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损耗渐变传输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7569阅读:885来源:国知局
低损耗渐变传输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电路板,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柔性电路板上的低损耗渐变传输线。



背景技术:

柔性印刷电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是用柔性的绝缘基材制成的印刷电路,相比硬性印刷电路板而言,其具有可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等特点。使用FPC可大大缩小电子产品尺寸,对于电子产品的高密度、小型化、高可靠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目前,FPC已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移动通讯、手提电脑、计算机外设、PDA、数字相机等领域或产品。

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应用频率的不断提高,降低传输线插入损耗能有效改善电路性能,在一些柔板应用中,要求信号传输线有足够低的插入损耗,对于微带线,带状线,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条件下,传输线的线宽与插入损耗有紧密的联系,一般传输线越宽,插入损耗越低。目前多数传输线都是均匀阻抗传输线,即传输线阻抗值在传输方向上保持恒定。当基材选定后,根据阻抗要求即可求得一定的线路线宽。然而,在一些诸如手机等小体积,插入损耗要求高的应用中,不能通过增加基板厚度的方法来改善插入损耗,也就是说,如果基板选定,其插入损耗很难进一步降低,这为移动通信的小型化及高频应用带来阻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方法来降低传输线插入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损耗渐变传输线,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低损耗渐变传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阻抗匹配区、低阻抗传输区、输出阻抗匹配区、用于过渡连接所述输入阻抗匹配区和低阻抗传输区的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以及用于过渡连接所述输出阻抗匹配区和低阻抗传输区的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

其中,所述低阻抗传输区的线宽分别大于所述输入阻抗匹配区的线宽和所述输出阻抗匹配区的线宽,所述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的线宽渐变将所述输入阻抗匹配区的窄线宽平缓过渡到所述低阻抗传输区的宽线宽,所述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的线宽渐变将所述输出阻抗匹配区的窄线宽平缓过渡到所述低阻抗传输区的宽线宽。

优选的,所述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与所述输入阻抗匹配区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α1,所述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与所述低阻抗传输区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β1,所述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与所述输出阻抗匹配区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α2,所述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与所述低阻抗传输区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β2,其中,所述α1+β1=180°,α2+β2=180°。

进一步的,所述α1=α2,所述β1=β2。

优选的,所述低阻抗传输区的线长分别大于所述输入阻抗匹配区的线长、所述输出阻抗匹配区的线长、所述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的线长以及所述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的线长;

或,所述低阻抗传输区的线长大于所述输入阻抗匹配区的线长、所述输出阻抗匹配区的线长、所述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的线长以及所述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的线长的总线长。

优选的,所述输入阻抗匹配区的线长等于所述输出阻抗匹配区的线长。

优选的,所述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的线长等于所述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的线长。

优选的,所述输入阻抗匹配区的线宽和所述输出阻抗匹配区的线宽与相应的阻抗值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输入阻抗匹配区、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低阻抗传输区、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以及输出阻抗匹配区一体设置。

优选的,所述阻抗渐变过渡区的线宽的渐变方式至少为线性渐变、指数渐变、科洛普弗恩思坦渐变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至少在于:

1)输入阻抗匹配区和输出阻抗匹配区满足阻抗匹配要求,虽中间低阻抗传输区线宽变宽带来阻抗不连续性,但阻抗渐变过渡区的平缓渐变可以减小阻抗不连续带来的反射,从而减小失配损耗。

2)低阻抗传输区线宽加宽,且该传输线的大部分长度集中在低阻抗传输区,可减小传输线整体插入损耗,从而实现了低损耗特性。

3)本实用新型的低损耗渐变传输线存在频率选择特性,可通过调节各部分的尺寸将通带调整在期望的工作频率范围内,从而实现工作频率范围内低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低损耗渐变传输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低损耗渐变传输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低损耗渐变传输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见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低损耗渐变传输线,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阻抗匹配区1、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2、低阻抗传输区3、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4以及输出阻抗匹配区5;

其中,低阻抗传输区3的线宽分别大于输入阻抗匹配区1的线宽和输出阻抗匹配区5的线宽,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2的线宽线性渐变将输入阻抗匹配区1的窄线宽平缓过渡到低阻抗传输区3的宽线宽,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4的线宽线性渐变将输出阻抗匹配区5的窄线宽平缓过渡到低阻抗传输区3的宽线宽。

如图2-3所示,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2与输入阻抗匹配区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α1,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2与低阻抗传输区3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β1,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4与输出阻抗匹配区5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α2,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4与低阻抗传输区3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β2,其中,α1+β1=180°,α2+β2=180°;进一步的,所述的α1=α2,β1=β2。

优选的,低阻抗传输区3的线长分别大于输入阻抗匹配区1的线长、输出阻抗匹配区5 的线长、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2的线长以及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4的线长;

或,低阻抗传输区3的线长大于输入阻抗匹配区1的线长、输出阻抗匹配区5的线长、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2的线长以及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4的线长的总线长。

优选的,输入阻抗匹配区1的线长等于输出阻抗匹配区5的线长。

优选的,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2的线长等于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4的线长。

优选的,输入阻抗匹配区1的线宽和输出阻抗匹配区5的线宽按照阻抗匹配要求进行设计,在一些应用中两端匹配阻抗值不同,因此线宽也可能不同,当然输入阻抗匹配区1和输出阻抗匹配区5也可以采用相同阻抗值,采用相同的线宽。低阻抗传输区3的线宽大于输入阻抗匹配区1的线宽和输出阻抗匹配区5的线宽而进行适当加宽设计。

优选的,输入阻抗匹配区1、第一阻抗渐变过渡区2、低阻抗传输区3、第二阻抗渐变过渡区4以及输出阻抗匹配区5一体设置。

传输线的具体尺寸可通过3D电磁仿真软件对其阻抗匹配区的长度、阻抗渐变过渡区的长度及低阻抗传输区的宽度、长度进行优化,从而在感兴趣的频段得到最优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

本实用新型中的阻抗渐变过渡区线宽的过渡函数采用了最简单的线性渐变,还可以采用其他渐变形式,如指数渐变等,klopfenstein(科洛普弗恩思坦)渐变或多种渐变的结合。

综上所述,输入阻抗匹配区1和输出阻抗匹配区5满足阻抗匹配要求,虽中间的低阻抗传输区3的线宽变宽带来阻抗不连续性,但阻抗渐变过渡区的平缓渐变可以减小阻抗不连续带来的反射,从而减小失配损耗;低阻抗传输区3的线宽加宽,且该传输线的大部分长度集中在低阻抗传输区3,可减小传输线整体插入损耗,从而实现了低损耗特性;本实用新型的低损耗渐变传输线存在频率选择特性,可通过调节各部分的尺寸将通带调整在期望的工作频率范围内,从而实现工作频率范围内低损耗。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