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支撑件、安装组件及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8786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端子支撑件、安装组件及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件的安装结构,特别是一种端子支撑件、安装组件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连接需求的朝着日益精确、稳定的方向发展,实践应用也对连接端子的连接性能的要求日益苛刻。在复杂的电连接配合结构中,如何保证连接端子的安装位置保持在预设的精准位置,则是稳定、精确电连接性能的保证。特别是在涉及保障人身安全的装置的应用领域,对于相应的电连接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安全气囊,就是一种在汽车领域保障人身安全的重要装置。安全气囊控制器,亦称安全气囊控制装置,用于当发生撞车时,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捕获碰撞信号,安全气囊控制器对加速度传感器捕获的碰撞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判断及处理,对可能会造成司机和乘员安全的碰撞适时地发出点火指令驱动气体发生器点火,从而引爆安全气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将连接端子保持在预设的空间位置以实现精确、稳定电连接的端子支撑件、安装组件及连接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端子支撑件。所述端子支撑件包括支撑本体及安装部。所述支撑本体可用于支撑连接端子。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上,用于沿所述支撑本体的纵向安装可保持连接端子的延伸方向的端子引导件。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插槽。所述插槽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上,并沿所述支撑本体的纵向延伸设置,以用于与端子引导件插接配合。

优选地,所述插槽的底端设置有阻挡部,可阻止端子引导件安装时超出预设位置。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还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突出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上。所述插槽设置在所述支撑臂上。

优选地,一对所述支撑臂沿所述支撑本体的横向间隔设置。一对所述插槽正对设置,以横向保持端子引导件。

优选地,所述支撑臂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的前端。所述支撑本体的前端用于与端子引导件正对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端子支撑件还包括连接壁。所述连接壁自所述支撑本体突出设置,并与所述支撑臂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壁及所述支撑本体围成一保持腔,用于容置至少部分端子引导件。

优选地,所述的端子支撑件还包括止挡部。所述止挡部突出所述支撑本体设置,以可阻止该端子引导件纵向安装至超出预设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支撑件及端子引导件。所述端子引导件沿所述支撑本体的纵向安装至所述端子支撑件的所述安装部上。所述端子引导件用于引导部分连接端子的延伸方向。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插槽。所述插槽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上,并沿所述支撑本体的纵向延伸设置。所述端子引导件具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接在所述插槽内。

优选地,所述端子引导件包括引导主体。所述插接部突出设置在所述引导主体上,并沿所述引导主体的纵向延伸设置,以可插设在所述端子支撑件上。

优选地,一对所述插接部沿所述引导主体的横向彼此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安装组件还包括止挡部。所述止挡部突出所述支撑本体设置,以可阻止该端子引导件安装至超出预设位置。

优选地,所述端子引导件具有一个或多个台阶。至少一个所述台阶沿纵向抵接在所述止挡部。

优选地,所述端子引导件具有抵接底壁。所述抵接底壁可沿安装方向抵接在所述止挡部上。

优选地,所述端子引导件的顶端上设置有限位盲孔。所述限位盲孔用于保持外部的定位部件,以使得该定位部件能够沿所述端子引导件的纵向将所述端子引导件抵接在端子支撑件上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端子引导件包括引导孔。所述引导孔可用于引导所述连接端子的延伸方向,并保持所述连接端子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连接端子及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安装组件。所述端子支撑件上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连接端子的一端安装至对应所述安装通孔。所述端子引导件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连接端子的另一端的延伸方向,并可沿与该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与部分或全部所述连接端子的另一端阻挡配合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为嵌入式注塑件。至少部分所述安装组件作为所述嵌入式注塑件的嵌件。所述安装座为包裹至少部分所述安装组件的注塑件。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用于安全气囊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端子支撑件通过安装部能够实现与对配的端子引导件的稳固组装一体。所述端子支撑件结构精简、组装便利,不仅能够实现对连接端子的安装保持,而且能够支撑相应的端子引导件而具有通用性能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端子支撑件在示出了第一表面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端子支撑件在示出了第二表面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端子支撑件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沿轴向的投影示意图。

图5为图4的连接器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在示出了安装座的腔体内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连接装置在Z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的连接装置在示出了安装座的管腔内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端子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端子支撑件沿与端子引导件的纵向安装方向的投影示意图。

图11为可与图9的端子支撑件对配组装一体的端子引导件在示出了顶端及抵接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端子引导件示出了受力面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的端子引导件示出了抵接底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的端子引导件设置在图9的端子支撑件上形成的安装组件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连接器沿纵向安装方向的投影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连接器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5的连接器设置在安装座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端子支撑件101。所述端子支撑件101包括支撑本体10。所述支撑本体10可用于支撑下述连接端子80。所述支撑本体10上设置有定位通孔30。所述定位通孔30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10上,并可连通所述支撑本体10的两侧,并可容纳定位元件以实现限位。

所述支撑本体10的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支撑相应的连接端子80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本体10大致呈板状。所述支撑本体10具有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所述第一表面11与所述第二表面12背对设置。所述第一表面11设置在下述安装座103的外部。所述第二表面12设置在下述安装座103的内部。

所述支撑本体10可以采用相应的支撑结构以支撑保持相应的连接端子80,譬如凹槽、缺口或卡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本体10设置有安装通孔20。所述安装通孔20用于容纳相应的连接端子80。所述安装通孔20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轴向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地设置,以可引导连接端子80分别延伸至所述支撑本体10的两侧并连接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本体10的两侧相应电子元件器(图中未示出)。所述安装通孔20的具体形状、数量及分布只要满足相应的规格、数量的连接端子80的安装需要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通孔20大致呈矩形通孔状,以与矩形横截面(即断面)的连接端子80相匹配及接触。为了提升电连接性能,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安装通孔20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横向排列成一排。四排安装通孔20、22、23、24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纵向排列设置。也即是,多个所述安装通孔20排布设置成矩形阵列状。

为了提升所述端子支撑件101安装至安装座103上的稳固性能,所述支撑本体10的外周壁14上设置有啮合配合部15。所述啮合配合部15可与安装座103啮合配合。所述啮合配合部15形状及结构能够实现诸如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轴向上的阻挡配合即可。所述啮合配合部15可以为凹陷或凸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啮合配合部15为限位槽16。所述限位槽16设置在所述外周壁14上,并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周向延伸设置,以可与下述安装座103啮合配合。

所述支撑本体14的外周壁14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轴向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11突出设置。所述外周壁14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周向延伸,并围成一凹槽。为了充分节省空间,所述外周壁14上设置有缺口17。所述缺口17用于容纳延伸至所述定位通孔30内的定位元件(图中未示出)。

为了提升所述端子支撑件101对于连接端子80之间的电隔离的安全性能,所述支撑本体10上设置有隔离墙19。所述隔离墙19与所述第一表面11同侧设置。所述隔离墙19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11轴向突出设置。所述隔离墙19设置在相邻的连接端子80之间,以避免可能发生在相邻连接端子80之间的电磁干扰(譬如:尖端放电)。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墙19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横向延伸设置,并位于相邻两排的连接端子80之间。具体地,所述隔离墙19用于隔离相邻的高压连接端子82与低压连接端子83之间的电磁干扰。

所述定位通孔30连通所述支撑本体10的两侧,并且可容纳定位元件以实现所述端子支撑件101的定位。所述定位通孔30的形状及孔径只要能够实现所述支撑本体10的两侧的气体流通即容纳相应的定位元件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于定位元件插入及抽出所述定位通孔30内,所述定位通孔30为圆孔。为了提升对定位元件对所述端子支撑件101的限位、保持性能以避免所述端子支撑件10相对于定位元件发生转动,一对(两个)所述定位通孔30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横向(或纵向)排布设置。所述定位通孔30由孔壁32围成。所述孔壁32可与定位元件阻挡配合。也即是,所述孔壁32沿所述定位通孔30的径向与定位元件阻挡配合,并将所述端子支撑件保持在预设的位置。在安装至下述安装座103上时,所述孔壁32延伸至贯穿安装座103的腔体壁91,以使得所述定位通孔30连通腔体壁91围成的腔体92的内部与外部。

为了进一步提升将所述端子支撑件101安装至安装座103上时的定位的准确性,所述端子支撑件101还包括定位配合部50。所述定位配合部50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10上,并与所述第二表面12同侧设置。所述定位配合部50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与第二定位元件(图中未示出)轴向阻挡配合即可,以沿所述端子支撑件101的轴向使得所述端子支撑件101受到第二定位元件的稳定地限位保持即可。为了节省空间及提升定位的准确性能,所述定位配合部50与所述定位通孔30的设置使得定位元件与第二定位元件能够彼此抵接。具体地,所述定位通孔30延伸至所述定位配合部50。

所述定位配合部50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与相应形状及构造的第二定位元件配合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配合部50具有限位槽55。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55与所述定位通孔30连通设置。相应地,所述定位配合部50的数量与所述定位通孔30相同,并一一对应地配合设置。所述限位槽55的具体形状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于第二定位元件的插入及抽出所述限位槽55,所述定位配合部50包括阻挡壁51、第二阻挡壁52及第三阻挡壁53。所述阻挡壁51自所述第二表面12轴向突出设置。所述第二阻挡壁52与所述阻挡壁51垂直(或相交呈一夹角的方式)连接,并自所述第二表面12轴向突出设置。所述第三阻挡壁53设置在所述阻挡壁51及第二阻挡壁52上,并与所述第二表面12正对且间隔设置。所述阻挡壁51、第二阻挡壁52、第三阻挡壁53与所述第二表面12围成所述限位槽55。相应地,所述限位槽55具有L型的开口58,以便利于第二定位元件自所述支撑本体10的横向向外及纵向组装。

为了提升所述端子支撑件101的稳固性能,所述端子支撑件101为一体件。为了进一步提升电绝缘性能及便利于制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支撑件101为注塑件。也即是,通过注塑的方式,形成一体件式的所述端子支撑件101。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102。所述连接器102包括连接端子80及根据实施例一记载的所述端子支撑件101。

所述连接端子80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撑件101上,并且分别连接位于所述端子支撑件101的两侧的电子元件(图中未示出)。所述连接端子80的一端80a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11突出设置。所述连接端子80的另一端80b延伸至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12突出设置。具体地,所述连接端子80通过所述安装通孔24,并使得两端80a、80b分别延伸至所述支撑本体10的两侧。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且便利于插接,所述连接端子80呈L形。也即是,所述连接端子80的一端80a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轴向延伸。所述连接端子80的另一端80b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纵向延伸。进一步地,为了便利于所述连接端子80对配连接,所述连接端子80的另一端80b相对于所述支撑本体10纵向突出设置。所述连接端子80的一端80a相对于所述支撑本体10的轴向突出设置。进一步地,所有连接端子80的另一端80b相对于所述支撑本体10的突出高度相当。所述连接端子80的一端80a相对于所述支撑本体10的第一表面11的突出高度相当。所述连接端子80的数量及排布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四排连接端子80、82、83、84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纵向排布设置。四排连接端子80、82、83、84分别对应设置在安装通孔24、23、22、20内。多个连接端子80沿所述支撑本体10的横向排布呈一排。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6至图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装置105。所述连接装置105还包括安装座103及根据实施例二记载所述的连接器102。所述连接器102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3上。

所述安装座103只要能够支撑所述连接器102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所述连接装置105的密封及稳固保持一体的性能,所述安装座103为注塑件。也即是,所述连接装置105为嵌入式注塑一体件。其中,所述连接器102为嵌件(即镶件)。也即是,将所述连接器102预先置于注塑模具内,然后通过注塑形成包裹部分所述连接器102的所述安装座103。所述安装座103包裹所述连接器102的具体部位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103包裹所述支撑本体10的外周壁14及所述第二表面12,并使得所述连接端子80的两端80a、80b相对于所述安装座103外露。相应地,四排连接端子82的两端82a、82b及连接端子83的两端83a、83b及连接端子84的两端84a、84b分别伸出所述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支撑件101为注塑成型,相应地,所述安装座103为(第)二次注塑成型。

所述安装座103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满足相应的应用需要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103具有腔体壁91。所述腔体壁91围成一腔体92。所述腔体92用于容纳所述连接端子80的另一端80b。所述腔体92与所述端子支撑件101上的定位通孔30连通。并且,所述腔体92用于容纳所述端子支撑件101上的所述定位配合部50。所述腔体壁91保持部分所述支撑本体10,以使得所述定位通孔30能够连通所述腔体92内部与所述安装座103外部。具体地,部分所述支撑本体10突出至所述腔体92外部地设置。为了提升所述连接端子80稳固、安全的插接性能,所述安装座103具有管壁95。所述管壁95设置在所述腔体壁91外表面上,并围成一管腔96。所述管腔96用于容纳所述连接端子80的一端80a。进一步地,所述管腔96容纳所述端子支撑件101的所述第一表面11。为了提升气体连通性能,所述管腔96、所述通孔12及所述腔体92依次连通设置。也即是,所述通孔12连通所述管腔96及所述腔体92,从而实现所述安装座103内部与外部的气体连通。当然,所述安装座103除了通过通孔12与外部连通外,所述腔体92整体气体密封设置。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安全气囊控制装置。所述安全气囊控制装置包括根据实施例三记载的所述连接装置105。可以想到的是,所述安全气囊控制装置还包括其他诸如实现感应、控制的电子元器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定位元件”、“第二定位元件”指的是用于使得所述端子支撑件101以相应的姿态保持在特定的位置的外部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元件、第二定位元件均可以为相应的模具,从而在嵌入式注塑形成所述连接装置105时,将预先注塑成型的所述端子支撑件101保持在特定的位置及保持所述定位通孔30的通畅,从而形成包裹部分所述端子支撑件101的所述安装座103。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特征均为相对概念,仅用于结合附图以便利于理解各个部件的在三维空间内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轴向”为垂直与所述第一表面11及所述第二表面12,也可以参照图5中的上下方向。相应地,“横向”、“纵向”和“轴向”彼此两两垂直。其中,“横向”可以参照图4的上下方向;“纵向”可以参照图4的左右方向。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9及图10,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端子支撑件201。所述端子支撑件201包括支撑本体210及设置在该支撑本体210上并用于安装端子引导件301的安装部230。

所述支撑本体210具有轴向方向,并可支撑沿该轴向方向安装的连接端子80。所述支撑本体210大致呈块状。所述支撑本体210具有背对设置的第一端面211及第二端面212。所述支撑本体210具有纵向方向及横向方向。所述纵向与横向彼此垂直,并与轴向垂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本体210的横向尺寸大于该支撑本体210的纵向尺寸。为了进一步节省空间及材料,所述支撑本体210包括至少两个支撑部214、216。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214、216彼此纵向连接一体,且轴向延伸尺寸依次递增,使得相邻两个所述支撑部214、216形成一台阶部218。每一个所述支撑部214、216上均设置有安装通孔220。所述支撑本体210具有前端210a。所述支撑本体210的前端210a用于支撑所述安装部230。所述支撑本体210的前端210a,也即是所述第二端面212所处的一端。相应地,连接端子80可自所述支撑本体210的前端210a伸出。

为了便利于稳固的保持连接端子80,所述支撑本体210上设置有安装通孔220。所述安装通孔220沿所述支撑本体210轴向贯穿所述第一端面211及第二端面212地设置。所述安装通孔220的数量及分布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四排安装通孔220、222、223、224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纵向依次排布。多个安装通孔220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横向排列成一排。也即是,多个所述安装通孔220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横向及纵向呈矩形阵列排布。具体地,两排安装通孔220、222设置在所述支撑部214上。另外两排所述安装通孔223、224设置在另一个所述支撑部216上。

所述安装部230用于安装端子引导件301,并使得该端子引导件301与所述端子支撑件201保持组装一体。所述安装部230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与安装保持端子引导件301即可。譬如,所述安装部230可以为可与端子引导件301实现卡接配合的卡扣(或卡槽)、或插接配合的插头(或插孔)等。

为了提升组装的稳固性能及拆装的便利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230包括插槽232。所述插槽230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21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槽230直接设置在下述支撑臂234上。所述插槽230可与端子引导件301上的插接部312插接配合,从而引导端子引导件301安装至所述端子支撑件201上。所述插槽230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纵向延伸设置。所述插槽230可以为具有一开口的矩形槽或U型槽。为了提升对端子引导件301的组装一体的稳固性能,一对所述插槽230横向正对设置。为了便利于使得下述端子引导件301的插接部312快速、准确地插设在预设的位置,所述插槽230的底端设置有阻挡部233。所述阻挡部233可阻挡端子引导件301继续纵向插接至超越预设的位置。也即是,所述阻挡部233可支撑端子引导件301的插接部312。相应地,所述阻挡部233的设置,使得所述插槽230在沿支撑臂234上仅具有一端开口,并没有形成通槽。

为了便利于制造,所述安装部230还包括支撑臂234。所述支撑臂234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210上。所述支撑臂234用于支撑所述插槽232,并形成对端子引导件301的支撑。所述支撑臂234的形状只要能够支撑所述插槽232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臂234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轴向及纵向延伸呈一平板状。相应地,为了提供对一对插槽232的支撑,一对所述支撑臂234横向正对(或相对)设置。为了在与下述连接壁242限定较大空间的保持腔245及充分节省材料,所述支撑臂234(直接)设置在下述连接壁242上,并与支撑本体210间隔设置。具体地,所述支撑臂234与所述支撑本体210的第二端面212轴向正对且间隔设置。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端子引导件301的稳固组装性能,所述端子支撑件201还包括连接壁242。所述连接壁242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210上。具体地,所述连接壁242轴向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212上。所述连接壁242用于支撑一对所述支撑臂234。所述连接壁242、一对所述支撑臂234及所述支撑本体210围成一保持腔245。所述保持腔245用于容纳并保持端子引导件301。所述连接壁242大致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轴向及横向延伸的平板状。所述连接壁242连接在两个安装部230之间,起支撑和加强作用。

为了进一步避免端子引导件301在安装到预设的位置时继续过度的安装,所述端子支撑件201还包括止挡部248。所述止挡部248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210上,并沿着与端子引导件301的安装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从而可阻挡端子引导件301继续过度组装。所述止挡部248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阻挡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挡部248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轴向及横向延伸呈板状。为了进一步提升止挡性能,多个所述止挡部248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横向依次排列设置。所述止挡部248设置在下述凸台251与安装通孔223之间。

实施例六:

请继续参阅图9及图10,本实用新型还一种端子支撑件201。所述端子支撑件201包括前述的安装部210及托持部250。所述托持部250突出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210上,可用于与端子引导件301接触并阻止端子引导件301在受压时发生形变。

所述托持部250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托持、支撑可能发生形变的端子引导件301即可。相应地,所述托持部250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轴向突出设置,并可阻止端子引导件301受到诸如所述支撑本体210的轴向上的外力时提供对该端子引导件301的托持、支撑,避免所述支撑本体210发生较大形变而影响其性能。在本实施例中,在端子引导件301没有受到轴向方向的外力的自由状态时,所述托持部250与该端子引导件301间隙设置。也即是,所述托持部250与没有受外力的端子引导件301之间存在一定间隔。所述托持部250位于所述保持腔245内。

所述托持部250的数量及排布根据相应的托持、支撑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托持部250包括凸台251。所述凸台251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210上。具体地,所述凸台251轴向突出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212上。所述凸台251大致呈梯形板状。所述凸台251的自由端具有平面,以可增大托持端子引导件301的接触面积。为了进一步提升稳定的托持性能,多个所述凸台251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横向依次排列设置。所述凸台251大致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210的纵向中部。具体地,所述凸台215设置在两排通孔222、223之间。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端子引导件301的稳固支撑性能,所述托持部250包括多个凸台251。多个所述凸台251自所述支撑本体210轴向突出设置,并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横向依次排布。为了节省空间及材料,多个所述凸肋251彼此间隔设置。进一步地,为了便利于实现与端子引导件301的组装配合及提升对端子引导件301的支撑性能,多个所述凸台251共面设置。相应地,多个所述凸台251共面设置,使得该多个凸台251的轴向前端能够形成一个抵接平面,以能够均匀地同时支撑对应的端子引导件301。

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托持部250的托持性能,所述托持部250还包括支撑板255。所述支撑板255突出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210上。所述一对支撑板255沿纵向设置在所述多个凸台251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对支撑板255与所述凸台251纵向间隔设置。具体地,所述支撑板255轴向突出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212上。所述支撑板255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纵向及轴向延伸呈板状。为了合理利用空间及提升托持性能,在本实施例中,一对所述支撑板255横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一对所述支撑板255横向正对且间隔设置。更具体地,一对所述支撑板255分别设置在一排所述凸台251的横向的两端,并与一排所述凸台251纵向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板255的轴向突出高度小于所述凸台251的轴向突出高度。所述一对支撑板255沿纵向设置在所述多个凸台251的上方,从而使得所述支撑板255及所述凸台251与所述端子引导件301上的对应结构抵接配合并节省相应的空间。具体地,所述支撑板255与所述凸台251纵向间隔设置。

为了提升稳固性能,所述端子支撑件201为一体件。进一步地,为了便利于制造,所述端子支撑件201为注塑件。

实施例七:

请参阅图11至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端子引导件301。所述端子引导件301可与前述记载的所述端子支撑件201对配组装一体。所述端子引导件301用于引导并保持连接端子80的延伸方向。所述端子引导件301包括引导主体310及引导部322、324、326。所述引导部322、324、326设置在所述引导主体310上,以引导并保持相应的连接端子80的延伸方向。

为了便利且稳固地安装至所述端子支撑件201上,所述引导主体310上设置有装配部312。所述装配部312可与所述端子支撑件201上的所述安装部230安装配合,并组装一体。相应地,所述装配部312为插接部。所述装配部312插接在所述插槽251内。所述装配部312可沿纵向插设在所述插槽内251,并可反向抽出而实现拆卸。在本实施例中,一对所述装配部312呈凸肋状地设置在所述引导主体310的横向两端壁上,并横向向外突出设置。更具体地,所述装配部312设置在下述台阶部316的两侧壁上。

所述引导主体310的横向尺寸大于其纵向尺寸、轴向尺寸,从而更便利地支撑相应的连接端子80,并且通过所述托持部250的支撑能够保持相应的形状而不发生形变。

所述引导主体310具有抵接面314a。当所述端子引导件301受到轴向的外力时,所述抵接面314a可抵接在所述端子支撑件30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抵接壁316具有为下述台阶部314上与所述端子支撑件201轴向正对的面,并可抵接在所述端子支撑件201的所述支撑板255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面314a具有与轴向垂直并可抵接在支撑板255上的平面。

所述引导主体310具有受力面318a。所述受力面318a设置为可承受轴向的压力。譬如,所述受力面318a可以受到下述安装座304注塑成型时的压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受力面318a与所述抵接面314a背对设置,并且为下述第三承载部318的轴向端面。

所述引导主体310用于支撑所述引导部322、324、326及其他相应的结构。所述引导主体310的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支撑相应的引导部322、324、326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节省材料且更稳固地支撑所述引导部322、324、326,所述引导主体310包括台阶部314、316。多个所述台阶部314、316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轴向依次连接一体,且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纵向延伸高度依次递增。相应地,图中示出的承载部318为围成台阶部316的一侧墙。另外两个承载部319、320与承载部318两两相邻连接,且纵向延伸长度沿轴向远离所述端子支撑件201的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并且纵向延伸高度(依次)递减。所述承载部318具有最大的纵向延伸长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318大致呈矩形块状。三个呈矩形块状的承载部318的顶端基本齐平并形成所述引导主体310的顶端310a。

相应地,所述引导主体310包括多个承载部318、319、320。多个所述承载部318、319、320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轴向依次连接一体,且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纵向延伸高度(或长度)依次递减,以使得相邻两个承载部318、319形成台阶316;另外相邻两个承载部319、320形成台阶部314(。所述承载部318、319、320的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支撑相应的引导部322、324、326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318、319、320大致呈矩形块状。多个所述承载部318、319、320的纵向高度依次递增能够适应延伸长度递增的连接端子的引导保持要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318、319、320为三个。为了便利于区分,相应地,所述承载部320、319、318分别对应第一、二、三承载部。

为了便利于区分,相应地,所述台阶部314、316分别对应第一、二台阶部。所述端子保持件301具有抵接底壁316a。所述抵接底壁316a可抵接至对应的所述端子支撑件201的止挡部248上。所述抵接底壁316a也即是台阶部316的底端壁。所述台阶部316的底端316a与所述端子支撑件201的所述止挡部248可纵向阻挡配合地设置。也即是,所述台阶部316的底端316a在纵向安装过程中可抵接在所述止挡部248上,从而避免所述引导主体310过度安装而偏离预设的安装位置。台阶部316的(第二抵接)壁316b与所述托持部250轴向正对设置,并可在所述端子引导件301受到轴向压力时抵接在所述凸台251上。第二抵接壁316b具有与轴向垂直并可抵接在凸台251上的平面。另外,台阶部314的(第一抵接)端壁314a与与所述托持部250轴向正对设置,并可在所述端子引导件301受到轴向压力时抵接在所述支撑板255上。为了充分节省空间,

为了避免所述端子引导件201安装至下述安装座304上时发生偏移,从而将所述端子引导件201准确地保持在预设的位置,所述引导主体310的顶端310a设置有抵接盲孔315。所述抵接盲孔315用于保持第三定位元件。所述第三定位元件可以为模具,从而在注塑形成包裹端子引导件301的下述安装座304时,避免该端子引导件301相对于安装座304发生纵向移动并自所述端子支撑件201上退出。所述抵接盲孔315的数量及分布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六个所述抵接盲孔315呈矩形分布在所述引导主体310的顶端310a。所述抵接盲孔315与下述安装座304上的定位通孔384正对设置,从而可共同保持定位元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盲孔315可受到作为定位元件的某一模具的纵向抵接,从而在安装座304注塑成型时将所述端子引导件201保持在预设的位置而不发生偏移。

所述引导部322、324、326用于引导保持连接端子80的延伸方向,避免连接端子80受到外力的挤压、碰撞而发行弯折、扭曲而影响对配连接性能。所述引导部322、324、326可以采用引导槽、卡扣等结构,以将连接端子80保持在预设的位置并保持预设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于制造及提供稳定的引导保持性能,所述引导部322、324、326为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纵向贯穿所述引导主体310的引导通孔。也即是,所述引导部322、324、326通过采用通孔的形式,以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纵向方向引导连接端子80的另一端80b延伸,并阻止该连接端子80受到沿所述支撑件210的纵向、轴向方向(即与所述支撑本体210的纵向垂直的方向)的外力挤压而发生的形变、扭曲。所述引导部322、324、326的数量及分布根据对应的连接端子80的数量及分布而选择。所述引导部322、324、326可保持至少部分连接端子80。一排引导孔322贯穿延伸至抵接壁314a上。另一排引导孔324贯穿延伸至抵接壁316a上。又一排引导孔326贯穿延伸至承载部318的底端。

为了提升稳固性能,所述端子引导件301为一体件。进一步地,为了便利于制造,所述端子引导件301为注塑件。

实施例八: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安装组件303。所述安装组件303包括前述记载所述端子支撑件201及前述记载的所述端子引导件301。所述端子引导件301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撑件201上,并组装一体。

下面具体说明所述安装组件303的组装配合关系:将所述端子引导件301的所述装配部312纵向向下对准插入所述端子支撑件201上的呈插槽状的所述安装部251内。根据所述端子支撑件201的所述止挡部248对所述台阶部316的所述抵接底壁316a的阻挡反馈,从而确认所述端子引导件301准确安装至预设的安装位置。此时,所述台阶部314的所述抵接壁314a与所述端子支撑件201的所述支撑板255轴向正对(或接触)设置。且,所述台阶部316的所述第二抵接壁316b与所述端子支撑件201的所述凸台251轴向正对(或接触)设置。相应地,所述台阶部314容置在所述端子支撑件201的所述保持腔245内。

实施例九:

请参阅图15至图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器305。所述连接器305包括连接端子80及根据前述记载的所述安装组件303。所述连接端子80的一端80a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撑件201上,另一端80b延伸至所述端子引导件301上并受到所述引导部322、324、326的引导。

所述连接端子80的具体形状及构造根据需要而选择。所述连接端子80的两端80a、80b只要与相应的电子元件实现电连接即可。所述连接端子80的具体数量及排布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连接端子80沿横向排列成一排。四排连接端子80、82、83、84沿轴向远离所述支撑本体210的方向依次轴向排列。相应地,所述连接端子80、82、83、84的一端80a、82a、83a、84a、延伸至所述端子支撑件201的对应的所述安装通孔220、222、223、224,且伸出该安装通孔220、222、223、224并相对于所述端子支撑件201的第一端面211轴向突出设置。为了便利于插接及获得统一的电连接性能,所述连接端子80、82、83、84的一端80a、82a、83a、84a相对于所述支撑本体210的轴向突出高度相当。同样地,所述连接端子80、82、83、84的另一端80b、82b、83b、84b相对于所述引导主体310的纵向突出高度相当。相应地,部分或全部所述连接端子82、83、84受到所述引导部322、324、326的引导。具体地,三排所述连接端子82、83、84的另一端82b、83b、84b延伸至所述端子引导件301的呈引导通孔状的对应所述引导部322、324、326,且伸出所述引导通孔,并相对于所述引导主体310的顶端310a纵向突出设置。为了充分节省材料及空间,在本实施例中,一排所述连接端子80最靠近所述支撑本体210设置,相应的延伸长度最短,而且处于所述安装组件303的中部,因而最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扭曲、形变,因而所述连接端子80的另一端80b直接伸出所述安装组件303外。所述连接端子80的形状为沿轴向及纵向延伸而成的L状。相应地,所述连接端子80、82、83、84的尺寸依次增大。

所述连接端子80只要能够按照上述装配关系安装在所述安装组件303上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于制造及提升组装效率,所述连接端子80、82、83、84为可弯折的金属一体件。具体地,组装时,首先,将沿所述支撑本体210的轴向延伸的柱状的所述连接端子80、82、83、84的一端80a、82a、83a、84a轴向插设在所述安装通孔220内;其次,弯折所述连接端子80、82、83、84的另一端80b、82b、83b、84b并使得该另一端80b、82b、83b、84b纵向延伸,且使得所述两端80a、80b彼此垂直。最后,再将呈引导通孔状的所述引导部322、324、326对配套设在对应的连接端子82、83、84的另一端82b、83b、84b上,从而完成最终组装一体。

实施例十:

请参阅图18,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连接器307。与前述记载的所述连接器305不同的是,所述连接器307还包括安装座304。所述安装座304用于支撑所述连接器305。

所述安装座304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支撑相应的所述连接器305即可。进一步地,为了便利于制造,所述安装座304为注塑件。具体地,所述安装座304注塑呈包覆设置在至少部分所述安装组件303上。也即是,所述连接器307为嵌入式注塑件。具体地,部分或全部所述安装组件303为所述嵌入式注塑件的嵌件(即镶件)。

为了提升对所述安装组件303的稳固保持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304具有包覆部380。所述包覆部380包覆设置在部分或全部所述安装组件303上。具体地,所述包覆部380密封包覆整个所述端子引导件301地设置。所述安装座304注塑成型过程中,所述包覆部380施加轴向压力在所述端子引导件301的所述受力面318a上。

为了在所述安装座304注塑成型过程中使得所述端子引导件301进一步稳固地保持在预设的位置,所述包覆部380上设置有定位通孔385。所述定位通孔能够385与所述端子引导件301上的所述限位盲孔315纵向正对设置,从而使得外部的定位部件(图中未示出)纵向穿过所述定位通孔385并抵接在所述限位盲孔315上,从而避免所述端子引导件301沿纵向相对于所述端子支撑件201发生活动而偏离预设的位置。当然,所述定位通孔385为注塑形成所述安装座304时,前述定位部件干涉占据的空间形成的通孔。

所述连接器307可以为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或安全气囊控制装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连接器307还包括相应的实现控制及感应的电子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均为相对概念,仅用于结合附图以便利于了解各个部件的相对空间位置。其中,“上、下”可以为端子引导件301纵向自上而下的安装至端子支撑件201上的安装方向。图9中两两垂直的箭头示出了“轴向、横向及纵向”。具体地,图10中的左右方向为“轴向”,上下方向为“横向”;图17中的上下方向为“纵向”,左右方向为“轴向”。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第三”等限定的多个部件的结构可以类似或相同。在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定位元件”、“第二定位元件”、“定位部件”等定位结构均为外部部件,用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实现对本实用新型中的诸如端子支撑件101、201等部件进行限位保持。在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抵接壁314a、316b均轴向正对端子支撑件101、201,以可称之为抵接端壁,并均采用抵接平面的方式实现抵接。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