚度进行适宜地设定。例如,在绝缘包覆部20的材质为氯乙烯树脂且具有1mm左右的壁厚的情况下,优选所述加热温度设定为100℃~130℃左右。即、优选为该热塑性树脂的加热温度设定在满足如下条件的范围内:使由该热塑性树脂制成的绝缘包覆部20软化到该绝缘包覆部20能变形到与所述凸出内表面94对应的形状的程度为止即可,其具体的数值并没有限定。

在这样的加热状态下,进一步通过所述真空泵动作抽吸上模具90a以及下模具90b的内部的空气,从而形成负压。由此,在该模具90a、90b内的空气的压力(即、绝缘包覆部20的近外侧的空气的压力)po与绝缘包覆部20的内侧的压力pi之间赋予po<pi(=大气压)的压力差(=pi-po)。通过该压力差而变形成在模具90a、90b内被加热而软化的绝缘包覆部20与模具90a、90b的内侧面密合的形状、即沿凸出内表面94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形状。由此,形成具有比常规部分22的内径以及外径大的内径以及外径的凸出部24、并且相对于芯线10向径向外侧分开且没有被束缚的部分。

在所述绝缘包覆部20的弹性低且该绝缘包覆部20与模具内周面92难以密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两者之间夹有o型环。另外,为了对两模具90a、90b彼此的接合面进行密封,也可以将橡胶片插入于两模具90a、90b之间。或者,在绝缘包覆电线40较短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具有能将整个电线40密封的长度的模具。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若将该模具内排气并减压,则因绝缘包覆电线40的在芯线10的流路阻抗而在绝缘包覆部20的内侧压力pi与外侧压力po之间产生po<pi(=大气压)的压力差,所以与前述相同,能形成凸出部24。

除了像这样的真空成形以外,也能利用吹塑成形赋予所述压力差。该吹塑成形是通过在所述绝缘包覆部20的内侧将压力气体(例如空气)压入而使该内侧的压力pi升压,从而形成po(=大气压)<pi的压力差。

在以上的使用模具的方法中,例如也能相对于多个绝缘包覆电线40同时形成凸出部24。

2-2)线材离散工序

在该工序中,通过所述凸出部24的形成而使由绝缘包覆部进行的束缚被解除的线材12、14在该凸出部24内的区域离散,从而在该线材12、14彼此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在该工序中,即使不打开所述绝缘包覆部20,也能够通过对所述凸出部24或者其周边部位的绝缘包覆电线40施加适当的外力来达成。作为外力的赋予,例如优选为将所述凸出部24的两端附近把持并对该凸出部24内的芯线10施加压缩载荷。通过压缩载荷而使各线材12、14以向径向凸出的方式变形,由此,在线材12、14彼此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作为其他外力的赋予,可以列举对凸出部24或者其附近部位赋予振动。

另外,只要芯线10是具有这类sz捻合结构(捻合方向以一定的间距反转的结构)的话,便能以稍微的外力容易地进行线材彼此的离散。

3)搭接部形成工序

在该工序中,在所述信号用电线4进一步形成所述搭接部8。该搭接部8能通过如下方式而形成:例如,i)将所述信号用电线4的中途部分的、相对于所述凸出部24位于与所述第1端部(与车载用电子机器2连接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的绝缘包覆部20部分地去除而使芯线10露出;ii)通过焊接等将该露出的芯线与其他信号用电线4a的芯线的末端或者中途部分连接;iii)用绝缘带等将该已连接的部分再包覆。

4)布线工序

在该工序中,经过所述凸出部形成工序以及所述线材离散工序被制造、且通过所述搭接部形成工序形成有搭接部8的信号用电线4在车辆的适当区域以适当的姿势被布线。具体地讲,该信号用电线4以位于比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2靠下侧的位置的方式且以包含所述凸出部24的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进行布线,并且该信号用电线4的第1端部与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2连接。

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制造的布线结构中,就算水例如通过搭接部8、(在连接器6为非防水的情况下)连接器6渗入信号用电线4内,也能通过作用于该水的重力来抑制该水进入车载用电子机器2、即水上升到车载用电子机器2。此外,通过使所述的该信号用电线4在凸出部24内的线材12、14彼此离散,从而也能有效地抑制由因该水的表面张力而产生的信号用电线4内的毛细管现象而导致该水上升到车载用电子机器2为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包含以下方式。

a)关于信号用电线的布线方式

在本发明中,信号用电线的具体的布线方式没有被限定。该布线方式能在满足以下条件的范围内进行自由地设定:该信号用电线被布线于比连接信号用电线的车载用电线靠下侧的位置。

其中,优选为所述信号用电线以包含所述凸出部的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进行布线。因为例如若包含该凸出部的部分倾斜成水平或与水平接近的角度为止,则该部分的高度尺寸显著地减少,所以就算在凸出部内且在线材彼此之间确保较大的间隙并抑制毛细管现象,但与以包含所述凸出部的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进行布线的情况相比,有可能使得水以较少的量到达该凸出部的上端。即、以包含所述凸出部的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进行的布线使该部分的高度尺寸增大而抑制由在该部分的线材彼此的离散而产生的毛细管现象,从而使防水效果更确实。

b)关于凸出部

一个信号用电线所包含的凸出部的数量、长度、形状、位置等能被自由地设定。例如在较长的信号用电线的情况下,多个凸出部的形成以及在凸出部的内部的线材彼此的离散也可以沿电线的长边方向在不同的多个位置被执行。其中,在包含像所述实施方式的搭接部8那样,与其他部位相比容易渗入水的部位的信号用电线,优选为所述凸出部的形成以及线材彼此的离散至少在该水易渗入的部位与作为防水对象的车载用电子机器之间的处所进行。由此,能更确实地抑制通过该部位渗入到信号用电线内的水到达车载用电子机器。

如上所述,提供一种能有效地抑制水进入车载用电子机器的车辆用布线结构以及能容易地制造车辆用布线结构的方法。

所提供的车辆用布线结构具备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和信号用电线,所述信号用电线布线于比该车载用电子机器靠下侧的位置且与该车载用电子机器连接。所述信号用电线具有芯线和绝缘包覆部,所述芯线由相互捻合的多个线材而构成,所述绝缘包覆部包覆该芯线。所述绝缘包覆部具有常规部分和凸出部,所述常规部分在所述线材彼以此相互密合的方式捻合的状态下将该线材束缚,所述凸出部比所述常规部分向外侧凸出,在该凸出部的内侧的所述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有比所述常规部分的内侧的所述线材彼此之间的间隙大的间隙。

在所述信号用电线中,所述凸出部的所述绝缘包覆部的朝径向外侧的凸出能使在该凸出部内的所述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有比常规部分大的间隙。通过这较大的间隙,从而能有效地抑制由因水的表面张力而产生的以该线材彼此的微小的间隙为流路的毛细管现象而导致的该水位的上升。并且,无需像以外那样暂时去除绝缘包覆部的一部份,而能以将该绝缘包覆部的内部保持为密闭状态进行有效地止水。

本发明特别在以下情况下有效:构成所述信号用电线的芯线的多个线材是由中心线材和在中心线材的周围捻合的外周线材构成的情况。在这样的芯线中,通过由芯线的外侧的绝缘包覆部的凸出而解除束缚,从而使线材彼此容易离散。即、通过所述凸出部的形成,从而能在线材彼此之间更确实地形成有充分大小的间隙。

在本发明中,作为在信号用电线的内部有可能渗入水的部位,可以列举该信号用电线的芯线的中途部分与其他信号用电线的芯线连接的部位、即搭接部。因为该搭接部一般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即通过将应该相互连接的电线的绝缘包覆部分别去除一部分而使芯线露出,将该露出的芯线彼此连接,再将该连接部分覆盖而形成。在该搭接部,与其他部位相比,在所述信号用电线的内部渗入水的可能性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所述凸出部形成于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与所述搭接部之间,并且在该凸出部的内侧的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有比常规部分的内侧的线材彼此之间的间隙大的间隙,从而利用所述凸出部以及所述凸出部的内侧的线材彼此的离散而能有效地抑制水从所述搭接部渗入到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信号用电线以该信号用电线中的包含所述凸出部的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布线。在以该部分倾斜成水平或与水平接近的角度为止的方式进行布线的布线方式中,就算通过线材彼此分开来抑制因毛细管现象而导致的水位上升,也无法否定因行进的水量多而导致该水流过凸出部内的可能性。与该布线方式相比,以包含所述凸出部的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布线能更确实地抑制在该凸出部内的水的行进,即水位上升。

另外,为了制造所述车辆用布线结构,例如提供以下的方法。该方法包含如下工序:准备绝缘包覆电线的工序,所述绝缘包覆电线具有芯线和绝缘包覆部,所述芯线由相互捻合的多个线材构成,所述绝缘包覆部包覆该芯线;制造信号用电线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以在该绝缘包覆电线的轴向的一部分使所述绝缘包覆部局部地向径向外侧凸出而形成凸出部,并且以在该凸出部的内侧、在所述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比位于所述常规部分的内侧的所述线材彼此的间隙大的间隙的方式使该线材彼此分开,从而制造所述信号用电线;以及将该信号用电线布线于比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靠下侧的位置并与该车载用电子机器连接的工序。

在该方法中,在只是在现有的绝缘包覆电线的使绝缘包覆部的轴向的一部分局部地凸出且在其内侧的多个线材彼此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的简单的工序中,能制造能有效地抑制水因表面张力所引起的毛细管现象而上升的信号用电线,通过将该信号用电线在比车载用电子机器靠下侧的位置、即只是靠作用于水的重力难以通过所述信号用电线而渗入到车载用电子机器的位置进行布线并与该车载用电子机器连接,从而能有效地抑制水通过该信号用电线进入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

在该方法中,作为所述绝缘包覆电线,优选为构成该芯线的多个线材由中心线材以及在中心线材的周围捻合的外周线材构成。若使用这样的绝缘包覆电线,那么通过绝缘包覆部的凸出部的形成,从而能更容易地实现在凸出部的内侧的线材彼此的离散。

该方法也可以进一步包含形成搭接部的工序,搭接部是所述信号用电线的芯线的中途部分以及除此以外的其他信号用电线的芯线相连接的部分。在该情况下,通过在该搭接部与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之间的部位、在所述绝缘包覆部形成凸出部,并且在该凸出部的内侧、在所述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比所述常规部分的内侧的所述线材彼此的间隙大的间隙,从而能有效地抑制水从所述搭接部向所述车载用电子机器渗入。

在该方法中,也优选为所述信号用电线以该信号用电线中的包含所述凸出部的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进行布线。

在该方法中,优选为通过在所述绝缘包覆电线的轴向的一部分使所述绝缘包覆部局部地向径向外侧凸出而形成凸出部,并且以在该凸出部内、在所述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比所述常规部分的内侧的所述线材彼此的间隙大的间隙的方式使该线材彼此分开,从而制造所述信号用电线的工序包含:通过将该绝缘包覆部的轴向的一部分的内侧的压力设定为比外侧的压力大,从而利用该压力差而使该轴向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凸出。在该方法中,能通过在所述绝缘包覆部的内外赋予压力差这种简单的构成而容易在该绝缘包覆部形成凸出部。

另外,优选为通过在所述绝缘包覆电线的轴向的一部分使所述绝缘包覆部局部地向径向外侧凸出而形成凸出部,并且以在该凸出部内、在所述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比所述常规部分的内侧的所述线材彼此的间隙大的间隙的方式使该线材彼此分开,从而制造所述信号用电线的工序包含:通过在形成所述凸出部之后,对该凸出部内的芯线施加轴向的压缩载荷而使构成该芯线的线材彼此分开。在该方法中,能通过对所述凸出部内的芯线施加轴向的压缩载荷这类简单的操作,从而无需打开绝缘包覆部而能在所述凸出部内的线材彼此之间赋予充分大小的间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