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移相器固定组件及移相器、固定夹、护线卡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9164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双层移相器固定组件及移相器、固定夹、护线卡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移相器固定组件及移相器、固定夹、护线卡件。



背景技术:

电调基站天线中,移相器是影响天线性能的重要核心部件,一般移相器的布局都是平铺的单层的布局,为了减少天线的体积和重量,需要把移相器层叠安装布局,这样可以减少天线的整体的体积和重量,当有两个移相器层叠安装时,需要有效的保障移相器连接稳固可靠,能承受一定的外力而不松脱,并且能保护电缆焊接的位置需避免受外力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将层叠的移相器固定于天线底板上并能对焊接在移相器腔体上的线缆的焊点构成防护作用的双层移相器固定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为上述目的提供支持,提供一种固定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为上述目的提供支持,提供一种护线卡件。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相器,其采用上述固定组件与天线底板安装时,较为牢固可靠、重量较轻,并且移相器腔体与线缆的焊点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层移相器固定组件,用于将层叠排列的移相器固定于天线底板并保护连接在移相器腔体上的线缆,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夹和多个护线卡件;所述固定夹由上而下包裹两层移相器,并且其底端可固定连接到天线底板上;所述护线卡件由其隔离基板分隔成上护线卡件和下护线卡件,上、下护线卡件分别用于夹持固定一个移相器,并且对移相器腔体上的线缆构成保护。

优选地,所述固定夹包括并排设置的主柱、辅柱及跨接在主柱、辅柱顶端的横梁,并且三者可与天线底板共同限定出紧紧环抱层叠的移相器的箍圈,所述主柱、辅柱的底端可固定连接到天线底板上。

优选地,所述辅柱设有一对且分设于主柱的两侧以在主柱两侧分别限定出所述箍圈。

进一步地,所述主柱面对所述辅柱的一侧形成与移相器上开设的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凸缘。

优选地,所述主柱、辅柱及横梁分别设有镂空结构。

优选地,所述护线卡件包括所述隔离基板及连接在隔离基板两端并与移相器腔体上槽位相配合扣接的卡钩和扣爪,所述卡钩和扣爪由所述隔离基板分割出属于上护线卡件的上卡钩、上扣爪和属于下护线卡件的下卡钩、下扣爪,其中所述上扣爪、下扣爪内侧均限定出与线缆相匹配的护线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扣爪、下扣爪分别设有固定梁,以可卡入移相器腔体上开设的固定槽内使得扣爪压紧腔体上的线缆。

进一步地,所述上扣爪、下扣爪中的至少一个内侧设有定位筋,以与移相器腔体上开设的定位槽相匹配连接限制护线卡件沿移相器腔体纵长方向的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扣爪的外侧壁上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卡钩的端部设成便于与移相器上的固定槽配合安装的导向髻。

一种移相器,包括其侧壁上开设有布线槽和固定槽的腔体,所述布线槽和固定槽沿腔体纵长方向延伸,所述侧壁上还开设有沿腔体高度方向延伸的限位槽和固定槽,并且所述限位槽和固定槽分设于相对的两个侧壁上。

一种固定夹,用于将层叠排列的移相器固定于天线底板,所述固定夹由上而下包裹两层移相器,并且其底端可固定连接到天线底板上;所述固定夹包括并排设置的主柱、辅柱及跨接在主柱、辅柱顶端的横梁,并且三者可与天线底板共同限定出紧紧环抱层叠的移相器的箍圈,所述主柱、辅柱的底端可固定连接到天线底板上。

优选地,所述辅柱设有一对且分设于主柱的两侧以在主柱两侧分别限定出所述箍圈。

进一步地,所述主柱面对所述辅柱的一侧形成与移相器上开设的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凸缘。

优选地,所述主柱、辅柱及横梁分别设有镂空结构。

此外,一种护线卡件,用于连接层叠的移相器并对移相器腔体上的线缆构成防护作用,其包括隔离基板及连接在隔离基板两端并与移相器腔体上槽位相配合扣接的卡钩和扣爪,所述卡钩和扣爪由所述隔离基板分割出属于上护线卡件的上卡钩、上扣爪和属于下护线卡件的下卡钩、下扣爪,其中所述上扣爪、下扣爪内侧均限定出与线缆相匹配的护线槽;所述上护线卡件、下护线卡件分别用于夹持一个移相器。

进一步地,所述上扣爪、下扣爪分别设有固定梁,以可卡入移相器腔体上开设的固定槽内使得扣爪压紧腔体上的线缆。

进一步地,所述上扣爪、下扣爪中的至少一个内侧设有定位筋,以与移相器腔体上开设的定位槽相匹配连接限制护线卡件沿移相器腔体纵长方向的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扣爪的外侧壁上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以增强扣爪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所述卡钩的端部设成便于与移相器上的固定槽配合安装的导向髻。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移相器固定组件,通过护线卡件将层叠的两层移相器分隔开夹持并通过护线槽包容移相器腔体上的线缆,通过压紧线缆以防止外力传递到焊点上,实现了护线的目的;通过固定夹将两层移相器紧紧地固定于天线底板上,承受左右上下前后的冲击力,提高移相器的抗冲击能力。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移相器固定组件与移相器相互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移相器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夹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护线卡件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护线卡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移相器固定组件(以下简称“固定组件”),用于实现层叠排列的移相器1在天线底板(图未示,下同)上的固定,以及保护移相器1腔体10上焊接的同轴电缆(未标号,下同)。

本实用新型的移相器1包括腔体10,其侧壁上开设有多布线槽101、固定槽102、限位槽103及定位槽104。其中,所述布线槽101沿腔体10高度方向分布有多个,所述固定槽102设于两个布线槽101之间,并且所述布线槽101和固定槽102沿腔体10的纵长方向延伸。所述定位槽104和限位槽103可分别设于腔体10相对两侧的侧壁上,并且其沿腔体10高度方向延伸。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夹2和多个护线卡件3,所述固定夹2用于实现移相器1与天线底板的固定,所述护线卡件3通过与两层移相器1连接并对移相器腔体10上的电缆构成防护作用。

所述固定夹包括主柱21、两个辅柱22及横梁23,两个所述辅柱22于主柱21相对的两侧设置,并且所述横梁23跨接在两个辅柱22的顶端将辅柱22和主柱21连接起来,所述主柱21、辅柱22的底端均开设有螺钉孔20,以借助螺钉(比如自攻螺钉)穿过天线底板插入螺钉孔20与主柱21、辅柱22连接。由此,横梁23、主柱21、辅柱22及天线底板之间可限定出两个用于紧紧抱住移相器腔体的箍圈(未标号,下同),可实现两排并排的层叠移相器1在天线底板上的固定。

在待固定移相器1与天线底板组装时,首先,所述固定夹2从上而下包裹住层叠的移相器1,然后借助螺钉穿过天线底板与主柱21、辅柱22底端连接,实现固定夹2与天线底板的紧固,从而将层叠排布的移相器稳固地安装在天线底板上。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辅柱22可根据需要固定的移相器的数量仅设置一个,构造出一个上述箍圈;所述辅柱22、主柱21也可相互间隔设置多个,限定出多个箍圈,用以固定多排移相器。

进一步地,所述主柱21与辅柱22相对的一侧上形成与移相器腔体10上限位槽103相配合的限位凸缘211,以在固定夹2与移相器1组装时,限位凸缘211卡入限位槽103内对移相器1进行限位,防止移相器1沿其纵长方向前后移动,提高了移相器1前后向抗冲击能力。另外,由于移相器被紧紧包围在箍圈内,可以承受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冲击力,该固定夹有利于提高移相器1的抗冲击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夹2多处镂空设置,以减轻其自身重量。具体地,所述主柱21、辅柱22和横梁23上均设有镂空结构24。另外,镂空设置的固定夹2也利于节省材料和便于成型。

所述护线卡件3包括从高度方向上分为上护线卡件和下护线卡件,分别用于夹持固定一层移相器1,并且对移相器腔体10上的线缆构成保护。

具体地,所述护线卡件3包括隔离基板31及连接在隔离基板31两端并与移相器腔体10上槽位相配合扣接的扣爪32和卡钩33,其中,所述卡钩和扣爪均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使其可弹动地与移相器配合连接,所述卡钩33和扣爪32由所述隔离基板31分割出属于上护线卡件的上卡钩331、上扣爪321和属于下护线卡件的下卡钩332、下扣爪322,所述上扣爪321、下扣爪322内侧均限定出与线缆相匹配的护线槽(未标号,下同)。

进一步地,所述上扣爪321、下扣爪322内侧分别设有固定梁323,以可卡入移相器腔体10上开设的固定槽102内使得扣爪32压紧腔体10上的线缆,防止外力传递到线缆与腔体10之间的焊点上,对线缆及焊点进行保护。优选地,所述护线槽由固定梁323周壁及其上方或下方的扣爪32内壁共同限定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上扣爪321、下扣爪322中的至少一个的内侧设有定位筋324,以与移相器腔体上开设的定位槽104相匹配连接限制护线卡件沿移相器腔体纵长方向的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扣爪32的外侧壁上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320,以增强扣爪32的结构强度,防止扣爪32的使用变形,保证其与移相器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卡钩33的端部设成导向髻330,以便于与移相器1上的固定槽102配合安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