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0182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太阳能电池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晶硅组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片。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光伏组件中,电池片之间通过焊带相互连接,使焊带的一端连接至电池片的第一面电极,另一端连接至相邻电池片的第二面电极,从而形成电池串联阵列。然而,随着市场对高功率组件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光伏组件的功率已经很难达成较高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采用电池片叠片的方式实现串联连接的连接方式。进行叠片的电池片采用常规的电池片经切割形成,从而切割前电池片上的电极设置则显得尤为重要,如于2015年9月2日公开的中国实用新型CN204614794U公开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其电极设置可通过激光划片方式切割出多个电池切片以进行叠片设置,然而,这种栅线电极的分布图形不太利于丝网印刷,例如,电池片正面的部分主栅线电极之间的间距极为靠近,这会增加印刷和切片的难度,也会影响后续工作的自动化效率。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太阳能电池片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片。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包括硅片和设置于硅片上的电极,所述硅片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电极包括设置于硅片第一面的第一主栅线、与第一主栅线连接的若干第一细栅线及设置于硅片第二面的若干第二主栅线,所述第一主栅线的排列方向和第二主栅线的排列方向一致且二者数量相同,相邻第一主栅线之间和相邻第二主栅线之间的距离均相同,并且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第一主栅线和第二主栅线彼此错开设置,并使每一条第一主栅线和一条第二主栅线相对应并构成一对电极单元,所述第一主栅线和第二主栅线至少一者采用间断式设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上仅有一根所述第一主栅线靠近硅片边缘设置,同时仅有一根所述第二主栅线靠近硅片的相对边缘设置,位于中间的第一主栅线和第二主栅线中,相邻第一主栅线和第二主栅线相互靠近但不重叠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前述靠近硅片边缘设置是指距离硅片边缘不大于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位于中间的第一主栅线和第二主栅线中,相邻第一主栅线和第二主栅线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主栅线和第二主栅线分别设置有5根或5根以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细栅线自第一主栅线朝同一方向延伸,所述太阳能电池片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一细栅线的若干连接线,所述连接线比第一主栅线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线包括共同连接设置于自同一第一主栅线同向延伸的所有第一细栅线另一端的第一连接线、间隔连接设置于相邻第一细栅线之间的若干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成排与第一主栅线平行设置,并且相邻两排第二连接线错开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为双面型太阳能电池片,所述硅片第二面也设置有第二细栅线和连接第二细栅线的若干连接线,并且设置于硅片第二面的第二细栅线和连接线与设置于硅片第一面的第一细栅线和连接线以硅片中心线镜像对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主栅线采用间断式设计,并且分段设计不多于八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极还包括若干设置于硅片第二面且位于所述第二主栅线一侧的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垂直第二主栅线,每一辅助电极在每一对电极单元之间至少设置有一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电池片通过将每相邻第一主栅线之间和相邻第二主栅线之间的距离均相同,并且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第一主栅线和第二主栅线彼此错开设置,并使每一条第一主栅线和一条第二主栅线相对应并构成一对电极单元;由此使得主栅线电极图形在电池片上分布均匀,相邻的主栅线电极保持足够的间距,有利于丝网印刷,而且在进行激光划片切割时,可分别沿每一第一主栅线旁侧进行切割,使得切割后的各个电池切片的栅线方向均保持一致,进而在进行叠焊时不需要旋转部分电池切片的方向,使得自动化容易实现且节约工时。此外,第一主栅线和第二主栅线至少一者采用间断式设计,还可有效减少银浆耗量,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电池片的第一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太阳能电池片的第二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太阳能电池片的仰视示意图。

图4是通过对图1所示太阳能电池片进行切割后得到的部分电池切片的叠片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例所做出的结构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电池片100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太阳能电池片100可以为多晶硅电池片、单晶硅电池片、薄膜电池片或晶硅复合电池片等,并且通过对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电池片100进行激光划片的方式可同时制得多个电池切片5,如图4所示。

如图1至4所示,所述太阳能电池片100包括硅片1和设置于硅片1上的电极。所述硅片1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通常第一面为受光面、第二面为背光面。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硅片1采用边长尺寸为156mm~165mm的方形硅片,由此可使得经切割后的每个电池切片5的面积都是均等的,发电一致性较好。

其中,所述电极包括设置于硅片1第一面且彼此平行的若干第一主栅线2、与第一主栅线2连接的若干第一细栅线3、设置于硅片1第二面且彼此平行的若干第二主栅线4。图示中所述第一主栅线2和第二主栅线4均在太阳能电池片100的宽度方向上依次排列。

具体地,所述正面主栅线2在硅片1正面设置有5根或5根以上;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栅线2在硅片1第一面设置有5根,其中仅有一根所述第一主栅线2靠近硅片1边缘设置,本实施例中靠近硅片1右侧边缘设置,其余四根间隔设置在前述一根左侧,并且相邻第一主栅线2之间的距离相等;前述其余四根第一主栅线2将所述硅片等分为五份,切割划片时可沿每一第一主栅线2右侧(如图中虚线部分)切割,使得经切割后的每一电池切片5上右侧边缘处均有一第一主栅线2作为正电极。前述靠近硅片1边缘设置或者边缘处是指距离硅片1边缘不大于5mm。

另外,在所述硅片1第一面,所述第一细栅线3均自每一第一主栅线2朝同一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为朝左侧垂直延伸。自每一第一主栅线2延伸的第一细栅线3与其左侧相邻的第一主栅线2未连接。

所述太阳能电池片100还具有与第一主栅线2相平行并连接所述第一细栅线3的连接线6,所述连接线6比第一主栅线2细。

具体地,所述连接线6包括共同连接设置于自同一第一主栅线2同向延伸的所有第一细栅线3末端的第一连接线61、间隔连接设置于相邻第一细栅线3之间的若干第二连接线62。在所述第一主栅线2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线62成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连接线61和对应的第一主栅线2之间设置有两排所述第二连接线62,并且相邻两排第二连接线62错开设置。该种设置后,可使得每一电池切片5上的第一细栅线3和连接线6构成网格状,避免因局部隐裂而影响功率输出。

另外,请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主栅线4也设置有5根,并且,所述太阳能电池片100上同时仅有一根所述第二主栅线4靠近硅片1的左侧边缘设置,使该根第二主栅线4距离硅片1边缘不大于5mm。

具体地,如图2、图3所示,所述第二主栅线4的排列方向和第一主栅线2的排列方向一致且二者数量相同。每相邻第二主栅线4之间和相邻第一主栅线2之间的距离均相同,即主栅线电极在电池片100表面分布均匀,相邻的主栅线电极保持足够的间距,有利于丝网印刷;并且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第一主栅线2和第二主栅线4彼此错开设置,并使每一条第一主栅线2和一条第二主栅线4相对应并构成一对电极单元。其中,位于中间的四根第一主栅线2和第二主栅线4中,相邻第一主栅线2和第二主栅线4分别相互靠近相邻但不重叠设置,使得切割位置(如图1中的虚线位置处)可设置在相互靠近且相邻的第一主栅线2和第二主栅线4之间。

由此,在进行激光划片切割时,可分别沿位于中间的第一主栅线2和第二主栅线4之间的虚线位置进行切割,使得切割后的各个电池切片5均有一对电极单元,并且电极单元的栅线方向均保持一致,进而在进行叠焊时不需要旋转部分电池切片5的方向,使得自动化容易实现且节约工时,如图4所示。

优选地,将位于中间的相邻第一主栅线2和第二主栅线4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不大于10mm,由此,经切割后,每一第一主栅线2或第二主栅线4距离电池切片5边缘均不大于5mm,即靠近边缘设置,使得将电池切片5进行叠片焊接时,重叠部分可以保持到最小,以最小化由重叠引起的遮蔽。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太阳能电池片100为双面型太阳能电池片,所述硅片1第二面也设置有与第二主栅线4连接的若干第二细栅线7、与第二主栅线4相平行并连接所述第二细栅线7的连接线8,所述连接线8比第二主栅线4细。

结合图1、图2,总体来看,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细栅线3和第二细栅线7分别自所述第一主栅线2和第二主栅线4处延伸而出,且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反设置。具体地,设置于硅片1第二面的第二细栅线7和连接线8与设置于硅片1第一面的第一细栅线3和连接线6以硅片1中心线为准镜像对称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主栅线2和第二主栅线4至少一者采用间断式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二主栅线4呈间断式设计,并且每一第二主栅线4分段设计不多于八段,由此可有效减少银浆耗量,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极还包括设置在硅片1第二面的若干辅助电极9。所述辅助电极9垂直第二主栅线4设置,并且在太阳能电池片10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三条,本实施例中为三条,以用于外接汇流条(未图示)。优选地,所述辅助电极9在本实施例中也呈间断式设计,并且每一辅助电极9在每一对电极单元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段,本实施例中为设置有一段。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