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04411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池组。详细而言,涉及将二次电池作为单电池而具有多个所述单电池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将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等二次电池或电容器等蓄电元件作为单电池,具备多个所述单电池的电池组,作为车辆搭载用电源或个人电脑、便携终端等的电源,其重要性不断提高。特别是将重量轻且可得到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单电池的电池组,可优选用于车辆搭载用的高输出电源等。

将该电池组的一例示于图8。所述电池组100具备多个扁平方型的单电池110A~110C,所述多个单电池110A~110C沿着排列方向x以宽面(扁平面)彼此相邻的方式排列。并且,所述电池组100中,在各个单电池110A~110C之间,正极端子112和负极端子114通过母线140依次电连接。作为这样的电池组的其它例子,可举出日本特开2014-6977记载的电池组。

然而,将这种二次电池作为构成要素(单电池)的电池组,需求电池性能优异以及高水平的安全性。因此,相关技术中提出了各种用于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的技术。例如,如果在使用中单电池发热,有时各个单电池彼此相互加热,会使电池组整体的温度急剧上升,因此相关技术中提出了对构成电池组的多个单电池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将电池组担载于车辆等移动体而使用时,如图9所示,像钉子这样锐利的导电性异物F,以将各单电池的正极132和负极135沿着所述正负极的层叠方向贯穿的方式,将构成电池组100的多个单电池贯穿的情况下,在所述被贯穿的多个单电池110A~110C中会产生短路电流,通过所述短路电流的焦耳热,有可能使多个单电池110A~110C的温度急剧上升。此时,在配置于最上游侧的第1个单电池110A中发生的温度上升,与在导电性异物刺入单个的二次电池的情况下发生的温度上升程度相同,但在第2个之后配置的单电池110B、110C中,会发生比第1个单电池110A更急剧的温度上升。

例如,如果导电性异物F在所述正负极层叠方向上贯穿多个单电池110A~110C,则经由母线140和导电性异物F,在多个单电池110A、110B之间流通短路电流E1,发生外部短路。该情况下,对于第2个单电池110B的负极135,流入在所述第2个单电池110B的内部产生的短路电流E2、和所述外部短路的短路电流E1这两种短路电流(合计700A左右),第2个单电池110B会发生急剧的温度上升。并且,具备两个以上单电池的电池组中,在配置于第2个之后的单电池(例如图9中的单电池110C)也会发生由外部短路引起的急剧的温度上升。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组,在锐利的导电性异物刺入由多个单电池连接而成的电池组时,能够抑制在多个单电池之间发生的外部短路,很好地抑制由短路电流导致的单电池的急剧的温度上升。

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构成的电池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涉及的电池组,具备母线、以及由具有正极和负极层叠的结构的电极体构成的多个单电池,所述多个单电池在与所述电极体的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层叠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彼此相邻层叠,所述母线将所述多个单电池之中除了相邻配置的单电池以外的、隔离的单电池中的一个单电池的正极端子与另一个单电池的负极端子电连接。

本发明人着眼于在导电性异物刺穿单电池的情况下,由所述单电池的内部短路导致负极破损,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具体而言,如果导电性异物刺入锂离子二次电池等单电池,则在所述单电池的内部流动短路电流,发生内部短路,由所述内部短路导致负极破损,使得负极与导电性异物的接触电阻大幅增加。本发明人着眼于该现象,想到如果在导电性异物贯穿多个单电池时,能够在经由导电性异物和母线发生外部短路之前,通过所述内部短路使负极破损,则能够抑制在多个单电池之间发生的外部短路,抑制单电池的急剧的温度上升。

在此公开的电池组,是基于上述见解而完成的,构成电池组的各单电池,除了相邻配置的单电池以外,在隔离的单电池之间经由母线电连接。由此,在导电性异物刺入电池组并贯穿多个单电池时,直到经由所述导电性异物和母线发生外部短路的时间,会比将相邻的单电池彼此电连接的相关技术的电池组长。因此,能够在经由导电性异物和母线发生外部短路之前,通过内部短路使被导电性异物贯穿的单电池的负极损伤,大幅增加负极与导电性异物之间的接触电阻,能够抑制在多个单电池之间发生的外部短路,抑制单电池的急剧的温度上升。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可以设为:经由所述母线而电连接的所述隔离的单电池,空出25mm以上的间隔配置。一般的单电池的情况下,从导电性异物贯穿单电池到通过内部短路使负极破损为止需要0.5秒左右的时间。如上所述,在将经由母线连接的单电池的间隔设为25mm以上的情况下,从导电性异物贯穿构成电池组的一个单电池起,直到到达与所述单电池电连接的另一个单电池为止,需要1秒左右的时间,因此能够在经由母线和导电性异物发生外部短路之前,切实地先使被导电性异物贯穿的单电池的负极破损。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可以设为:在所述多个单电池排列的方向上配置于电池组的至少一侧的端部的单电池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中的至少一个端子,经由母线与另一个单电池电连接,在经由所述母线电连接的所述两个单电池之间,配置有两个以上没有与所述两个单电池电连接的单电池。在排列有多个单电池的电池组中,通常配置在排列方向的端部的单电池,最容易被导电性异物刺入。通过在这样的端部的单电池和与所述端部的单电池电连接的单电池之间,配置两个以上另外的单电池,能够在被导电性异物刺入而经由母线发生外部短路之前,切实地通过内部短路使端部的单电池的负极破损。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可以设为:所述多个单电池之中的具备正极输出端子的单电池,是所述多个单电池排列的方向上的、在除了配置于两端部的单电池以外的位置排列的单电池,所述正极输出端子是以能够与外部连接的方式开放的正极端子。根据相关技术,在构建电池组时,通常将具备正极输出端子的单电池配置于排列方向的端部。与此相对,在此公开的电池组中,将具备正极输出端子的单电池配置于除了排列方向的端部以外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构建所有单电池在隔离的单电池之间电连接的电池组。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可以设为:所述多个单电池之中彼此相邻的单电池被配置为,单电池彼此的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在所述多个单电池层叠的方向上相邻配置。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的单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体的各部件的说明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的正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被导电性异物刺入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的正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试验例4的电池组的正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相关技术的电池组的正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相关技术的电池组被导电性异物刺入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以将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单电池、将多个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连接而成的电池组为例进行说明。再者,在此公开的电池组中,作为单电池使用的电池不限定于锂离子二次电池,例如可以使用具备层叠电极体的镍氢电池等。

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发挥相同作用的部件、部位附带相同标记进行说明。再者,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厚度等)并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另外,本说明书中除了特别提及的事项以外的且本发明的实施所需的事项(例如电解质的构成和制法、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构建涉及的一般技术等),可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该领域的相关技术的设计事项来掌握。

1.单电池的构成

首先,对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的单电池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的单电池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极体的各部件的说明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极体的结构的立体图。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的单电池10,通过在图1所示的方型的电池壳体50内收纳图2和图3所示的电极体30而构成。

(1)电池壳体

如图1所示,电池壳体50由上表面开放的扁平方型的壳体主体52、和堵塞所述上表面的开口部的盖体54构成。电池壳体50例如优选由金属、树脂等构成。另外,在形成电池壳体50的上表面的盖体54上设有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4。正极端子12与电池壳体50内的电极体的正极连接,负极端子14与负极连接,对此省略图示。再者,正极端子12优选由铝、铝合金等构成,负极端子14优选由铜、铜合金等构成。

(2)电解液

将电极体30(参照图3)连同电解液一起收纳于所述电池壳体50的内部。作为电解液,可以不特别限定地使用与相关技术中锂离子二次电池所使用的同样的电解液,例如可以使用在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甲酯(DMC)和碳酸甲乙酯(EMC)的混合溶剂(例如体积比为3:4:3)中以大约1mol/L的浓度含有六氟磷酸锂(LiPF6)的非水电解液。

(3)电极体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极体30是具有多个矩形片状的正极31和负极35交替层叠而成的结构的层叠电极体,在正极31与负极35之间配置有隔板38。再者,作为电极体,除了如图2和图3所示的层叠电极体以外,也可以使用通过将长条状的正极和负极重叠并卷绕而使各个片层叠的卷绕电极体。

另外,关于构成电极体30的各材料,可以不特别限定地使用与相关技术中锂离子二次电池所使用的同样的材料。例如,正极31通过向矩形的铝箔等制成的正极集电体32的表面赋予正极活性物质层33而构成。正极活性物质层33中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和其它添加剂。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包含锂元素和一种或两种以上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锂的化合物(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可举出锂镍复合氧化物(例如LiNiO2)、锂钴复合氧化物(例如LiCoO2)、锂锰复合氧化物(例如LiMn2O4)或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例如LiNi1/3Co1/3Mn1/3O2)之类的三元系含锂的复合氧化物等。作为其它添加剂,可举出导电材料、粘合剂。作为导电材料,例如可举出炭黑、碳纤维等的碳材料等。另外,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举出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偏二氯乙烯(PVDC)、聚环氧乙烷(PEO)、聚四氟乙烯(PTFE)、羧甲基纤维素(CMC)、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等。

另一方面,负极35通过向矩形的铜箔等制成的负极集电体36的表面赋予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7而构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7中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和其它添加剂。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使用石墨(graphite)、难石墨化碳(硬碳)、易石墨化碳(软碳)、碳纳米管、或将它们组合而成的碳材料。另外,作为其它添加剂,也可以适当使用粘合剂、增粘剂、分散剂等。例如,作为粘合剂,可以使用与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中所使用的同样的粘合剂。作为增粘剂,可以使用羧甲基纤维素(CMC)、甲基纤维素(MC)等。

另外,作为隔板38,使用具备将正极31和负极35电绝缘的功能、保持非水电解液的功能等的树脂制的多孔片(薄膜)。作为该隔板38,例如可使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纤维素、聚酰胺等。

2.电池组的构成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的正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具备所述结构的形状相同的5个单电池。所述电池组1是通过将所述5个单电池10A~10E排列,在排列的各单电池10A~10E之间将正极端子12与负极端子14电连接而构建的。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具备5个方型的单电池10A~10E,各单电池10A~10E彼此相邻而排列。所述单电池10A~10E的排列方向x与上述的层叠结构的电极体30的正负极的层叠方向y(参照图3)为相同的方向。并且,在所述排列方向x上排列的多个单电池10A~10E,经由母线40将正极端子12A~12E与负极端子14A~14E相互连接,从而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再者,多个单电池10A~10E被束缚部件沿着排列方向x束缚,对此省略图示。

再者,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中,单电池10B的正极端子12B不与另一个单电池的负极端子连接,而是被用作以能够与外部连接的方式开放的正极输出端子。另外,单电池10E的负极端子14E成为以能够与外部连接的方式开放的负极输出端子。在本说明书中,将配置了具有该负极端子(负极输出端子)14E的单电池10E的一侧设为排列方向x的下游侧,将其相反侧设为排列方向x的上游侧。即,图4中的左侧成为排列方向的上游侧,右侧成为下游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置在排列方向x的最上游侧的单电池10A称为第1个单电池10A,将配置在最下游侧的单电池10E称为第5个单电池10E。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中,多个单电池的每一个,在除了相邻配置的单电池以外的、隔离的单电池之间经由母线40电连接。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排列方向x的最上游侧的第1个单电池10A,不与相邻配置的第2个单电池10B连接,而是连接到与第1个单电池10A隔离的单电池(第3个单电池10C和第4个单电池10D)。以下,省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中,关于第2个~第5个单电池10B~10E也是同样地,不与相邻配置的单电池连接,而是与隔离的单电池连接。

对于钉子等导电性异物F刺入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以在层叠方向上刺穿多个单电池10A~10E的正极31和负极35的方式贯穿了多个单电池10A~10E的情况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导电性异物刺入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的说明图。再者,为了便于说明,图5中省略了第4个单电池10D和第5个单电池10E。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1个单电池10A没有电连接到与所述第1个单电池10A相邻的第2个单电池10B,而是电连接到与第1个单电池10A隔离的第3个单电池10C。由此,能够在经由导电性异物F和母线40产生外部短路的短路电流之前,通过内部短路使第1个单电池10A的负极35损坏,大幅增加所述负极35与导电性异物F之间的接触电阻。因此,能够抑制在两个单电池10A、10C之间发生的外部短路,抑制急剧的温度上升。

具体而言,如果导电性异物F刺破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则首先在导电性异物F贯穿第1个单电池10A时,在第1个单电池10A的内部发生从正极31向负极35流通短路电流E2的内部短路。接着,导电性异物F向排列方向x的下游侧行进,贯穿第2个单电池10B,但由于所述第2个单电池10B没有经由母线与第1个单电池10A直接连接,因此在第1个单电池10A与第2个单电池10B之间不会发生外部短路。并且,如果导电性异物F进一步向下游侧行进,到达第3个单电池10C的正极31,则经由母线40和导电性异物F形成导通路径,短路电流E1a经由母线40流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个单电池10A与第3个单电池10C隔离而配置,因此在经由母线40产生短路电流E1a时,第1个单电池10A的负极35已经被内部短路的短路电流E2损坏。由此,在第1个单电池10A的内部,负极35与导电性异物F的接触电阻大幅增加。因此,经由母线40流入第1个单电池10A的负极35的短路电流E1a受到大的电阻,经由导电性异物F流入第3个单电池10C的短路电流E1b大幅降低。其结果,能够抑制由于较大的短路电流流入第3个单电池10C而导致的急剧的温度上升。并且,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中,如上所述,其它第2个~第5个单电池10B~10E的每一个也是同样地,在除了相邻而配置的单电池以外的、隔离的单电池之间经由母线电连接,因此由于经由母线40发生的外部短路导致的急剧的温度上升得到抑制。所以,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在被锐利的导电性异物F刺入时,能够抑制在多个单电池10A~10E之间发生的外部短路,抑制由所述外部短路导致的单电池的急剧的温度上升。

再者,上述说明中,导电性异物F从排列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即从第1单电池10A向第5单电池10E)刺入。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是导电性异物F从排列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即从第5单电池10E向第1单电池10A)刺入的情况下,各个单电池也是与隔离的单电池连接。因此能够很好地抑制由于经由母线40发生的外部短路导致的急剧的温度上升。所以,在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搭载于车辆等移动体时,既可以将第1个单电池10A配置在移动体的行进方向的前方,也可以将第5个单电池10E配置在行进方向的前方。但一般构造的具备多个单电池的电池组中,从具有正极输出端子的单电池侧(即图4的上游侧)刺入导电性异物时,存在更容易发生急剧的温度上升的倾向。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更优选作为需要将具有正极输出端子的单电池配置在行进方向的前方这样的结构的移动体的驱动用电源而使用。

再者,经由母线电连接的隔离的单电池之间的间隔d(参照图5),优选为25mm以上,更优选为25mm~40mm。在使用一般材料构建的电池组的情况下,从导电性异物F贯穿第1单电池10A起直到由于内部短路导致负极35破损为止,需要花费0.5秒左右的时间。如上所述,在将经由母线40连接的单电池10A、10C之间的间隔d设为25mm以上的情况下,能够使从导电性异物F贯穿第1个单电池10A起直到到达第3个单电池10C为止的时间成为1秒左右。因此,能够在导电性异物F到达第3个单电池10C而发生外部短路之前,通过内部短路切实地使第1个单电池10A的负极35破损。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中,与如图8所示的相关技术的电池组100不同,在将多个单电池10A~10E的每一个电连接时,会产生母线40交叉的部分。为了不使这样的母线40交叉的部分通电,优选通过绝缘性树脂等涂布母线40的表面。

再者,构成电池组的各单电池,只要能够在除了相邻的单电池以外的、隔离的单电池之间电连接,就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即使是如图6所示构建了多个单电池10A~10E的电连接的电池组1A,也能够抑制被导电性异物刺入时的急剧的温度上升。在所述电池组1A中,偶数位的单电池(第2个单电池10B和第4个单电池10D)反转而配置,在相邻的单电池之间,正极端子12A~12E与负极端子14A~14E接近。即使是这样的电池组1A,通过以第2个单电池10B、第4个单电池10D、第1个单电池10A、第3个单电池10C、第5个单电池10E的顺序经由母线40构建电连接,也能够使电连接的单电池彼此隔离,因此能够抑制被导电性异物刺入时的急剧的温度上升。

另外,图4所示的电池组1和图6所示的电池组1A的任一者中,第1个单电池10A的正极端子12A都经由母线40与第4个单电池10D的负极端子14D连接。在该第1个单电池10A与第4个单电池10D之间配置了两个单电池。如上所述,第1个单电池10A配置在排列方向x的端部,容易被钉子等导电性异物刺入。因此,通过将该第1个单电池10A与隔离两个以上单电池的第4个单电池10D连接,能够更切实地抑制通过经由母线产生的短路电流导致的温度上升。

另外,图4所示的电池组1和图6所示的电池组1A的任一者中,具备正极端子(正极输出端子)12B的单电池10B都没有配置在排列方向x上的两端部。像这样,通过将具备正极端子(正极输出端子)12B的单电池排列在排列方向上的端部以外的位置,能够容易地构建各单电池与隔离的单电池连接的电池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1A,由5个单电池构成,但只要是隔离的单电池彼此电连接,就不特别限定构成电池组的单电池的数量。例如,只要电池组具备至少4个单电池,就能够构建隔离的单电池彼此电连接的电池组。

[试验例]

以下,对本发明涉及的试验例进行说明,但以下的试验例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

1.试验例的电池组的制作

(1)试验例1

制作了在厚度为12μm的正极集电体(铝箔)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矩形的正极,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是将正极活性物质(LiNi1/3Co1/3Mn1/3O2)、导电材料(乙炔黑)和粘合剂(PVDF)以质量比为94:3:3的比例混合而成的。另一方面,制作了在厚度为10μm的负极集电体(铜箔)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矩形的负极,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是将负极活性物质(石墨)、增粘剂(CMC)和粘合剂(SBR)以质量比为98: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并且,将上述的正极和负极隔着隔板各层叠10枚,由此制作了层叠电极体,将所述层叠电极体连同电解液一起收纳在图1所示的方型的电池壳体(宽度W148mm、厚度D26.4mm、高度H91mm)中,制作了容量为35Ah的单电池。

并且,准备5个以上述步骤制作的单电池,以各单电池与隔离而配置的单电池电连接的方式构建了经由母线的连接。具体而言,在试验例1中,如图4所示将多个单电池10A~10E电连接。并且,将多个单电池10A~10E沿着排列方向以1000N的束缚压力束缚,由此构建了试验例1的电池组。并且,对于束缚了多个单电池而形成的电池组,测定了由母线连接的单电池的间隔d,结果该单电池的间隔d为25mm。

(2)试验例2

通过与所述试验例1同样的步骤制作了5个单电池之后,如图6所示将多个单电池10A~10E连接,并将连接后的单电池束缚,构建了试验例2的电池组。再者,试验例2中经由母线连接的单电池的间隔d为25mm。

(3)试验例3

在试验例3中,使用了与所述试验例1、2相比厚度D较小的方型的电池壳体(厚度D:21mm),除此以外通过与试验例1同样的步骤构建了电池组。并且,将构建的试验例3的电池组以1000N的束缚压力束缚,在该状态下测定了经由母线连接的单电池的间隔d,其结果该单电池的间隔d为20mm。

(4)试验例4

在试验例4中,通过与所述试验例1同样的步骤制作了5个单电池之后,如图7所示将5个单电池210A~210E经由母线240连接。所述图7所示的电池组200中,经由母线240连接的单电池彼此相邻配置。

2.评价试验

作为对构建的试验例1~试验例4的电池组进行评价的评价试验,进行了以下的穿刺试验。在该穿刺试验中,首先在25℃的温度环境下,将所述试验例1~试验例4的电池组调整为SOC100%的充电状态。接着,在电池壳体的外表面贴附两枚热电偶,从单电池的排列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刺入钨制的钉子。再者,该钉子的直径为6mm,顶端的角度为60°,在方型的电池壳体的宽面的中央附近,以25mm/sec的速度呈直角刺入,贯穿了构成电池组的所有单电池。

(1)负极与钉子的接触电阻的增加率

在上述的穿刺试验中钉子行进的期间,测定负极端子与钉子之间的电阻值,测定了钉子到达第n+2个单电池时的第n个单电池的负极与钉子之间的电阻值。并且,将测定出的电阻值的平均值设为R1。接着,另外制作了充电状态为0V(SOC0%)的试验例1~4的电池组,在与上述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穿刺试验,测定了SOC0%时的电阻值的平均值R0。并且,将R1相对于所得到的R0之比作为接触电阻的增加率(R1/R0)算出。结果示于表1。

(2)短路电流的测定

对于试验例1~试验例4的电池组进行所述穿刺试验期间,测定了在将多个单电池电连接的母线中流动的电流作为外部短路的短路电流。将各试验例中测定出的外部短路的短路电流的最大值示于表1。

(3)最高温度的测定

对于试验例1~试验例4的电池组进行所述穿刺试验期间,测定了构成各电池组的单电池的温度。测定的温度之中,将最高的温度作为单电池的最高温度示于表1。

表1

3.评价结果

根据表1所示的结果,在试验例1~试验例3中,短路电流的最大值都比试验例4小,单电池的最高温度也低。因此可以确认,像试验例1~试验例3这样,通过将构成电池组的各单电池与隔离而配置的单电池电连接,能够使经由导电性异物和母线流动的外部短路的短路电流降低,抑制由该外部短路的短路电流导致的温度上升。

另外,将试验例1~3进行比较,可以确认在将经由母线连接的单电池的间隔d设定为25mm以上的试验例1、2中,负极与钉子的接触电阻的增加率大,更好地抑制了单电池的温度上升。认为这是由于在试验例1、2的电池组中,从钉子贯穿第n个单电池起,直到到达第n+2个单电池为止有1秒左右的时间,在钉子到达第n+2个单电池时,负极已经被充分破坏。另一方面,认为在试验例3的电池组中,由于在钉子开始刺入n+2个单电池后第n个单电池的负极才被破坏,因此钉子到达第n+2个单电池时的接触电阻的增加率与试验例4大致相同,与试验例1、2相比最高温度较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具体例只是例示,并不限定权利要求的范围。权利要求的范围记载的技术中,包括将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而得到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