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紧固耦合器腔体负载连接器的组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1676发布日期:2018-06-06 01:0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紧固耦合器腔体负载连接器的组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紧固耦合器腔体负载连接器的组合模具,应用于耦合器腔体紧固负载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耦合器腔体在紧固负载连接器时,输入连接器与输出连接器分别位于腔体上下端紧固设置,在紧固输出连接器及耦合负载连接器上的螺钉孔内的螺钉时,耦合器腔体不方便与定位,操作人员往往是一手把持住腔体,另一手进行紧固螺钉作业,这种的紧固方式操作极为不便,且紧固效率较低,费时费工,为此,我们设计一种便于紧固耦合器腔体负载连接器的组合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方案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紧固耦合器腔体负载连接器的组合模具。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紧固耦合器腔体负载连接器的组合模具,包括:操作台、下层模具,所述操作台上固定安装设置开口向上设置的下层模具,所述下层模具的两侧壁上开设有螺纹孔,在开设的螺纹孔内螺纹旋紧设置竖直方向的支撑螺杆的一端,所述支撑螺杆的另一端螺纹旋紧设置在上层模具的螺纹孔中,所述下层模具与上层模具上开设有相对应设置的若干个腔体夹紧孔,所述腔体夹紧孔内夹紧放置耦合器腔体。

优选的,所述耦合器腔体的底端设置的输入负载连接器放置在下层模具上开设的输入负载连接器沉孔中。

优选的,所述输入负载连接器沉孔与下层模具开设的腔体夹紧孔呈阶梯沉孔设置。

优选的,所述耦合器腔体顶端设置的输出负载连接器、耦合负载连接器安装位置高于上层模具。

优选的,所述腔体夹紧孔的内壁上铺设一层石棉层,所述石棉层套设耦合器腔体的外壁上。

有益效果是,组合模具结构简单,便于夹紧使用,腔体夹紧孔内夹紧定位耦合器腔体定位牢靠,便于进行对顶端的负载连接器进行紧固螺钉连接,操作省时省力,有利于紧固作业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紧固耦合器腔体负载连接器的组合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紧固耦合器腔体负载连接器的上模具装配耦合器腔体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紧固耦合器腔体负载连接器的组合模具的下模具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紧固耦合器腔体负载连接器的耦合器腔体示意图。

其中:1-操作台;2-下层模具;21-螺纹孔;3-支撑螺杆;4-上层模具;5-耦合器腔体;51-输出负载连接器;52-耦合负载连接器;53-输入负载连接器;6-腔体夹紧孔;7-石棉层;8-紧固螺钉孔;9-输入负载连接器沉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紧固耦合器腔体负载连接器的组合模具,包括:操作台1、下层模具2,所述操作台1上固定安装设置开口向上设置的下层模具2,所述下层模具2的两侧壁上开设有螺纹孔21,在开设的螺纹孔21内螺纹旋紧设置竖直方向的支撑螺杆3的一端,所述支撑螺杆3的另一端螺纹旋紧设置在上层模具4的螺纹孔中,所述下层模具2与上层模具4上开设有相对应设置的若干个腔体夹紧孔6,所述腔体夹紧孔6内夹紧放置耦合器腔体5。

所述耦合器腔体5的底端设置的输入负载连接器53放置在下层模具2上开设的输入负载连接器沉孔9中,所述输入负载连接器沉孔9与下层模具2开设的腔体夹紧孔6呈阶梯沉孔设置,使得输入负载连接器53在下层模具2夹紧耦合器腔体5时,不会与下层模具2之间发生干涉。

所述耦合器腔体5顶端设置的输出负载连接器51、耦合负载连接器52安装位置高于上层模具4,便于操作人员紧固输出负载连接器51、耦合负载连接器52端位置的紧固螺钉孔8内的螺钉。

所述腔体夹紧孔6的内壁上铺设一层石棉层7,所述石棉层7套设耦合器腔体5的外壁上,设置石棉层7为了避免夹紧耦合器腔体5时造成外壳刮伤,从而避免对壳体造成损伤。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操作人员把下层模具2通过螺纹旋紧连接的支撑螺杆3支撑连接上层模具4,下层模具2与上层模具4形成稳定的套设耦合器腔体5的组合模具,可以通过支撑螺杆3在下层模具2与上层模具4上的螺纹孔内旋紧的深度,调整下层模具2与上层模具4之间的间距,适应不同长度规格的耦合器腔体5夹紧固定,夹紧后的耦合器腔体5夹紧牢靠,避免了紧固螺钉时发生的晃动情况,操作人员即可对耦合器腔体5顶端设置的输出负载连接器51、耦合负载连接器52端位置的紧固螺钉孔8内的螺钉进行紧固作业;此外若干个设置的腔体夹紧孔6可以对多组耦合器腔体5同时进行夹紧放置,紧固螺钉可以同时进行,操作方便,很大的节省了紧固作业时间。采用本技术方案,组合模具结构简单,便于夹紧使用,腔体夹紧孔内夹紧定位耦合器腔体定位牢靠,便于进行对顶端的负载连接器进行紧固螺钉连接,操作省时省力,有利于紧固作业效率提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