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相位稳定的测试用同轴射频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2676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射频电缆,特别是一种机械相位稳定的测试用同轴射频电缆。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从用途上分可分为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即网络同轴电缆和视频同轴电缆)。同轴电缆分50Ω 基带电缆和75Ω宽带电缆两类。基带电缆又分细同轴电缆和粗同轴电缆。基带电缆仅仅用于数字传输,数据率可达10Mbps。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是指有两个同心导体,而导体和屏蔽层又共用同一轴心的电缆。最常见的同轴电缆由绝缘材料隔离的铜线导体组成,在里层绝缘材料的外部是另一层环形导体及其绝缘体,然后整个电缆由聚氯乙烯或特氟纶材料的护套包住。

目前,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绝缘层均只是使用单一的推挤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的形式。单一的绝缘形式使得电缆在弯曲过程中,由于绝缘层表面非常光滑,造成外导体与绝缘层之间很容易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影响到了相位和衰减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械相位稳定的测试用同轴射频电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机械相位稳定的测试用同轴射频电缆,其特征在于:包含内导体层、绝缘层、屏蔽层和护套层,绝缘层套设在内导体层外侧,屏蔽层套设在绝缘层外侧,外护套套设在屏蔽层外侧,绝缘层主要为推挤实心聚四氟乙烯层并且实心聚四氟乙烯层外侧设置有一层绕包在实心聚四氟乙烯上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屏蔽层包含镀银铜扁带层和镀银铜线编织层,镀银铜扁带层绕包在绝缘层外侧,镀银铜线编织层编织在镀银铜扁带层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内导体层采用镀银铜线,导体的直径为0.90mm-0.92mm。

进一步地,所述实心聚四氟乙烯层外径为2.85mm。

进一步地,所述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厚度为0.05mm,绕包搭盖率为50%。

进一步地,所述镀银铜扁带层的镀银铜扁带宽度为1.8mm-2.0mm,搭盖率大于40%。

进一步地,所述镀银铜线编织层编织密度大于90%。

进一步地,所述护套层采用聚氨酯制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实用新型为提高产品的机械相位稳定性,降低电缆衰减随弯曲和振动的变化率,在推挤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的外面,绕包一层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起到绝缘层与屏蔽层之间过渡的作用,增加了绝缘层的摩擦力,减小了因机械作用而造成的绝缘层和屏蔽层之间的相对位移,从而提升了电缆的稳定性。屏蔽层采用镀银铜扁带和镀银铜线编织层结合,屏蔽性能良好并且编织层将扁带锁紧在绝缘层上,进一步提升摩擦力,提升电缆的稳定性。护套材料使用柔软的聚氨酯材料,使电缆的柔软性大大提升。本电缆具有柔软、高屏蔽、机械相位稳定、衰减变化小等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械相位稳定的测试用同轴射频电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机械相位稳定的测试用同轴射频电缆,包含内导体层1、绝缘层、屏蔽层和护套层4,绝缘层套设在内导体层1外侧,屏蔽层套设在绝缘层外侧,外护套4套设在屏蔽层外侧,绝缘层主要为推挤实心聚四氟乙烯层21并且实心聚四氟乙烯层外侧设置有一层绕包在实心聚四氟乙烯上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22,屏蔽层包含镀银铜扁带层31和镀银铜线编织层32,镀银铜扁带层31绕包在绝缘层外侧,镀银铜线编织层32编织在镀银铜扁带层外侧。

内导体1层采用镀银铜线,导体的直径为0.90mm-0.92mm。实心聚四氟乙烯层21外径为2.85mm。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22厚度为0.05mm,绕包搭盖率为50%。镀银铜扁带层31的镀银铜扁带宽度为1.8mm-2.0mm,搭盖率大于40%,这样绝缘外径控制在2.95-3.05mm。镀银铜线编织层32编织密度大于90%。护套层4采用聚氨酯制成。

本实用新型为提高产品的机械相位稳定性,降低电缆衰减随弯曲和振动的变化率,在推挤实芯聚四氟乙烯绝缘层的外面,绕包一层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起到绝缘层与屏蔽层之间过渡的作用,增加了绝缘层的摩擦力,减小了因机械作用而造成的绝缘层和屏蔽层之间的相对位移,从而提升了电缆的稳定性。屏蔽层采用镀银铜扁带和镀银铜线编织层结合,屏蔽性能良好并且编织层将扁带锁紧在绝缘层上,进一步提升摩擦力,提升电缆的稳定性。护套材料使用柔软的聚氨酯材料,使电缆的柔软性大大提升。本电缆具有柔软、高屏蔽、机械相位稳定、衰减变化小等性能。

本实用新型广泛用于10MHz~18GHz频段里的移动通信系统、微波测试设备、雷达等场合中,用来传输信号。具有机械相位稳定性高、耐候性强、柔软性好的优点。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