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1226发布日期:2018-06-06 00:5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电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用电量也随之增加,要求电缆的载流能力越来越大,电缆的导电线芯截面不断增大,电缆的单位长度重量随之日益增加,这样就要求电缆的抗拉强度更大。现有技术中的电力电缆往往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电力电缆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各导体束都是圆柱形,这样各相之间容易滑动摩擦,时间久了,容易出现各相之间短路;现有的电力电缆一般采用芯线外面包覆绝缘层的结构,长时间使用绝缘层易发生老化,导致电缆的绝缘性能降低,发生漏电、短路等现象,安全性能差,电缆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为了增大电缆的强度,通常在电缆芯的外部增设钢带铠装层,然而单纯的一层钢带铠装层对电缆强度的增加是有限的;城市内电力电缆往往需要埋设在地下,在城市建设施工时,存在不注意将电缆线损坏的情况。

因此,如何对现有的电力电缆进行改进,使其克服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安全可靠的电力电缆。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力电缆,包括多根导体束及保护层,还包括正方形固定支架,所述正方形固定支架的每一边上均设置有圆弧形固定槽,所述导体束为四根,所述导体束均位于所述圆弧形固定槽内;所述导体束外向外依次逐层设置有绝缘层、阻燃层及第一钢带铠装层;所述保护层外向外依次逐层设置有警示层及警示层保护套,所述保护层内向内逐层设置有第二钢带铠装层及屏蔽层;所述导体束及所述正方形固定支架均位于所述屏蔽层内,所述导体束及所述正方形固定支架与所述屏蔽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内填充有绝缘填充物。

进一步地,所述导体束由铜丝组成。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电缆,其设置有正方形固定支架,各导体束固定稳固,相互之间不接触,不会出现滑动摩擦的现象,不会出现因摩擦导致的短路问题;设置有阻燃层,有效的阻止了绝缘层的起火燃烧,保证了人身安全;在导体束和电缆芯的外部分别设置了一层钢带铠装层,这样就大大增强了电缆自身的强度,即使外层的钢带铠装层意外断裂,内层的钢带铠装层还可使导体束具有一定的强度,从而保证正常供电;保护层上设置警示层,然后再在警示层外侧设置警示层保护套,从而起到警示和保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导体束1,保护层2,正方形固定支架3,绝缘层4,阻燃层5,第一钢带铠装层6,警示层7,警示层保护套8,第二钢带铠装层9,屏蔽层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一种电力电缆,包括多根导体束1及保护层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正方形固定支架3,正方形固定支架3的每一边上均设置有圆弧形固定槽,导体束1为四根,导体束1均位于圆弧形固定槽内;导体束 1外向外依次逐层设置有绝缘层4、阻燃层5及第一钢带铠装层6;保护层2外向外依次逐层设置有警示层7及警示层保护套8,保护层2内向内逐层设置有第二钢带铠装层9及屏蔽层10;导体束1及正方形固定支架3均位于屏蔽层10 内,导体束1及正方形固定支架3与屏蔽层10之间形成的空腔内填充有绝缘填充物,绝缘填充物采用阻水材料制作。导体束1由铜丝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电缆,其设置有正方形固定支架3,各导体束1固定稳固,相互之间不接触,不会出现滑动摩擦的现象,不会出现因摩擦导致的短路问题;电力电缆的绝缘层4是由纸、油、麻、橡胶、塑料、沥青等各种可燃物质组成,因此,电缆具有起火爆炸的可能性,阻燃层5能在着火温度或接近着火温度下吸热分解成不可燃物质,能与泡沫燃烧产物反应生成不易燃物质,可分解出能终止泡沫自由基氧化反应的物质,有效的阻止电缆的燃烧,保证了人身安全;在导体束1和电缆芯的外部分别设置了一层钢带铠装层,这样就大大增强了电缆自身的强度,即使外层的第二钢带铠装层9意外断裂,内层的第一钢带铠装层6还可使导体束1具有一定的强度,从而保证正常供电;保护层2上设置警示层7,然后再在警示层7外侧设置警示层保护套8,从而起到警示和保护的作用,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警示层7的警示材料在遇光的情况下会显现颜色,以警示施工工人,以下为电缆线,设置的警示层保护套8具有第一层保护作用,当施工工人将电缆线的警示层保护套8损坏时,即漏出警示层7,以示以下为电缆线,请勿再施工,或绕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