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散热型控制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18725阅读:56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散热型控制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散热型控制电缆。



背景技术:

电缆,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组成,由几根或几组导线(每组至少两根)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每组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并常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电缆具有内通电,外绝缘的特征,电缆的种类很多,针对于不同的应用环境需求,会涉及不同的电缆使用。

控制电缆从电力系统的配电点把电能直接传输到各种用电设备器具的电源连接线路,电力电缆的额定电压一般为0.6/1kV及以上,控制电缆主要为450/750V,同样规格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在生产时,电力电缆的绝缘和护套厚度比控制电缆厚,简而言之,控制电缆属于一种电器装备用的电缆,因此其实际的性能较电力电缆而言,必须保证性能更加稳定,因此其实际的负荷率也高,直接导致其实际的自身发热率提升,因此必须保证其实际的散热环境使用,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过上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际的使用中,会存在散热效果不好的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优越,散热效果显著的自散热型控制电缆。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散热型控制电缆,包括缆芯,套装在缆芯外的护套,填充于护套与缆芯之间的填充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护套外套装有一层吸热套管,所述的吸热套管与护套之间灌充有热传递粒料,所述的吸热套管外安装有一层外壳,所述的外壳上设置有密集的通孔。

所述的外壳与吸热套管之间为非贴合式安装,且外壳内壁与吸热套管之间采用多组支撑条固定,起到拉开外壳与吸热套管之间的距离,预留空腔,便于空气流动,效果更加显著。

所述的吸热套管外壁设置有密集的凹槽,加大外壁面积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空气的顺畅流动。

所述的吸热套管内壁安装有多组插入热传递粒料内的凸块,所述的凸块与吸热套管为非焊接的一体机构,增强吸热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加热套管的贴合性能,更加完善。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电缆正常使用的时候,内部发出的热量会直接传递至护套上,同时护套上的热量会通过热传递粒料输送至吸热护套上,吸热护套吸收热量后自身外壁安装的通孔在空气进出流动的时候,会将热量一并的带走,实现自散热;并且本技术设计的电缆可以在航海船舶领域内使用,同样原理清晰,效果显著,通孔内直接通过水流的进出实现水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通过自身散热的效果,实现整体电缆的自散热效果,不会造成实际的电缆因热量过高造成自身影响,从根本上保证了电缆的安全工作,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自散热型控制电缆,包括缆芯1,套装在缆芯1外的护套2,填充于护套2与缆芯1之间的填充层3,护套2外套装有一层吸热套管4,吸热套管4与护套2之间灌充有热传递粒料5,吸热套管4外安装有一层外壳6,外壳6上设置有密集的通孔7,这样设置后,电缆正常使用的时候,内部发出的热量会直接传递至护套2上,同时护套2上的热量会通过热传递粒料5输送至吸热护套2上,吸热护套4吸收热量后自身外壁安装的通孔7在空气进出流动的时候,会将热量一并的带走,实现自散热;并且本技术设计的电缆可以在航海船舶领域内使用,同样原理清晰,效果显著,通孔7内直接通过水流的进出实现水冷,外壳6与吸热套管4之间为非贴合式安装,且外壳7内壁与吸热套管4之间采用多组支撑条8固定,起到拉开外壳6与吸热套管4之间的距离,预留空腔,便于空气流动,效果更加显著。

实施例2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自散热型控制电缆,包括缆芯1,套装在缆芯1外的护套2,填充于护套2与缆芯1之间的填充层3,护套2外套装有一层吸热套管4,吸热套管4与护套2之间灌充有热传递粒料5,吸热套管4外安装有一层外壳6,外壳6上设置有密集的通孔7,这样设置后,电缆正常使用的时候,内部发出的热量会直接传递至护套2上,同时护套2上的热量会通过热传递粒料5输送至吸热护套2上,吸热护套4吸收热量后自身外壁安装的通孔7在空气进出流动的时候,会将热量一并的带走,实现自散热;并且本技术设计的电缆可以在航海船舶领域内使用,同样原理清晰,效果显著,通孔7内直接通过水流的进出实现水冷,吸热套管4外壁设置有密集的凹槽9,加大外壁面积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空气的顺畅流动,吸热套管4内壁安装有多组插入热传递粒料5内的凸块10,凸块10与吸热套管4为非焊接的一体机构,增强吸热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加热套管4的贴合性能,更加完善。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