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潜油泵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2495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潜油泵电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潜油电泵机组配套使用的专用电缆,特别是一种复合潜油泵电缆。



背景技术:

在油井作业中,往往会使用具有管道结构的电缆向井内加注化学助剂,而现有技术中的潜油泵电缆由于线芯为并列设置,管道设置在一侧,虽然解决了加注化学助剂的问题,但是由于井内压力大,温度高,不仅管道在高压下以受到损害,更为主要的是由于温度高,设置在一侧的管道受到高温影响使助剂升温,影响助剂性能,并且不利于电缆的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电缆散热的复合潜油泵电缆。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复合潜油泵电缆,包括三根并列设置的线芯,所述线芯外部包裹有铠装层,所述铠装层内还包括1或2根外径与所述线芯外径相同的金属管,所述金属管与所述线芯并列设置且所述金属管的两侧均与所述线芯相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线芯由内向外依次为导体、绝缘层、护套层和耐油层a。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位于中间的所述线芯的两侧各设置有一根金属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位于中间的所述线芯的一侧设置有一根金属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体为实心金属导体或绞合金属导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绝缘层为乙丙橡胶材质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护套层为金属铅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金属管与所述铠装层之间设置有耐油层b。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金属管为不锈钢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在线芯之间设置用于加注助剂的金属管,可以在加注助剂的同时大大降低线芯的温度,防止其温度过高影响电力性能,从而提升了工作稳定度及使用寿命,同时,金属管能起到加强电缆的机械性能,并且由于金属管两侧与线芯相邻,能够有效抵抗井下高压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电缆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电缆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线芯、110导体、120绝缘层、130护套层、140耐油层a、200铠装层、300金属管、400耐油层b。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复合潜油泵电缆,包括三根并列设置的线芯100,所述线芯100外部包裹有铠装层200,所述铠装层200内还包括1或2根外径与所述线芯100外径相同的金属管300,所述金属管300与所述线芯100并列设置且所述金属管300的两侧均与所述线芯100相邻其中,所述线芯100由内向外依次为导体110、绝缘层120、护套层130和耐油层a140。

进一步的,所述导体110为实心金属导体或绞合金属导体。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层120为乙丙橡胶材质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护套层130为金属铅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管300与所述铠装层200之间设置有耐油层b400。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管300为不锈钢管。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在电缆中设置1根金属管300,所述金属管300设置在两个线芯100之间。

实施例2

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在电缆中设置2根金属管300,所述两根金属管300分别设置在位于中间的线芯100两侧。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个案,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符合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且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落入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