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粒径负离子能量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839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负离子能量源。



背景技术:

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获得电子后所形成的带电粒子叫离子,负离子是指带一个或多个负电荷的离子,亦称“阴离子”。某些分子在特殊情况下,亦可形成离子,如氧的离子状态一般就为阴离子,也叫负氧离子。

负离子不仅能促成人体合成和储存维生素,亦能强化和激活人体的生理活动,因此它又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它像食物的维生素一样,对人体及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雷雨过后,空气的负离子增多,人们感到心情舒畅。在医学界,正确且有效的使用负离子被确认是具有杀灭病菌及净化空气的有效手段。其机理主要在于负离子与细菌结合后,使细菌产生结构的改变或能量的转移,导致细菌死亡,最终降沉于地面。医学研究表明,空气中带负电的微粒使血中含氧量增加,有利于血氧输送、吸收和利用,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增强人体肌能,调节肌体功能平衡的作用。据考证,负离子对人体7个系统,近30多种疾病具有抑制、缓解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更为明显。

现有的空气负离子产生设备采用传统空气电离式负离子生成技术或单一电子喷射式负离子生成技术,难以生成小粒径的生态负离子。生成的基本都是大粒径的负离子,活性低,迁移距离短,所以必须通过风扇或风机外吹,才能在空间有限的范围内检测到负离子,无法在室内形成负离子浴环境,所以效果不佳。而且本身作为环境改善的一种设备,风扇或风机的采用又增加了环境的噪音和电磁污染,同时一些患风湿疾病的老年人又不宜被风吹,且北方区域冬天温度低等条件都限定了它的使用范围,更重要的是医学研究表明:对人体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是小粒径负离子,因为只有小粒径的负离子才易于透过人体的血脑屏障,发挥其生物效应。现有负离子设备生成的大粒径负离子对人体的医疗保健作用不明显,只能起到除尘降尘作用。

现有的负离子产生设备和释放设备在释放自由电子时由于其电子本身的动能不足,使之只能在接近释放装置的附近与空气中的氧分子进行反应,从而产生的负离子不仅少,而且由于负离子的存在时间较短,使其扩散的范围较小,待改善环境中的负离子不能达到覆盖的要求,使得改善效果较差。

申请日2010年05月10日,申请号为201010167796.1,名称为《负离子转换器》的专利提供了一种负离子发生器,其缺点在于:设有介电特性的轻石设置在不锈钢收集器内,会影响到负离子的生产,不锈钢收集器和高压绝缘外壳之间为空腔,负离子会跑到空腔中,增加负离子的损耗,在产生负离子的同时会对电子设备产生干扰。此外通过导线连接负离子发射端,又增加一些负离子的损耗,最后导致负离子传输时间短和扩散范围小。



技术实现要素:

1、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负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的负离子传输存在时间较短,扩散的范围较小的缺陷。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粒径负离子能量源,包括不导磁金属筒4、高压线7,所述不导磁金属筒4整体设有密封层,分别为第一密封层和第二密封层,所述整体密封层内为空腔,所述不导磁金属筒4外设有塑料封装筒2,所述高压线7的一端设有碳纤维5,所述的高压线7设有碳纤维5的一端穿过所述两层密封层进入到所述空腔内连接负离子发射装置,所述不导磁金属筒4外侧和所述塑料封装筒2的内侧之间设有环氧树脂层3。

所述的负离子发射装置为和所述第二密封层所连接的纯钨针6。

所述的环氧树脂为耐压15kv。

所述的金属为表面镀金的铜。

所述的铜为t3铜。

所述塑料封装筒2外还设有辐射隔离罩1。

3、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小粒径负离子能量源产生的负离子,在3.5米左右的地方依然能够检测到,解决了负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的负离子传输距离近的问题。同时本发明产生的负离子为小粒径负离子,小粒径的负离子易于透过人体的血脑屏障,发挥其生物效应,对人体有医疗保健作用。而且本发明提供的小粒径负离子能量源,在切断电源后,5-30分钟内,在温度30至32摄氏度,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周边依然能够检测到负离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粒径负离子能量源,包括不导磁金属筒4、高压线7,所述不导磁金属筒4整体设有密封层,分别为第一密封层和第二密封层,所述整体密封层内为空腔,所述不导磁金属筒4外设有塑料封装筒2,所述高压线7的一端设有碳纤维5,所述的高压线7设有碳纤维5的一端穿过所述两层密封层进入到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密封层连接负离子发射装置,所述不导磁金属筒4外侧和所述塑料封装筒2的内侧之间设有耐压15kv的环氧树脂层3。.

高压线7接上高压电,高压电通过高压线7接上碳纤维5,使碳纤维5成为高压释放头,随着和腔内空气不断反应,正离子逐渐减少,负离子逐渐增多,当所述空腔中充满负离子,通过连接在不导磁金属筒4的第二密封层的负离子发射装置释放出去,从工作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和现有的技术相比,不需要通过导线连接负离子发射装置,该等结构特性决定了该装置产生的负离子比现有的负传输要远,试验表明,能够达到在3.5米远的地方,而且存在时间更长,由于空腔中充满负离子,工作一段时间后,在断电的情况下,依据环境的情况,在5-30分钟内,依然能够在能量源旁检测到负离子。

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使空腔中产生的负离子不流失,在所述不导磁金属筒4外侧和所述塑料封装筒2的内侧之间设有环氧树脂层3,所述的环氧树脂为耐压15kv,所述的环氧树脂层3精密包围着不导磁金属筒4,确保不导磁金属铜4空腔内的负离子不损耗,全部由发射端释放出去。

为了达到更好的负离子发射效果,本发明采用了钨针,所述的钨针和第二密封层连接,在本发明中钨针为小粒径负离子释放端。钨针的优势在于:由于空腔中充满了负离子,从钨针的一点释放出去,释放的更远。试验表明,最远3.5米都能够检测到负离子。而且钨针具备另一个优势,即耐氧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只产生负离子,不产生臭氧之类的氧化物质,而钨针和金针及其他材料相比,更耐氧化,且钨物理特性决定了其表面不会吸附灰尘。

所述的不导磁金属筒的材质为表面镀金的铜。优选t3铜

现有的负离子产生装置在负离子产生的过程中还存在影响其他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电磁干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发明在所述塑料封装筒2外还设有辐射隔离罩1,很好的提升了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以上原文中的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的技术加以实现。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负离子能量源。现有负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的负离子传输存在时间较短,扩散的范围较小的弊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粒径负离子能量源,包括不导磁金属筒、高压线,所述不导磁金属筒整体设有密封层,分别为第一密封层和第二密封层,所述整体密封层内为空腔,所述不导磁金属筒外设有塑料封装筒,所述高压线的一端设有碳纤维,所述的高压线设有碳纤维的一端穿过所述两层密封层进入到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密封层连接负离子发射装置,所述不导磁金属筒外侧和所述塑料封装筒的内侧之间设有耐压15kV的环氧树脂层。解决了负离子传输时间短和扩散范围小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罗畅;罗启康;纪建平;范如适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镇江市康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2.13
技术公布日:2018.05.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