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弧式拍合式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8085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导弧式拍合式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拍合式继电器。



背景技术:

拍合式继电器包括塑料材质的底座、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包括动簧片、衔铁和位于动簧片与衔铁之间的塑料绝缘块,动簧片随衔铁运动而运作,底座固定有负载引出脚,负载引出脚的上部位于底座上侧并固定有静触点,动触点位于动簧片下端,动静触点的结合处位于塑料绝缘块的下侧。现有的拍合式继电器的底座和塑料绝缘块容易被动静触点分断所产生的电弧引燃,只能做到450V左右,使得现有的拍合式继电器使用场合受限,不能用于高压领域(直流电压高于450V),使用在新能源车、大巴车上的拍合式继电器具有被烧毁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对动静触点分断所产生的电弧进行灭弧的导弧式拍合式继电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弧式拍合式继电器,包括底座,底座上方设有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组件,所述动触点组件的动触点包括左动触点和右动触点,所述动触点固定于动簧片上,所述静触点组件的静触点包括与左动触点相对应的左静触点、与右动触点相对应的右静触点,所述底座上固定有左磁钢、右磁钢及设置于动触点组件下侧的下绝缘挡弧片,所述下绝缘挡弧片位于左磁钢与右磁钢之间,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均相对位于左磁钢与右磁钢之间,所述下绝缘挡弧片上端面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导弧部,所述导弧部具有由上至下向左磁钢侧延伸的左斜坡和由上至下向右磁钢侧延伸的右斜坡,左斜坡位于右斜坡左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动静触点结合处的下侧设置隔弧绝缘材料以进行挡弧,通过下绝缘挡弧片上的导弧部,使得部分电弧打在导弧部上后会沿着左斜坡或右斜坡移动,以延长电弧移动行程,以延长电弧能量消散时间,以使电弧的能量在电弧触碰到塑料底座前便会消散,以起到灭弧效果,以避免拍合式继电器被烧坏,避免火灾爆炸事故的产生,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拍合式继电器的电压可做的更大,以适用于新能源车、大巴车上;且使用大电压可使动静触点分断更为迅速,使本实用新型的拍合式继电器响应更为敏捷。其中,下绝缘挡弧片可通过各种方式与底座相固定,比如下绝缘挡弧片与底座点胶固定、下绝缘挡弧片与底座形成相互适应的定位结构以使下绝缘挡弧片与底座卡合固定等。

作为优选,所述导弧部由若干导弧筋构成,所述导弧筋的左右两端分别向左磁钢侧和右磁钢侧延伸,所述导弧筋的上缘高度位置由中间向左右两端递减以形成有所述左斜坡和所述右斜坡。

其中,导弧筋的两端分别向左侧和右侧延伸,部分电弧会顺着导弧筋上端面的左斜坡和右斜坡移动,部分电弧会顺着导弧筋前侧面或后侧面与下绝缘挡弧片形成的夹角移动,部分电弧会被限制在相邻两个导弧筋之间,限制了电弧移动方向,使电弧只能沿最长的行程移动,以提高电弧运动距离,增加电弧能量消散量。

作为优选,所述导弧部由若干导弧凸起构成,当导弧凸起为一个时,所述导弧凸起的上端面的高度位置由中间向左右两端递减以分别形成所述左斜坡和右斜坡;当导弧凸起为两个时,两个导弧凸起分别为左导弧凸起和右导弧凸起,左导弧凸起具有所述左斜坡,右导弧凸起具有所述右斜坡。通过导弧凸起的左斜坡和右斜坡增加电弧移动的行程,以使电弧能量提前消散以达到灭弧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导弧部由导弧块构成,所述导弧块左右两端间的长度大于左动触点外缘与右动触点外缘间的最大距离或大于左静触点外缘与右静触点外缘间的最大距离,所述导弧块前后两端间的长度大于动静触点间的距离,所述导弧块上端面高度位置由中间向左右两侧递减以形成所述左斜坡和右斜坡,左斜坡的左外缘与下绝缘挡弧片上端面或左端面相接,所述右斜坡的右外缘与下绝缘挡弧片上端面或右端面相接。上述设置以扩大导弧块上端面的面积,扩大电弧与下绝缘挡弧片接触后的行程距离,以使电弧在触碰底座零件前便使能量能充分消散。

作为优选,至少有一条导弧筋位于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有导弧筋位于动静触点之间,离动静触点结合处位置更近,使得动静触点分断后产生的电弧能立马沿导弧筋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导弧凸起前后两端间的距离大于左动触点与左静触点间的距离。上述设置以使导弧凸起位于动静触点正下方时,能覆盖电弧打在下绝缘挡弧片时的位置,以使所有电弧都能沿导弧凸起的左斜坡和右斜坡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设置限位绝缘挡弧片,所述动触点位于静触点与限位绝缘挡弧片之间,所述限位绝缘挡弧片上缘高度位置高于动触点上缘高度位置或静触点上缘高度位置,所述限位绝缘挡弧片一体成型于下绝缘挡弧片的前侧;或所述限位绝缘挡弧片与下绝缘挡弧片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零部件,所述限位绝缘挡弧片呈板型并设置于下绝缘挡弧片前侧,限位绝缘挡弧片与下绝缘挡弧片相接触,底座形成有用于与限位绝缘挡弧片相配合的定位槽,部分限位绝缘挡弧片材料位于定位槽内,限位绝缘挡弧片与底座点胶固定。

其中,本实用新型导弧部的左斜坡和右斜坡即可为平面也可为坡面。限位绝缘挡弧片即用于防止部分电弧乱窜向前打在塑料底座或其它塑料零件上,还用于对动簧片的限位,防止动簧片复位后的位置脱离原始设定位置。其中,限位绝缘挡弧片可与下绝缘挡弧片一体设置,通过下绝缘挡弧片进行限位绝缘挡弧片的固定,也可通过定位孔实现限位绝缘挡弧片左右侧和下侧的限位后,再通过点胶实现限位绝缘挡弧片的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动簧片与衔铁联动,动簧片和衔铁分别固定于固定块前后两侧的其中一侧,所述动簧片包括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零部件,所述第二动簧片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块固定,所述第二动簧片的另一端通过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动簧片固定,所述第一动簧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动簧片前后两侧的其中一侧,且所述第一动簧片与所述第二动簧片之间形成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动簧片由两个相互独立的零部件构成,第二动簧片用于与固定块固定以与衔铁联动,第一动簧片用于固定动触点,由于第一动簧片通过固定件与第二动簧片固定,且第一动簧片与第二动簧片之间形成有间隙;当衔铁活动时,衔铁和固定块活动并使第二动簧片和第一动簧片移动,当第一动簧片的左右端的其中一端上的动触点与相对应的静触点接触时,由于重力等因素,第一动簧片左右端的其中另一端向静触点侧移动,以使第一动簧片所在平面相对第二动簧片所在平面倾斜,最终使第一动簧片左右端的其中另一端上的动触点与相对应的静触点接触。在左静触点与左动触点配合的接触面和右静触点与右动触点配合的接触面不在同一平面上时,仍能使第一动簧片的两端的动触点都能与静触点接触,并使两个动触点对静触点施加相同的压力,以使两组动静触点都正常接触分断,能保证继电器正常使用,并使得两组动静触点的磨损相同,不会因一组动静触点磨损过快而导致本实用新型继电器使用寿命变短。其中,由于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零部件,第二动簧片可采用现有动簧片的铜材进行生产,第一动簧片能采用较现有动簧片铜材刚性低的铜材进行生产,使得第一动簧片更容易翻转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均呈片状条形结构,所述第二动簧片轴线竖向设置,所述第一动簧片与第二动簧片固定以使动簧片呈倒T形结构,所述第二动簧片包括上段和下段,所述第一动簧片包括左段、中段和右段,所述第二动簧片上段与所述固定块相固定,所述第二动簧片下段与所述第一动簧片的中段固定,所述第二动簧片下段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动簧片上段的宽度。其中,使第二动簧片下段的宽度(左右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动簧片上段的宽度,通过降低第二动簧片下段(与第一动簧片固定的部分)的强度,以便于第一动簧片的翻转移动,以使本实用新型动静触点都能正常接触分断,能保证继电器正常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用线,所述第一动簧片形成有若干第一配合孔,所述第二动簧片设有对应第一配合孔的第二配合孔,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配合孔和第二配合孔,所述固定件的端部穿过第二配合孔和第一配合孔后弯折,以将第一动簧片限制在第二动簧片与固定件端部之间;或将第二动簧片限制在第一动簧片与固定件端部之间;或所述固定件包括铆钉,所述第一动簧片形成有若干第一配合孔,所述第二动簧片设有对应第一配合孔的第二配合孔,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配合孔和第二配合孔,所述固定件的远离铆帽的一端变形以形成有变形块,所述变形块内缘与铆帽内缘之间的距离长度大于第一动簧片厚度与第二动簧片厚度之和;或所述固定件包括螺母和螺钉,所述螺钉的螺纹部分穿过第一配合孔和第二配合孔后与螺母固定,以将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限制在螺钉的头部与螺母之间。

其中,进行固定件(固定用线)的固定时,可使第一动簧片与第二动簧片贴紧,固定件端部与第二动簧片或第一动簧片贴紧,固定件(固定用线)中部与第一动簧片或第二动簧片间形成有间隙,以方便固定件端部的弯折;由于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零部件,第一动簧片与第二动簧片不会一直保持贴紧状态,间隙会从第一动簧片与固定件中部之间移动至第一动簧片与第二动簧片之间。其中,通过固定件(铆钉)的端部的形变以进行第一动簧片的限位固定,第一动簧片能在固定件(铆钉)上活动,以使第一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均能与静触点接触。也可通过螺母与螺钉配合的方式进行第一动簧片与第二动簧片的固定,并保持间隙的存在,使螺钉的螺纹部分穿过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后与螺母固定,以进行第一动簧片的限位。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动静触点结合处的下侧设置下绝缘挡弧片以进行挡弧,通过下绝缘挡弧片上的导弧部,使得部分电弧打在导弧部上后会沿着左斜坡或右斜坡移动,以延长电弧移动行程,以延长电弧能量消散时间,以使电弧的能量在电弧触碰到塑料底座前便会消散,以起到灭弧效果,以避免拍合式继电器被烧坏,避免火灾爆炸事故的产生,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拍合式继电器的电压可做的更大,以适用于新能源车、大巴车上。且使用大电压可使动静触点分断更为迅速,使本实用新型的拍合式继电器响应更为敏捷。

且本实用新型具有在左静触点与左动触点配合的接触面、右静触点与右动触点配合的接触面不在同一平面上时,能使两组动静触点都正常接触分断,能保证继电器正常使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底座与下绝缘挡弧片配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下绝缘挡弧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底座与下绝缘挡弧片配合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动触点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动触点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动簧片与第二动簧片配合的一种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动触点组件的一种爆炸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下绝缘挡弧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下绝缘挡弧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下绝缘挡弧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下绝缘挡弧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下绝缘挡弧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下绝缘挡弧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下绝缘挡弧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导弧式拍合式继电器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由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导弧式拍合式继电器,包括底座1,底座1上方设有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的动触点2包括左动触点21和右动触点22,动触点2固定于动簧片3上,静触点组件的静触点4包括与左动触点21相对应的左静触点41、与右动触点22相对应的右静触点42,动触点2与动簧片3相固定,底座1上固定有左磁钢11、右磁钢12及设置于动触点组件下侧的下绝缘挡弧片5,下绝缘挡弧片5位于左磁钢11与右磁钢12之间,动触点2和静触点4均相对位于左磁钢11与右磁钢12之间,下绝缘挡弧片5上端面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导弧部,导弧部具有由上至下向左磁钢11侧延伸的左斜坡51和由上至下向右磁钢12侧延伸的右斜坡52,左斜坡51位于右斜坡52左侧。其中,底座1形成有用于容纳左磁钢11及右磁钢12的容纳槽17,底座1上侧设有外罩,外罩内壁形成有若干竖向设置的条形筋,容纳槽17内设有向上延伸的容纳槽凸起171,外罩与底座1固定,以使条形筋下端与左磁钢11和右磁钢12上端面相抵,并将左磁钢和右磁钢限制在条形筋与容纳槽凸起171之间。其中,左磁钢11和右磁钢12只有下部分位于容纳槽17内,且可通过胶水进一步进行左磁钢11右磁钢12与底座1的固定。

由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导弧部由两条导弧筋53构成,导弧筋53的左右两端分别向左磁钢11侧和右磁钢12侧延伸,每个导弧筋53的上缘高度位置由中间向左右两端递减以形成有所述左斜坡51和所述右斜坡52。有一条导弧筋53位于动触点2与静触点4之间,下绝缘挡弧片5上端面高度位置由中间向左右两侧递减。

由图1、图3、图4、图5所示,底座1上设置左绝缘挡弧片和右绝缘挡弧片,左绝缘挡弧片和右绝缘挡弧片分别设置于下绝缘挡弧片的左右相对两侧,左绝缘挡弧片和右绝缘挡弧片均与下绝缘挡弧片5相接触。底座1上设置限位绝缘挡弧片8,动触点2位于静触点4与限位绝缘挡弧片8之间,限位绝缘挡弧片8上缘高度位置高于动触点2上缘高度位置或静触点4上缘高度位置。限位绝缘挡弧片8与下绝缘挡弧片5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零部件,限位绝缘挡弧片8呈板型并设置于下绝缘挡弧片5前侧,限位绝缘挡弧片8与下绝缘挡弧片5相接触,底座1形成有用于与限位绝缘挡弧片8相配合的两个定位槽18,限位绝缘挡弧片的左右两端均位于一个定位槽18内,限位绝缘挡弧片8与底座1点胶固定。

由图6、图7、图8、图9所示,动簧片3与衔铁13联动,动簧片和3衔铁13分别固定于固定块14前后两侧的其中一侧,动簧片3包括第一动簧片31和第二动簧片32,第一动簧片31和第二动簧片32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零部件,第二动簧片32的一端与固定块14固定,第二动簧片32的另一端通过固定件9与第一动簧片31固定,第一动簧片31设置于第二动簧片32后侧,且第一动簧片31与第二动簧片32之间形成有间隙。

第一动簧片31和第二动簧片32均呈片状条形结构,第二动簧片32轴线竖向设置,第一动簧片31与第二动簧片32固定以使动簧片3呈倒T形结构,第二动簧片32包括上段321和下段322,第一动簧片31包括左段311、中段312和右段313,第二动簧片上段321与固定块14相固定,第二动簧片下段322与第一动簧片31的中段312固定,第二动簧片下段322的宽度小于第二动簧片上段321的宽度。

第一动簧片31形成有两个第一配合孔33,两个第一配合孔33上下间隔设置,第二动簧片32设有对应第一配合孔33的第二配合孔34,固定件9包括固定用线,固定件9依次穿过第二配合孔34和第一配合孔33,固定件9的端部穿过第二配合孔和第一配合孔后弯折,以将第一动簧片31限制在第二动簧片32与固定件9端部之间。

第二动簧片32下段322上缘的高度位置高于第一动簧片31中段312上缘的高度位置,第二动簧片32下段322下缘的高度位置等于第一动簧片31中段312下缘的高度位置,第二动簧片32下段322上缘与下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动簧片31中段312上缘与下缘之间的距离。

固定块14固定有动簧片3的一侧设有两个定位柱141和两个第一铆接孔142,第二动簧片32远离第一动簧片31的一端形成与定位柱141配合的第一定位孔35,两个第一定位孔35上下间隔设置,两个第一铆接孔142左右间隔设置,两个定位柱141位于两个第一铆接孔142之间。第二动簧片32远离第一动簧片31的一端被限制在限位块15与固定块14之间,限位块15形成有与第一铆接孔142相配合的第二铆接孔151,铆钉16穿过第二铆接孔151、第一铆接孔142进行铆接以实现固定块14、第二动簧片32、限位块15三者的固定。限位块15形成有与定位柱141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孔152,固定块14、第二动簧片32、限位块15三者配合并使定位柱141依次穿过第一定位孔35、第二定位孔152,以将第二动簧片32限制在固定块14与限位块15之间。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下绝缘挡弧片5导弧部的结构。由图10所示,导弧部由导弧块54构成,导弧块54左右两端间的长度大于左动触点21外缘与右动触点22外缘间的最大距离,导弧块54前后两端间的长度大于左动触点至右动触点间的距离或右动触点至右静触点间的距离,导弧块54上端面高度位置由中间向左右两侧递减以形成所述左斜坡51和右斜坡52,左斜坡51的左外缘与下绝缘挡弧片5左端面相接,右斜坡52的右外缘与下绝缘挡弧片5右端面相接。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下绝缘挡弧片5导弧部的结构。由图11所示,导弧部由两个导弧凸起55构成,两个导弧凸起55分别为左导弧凸起和右导弧凸起,左导弧凸起和右导弧凸起均呈等腰三角形,左导弧凸起具有左斜坡51,右导弧凸起具有右斜坡52,左斜坡51和右斜坡52均呈平面结构。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下绝缘挡弧片5导弧部的结构。由图12所示,导弧部由两个导弧凸起55构成,两个导弧凸起55分别为左导弧凸起和右导弧凸起,左导弧凸起和右导弧凸起均呈左右对称结构设置,左导弧凸起具有左斜坡51,右导弧凸起具有右斜坡52,左斜坡51和右斜坡52均呈弧形坡面结构。

实施例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下绝缘挡弧片5导弧部的结构。由图13所示,导弧部由两个导弧凸起55构成,两个导弧凸起55分别为左导弧凸起和右导弧凸起,左导弧凸起和右导弧凸起均呈左右对称结构设置,左导弧凸起具有左斜坡51,右导弧凸起具有右斜坡52,左斜坡51和右斜坡52均呈平面结构。且左导弧凸起和右导弧凸起均包括上部和下部,上部纵向截面形状均呈三角形结构,下部纵向截面形状呈矩形结构。

实施例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下绝缘挡弧片5导弧部的结构。由图14所示,导弧部由两个导弧凸起55构成,两个导弧凸起55分别为左导弧凸起和右导弧凸起,左导弧凸起和右导弧凸起的纵向截面均呈直角三角形结构,左导弧凸起具有左斜坡51,右导弧凸起具有右斜坡52,左斜坡51和右斜坡52均呈平面结构。

实施例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下绝缘挡弧片5导弧部的结构。由图15所示,导弧部由一个导弧凸起55构成,导弧凸起55的上端面的高度位置由中间向左右两端递减以分别形成所述左斜坡51和右斜坡52,左斜坡51和右斜坡52均为弧形坡面结构,导弧凸起55的纵向截面外缘呈弧形结构设置。

实施例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下绝缘挡弧片5导弧部的结构。由图16所示,导弧部由一个导弧凸起55构成,导弧凸起55的上端面的高度位置由中间向左右两端递减以分别形成所述左斜坡51和右斜坡52,左斜坡51和右斜坡52均为平面结构,导弧凸起55的纵向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结构设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动静触点结合处的下侧设置下绝缘挡弧片以进行挡弧,通过下绝缘挡弧片上的导弧部,使得部分电弧打在导弧部上后会沿着左斜坡或右斜坡移动,以延长电弧移动行程,以延长电弧能量消散时间,以使电弧的能量在电弧触碰到塑料底座前便会消散,以起到灭弧效果,以避免拍合式继电器被烧坏,避免火灾爆炸事故的产生,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拍合式继电器的电压可做的更大,以适用于新能源车、大巴车上。且使用大电压可使动静触点分断更为迅速,使本实用新型的拍合式继电器响应更为敏捷。

继电器在装配过程中,无法保证左静触点与左动触点配合的接触面、右静触点与右动触点配合的接触面在同一平面上,两个静触点的接触面之间有0.1mm左右的间隙,因此在动静触点接触时常会发生一组动静触点接触了,另一组动静触点的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还存在有间隙,电流不能正常导通,以使继电器存在不能响应的情况发生,继电器的可靠性较差;也会发生两组动静触点都接合,但两个动触点对其相对应的静触点施加的压力不一样,受压更大的静触点的磨损更大,会缩短继电器的使用寿命更短。本实用新型具有能使两组动静触点都正常接触分断、能保证继电器正常使用、延长继电器使用寿命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