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铅酸蓄电池循环寿命的正极板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84710阅读:10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酸蓄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铅酸蓄电池延长循环寿命的正极板栅结构。



背景技术:

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最常见的是正、负极板为涂膏式,板栅采用重力浇铸式,在板栅上填涂由活性物质和添加剂组成的铅膏,经固化后形成正、负极板,采用AGM隔板紧装配结构,经电池化成形成电池。电池在循环使用中,正极板栅的抗腐蚀性和耐蠕变能力尤为重要,正极板栅的设计结构影响电池循环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循环使用的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失效的电池进行解剖情况看,正极板栅长大是电池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电池采用紧装配结构,正极板在厚度方向长大较小,主要在极板宽度和高度长大的比较严重,长大至极板原尺寸的103.6%~105%。这种长大的正极板去除活性物质后发现,边框和内部横竖筋条交汇的部位完全脱离,内部横、竖筋条交汇处出现断裂。

板栅用于支撑活性物质和导电集流的导电体,板栅的机械强度、耐腐性和抗蠕变性能是影响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板栅长大分析其原因:(1)正极板在充电过程中,板栅与电解液发生阳极极化,产生阳极溶解,造成板栅腐蚀;(2)正极活性物质在电池循环使用中,电池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在充放电过程中,多孔电极的结构发生变化,原因在于正极活性物质二氧化铅、放电后产物硫酸铅的密度和摩尔体积发生变化,正极活性物质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的收缩与膨胀,对板栅产生体积膨胀的应力;(3)板栅在重力浇铸中,由于板栅边框和横竖筋条、横筋条和竖筋条间交汇处,由于厚度尺寸、体积等的差距,在成型冷却中的冷却速率不同,交汇处经过电子扫描电镜的分析发现合金晶型结构不同与其他部位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是晶粒比较粗大、不致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铅酸蓄电池循环寿命的正极板栅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正极板长大后边框和内部横竖筋条交汇的部位完全脱离,内部横、竖筋条交汇处出现断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提高铅酸蓄电池循环寿命的正极板栅结构,包括四周边框、极耳、横、竖筋条,所述极耳位于四周边框左上角,所述四周边框位于横、竖筋条外侧,所述横、竖筋条等距交错连接,所述竖筋条自上而下逐渐变细,所述四周边框顶端及两侧与横、竖筋条交汇处的交汇面采用圆角R,所述横筋条、竖筋条交汇处的交汇面采用圆角r。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圆角R值为1~3mm。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圆角r值为0.8~1.5mm。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竖筋条下部截面为S,所述竖筋条上部截面为S+0.5~S+1。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竖筋条由三条竖筋带组成,所述三条竖筋带斜度自上而下渐变变小。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竖筋条为3根,所述横筋条为9根,所述横竖筋条组成的第一行第一排和第二排,最后一行的第一排和第四排空格处设有辅助筋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提高铅酸蓄电池循环寿命的正极板栅结构,稳固性高,耐蠕变能力强,降低正极板栅长大的速率,从而提高电池循环寿命;

2、所述四周边框顶端及两侧与横、竖筋条交汇处的交汇面以及横竖筋条交汇处的交汇面均采用圆角设计,增加交汇的稳定性,减少断裂,提高抗蠕变性;

3、所述竖筋条自上而下逐渐变细,用来适应不同位置膨胀带来的应力不同;

4、所述辅助筋条进一步提高栅板的稳固性。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提高铅酸蓄电池循环寿命的正极板栅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1-四周边框、2-极耳、3-横筋条、4-竖筋条、5-圆角R、6-圆角r、7-辅助筋条。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一种提高铅酸蓄电池循环寿命的正极板栅结构,包括四周边框1、极耳2、横竖筋条3、4,所述极耳2位于四周边框1左上角,所述四周边框1位于横竖筋条3、4外侧,所述横竖筋条3、4等距交错连接,所述竖筋条4自上而下逐渐变细,所述竖筋条4下部截面为S,所述竖筋条4上部截面为S+0.5~S+1;所述竖筋条4由三条竖筋带组成,所述三条竖筋带斜度自上而下渐变变小;所述竖筋带顶端斜度为1.4*1.4,底端斜度为1.2*1.2;所述四周边框1顶端及两侧与横竖筋条3、4交汇处的交汇面采用圆角R5,所述圆角R5值为1~3mm;所述横筋条3、竖筋条4交汇处的交汇面采用圆角r6;所述圆角r6值为0.8~1.5mm;所述竖筋条4为3根,所述横筋条3为9根,所述横竖筋条3、4组成的第一行的第一排和第二排,最后一行的第一排和第四排空格处设有辅助筋条7。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