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6886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继电器,也是一种自动开关。和其他电磁继电器一样,对电路起着自动接通和切断作用。所不同的是,磁保持继电器的常闭或常开状态完全是依赖永久磁钢的作用,其开关状态的转换是靠一定宽度的脉冲电信号触发而完成的。磁保持继电器其触点开、合状态平时由永久磁铁所产生的磁力所保持。当继电器的触点需要开或合状态时,只需要用正(反)直流脉冲电压激励线圈,继电器在瞬间就完成了开与合的状态转换。通常触点处于保持状态时,线圈不需要继续通电,仅靠永久磁铁的磁力就能维持继电器的状态不变。由于磁保持继电器的上述特性,故其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系统中。

现有的保持继电器通常包括有壳体、磁路部分、接触部分,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对应装在壳体内相配合的位置,壳体上设有散热孔,实现继电器的散热。而上述的这种散热结构在继电器与电表表壳贴装后其散热性就较差,无形中影响了电表的计量精度和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可有效散热降温的多相磁保持继电器,[申请号:200920139216.0],包括壳体、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和推动部分;该壳体包括有上壳和底座;在对应于两组相邻的接触部分之间的底座上设有用来隔离和安装对应的接触部分的隔离柱;在隔离柱的中间设有下通气孔;在上壳中对应于底座的隔离柱的下通气孔设有相配合的上通气孔;所述底座的底外壁上还设有由所述下通气孔通向其周缘外的下散热槽,在上壳的上外壁上设有与下散热槽同方向设置的且由所述上通气孔通向其周缘外的上散热槽;所述下通气孔还被分设为若干小下通气孔。采用该结构后,可以增加继电器的散热空间,降低继电器的温升,达到提高电表计量精度的目的。

上述的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继电器的散热面积,改善了继电器的散热功能,但该方案还是存在着设计不合理、散热功能差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更加合理、散热更好的磁保持继电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包括底壳和扣合在底壳上的上盖,在底壳和上盖之间设有若干组呈离散排列的开关组件,在底壳内设有位于两片动引出片之间的纵向配合部,在底壳内还设有位于动引出片伸出至底壳外的一侧且与所述的纵向配合部垂直连接的横向配合部,在每个纵向配合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开关组件,在纵向配合部上设有位于开关组件中部的第一散热通孔,在横向配合部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的第一散热通孔一一对应且位于两个开关组件内端之间的第二散热通孔,在上盖的内表面设有能够一一插于所述第一散热通孔中的第一配合部,在第一配合部上设有与所述的第一散热通孔连通的第三散热孔,在上盖的内表面设有能够一一插于所述第二散热通孔中的第二配合部,在第二配合部上设有与所述的第二散热通孔连通的第四散热孔,在上盖和第一配合部之间还设有与第三散热孔连通的第五散热结构,在上盖和第二配合部之间还设有与第四散热孔连通的第六散热结构。

在上述的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第五散热结构包括设置在上盖和第一配合部连接处的若干第五散热小孔。

在上述的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第六散热结构包括设置在上盖和第二配合部连接处的若干第六散热小孔。

在上述的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第一散热通孔内设有第一栅格架构;在第二散热通孔内设有第二栅格架构。

在上述的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中,在每个纵向配合部上分别设有位于第一散热通孔和第二散热通孔之间的第一阶梯孔,在上盖内表面设有内端能够一一插于所述的第一阶梯孔中的第一筒状体,且所述的第一筒状体外端与外界连通。

在上述的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中,在任意一个纵向配合部和/或底壳上设有位于第一散热通孔外侧的第二阶梯孔,在上盖内表面设有内端能够一一插于所述的第二阶梯孔中的第二筒状体,且所述的第二筒状体外端与外界连通。

在上述的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上盖内表面上还设有位于第一配合部两侧设有散热凸起。

在上述的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第二配合部靠近底壳的一端设有导向部。

在上述的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中,所述的底壳和上盖形成壳体,在壳体内设有与开关组件连接的衔铁组件,以及与衔铁组件连接的线圈组件。

在上述的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中,本继电器还包括呈U形的屏蔽罩,所述的屏蔽罩套在壳体外壁且该屏蔽罩、衔铁组件和线圈组件位于壳体的同一端。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的优点在于:

1、由于在纵向配合部上设有位于开关组件中部的第一散热通孔,在横向配合部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的第一散热通孔一一对应且位于两个开关组件内端之间的第二散热通孔,在上盖的内表面设有能够一一插于所述第一散热通孔中的第一配合部,在第一配合部上设有与所述的第一散热通孔连通的第三散热孔,在上盖的内表面设有能够一一插于所述第二散热通孔中的第二配合部,在第二配合部上设有与所述的第二散热通孔连通的第四散热孔,在上盖和第一配合部之间还设有与第三散热孔连通的第五散热结构,在上盖和第二配合部之间还设有与第四散热孔连通的第六散热结构。冷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散热通孔、第二散热通孔进入分别第三散热孔和第四散热孔通至上盖外,有效地增加继电器的散热空间,提高了本继电器的散热性能,降低继电器的温升,提高电表计量精度。

2、设计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壳1、上盖2、第一配合部21、第三散热孔211、第五散热小孔212、第二配合部22、第四散热孔221、第六散热小孔222、导向部223、第一筒状体23、第二筒状体24、散热凸起25、开关组件3、动引出片31、纵向配合部4、第一散热通孔41、第一栅格架构41a、第一阶梯孔42、第二阶梯孔43、横向配合部5、第二散热通孔51、第二栅格架构51a、衔铁组件6、线圈组件7、屏蔽罩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该继电器包括底壳1和扣合在底壳1上的上盖2。在底壳1和上盖2之间设有3组呈离散排列的开关组件3和与开关组件3连接的衔铁组件6,以及与衔铁组件6连接的线圈组件7。每组开关组件包括动引出片31、静引出片、动触点以及静触点,上述的动引出片31、静引出片一端伸至底壳1外侧,另一端固定在壳体内。线圈组件7包括线圈架、线圈引出脚、线圈架用来缠绕漆包线,线圈引出脚是漆包线引脚。衔铁组件6包括轭铁和衔铁,轭铁用来导磁,衔铁通过固定架装在底壳内并与轭铁相配合。

在本实施中,底壳1和上盖2形成壳体,本继电器还包括呈U形的屏蔽罩8,所述的屏蔽罩8套在壳体外壁且该屏蔽罩8与衔铁组件6位于壳体的同一端。屏蔽罩8具有抗磁作用,防止壳体内的组件被磁化,影响本继电器的计量精度。

如图2-4所示,在底壳1内设有位于两片动引出片31之间的纵向配合部4,在底壳1内还设有位于动引出片31伸出至底壳1外的一侧且与所述的纵向配合部4垂直连接的横向配合部5。在每个纵向配合部4的两侧分别设有开关组件3。在纵向配合部4上设有位于开关组件3中部的第一散热通孔41。具体地,所述的第一散热通孔41具有2两个。在横向配合部5上设有与所述的第一散热通孔41一一对应且位于两个开关组件3内端之间的第二散热通孔51。在上盖2的内表面设有能够一一插于所述第一散热通孔41中的第一配合部21。在第一配合部21上设有与所述的第一散热通孔41连通的第三散热孔211。在上盖2的内表面设有能够一一插于所述第二散热通孔51中的第二配合部22。在第二配合部22上设有与所述的第二散热通孔51连通的第四散热孔221。在上盖2和第一配合部21之间还设有与第三散热孔211连通的第五散热结构。在上盖2和第二配合部22之间还设有与第四散热孔221连通的第六散热结构。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五散热结构包括设置在上盖2和第一配合部21连接处的若干第五散热小孔212;第六散热结构包括设置在上盖2和第二配合部22连接处的若干第六散热小孔222。在第一散热通孔41内设有第一栅格架构41a;在第二散热通孔51内设有第二栅格架构51a。在第二配合部22靠近底壳1的一端设有导向部223。导向部223的设置便于第二配合部22插入第二散热通孔51中。

其次,在每个纵向配合部4上分别设有位于第一散热通孔41和第二散热通孔51之间的第一阶梯孔42,在上盖2内表面设有内端能够一一插于所述的第一阶梯孔42中的第一筒状体23,且所述的第一筒状体23外端与外界连通。在任意一个纵向配合部4和/或底壳1上设有位于第一散热通孔41外侧的第二阶梯孔43,在上盖2内表面设有内端能够一一插于所述的第二阶梯孔43中的第二筒状体24,且所述的第二筒状体24外端与外界连通。上述的第一阶梯孔42、第一筒状体23内均设有内螺纹,当第一筒状体23插入第一阶梯孔42后,第一阶梯孔42、第一筒状体23之间通过紧固件固连;第二阶梯孔43、第二筒状体24内均设有内螺纹,当第二筒状体24插入第一阶梯孔42后,第二阶梯孔43、第二筒状体24之间通过紧固件固连。

在本实施中,在上盖2内表面上还设有位于第一配合部21两侧设有散热凸起25。

本实施例提供的易散热磁保持继电器,当继电器的底壳1和上盖2扣合后,上述的第一散热通孔41与第三散热孔211、第五散热小孔212连通;第二散热通孔51与第四散热孔221、第六散热小孔222连通。冷空气通过底座1上的第一散热通孔41和第二散热通孔51进入本继电器的壳体内,然后由第一散热通孔41、第二散热通孔51分别进入上盖的第三散热孔211、第四散热孔221,第三散热孔211与第五散热小孔212连通,第四散热孔221与第六散热小孔222连通,最后由第五散热小孔212、第六散热小孔222通出继电器外,在这个过程中,空气的流动可以将继电器的热量带出且通过热交换,使继电器的温度降低,提高电表的计量精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底壳1、上盖2、第一配合部21、第三散热孔211、第五散热小孔212、第二配合部22、第四散热孔221、第六散热小孔222、导向部223、第一筒状体23、第二筒状体24、散热凸起25、开关组件3、动引出片31、纵向配合部4、第一散热通孔41、第一栅格架构41a、第一阶梯孔42、第二阶梯孔43、横向配合部5、第二散热通孔51、第二栅格架构51a、衔铁组件6、线圈组件7、屏蔽罩8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