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掺杂石墨化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77268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氮掺杂石墨化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氮掺杂石墨化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用于电极材料制备场合。



背景技术:

超级电容器(supercapacitor简称SC)是一种新型储能器件,具有功率密度大、充放电快速、循环寿命长的优点,而决定其性能优良的关键是SC电极材料,SC电极材料一般包括碳材料、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碳材料包括石墨烯、碳纳米管、活性碳和介孔碳,其中,石墨烯与碳纳米管中六元环结构有利于电子传输;活性碳与介孔碳具有高比表面积,但碳原子结构有序性差,导电性较低。无定形碳材料经2000℃以上的高温石墨化处理结晶度与导电性能够增强,但是比表面积显著降低,即导电性较好但比容量较低;其他赝电容器电极材料氧化-还原活性高,比电容大,但自身导电性较差,循环稳定性与倍率特性限制其应用。因此,合理调控碳纳米材料结构并与高氧化-还原活性物质相复合是制备SC先进电极材料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研究人员以过渡金属盐、过渡金属氢氧化物为催化剂前体,通过催化石墨化作用在小于1000℃的低温条件下制备部分石墨化碳材料(partially graphitized carbon,简称PGC),产物的倍率特性高,并且在水性和有机电解质中都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为进一步提高SC电极材料性能,人们还制备了杂原子掺杂的碳材料,其中氮掺杂碳尤引人注目。氮原子由于原子半径较小而具有较高的电负性,氮原子掺杂的碳材料表面极性增强,水性电解液更易于润湿电极材料表面。另外,吡咯型氮、吡啶型氮可赋予电极材料氧化-还原活性和赝电容特性,石墨化型氮则有助于提高碳材料导电性。甲壳胺(简称CTS)作为来源广泛的生物聚合物越来越多地用于可持续碳材料研究。由于含有丰富的碳元素与氮元素,CTS可用来合成氮掺杂石墨烯、氮掺杂介孔碳等材料,氮掺杂碳作为SC电极材料具有高比电容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类水滑石,又称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简称LDHs),是一类重要的层状功能材料。LDHs作为前躯体可制备组成结构多样的双金属氧化物。含过渡金属元素的类水滑石及其氧化产物,都具有典型的电化学活性,已成为赝电容器电极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克服导电性差的不利因素,研究人员将LDHs及其氧化物分别与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构建复合物,利用石墨化碳材料的高导电性与赝电容材料的高氧化-还原活性来提高复合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此外,氮掺杂碳材料与LDHs及其氧化物复合也日益受到人们重视。Xu,J.;He,F.;Gai,S.;Zhang,S.;Li,L.;Yang,P.Nanoscale 2014,6,10887.中记载以二氧化硅为模板,以酚醛树脂和三聚氰胺为前体,制备了氮掺杂碳空心球,控制勃姆石在碳球表面多次沉积(10次),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氮掺杂碳/镍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双壳层空心微球,产物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Hao,P.;Zhao,Z.;Li,L.;Tuan,C.-C.;Li,H.;Sang,Y.;Jiang,H.;Wong,C.P.;Liu,H.Nanoscale 2015,7,14401.中记载以甲壳胺为有机前体经过热解制备了碳气溶胶并进行活化,经过水热反应、煅烧处理制备了纳米针状MnCo2O4.5/碳气溶胶杂化物,在0.2A·g-1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380F·g-1,大于相同条件下纯碳材料比电容。张海军,张校刚,原长洲,高博,孙康,傅清宾,卢向军,蒋剑春,物理化学学报,2011,27,6.中记载利用甲壳胺的成膜性能,涂制了甲壳胺/氯化镍复合膜,经过煅烧生成多孔碳/氧化镍复合材料,在0.1A·g-1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355F·g-1,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因此,制备部分石墨化碳、氮掺杂碳并与金属氢氧化物或氧化物复合是提高SC电极材料性能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操作步骤多、耗时长不利于材料应用,复合物比电容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尚无研究记载兼顾氮掺杂、部分石墨化碳结构调控以及与氧化物复合等综合特征。因此,寻求简便、高效、通用的材料制备方法仍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合成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氮掺杂石墨化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解决工艺制备步骤多,耗时长,复合物比电容低不利于材料应用的难题,能够简便高效的制备氮掺杂石墨化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氮掺杂石墨化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采用含氮元素的生物聚合物甲壳胺(简称CTS)为结构导向剂和有机前体,以过渡金属盐为反应物,通过共沉淀反应制备有机物/LDHs复合物,并经过惰性气氛煅烧,利用过渡金属催化石墨化作用制备氮掺杂石墨化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其具体工艺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以甲壳胺CTS为有机前体:首先以CTS为有机前体和结构导向剂,向250mL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2-3%的醋酸水溶液中加入1.0-3.0g的CTS固体,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

(2)加入过渡金属盐:然后溶液中加入6-24mmol二价过渡金属盐和3-12mmol三价过渡金属盐,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过渡金属为Co-Fe、Ni-Fe、Co-Al和Ni-Al中任意一组,在溶液中阳离子总浓度Ccations为0.03-0.12mol/L条件下进行共沉淀反应,其中,二价、三价阳离子物质的量之比nM2+:nM3+为2:1;

(3)加入沉淀剂:接着溶液中滴加沉淀剂,沉淀剂为50mL的0.36-2.88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在70℃搅拌条件下反应15h进行共沉淀反应;其中nOH-/(nM2++nM3+)=2.0-4.0;调节反应液pH值在8.5-10.0之间;

(4)制备中间产物:反应结束后分别用水和乙醇依次进行三次以上的抽滤洗涤,在70℃条件下真空干燥6h,制得中间产物备用;

(5)煅烧:最后将步骤(4)制得的中间产物置于瓷舟中放入石英管式炉,调整氩气流量为150cm3/min,通气0.5h以排除管式炉中的空气,然后将氩气流量调为100cm3/min,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00℃并恒温1h,再以相同的升温速率升温至600℃,恒温2h后关闭热源,待管式炉冷却到室温,关闭氩气源,为使金属元素充分氧化,在空气气氛中,以5℃/min的升温速率再次加热至250℃,恒温12h,实现氮掺杂石墨化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N-PGC/TMOs的制备。

步骤(1)能够选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简称SDBS)为结构导向剂替换CTS,以SDBS为结构导向剂时,控制反应物配比nFe3+/nSDBS为2:1。

步骤(1)能够选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CTS混合物为结构导向剂,CTS质量为0.5-1.5g,控制反应物配比nFe3+/nSDBS为4:1。

能够省去步骤(1)中加入有机前体CTS。

以N-PGC/TMOs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制备工作电极的具体步骤为:首先将N-PGC/TMOs、导电剂乙炔黑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80:10:10取样50-100mg,其中粘结剂为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的聚四氟乙烯乳液,然后用0.5-2.0mL N-甲基吡咯烷酮(简称NMP)调浆,并涂覆于表面积为1cm×1cm的泡沫镍集流体上,在70℃条件下放置于烘箱中干燥2h,然后在100℃真空条件下干燥12h,以完全去除NMP,根据泡沫镍涂覆浆液前后质量变化,计算N-PGC/TMOs承载量,并控制N-PGC/TMOs承载量在0.6-0.9mg/cm2范围之间。用制备的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铂片构建三电极体系进行电化学测试,其中,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铂片为对电极且表面积为1cm×2cm,电化学测试包括循环伏安曲线CV测试和恒电流充放电GCD测试,CV测试电压范围为0-0.5V vs.SCE,扫描速率为5mV/s,选用不同电流密度,在0-0.45V vs.SCE的电压范围内进行恒电流充放电分析,计算产物比电容,并考察其循环稳定性与倍率特性,比电容计算公式为:其中,I代表测试过程的充放电电流A,Δt为放电时间s,m为工作电极上活性材料的质量g,ΔV为总的电压降V。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碳材料可有效防止氧化物聚集,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复合物中大孔可以作为电解质的缓冲空间,介孔可以缩短电解质离子与电子的扩散路径,电活性组分利用率更高;氮掺杂石墨化碳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与电化学活性;以氮掺杂石墨化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SC电极,兼有双电层电容特性与赝电容特性,具有较高的比电容和良好的倍率特性与循环稳定性,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其制备工艺步骤简单,节能环保,原理可靠,制备成本低,电化学性能好,导电性高,应用广泛,使用环境友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制备的含不同金属元素的N-PGC/TMOs循环伏安曲线图。

图2为本发明制备的含不同金属元素的N-PGC/TMOs恒电流充放电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衍生氮掺杂石墨化碳/钴铁氧化物纳米复合物及纯钴铁氧化物的GCD曲线。

图4为本发明在不同Ccations条件下制备的N-PGC/CoFe-TMOs的GCD曲线图。

图5为本发明制备的N-PGC/CoFe-TMOs的比电容-电流密度曲线图。

图6为本发明制备的N-PGC/CoFe-TMOs的比电容-循环次数曲线图。

图7为本发明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衍生氮掺杂石墨化碳/钴铁氧化物复合物X射线衍射图。

图8为本发明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衍生氮掺杂石墨化碳/钴铁氧化物复合物拉曼光谱图。

图9为本发明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衍生氮掺杂石墨化碳/钴铁氧化物复合物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图。

图10为本发明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衍生氮掺杂石墨化碳/钴铁氧化物复合物孔径分布图。

图11为本发明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LDHs复合物及其煅烧产物PGC/TMOs复合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图12为本发明制备的N-PGC/CoFe-TMOs复合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与元素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涉及的氮掺杂石墨化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采用含氮元素的生物聚合物甲壳胺CTS为结构导向剂和有机前体,分子量6-12万,脱乙酰度≥95%,以过渡金属盐为反应物,通过共沉淀反应制备有机物/LDHs复合物,并经过惰性气氛煅烧,利用过渡金属催化石墨化作用制备氮掺杂石墨化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物,其具体工艺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以CTS为有机前体:首先以CTS为有机前体和结构导向剂,向250mL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2-3%的醋酸水溶液中加入1.0-3.0g的CTS固体,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

(2)加入过渡金属硝酸盐:然后溶液中加入6mmol二价过渡金属盐和3mmol三价过渡金属盐,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所述过渡金属为Co-Fe、Ni-Fe、Co-Al和Ni-Al中任意一组,在溶液中阳离子总浓度Ccations为0.03mol/L条件下进行共沉淀反应,且二价、三价阳离子物质的量之比nM2+:nM3+为2:1;

(3)加入沉淀剂:接着每份溶液中均滴加沉淀剂,沉淀剂为50mL的0.432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在70℃搅拌条件下反应15h进行共沉淀反应;其中,nOH-/(nM2++nM3+)=2.4;调节反应液pH值在9.0-9.5之间;

(4)制备含不同金属元素的CTS/LDHs:反应结束后分别用水和乙醇进行三次以上抽滤洗涤,在70℃条件下真空干燥6h,分别制得CTS/CoFe-LDHs、CTS/NiFe-LDHs、CTS/CoAl-LDHs和CTS/NiAl-LDHs复合材料;

(5)以SDBS为有机前体制备含不同金属元素的SDBS/LDHs:再重复步骤(1)-步骤(4),区别之处在于步骤(1)中选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简称SDBS)为结构导向剂替换CTS,以SDBS为结构导向剂时,控制反应物配比nFe3+/nSDBS为2:1,制得SDBS/CoFe-LDHs、SDBS/NiFe-LDHs、SDBS/CoAl-LDHs和SDBS/NiAl-LDHs备用;

(6)以CTS和SDBS复配物为有机前体制备含不同金属元素的CTS-SDBS/LDHs:再重复步骤(1)-步骤(4),区别之处在于步骤(1)中选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CTS混合物为结构导向剂,其中CTS质量为1.120g,控制反应物配比nFe3+/nSDBS为4:1,制得CTS-SDBS/CoFe-LDHs、CTS-SDBS/NiFe-LDHs、CTS-SDBS/CoAl-LDHs和CTS-SDBS/NiAl-LDHs备用;

(7)制备含不同金属元素的纯氢氧化物LDHs:再重复步骤(1)-步骤(4),区别之处在于去掉步骤(1)中加入有机前体CTS的过程,制备不含有机组分的CoFe-LDHs、NiFe-LDHs、CoAl-LDHs和NiAl-LDHs备用;

(8)制备氮掺杂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最后将步骤(4)-步骤(7)制得的含不同金属元素的CTS/LDHs、CTS-SDBS/LDHs、SDBS/LDHs和LDHs置于瓷舟中放入石英管式炉,调整氩气流量为150cm3/min,通气0.5h以排除管式炉中的空气,然后将氩气流量调为100cm3/min,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00℃并恒温1h,再以相同的升温速率升温至600℃,恒温2h后关闭热源,待管式炉冷却到室温,关闭氩气源,为使金属元素充分氧化,在空气气氛中,以5℃/min的升温速率再次加热至250℃,恒温12h制得目标产物,CTS/LDHs、CTS-SDBS/LDHs、SDBS/LDHs和LDHs煅烧后分别称为N-PGC/TMOs、N’-PGC/TMOs、PGC/TMOs和TMOs。

以N-PGC/TMOs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制备工作电极的具体步骤为:首先将N-PGC/TMOs、导电剂乙炔黑、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80:10:10取样50mg,其中粘结剂为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的聚四氟乙烯乳液,然后用1.0mL N-甲基吡咯烷酮(简称NMP)调浆,并涂覆于表面积为1cm×1cm的泡沫镍集流体上,在70℃条件下放置于烘箱中干燥2h,然后在100℃真空条件下干燥12h,以完全去除NMP,根据泡沫镍涂覆浆液前后质量变化,计算N-PGC/TMOs承载量,并控制承载量在0.6-0.9mg/cm2范围之间,用制备的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铂片构建三电极体系进行电化学测试,其中,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铂片为对电极且表面积为1cm×2cm,电化学测试包括循环伏安曲线CV测试和恒电流充放电GCD测试,CV测试电压范围为0-0.5V vs.SCE,扫描速率为5mV/s。选用不同电流密度,在0-0.45V vs.SCE的电压范围内进行恒电流充放电分析,计算产物比电容,并考察其循环稳定性与倍率特性,比电容计算公式为:其中,I代表测试过程的充放电电流A,Δt为放电时间s,m为工作电极上活性材料的质量g,ΔV为总的电压降V。

倍率特性与循环稳定性是SC电极材料的重要性能,采用三电极体系,测试煅烧产物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6mol/L的KOH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扫描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并分析比电容、倍率特性和循环稳定性参数,图1-图6为煅烧产物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

图1为本实施例制备的含不同金属元素的N-PGC/TMOs循环伏安(简称CV)曲线图,以CTS为有机前体,制备的含不同金属元素的氮掺杂碳/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包括N-PGC/CoFe-TMOs、N-PGC/NiFe-TMOs、N-PGC/CoAl-TMOs和N-PGC/NiAl-TMOs,由图1可知,扫描速率为5mV/s时,在0-0.5V vs.SCE区间内,含不同金属元素的氮掺杂碳/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在扫描过程中0.30-0.40V均具有典型的氧化峰和0.18-0.28V均具有典型的还原峰,与纯碳材料矩形CV曲线显著不同,表明含不同金属元素的氮掺杂碳/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典型的赝电容特性。

图2为本实施例制备的含不同金属元素的N-PGC/TMOs恒电流充放电(简称GCD)曲线,以CTS为有机前体,制备含不同金属元素的氮掺杂碳/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包括N-PGC/CoFe-TMOs、N-PGC/NiFe-TMOs、N-PGC/CoAl-TMOs和N-PGC/NiAl-TMOs,如图2所示,在2A/g电流密度下,GCD曲线形状不是对称三角形,在充放电过程都存在工作电极电势上升、下降的平缓区或平台区,工作电极电势与时间成线性关系时,对应于电解质离子在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界面上物理吸附与脱附过程,电极电势变化平缓区则对应于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图2与图1对比可知,图2的电势范围与图1中氧化峰、还原峰的电势范围相对应,图2与图1结合可知,本发明制备的含不同金属元素的N-PGC/TMOs同时具有赝电容特性与双电层电容器特性,而赝电容特性是纳米复合电极材料储能的重要方式;由图2的实验数据计算可得N-PGC/CoFe-TMOs、N-PGC/NiFe-TMOs、N-PGC/CoAl-TMOs和N-PGC/NiAl-TMOs的比电容分别为568.9F/g、446.5F/g、291.1F/g和328.9F/g;起始溶液发生共沉淀反应时,阳离子浓度Ccations为0.06mol/L,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钴铁氧化物表现出更高的氧化还原活性。

图3为本实施例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衍生氮掺杂石墨化碳/钴铁氧化物纳米复合物及纯钴铁氧化物的GCD曲线图,分别以CTS为有机前体、以CTS和SDBS复配物为有机前体、以SDBS为有机前体制备的氮掺杂石墨化碳/钴铁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包括N-PGC/CoFe-TMOs、N’-PGC/CoFe-TMOs、PGC/CoFe-TMOs,不含有机组分条件下制备纯钴铁氧化物CoFe-TMOs,在Ccations为0.03mol/L条件下发生溶液共沉淀反应,由图3的实验数据计算可得N-PGC/CoFe-TMOs、N’-PGC/CoFe-TMOs、PGC/CoFe-TMOs及CoFe-TMOs的比电容分别是671.1F/g、440.5F/g、410.0F/g和283.3F/g,纯氧化物比电容最低,由此可知,有机前体能够对类水滑石LDHs材料结构与尺度进行调控,二者能够实现分子级别上的分散,煅烧过程中碳材料与氧化物互为分散剂,颗粒聚集程度降低,电极材料死体积比例减少,活性物质能够更充分地参与电化学反应;同时,过渡金属对碳材料还具有催化石墨化作用,生成的部分石墨化碳结构能够提高导电性能;另一方面,碳材料中掺杂氮元素会显著提高比电容,因此,氮掺杂石墨化碳材料与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图4为本实施例在不同Ccations条件下制备的N-PGC/CoFe-TMOs的GCD曲线图,固定甲壳胺浓度与用量,通过改变共沉淀反应中阳离子总浓度Ccations分析N-PGC/CoFe-TMOs电化学性能变化规律,在2A/g电流密度下的GCD曲线如图4所示,钴、铁阳离子总浓度分别为0.03mol/L、0.06mol/L、0.09mol/L和0.12mol/L时,计算可得对应N-PGC/CoFe-TMOs的比电容分别为671.1F/g、568.9F/g、542.2F/g和457.3F/g,由图4可知,相同实验条件下随着共沉淀反应体系中金属盐浓度减小,氢氧化物前体及最终的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大,颗粒的聚集程度相对减小,电活性组分能够更充分地与电解液接触并参与电化学反应,使得电化学性能增强。

图5为本实施例制备的N-PGC/CoFe-TMOs的比电容-电流密度曲线图,在Ccations为0.03mol/L条件下制备的N-PGC/CoFe-TMOs分别在1A/g、2A/g、5A/g、8A/g和10A/g电流密度下进行了比电容测试,由图5可知,其比电容分别为737.8F/g、671.1F/g、640.0F/g、600.0F/g和573.3F/g;当电流密度从1A/g增加至2A/g时,比电容下降了66.7F/g,表明随电流密度增加电极材料电化学反应不可逆程度增加,继续增加电流密度时,比电容-电流密度曲线斜率变缓,电流密度扩大十倍至10A/g时比电容保留率为77.7%;表明N-PGC/CoFe-TMOs能够促进电子传输,且结构能够减缓高电流密度下电极材料比容量衰减。

图6为本实施例制备的N-PGC/CoFe-TMOs的比电容-循环次数曲线图,在2A/g电流密度下进行了循环稳定性测试,如图6所示,经过500次循环充放电,比电容为538.0F/g,保留率为80.2%。

结果表明:N-PGC/CoFe-TMO作为SC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倍率特性与循环稳定性。

图7-图12为煅烧产物结构、形貌与元素分析:

图7为本实施例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衍生氮掺杂石墨化碳/钴铁氧化物纳米复合物的X射线衍射图,如图7所示,N-PGC/CoFe-TMOs、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的所有衍射峰都与Co3O4(JCPDS,No.42-1467)和Fe3O4(JCPDS,No.26-1136)的标准衍射峰相吻合,即在2θ为18.5°、30.9°、36.5°、44.7°、58.9°、64.8°和77.0°处均出现衍射峰,分别与Co3O4和Fe3O4的(111)、(220)、(311)、(400)、(511)、(440)和(533)晶面衍射相对应;钴、铁离子半径接近,Co3O4和Fe3O4各晶面衍射位置差别较小,由图7可知,N-PGC/CoFe-TMOs、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中均含有Co3O4与Fe3O4;另外,2θ为26.1°处出现的衍射峰为石墨化碳特征峰且对应于石墨化碳(002)晶面的衍射,说明N-PGC/CoFe-TMOs、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中均存在石墨化碳,充分表明过渡金属元素对碳材料具有低温催化石墨化作用;实验结果显示:N-PGC/CoFe-TMOs、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中均含有石墨化碳与钴、铁金属氧化物且结晶度较高。

图8为本实施例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衍生氮掺杂石墨化碳/钴铁氧化物纳米复合物的拉曼光谱图,包含N-PGC/CoFe-TMOs、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的拉曼光谱图,如图8所示,N-PGC/CoFe-TMOs、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在1330cm-1和1580cm-1附近均出现拉曼峰,分别为D带和G带,其中,D带强度与石墨化碳的结构缺陷、杂原子掺杂以及无序碳结构有关;G带对应sp2碳原子的E2g模式面内振动,G带强度代表着碳材料的结晶度与有序性,实验结果表明N-PGC/CoFe-TMOs、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中碳为部分石墨化结构,其中,N-PGC/CoFe-TMOs对应的G带峰强度最大,峰形对称性好,表明碳原子六元环结构较完整,最利于电子传输;ID/IG强度比还与石墨化碳中缺陷密度有关,N-PGC/CoFe-TMOs、N’-PGC/CoFe-TMOs和PGC/CoFe-TMOs的ID/IG强度比分别为1.34、0.80和0.89,即N-PGC/CoFe-TMOs的部分石墨化碳材料中的缺陷也较多,与碳材料中氮原子掺杂有关,而氮掺杂缺陷点也是电化学反应的活性位点,能够提高复合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图9为本实施例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衍生氮掺杂石墨化碳/钴铁氧化物纳米复合物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图,如图9所示,N-PGC/CoFe-TMOs、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的吸附等温线均为第Ⅳ类吸附等温线,在低压下气体吸附量随相对压力缓慢增加,表明材料中微孔含量少;在0.45<P/P0<1.0的中、高相对压力区域吸附量随压力显著增加,气体在孔道中发生凝聚,并且脱附等温线与吸附等温线形成滞后圈,表明N-PGC/CoFe-TMOs、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中均含有介孔与大孔孔道。

图10为本实施例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衍生氮掺杂石墨化碳/钴铁氧化物纳米复合物的孔径分布图,按照比表面积检测法(简称BET法)得到N-PGC/CoFe-TMOs、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的比表面积分别为70.4m2/g、31.1m2/g和24.0m2/g,根据BJH方法可得孔体积分别为0.33cm3/g、0.27cm3/g和0.18cm3/g,按照BJH方法利用图9中的脱附数据可得平均孔径分别为13.7nm、24.7nm和14.7nm;集中分布的孔径尺寸为较小的介孔7.3nm、中等介孔32.2nm和大孔120.3nm,由图10可知,N-PGC/CoFe-TMOs主要包含介孔与大孔两种类型的孔径,而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较小的介孔和大孔数量都较低,主要孔径尺寸分布在25-35nm;实验数据表明,N-PGC/CoFe-TMOs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有利于电解质与电极材料接触,并且大孔道可以作为电解质的存储空间,介孔有利于缩短电解质与离子的扩散路径,有利于电子传输。

图11为本实施例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LDHs复合物及其煅烧产物PGC/TMOs复合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如图11a所示,以CTS为有机前体制备的CTS/CoFe-LDHs复合物为片状颗粒,类水滑石材料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羟基可与甲壳胺中的羟基、氨基形成氢键从而形成复合物;如图11b所示,以SDBS为有机前体和结构导向剂制备SDBS/CoFe-LDHs时,随着共沉淀反应进行,表面活性剂通过静电作用在氢氧化物表面吸附及层间通道中插层,生成球形小颗粒,粒径约40-50nm;如图11c所示,以CTS-SDBS混合物为有机前体制备CTS-SDBS/CoFe-LDHs时,反应体系中氢键作用与静电作用同时存在,其具有明显的片层状结构特征,表明甲壳胺的调控作用占主导地位,由于表面活性剂SDBS疏水链之间存在缔合作用,如图11c和图11a所示,CTS-SDBS/CoFe-LDHs聚集程度大于CTS/CoFe-LDHs,实验结果表明,CTS/CoFe-LDHs、SDBS/CoFe-LDHs和CTS-SDBS/CoFe-LDHs能够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来调控LDHs形貌特征;N-PGC/CoFe-TMOs、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为黑色固体粉末,由图11d、图11e和图11f可知,均为球形颗粒,平均尺寸分别为50nm、154nm和80nm,PGC/CoFe-TMOs的粒径分布不均匀,除大颗粒外,还有粒径在15-25nm的小颗粒,故PGC/CoFe-TMOs比表面积31.1m2/g略大于N’-PGC/CoFe-TMOs的比表面积24.0m2/g,但均小于N-PGC/CoFe-TMOs的比表面积70.4m2/g,说明SDBS疏水链包括含十二个碳原子的脂肪烃链,柔性较强,热分解过程产物易聚集,如图11e所示,生成的颗粒尺寸较大;甲壳胺为氨基葡萄糖聚合物,葡萄糖六元环相对于脂肪烃链具有一定的刚性,N-PGC/CoFe-TMOs保持较好的分散性,如图11d所示,颗粒平均粒径较小;实验表明有机前体结构对于PGC/CoFe-TMOs颗粒尺寸有重要影响。

图12为本实施例制备的不同有机前体衍生碳/钴铁氧化物纳米复合物的扫描电镜照片与元素分布图,如图12所示,各元素分布均匀;实验结果显示N-PGC/CoFe-TMOs和N’-PGC/CoFe-TMOs所含主要元素为C、N、O、Co和Fe;PGC/CoFe-TMOs主要含有C、O、Co和Fe元素,未检测出N元素;N-PGC/CoFe-TMOs中对应C、N、O、Co和Fe元素原子分数分别为64.88%、6.14%、15.44%、2.62%和1.76%,N:C原子比例接近1:10;N’-PGC/CoFe-TMOs中N元素原子分数为3.83%,约为N-PGC/CoFe-TMOs中N元素含量一半,实验结果表明:含氮有机前体CTS经过惰性气氛煅烧成功实现碳材料就地氮掺杂,在此基础上与钴铁氧化物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