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4100阅读:996来源:国知局
陶瓷电容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陶瓷电容器。



背景技术:

微小电容量(皮法级、亚皮法级)的陶瓷电容器由于串联谐振频率高,适合于工作频率较高如数吉赫兹以上的电路应用,如再配以较大的电容封装尺寸,则还适合于高频高功率的电路应用。

常规的陶瓷电容器包括长方体的陶瓷体以及设置于陶瓷体相对两端的两个外电极。陶瓷体包括分别以两个外电极为公共端的彼此相对的多个内电极层,通过调节电极层之间的正对面积和间距,可以方便地调节电容量。除了内电极层之间产生电容量,两个外电极由于彼此相对也会产生较小的电容量。当陶瓷电容器的电容量较大(数十皮法以上)时,内电极层之间产生的电容量是陶瓷电容器的电容量的主要贡献部分,外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容量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当陶瓷电容器的电容量小至皮法级甚至亚皮法级时,外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容量的影响非常显著,使得电容器的电容量偏高,因而微小电容量的陶瓷电容器的电容量合格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外电极对电容量影响较小的陶瓷电容器。

一种陶瓷电容器,包括陶瓷体、第一外电极及第二外电极,所述陶瓷体具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外电极设于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外电极设于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且所述第一外电极与第二外电极在所述第一外电极及第二外电极中任一个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上述陶瓷电容器,通过改变第一外电极及第二外电极的设置方式,减小第一外电极与第二外电极的正对面积,或者使外电极形成串联电容的等效电路,从而减少第一外电极与第二外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容量,因此外电极对电容量的影响较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电极自所述第一侧面的中部延伸至所述第二侧面的中部,所述第二外电极自所述第三侧面的中部延伸至所述第四侧面的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体包括多个层叠的介质层,所述多个层叠的介质层的侧面依次层叠形成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相邻的两个所述介质层之间设有内电极,所述内电极包括第一内电极及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与所述第一外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内电极与所述第二外电极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电极及所述第二外电极均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且所述第一外电极与所述第二外电极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辅助外电极,所述辅助外电极设于所述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中的至少一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外电极设于所述第三侧面,且所述辅助外电极在所述第一侧面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外电极及所述第二外电极在所述第一侧面的正投影之间的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外电极设于所述第二侧面及所述第四侧面中的至少一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侧面及所述第四侧面部分平齐形成两个第一引出边,所述第二内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侧面及所述第四侧面部分平齐形成两个第二引出边,所述第一外电极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外电极分别设于所述第二侧面及所述第四侧面通过所述两个第一引出边与所述第一内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外电极分别设于所述第二侧面及所述第四侧面通过所述两个第二引出边与所述第二内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外电极与所述第二外电极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电极设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外电极设于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一外电极在所述第三侧面的投影与第二外电极不重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电极与所述第一侧面至少部分平齐形成有第一引出边,所述第二内电极与所述第二侧面及所述第四侧面部分平齐形成有两个第二引出边,所述第一外电极设于所述第一侧面通过所述第一引出边与所述第一内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外电极分别设于第二侧面及第四侧面通过所述两个第二引出边与所述第二内电极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陶瓷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陶瓷电容器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陶瓷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陶瓷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的陶瓷电容器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陶瓷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陶瓷电容器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陶瓷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的陶瓷电容器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陶瓷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4的陶瓷电容器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主要结合附图对陶瓷电容器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一实施方式的陶瓷电容器100包括陶瓷体110、第一外电极130及第二外电极150。

陶瓷体110为矩形体,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陶瓷体110大致为长方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陶瓷体110还可以为正方体。

陶瓷体110包括多个层叠的介质层11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介质层112为矩形片状,多个介质层112依次层叠。陶瓷体110具有第一侧面113、第二侧面114、第三侧面115及第四侧面116。多个层叠的介质层112的侧面形成第一侧面113、第二侧面114、第三侧面115及第四侧面116,层叠于最上面及最下面的介质层的表面分别为陶瓷体110的顶面(图未标)及底面(图未标)。第一侧面113与第三侧面115相对,第二侧面114与第四侧面116相对,第一侧面113同时与第二侧面114及第四侧面116邻接,第三侧面115同时与第二侧面114及第四侧面116邻接。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介质层112之间设有内电极。内电极包括第一内电极1171及第二内电极1172。第一内电极1171与第二内电极1172交替层叠。

第一内电极1171大致为长条状,包括主体及连接部。主体大致为矩形,且主体与第一侧面113、第二侧面114、第三侧面115及第四侧面116均相间隔。连接部自主体靠近第一侧面113的边缘向第一侧面113延伸,连接部与第一侧面113部分平齐形成有第一引出边。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在平行于第一侧面113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主体的宽度。第一引出边的长度小于等于第二侧面114与第四侧面116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第二内电极1172大致为长条状,包括主体及连接部。主体大致为矩形,且主体与第一侧面113、第二侧面114、第三侧面115及第四侧面116均相间隔。连接部自主体靠近第三侧面115的边缘向第三侧面115延伸,连接部与第三侧面115部分平齐形成有第二引出边。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在平行于第三侧面115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主体的宽度。第二引出边的长度小于等于第二侧面114与第四侧面116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第一外电极130设于第一侧面113。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外电极130覆盖第一侧面113的部分表面且与第一内电极1171电连接。第二外电极150设于第三侧面115且与第二内电极1172电连接。第一外电极130在第三侧面115的正投影与第二外电极150在第三侧面115的正投影不重叠。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外电极130在第三侧面115的正投影与第二外电极150在第三侧面115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上述陶瓷电容器100,通过改变第一外电极130及第二外电极150的设置方式,减小第一外电极130与第二外电极150的正对面积,从而减少第一外电极130与第二外电极150之间产生的电容量,因此外电极对陶瓷电容器100的电容量的影响较小。

请参阅图4,另一实施方式的陶瓷电容器200包括陶瓷体210、第一外电极230及第二外电极250。

陶瓷体210为矩形体,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陶瓷体210大致为长方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陶瓷体210还可以为正方体。陶瓷体210由陶瓷介质组成,陶瓷体210内不设内电极。从另一个角度讲,陶瓷体210也可以认为仅仅由多层依次层叠的介质层组成。

陶瓷体210具有第一侧面213、第二侧面214、第三侧面215及第四侧面216。第一侧面213与第三侧面215相对,第二侧面214与第四侧面216相对,第一侧面213同时与第二侧面214及第四侧面216邻接,第三侧面215同时与第二侧面214及第四侧面216邻接。

第一外电极230大致为l型,自第一侧面213的中部延伸至第二侧面214的中部。第二外电极250大致为l型,自第三侧面215的中部延伸至第四侧面216的中部。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外电极230及第二外电极250在第一侧面213的正投影不重叠,第一外电极230及第二外电极250在第二侧面214的正投影不重叠。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外电极230及第二外电极250在第一侧面213的正投影也可以部分重叠,第一外电极230及第二外电极250在第二侧面214的正投影也可以部分重叠。

第一外电极230与第二外电极250相互绝缘。

上述陶瓷电容器200,第一外电极230自第一侧面213的中部延伸至第二侧面214的中部,第二外电极250自第三侧面215的中部延伸至第四侧面216的中部,从而将陶瓷电容器200焊接在电路板上时,陶瓷电容器200与电路板的连接比较稳固。第一外电极230及第二外电极250在第一侧面213的正投影不重叠或部分重叠,第一外电极230及第二外电极250在第二侧面214的正投影不重叠或部分重叠,从而减少第一外电极230与第二外电极250之间产生的电容量,因此外电极对陶瓷电容器200的电容量的影响较小。

请同时参阅图5至图7,另一实施方式的陶瓷电容器300的结构与陶瓷电容器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在于:陶瓷电容器300的第一外电极330及第二外电极350均设于第一侧面313,陶瓷电容器300还包括辅助外电极370。

第一内电极3171大致为长条状,包括主体及连接部。主体大致为矩形,且主体与第一侧面313、第二侧面314、第三侧面315及第四侧面316均相间隔。连接部自主体靠近第一侧面313的边缘向第一侧面313延伸,连接部与第一侧面313部分平齐形成有第一引出边。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在平行于第一侧面313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主体的宽度。第一引出边的长度小于等于第二侧面314与第四侧面316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第二内电极3172大致为长条状,包括主体及连接部。主体大致为矩形,且主体与第一侧面313、第二侧面314、第三侧面315及第四侧面316均相间隔。连接部自主体靠近第一侧面313的边缘向第一侧面313延伸,连接部与第一侧面313部分平齐形成有第二引出边。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在平行于第一侧面313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主体的宽度。第二引出边的长度小于等于第二侧面314与第四侧面316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第一引出边与第二引出边在陶瓷体的同一个介质层312的表面的正投影不重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出边与第二引出边在陶瓷体310的底面的正投影之间有预定间距。

第一外电极330及第二外电极350均设于第一侧面313,第一外电极330通过第一引出边与第一内电极3171电连接,第二外电极350通过第二引出边与第二内电极3172电连接。第一外电极330与第二外电极350相互绝缘且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辅助外电极370设于第三侧面315的表面。辅助外电极370设于第三侧面315的中部,且辅助外电极370在第一侧面313的正投影部分落入第一外电极330与第二外电极350在第一侧面313的正投影之间的间隙。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辅助外电极370可以覆盖第三侧面315的全部表面,也可以辅助外电极370在第一侧面313的正投影完全落入第一外电极330与第二外电极350在第一侧面313的正投影之间的间隙。

上述陶瓷电容器300,第一外电极330与第二外电极350二者均设于第一侧面313,二者不重叠,第一外电极330、第二外电极350及辅助外电极370组成串联电容结构,由第一外电极330和第二外电极350产生的电容量比较微小。

请参阅图8至图10,另一实施方式的陶瓷电容器400的结构与陶瓷电容器3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在于:陶瓷电容器400的辅助外电极470的数量为二。

两个辅助外电极470分别设于第二侧面414及第四侧面416。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两个辅助外电极470位置相对,在第二侧面414的正投影相互重叠。

上述陶瓷电容器400,第一外电极430与第二外电极450在第一侧面413的正投影没有重叠,第一外电极430和第二外电极450产生的电容量比较微小。两个辅助外电极470分别设置在陶瓷体410相对的第二侧面414及第四侧面416上,从而将陶瓷电容器400焊接在电路板上时,陶瓷电容器400与电路板的连接比较稳固。

请参阅图11至图13,另一实施方式的陶瓷电容器500的结构与陶瓷电容器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在于:第二外电极550为两个,两个第二外电极550分别设于第二侧面514及第四侧面516。

第一内电极5171大致为矩形,自介质层512靠近第一侧面513的一端向第三侧面515延伸。第一内电极5171与第一侧面513部分平齐形成第一引出边,第一内电极5171与第二侧面514、第三侧面515及第四侧面516之间均形成有间隙。

第二内电极5172大致为矩形,自介质层512靠近第二侧面514的一端向第四侧面516延伸。第二内电极5172与第二侧面514及第四侧面516部分平齐形成两个第二引出边。第二内电极5172与第三侧面515及第一侧面513之间形成有间隙。

第一外电极530设于第一侧面513,且通过第一引出边与第一内电极5171电连接。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外电极530完全覆盖第一侧面513。

第二外电极550为两个,两个第二外电极550中的一个设于第二侧面514,且通过其中一个第二引出边与第二内电极5172电连接;两个第二外电极550中的另一个设于第四侧面516,且通过另一个第二引出边与第二内电极5172电连接。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外电极550位置正对,两个第二外电极550在第二侧面的正投影相互重叠。

上述陶瓷电容器500,通过将第二外电极550设于第二侧面514及第四侧面516,从而将陶瓷电容器500焊接在电路板上时,陶瓷电容器500与电路板的连接比较稳固。第一外电极530与第二外电极550在第一侧面513的正投影没有重叠,第一外电极530和第二外电极550产生的电容量比较微小。

请参阅图14至图16,另一实施方式的陶瓷电容器600的结构与陶瓷电容器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在于:第一外电极630及第二外电极650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外电极630分别设于第二侧面614及第四侧面616,两个第二外电极650分别设于第二侧面614及第四侧面616,第一外电极630及第二外电极650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6171大致为t型,形成于介质层612的表面。第一内电极6171包括连接部(图未标)及延伸部(图未标)。连接部与第一侧面613相间隔,且连接部自第二侧面614延伸至第四侧面616,从而与第二侧面614及第四侧面616部分平齐形成两个相对的第一引出边。延伸部自连接部远离第一侧面613的一侧向第三侧面615延伸,且延伸部与第二侧面614、第三侧面615及第四侧面616均相间隔。

第一引出边与第一侧面613之间具有间距。此处的间距指的是第一引出边靠近第一侧面613的一端与第一侧面613之间的距离。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内电极6172大致为t型,形成于介质层612的表面。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内电极6172与第一内电极6171位于不同的介质层612的表面。

第二内电极6172包括连接部(图未标)及延伸部(图未标)。连接部与第三侧面615相间隔,且连接部自第二侧面614延伸至第四侧面616,从而与第二侧面614及第四侧面616部分平齐形成两个相对的第二引出边。延伸部自连接部远离第三侧面615的一侧向第一侧面613延伸,且延伸部与第一侧面613、第二侧面614及第四侧面616均相间隔。

第二引出边与第三侧面615之间具有间距,此处的间距指的是第二引出边靠近第三侧面615的一端与第三侧面615之间的距离。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6171的连接部及第二内电极6172的连接部在同一个介质层612的正投影相互间隔。

两个第一外电极630中的一个设于第二侧面614,另一个设于第四侧面616。两个第二外电极650中的一个设于第二侧面614且与第一外电极630相间隔,另一个设于第四侧面616且与第一外电极630相间隔。

第一外电极630及第二外电极650在第二侧面614的正投影相互间隔不重叠。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外电极630在第二侧面614的正投影完全重叠,两个第二外电极650在第二侧面614的正投影完全重叠。

上述陶瓷电容器600,通过将第一外电极630及第二外电极650设于第二侧面614及第四侧面616,从而将陶瓷电容器600焊接在电路板上时,陶瓷电容器600与电路板的连接比较稳固。第一外电极630与第二外电极650在第二侧面614的正投影没有重叠,第一外电极630和第二外电极650产生的电容量比较微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