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屏蔽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3752阅读:17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屏蔽电池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屏蔽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锂电池技术的发展,锂电池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在手机领域、笔记本电脑、电动车等,强烈的电磁干扰可能使灵敏的电子设备因过载而损坏.大多数情况是电子设备在电磁干扰作用下,性能暂时降级(信息传递出错、动作失误、工作反常),当电磁干扰一旦消除后,设备又会回复正常工作,大量电磁辐射能一旦进入人体会引起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心慌、多汗、脱发和睡眠障碍等,甚至是基因变异;而且大量使用锂电池,由于使用领域不同,这就要求锂电池组的规格型号不同,对于手机领域,锂电池组的容量和外观相对较小,对于笔记本电脑领域,涉及到外观的限制,锂电池组需要设计成特殊的形状,对于电动车领域,由于对容量的需求较大,其体积也较大。

电池包通常具有用于控制过充电、过放电或过电流等异常操作环境的电路,安装在电池上的电路通常具有上盖,通过螺钉进行组装,且结构复杂,组装后电池组外壳拆卸麻烦,费时费力,现有技术的电池包一般为固定容量,其结合方式也是固定化的,如果电池包损坏,需要对所有电池组进行拆卸,不便于自由组合,不便于维修,而且,电池包的固定也不结实,容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屏蔽电池包,电池包外壳采用电磁屏蔽结构,电池包的容量可以自由设定,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电池之间的固定更加紧密,防护标准更好,维修更加方便,且电池组结构稳定,能在电路电流过大时自动单独断路、能检测电池串自放电情况并通过管理系统估算使用寿命及故障呈现时间,能在充放电时减小电路波动性,保护电芯的安全的电池包并联电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屏蔽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外壳和若干组电池组,电池包外壳包括上盖和下壳体,所述上盖和下壳体为长方体且内部均为矩形中空结构,所述上盖外表面、上盖内表面、下壳体外表面和下壳体内表面均设置有电池屏蔽层;所述上盖的左右端面上均设置有第一凹槽,上盖的上端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电桩和负极电桩;所述上盖的下端设置有插接头,下壳体的上端设置有锁扣,插接头和锁扣相配合,上盖上还设置有采集板;所述上盖内表面设置有橡胶圈;

电池组包括电池、连接板和PCB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呈阵列排布的固定通孔,所述的固定通孔中设有导电片,位于同一行的固定通孔内的导电片相互电连接,并由其中一端延伸出延伸部并贴附在连接板同一侧面上,同一块连接板的固定通孔内安装的电池的极性相同,并通过导电片进行并联,所述PCB板一侧设有与连接板侧面延伸部对应的电极触点,所述的电极触点之间通过导线连接,相邻两个电极触点之间位置的导线上均设有熔断器;所述的电池组通过两个引出极板分别将正负极引出;所述采集板将多个电池组并联,采集板的输入正极和输入负极分别电连接引出电池组的正极和负极的引出极板,采集板的输出正极和输出负极分别电连接电池包外壳的正极电桩和负极电桩。

优选的,所述电池组之间设置有绝缘间隔。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为聚丙烯材质、聚乙烯材质或聚氯乙烯材质。

优选的,所述的导电片延伸出的延伸部为圆形,所述的连接板对应延伸部的贴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的连接板设有与对应导电片之间连接线适应的内凹结构。

优选的,所述的两个引出极板设置在电池组的侧面,所述的引出极板位于两个PCB板之间位置还设有电流检测装置和保护器,所述的电流检测装置是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所述的保护器是一个并联电容。

优选的,所述电池包外壳材质为ABS、PP、SMC。

优选的,所述电池组外缘设置有连接设备,相邻的电池组之间设置弹性装置。

优选的,所述电池组为3组。

优选的,所述电池组与电池包外壳的空隙部分填充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的电池屏蔽层材料为铜、银、铬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UV真空镀膜技术涂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电池包,电池包外壳为塑料,通过真空电镀电磁屏蔽层,具有质量轻,电池包组装后对锂电池组完全屏蔽,防护效果好,可有效保护设备正常运转和人体健康,通过外置采集板将多个锂电池组并联的方式,设定电池包容量,单个锂电池之间,多个锂电池组之间均通过固定装置固定,相互之间设置绝缘弹性装置,提高固定效果和防护水平,本实用新型电池包的容量可以自由设定,电池之间的固定更加紧密,防护标准更高,维修更加方便,且锂电池组结构稳定,能在电路电流过大时自动单独断路、能检测电池串自放电情况并通过管理系统估算使用寿命及故障呈现时间,能在充放电时减小电路波动性,保护电芯的安全的电池包并联电路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电池包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电池包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电池包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外壳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电池包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外壳下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电池包的一个实施例的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电池包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电池包的一个实施例的图6中A-A处的剖面简要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电池包的一个实施例的导电片的结构简要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电池包的一个实施例的PCB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电池包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屏蔽电池包的一个实施例的图10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电池包外壳-101,上盖-102,下壳体-103,正极电桩-104,负极电桩-105,采集板-106,电磁屏蔽层-107,插接头-108,锁扣-109,橡胶圈110,第一凹槽-111,电池组-201,电池202,连接板203,PCB板204,固定通孔205,导电片206,延伸部207,电极触点208,导线209,熔断器210,第二凹槽-211,内凹结构-212,连接设备-213,引出极板-214,非接触式电流检测装置-21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11所示,所述电磁屏蔽电池包包括:

电池包外壳101,电池包外壳101为SMC材质,包括长方体矩形中空结构的上盖102和长方体矩形中空结构的下壳体103,上盖102外表面、上盖102内表面、下壳体103外表面和下壳体103内表面均通过UV真空镀膜涂装有铜材质电池屏蔽层107;上盖102的左右端面上均设置有第一凹槽111,上盖102的上端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电桩104和负极电桩105,上盖102下端面设有采集板106;上盖102的下端设置有插接头108,下壳体103的上端设置有锁扣109,插接头和锁扣相配合;上盖102内表面内设置有橡胶圈110;

三组电池组201,电池组201包括电池202、用于固定电池202的聚丙烯材质连接板203和将电池202相互电连接的PCB板204,连接板203上设有呈阵列排布用于固定电池202的固定通孔205,固定通孔205中部设有圆形导电片206,固定通孔205内位于同一行的导电片206相互电连接,并由其中一端延伸出延伸部207并贴附在连接板203侧面上,连接板203对应延伸部207的贴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211和与对应导电片206之间连接线适应的内凹结构212;

同一块连接板203固定通孔205内设置两个电池202的同一电极,并通过导电片206进行并联,电池202通过四块连接板203对电池202的正负极进行电连接构成电池组201,PCB板204一侧设有与连接板203侧面延伸部对应的电极触点208,通过电极触点208可将电池组201之间电路并联,电极触点208之间通过导线209连接,导线209位于两个电极触点208之间位置均设有用于保护电路的熔断器210,电池组201通过设置在侧面的两个引出极板214分别将正负极与采集板106发输入正极和输入负极电连接,采集板106的输出正极和输出负极分别连接电池包外壳101的正极电桩104和负极电桩105,同一组引出极板之间还设有非接触式电流检测装置215和并联电容(图中未画出);连接设备213固定于电池组201的外缘,将3组电池组201固定,在固定时,相邻的电池组201之间设置弹性装置(图中未画出),连接设备213固定收紧时,弹性装置产生变形,提高固定效果,使之成为紧密的一体式结构;

采集板106固定设置于电池包外壳101的上盖102下端面,将多个电池组201并联,根据外部用电设备的需要,设定电池组201的并联数量;

弹性装置设置于相邻的电池组的外缘四周,且在固定收紧连接设备213时,弹性装置变形后与电池包外壳101的正面平齐,无凹槽;

连接设备213将多个电池组201连接为一体后,固定在电池包外壳101的腔体内,连接一体的电池组201与电池包外壳101的空隙部分填充橡胶垫。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