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架断路器的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8410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框架断路器的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框架断路器的触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网容量还会一直上升,因此提高断路器的开断容量是一个永恒的目标。现有断路器在开断短路电流时,往往由于动触头的触点烧蚀严重和电弧不能及时充分的进入灭弧室栅片而限制了断路器的开断容量。众所周知,在开断短路电流时,当断路器的动静触头分离后,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会产生电弧,电弧在动触点和静触点上停留的时间越长,触点烧蚀就越严重。因此,让电弧尽快离开动静触点,进入灭弧栅片是业界追求的目标。在低压断路器中,推动电弧运动的力有两种,一种是电磁力,另一种是气流推力,其中电磁力是电流流动时产生的洛伦兹力,该力会使电弧向灭弧栅片运动;气流推力是由于产生电弧后,触头附近的气体急速膨胀,同时在高温作用下,触头附近的产气材料瞬间释放大量气体,气流迅速向灭弧室的出气口喷出去,从而推动电弧向灭弧栅片运动。本实用新型可大大提高电磁力和气动力对电弧的推动效果,使电弧及早进入动引弧片和充分的进入灭弧栅片。

如业界所知,在现有的断路器中,静触头上连接有静引弧片,在电磁力及气流推力作用下,电弧能够快速的从静触头进入静引弧片,从而减少对静触头的烧蚀;由于动触头是运动部件,一直没有好的方案来设置与动触头相连或相接触的动引弧片,在公知的触头结构中,动引弧片设置在灭弧室中,动引弧片与动触头分裂触子之间有一定间隙,约为5mm左右,电弧从动触头上转移到动引弧片上需要将此空气间隙击穿才可能完成转移,而这个过程往往时间较长,还可能出现反复,从而使电弧在动触头分裂触子上烧蚀的时间过长,动触点烧损严重,大大影响了断路器的开断能力和开断次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在动触头打开时动引弧片与分裂触子紧密接触的框架断路器的触头系统,大大提高了电弧从动触头的分裂触子转移到动引弧片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框架断路器的触头系统,该触头系统包括上底板、下底板、静触头、动触头、操作机构,所述的上底板和下底板固定在断路器本体上,用于起支撑限位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的动触头包括动导电排、配合件、转轴、动触头本体、动引弧片、分裂触子、塑料壳架;所述动引弧片的右部有整体趋势向下的多重弯折,其中最右端是向上的弯折部分,弯折部分在动触头打开时与分裂触子紧紧接触。

所述上底板侧面设有与动引弧片左部的侧面形状相符合的凹槽,动引弧片左部的侧面有凸出插入所述凹槽中,从而对动引弧片进行限位固定,同时动引弧片也采用螺栓穿过固定孔固定在上底板上。

所述凹槽为上底板侧面向内凹下形成或者在上底板侧面上沿着动引弧片左部的两侧设置凸起形成。

所述动引弧片右部的多重弯折的形状为波浪形,弯折次数为0~4次。

所述动引弧片在自然状态、即触头系统合闸时,其最右端向上的弯折部分与分裂触子的外侧运动轨迹arc1相交,在动触头打开时,分裂触子向上运动与动引弧片碰撞使动引弧片产生向左上方的弹性弯曲形变,从而使分裂触子与动引弧片紧密接触。

所述动导电排固定在下底板上,所述配合件固定在动导电排上,所述分裂触子和塑壳壳架固定在动触头本体上,所述动触头本体通过转轴与配合件连接,动触头本体可以绕着转轴转动。

所述静触头包括静导电排和静引弧片,所述静导电排和静引弧片固定在下底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动引弧片在触头打开时由于弹性弯曲形变与动触头分裂触子紧密接触,使动引弧片的电势与动触头电势相同,电弧能够快速转移到动引弧片上,从而减少了电弧在分裂触子上的燃烧时间,加快了电弧进入灭弧室的过程,能提高断路器的开断性能。

2.本实用新型将动引弧片固定在上底板上,而不是断路器组件灭弧室上,从而提高了动引弧片的定位精度,更容易实现与动触头分裂触子的紧密配合。

3.本实用新型的动引弧片左上侧通过上底板侧面上的凹槽和螺栓两种方式来固定,固定效果好,装配方便,动引弧片的右下侧没有固定,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弹性弯曲变形。

4.本实用新型的动引弧片采用具有弹性的不锈钢材料制造,配合右部波浪形的多重弯折,能够产生需要的弹性形变大小,保证动触头能正常打开,同时在动触头打开后动引弧片与分裂触子紧密接触,从而使动引弧片电势与动触头相同,起到导通引弧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触头系统分闸时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触头系统合闸时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触头系统动引弧片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触头系统上底板凹槽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上底板,2为下底板,3为静引弧片,4为静导电排,5为动导电排,6为配合件,7为转轴,8为动触头本体,9为塑料壳架,10为分裂触子,11为动引弧片,12为螺栓,101为凹槽,1101为凸出,1102为多重弯折,1103为弯折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框架断路器的触头系统,该触头系统包括上底板1、下底板2、静触头、动触头、操作机构,所述的上底板1和下底板2固定在断路器本体上,用于起支撑限位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的动触头包括动导电排5、配合件6、转轴7、动触头本体8、动引弧片11、分裂触子10、塑料壳架9。其中动导电排5固定在下底板2上,配合件6固定在动导电排5上,分裂触子10和塑壳壳架9固定在动触头本体8上,在操作机构带动下,动触头本体8可以绕着转轴7转动,动引弧片11通过螺栓12固定在上底板1上。所述的静触头包括静导电排4和静引弧片3,其中静导电排4和静引弧片3固定在下底板2上。

本实用新型的动引弧片11的右部有整体趋势向下的多重弯折1102,多重弯折1102的形状为波浪形,弯折次数为0~4次。其中,动引弧片11最右端是向上的弯折部分1103,在自然状态时,该弯折部分1103与分裂触子10的外缘运动轨迹arc1相交,在动触头打开时,分裂触子10向上运动与动引弧片11碰撞使动引弧片11产生向左上方的弹性弯曲形变,从而使分裂触子与动引弧片11紧密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上底板1侧面设有与动引弧片11左部的侧面形状相符合的凹槽101,动引弧片11左部的侧面有凸出1101插入所述凹槽101中,从而对动引弧片11进行限位固定,同时动引弧片11也采用螺栓12穿过固定孔1104固定在上底板1上。其中,凹槽101为上底板1侧面向内凹下形成或者在上底板1侧面上沿着动引弧片11左部的两侧设置凸起形成。

安装顺序为:先将动引弧片11插入上底板1的凹槽101内,并通过固定螺栓12固定;然后将静触头安装固定在下底板2上;接着将动导电排5和配合件6安装固定在下底板2上;然后将动触头本体8套在转轴7上,使其可以绕转轴7转动,将动触头置于合闸位置,盖上上底板1,再将上底板1与下底板2安装固定在一起,最后将动触头本体8与操作机构的传动件相连接。

安装完成后,动触头本体8在操作机构的带动下绕转轴7转动,实现合闸和分闸。合闸状态时,动引弧片11右下侧处于自然状态,没有弹性形变。当动触头打开时,随着动触头分裂触子10向上运动,分裂触子10左上侧将与动引弧片11右的向上弯折部分1103相碰撞,进而使动引弧片11向左侧产生弹性弯曲形变,动触头能够继续向上运动,在此过程中,动引弧片11由于弹性力的作用,与动触头分裂触子10紧密接触。分闸完成后,动引弧片11与动触头分裂触子10相对静止,仍然保持紧密接触的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