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工装板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3898发布日期:2018-08-21 17:52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架,特别涉及一种线束工装板支撑架。



背景技术:

线束是电路中连接各电器设备的接线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机械电子等领域,由绝缘套、接线端子、导线及绝缘包扎材料等组成。目前制造线束时,通常需要将线束中的电线分别排好,并对其进行扎线处理,然后再包裹绝缘皮以完成线束制造,而排线现在使用的最多的设备就是线束工装板治具,线束工装板治具包括布线板,通过布线板上的定位线夹对线束走向进行固定,并且由人工进行扎线。

公开号为CN10524412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型号线束生产柔性工装板,它包括安装板、用于夹持线束的支撑装置,所述的安装板上设置有均匀排列的圆孔,支撑装置通过圆孔与安装板连接;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叉、螺杆、紧固螺母、支撑座、弹性基座、定位柱,支撑叉下端与螺杆连接,螺杆与紧固螺母进行螺纹连接,紧固螺母焊接在支撑座上,支撑座呈碗盖状紧密倒扣在弹性基座上,弹性基座下端一体成型有定位柱,定位柱与安装板上的圆孔匹配。

这种多型号线束生产柔性工装板虽然通过安装板上均匀排列的圆孔来改变支撑装置的位置,从而满足不同型号的产品,但是布线板的高度不可调,更换的线束布线位置较高时,工作人员需要将安装板拿下来,才能更换支撑装置的位置,不方便工作人员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工装板支撑架,具有通过调节支撑架的翻转角度来改变工装板的高度,从而满足不同身高的工作人员使用,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线束工装板支撑架,包括支撑架本体,所述支撑架本体包括支撑框架和与支撑框架铰接的支撑底座;

所述支撑框架和支撑底座之间设有伸缩机构;

所述支撑框架内沿其长度方向上阵列有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与支撑框架的两侧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框架可以绕着与支撑底座的铰接处翻转,从而改变支撑框架与支撑底座之间的角度,从而对支撑框架的高度进行调节,满足不同身高的工作人员使用;通过设置有伸缩机构对支撑框架与支撑底座的角度进行调节,并对其调节的角度进行固定,提高工作效率。第一加强杆可以对支撑框架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使得支撑框架不易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机构为固定在支撑框架靠近支撑底座一侧的第一角码,所述第一角码与支撑框架端面处于同一平面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设有螺杆,所述螺杆靠近支撑板端面的一侧上转动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远离第一角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内设有限位孔;

所述支撑底座靠近支撑框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角码,所述第二角码与支撑底座端面处于同一平面的一侧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上设有调节旋钮,所述调节旋钮位于移动杆所在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杆可以绕第一角码进行转动,转动杆下方的移动板可以沿着第二角码靠近支撑底座端面的一侧向下移动,改变限位孔在第二安装孔的位置,并通过调节旋钮将移动板固定在第二角码上,从而改变支撑框架与支撑底座之间的角度,实现支撑框架的高度可调,使得放置在支撑框架上的工装板的高度可以调节,满足不同身高的工作人员使用,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孔内沿其长度方向上阵列有分隔板,并且分隔板与限位孔的两长边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框架在调节过程中,支撑框架两端限位孔的位置很难调节到相同的高度,造成支撑框板一端高,一端低,对工作人员的使用造成影响;分隔板将限位孔分成若干个调节孔,调节旋钮穿过相应的调节孔,从而使得支撑框架调节的高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压力缸、插入压力缸内的活塞杆、与活塞杆一端固定连接的活塞、设在压力缸内供活塞杆插入一端的密封导向套;

所述活塞杆远离活塞的一端与支撑底座铰接,所述压力缸远离密封导向套的一端与支撑框架铰接;

所述压力缸内填充有氮气;

所述活塞直径等于压力缸的直径,所述活塞上沿其轴向方向设置有通孔,所述活塞内设有与通孔连通的第一密封空腔,所述活塞杆内设有与第一密封空腔连通的第二密封空腔,所述活塞杆靠近支撑底座的一侧设有与第二密封空腔连通的按压孔;

所述活塞杆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抵触环,所述抵触环内设有第一抵挡板,所述第一抵挡板的两端分别铰接有第二抵挡板和第三抵挡板,所述第二抵挡板与第三抵挡板在同一侧上;

所述第二抵挡板穿出按压孔,所述第三抵挡板位于第一密封空腔内,所述第三抵挡板靠近通孔的侧面上设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外侧与第一密封空腔内侧壁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框架向远离支撑底座的方向翻转时,带动压力缸移动,氮气从通孔处进入到无杆腔内,从而推动活塞向密封导向套方向移动;支撑框架转动到所需要的位置后,推动第二抵挡块,使得第一抵挡板与抵触环抵触,从而推动第三抵挡块向通孔方向移动,将通孔堵住,密封块将第一密封空腔与通孔的连通处堵塞,使得活塞不易发生移动;当支撑框架向支撑底座的方向翻转时,先向外拉动第二抵挡板,第二抵挡板与抵触环抵触,将第三抵挡板从通孔处脱离,使氮气从通孔处进入到无杆腔内,活塞向远离密封导向套方向移动,支撑框架转动到合适位置后再将通孔堵塞住,活塞不易在气压缸内移动,对支撑框架起到支撑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与支撑框架铰接的第一连接杆和与支撑底座铰接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支撑框架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远离支撑底座的一端铰接;

所述支撑框架上固定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位于第一连接杆的正下方,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铰接处设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靠近螺栓的一端设有与螺栓螺纹连接的套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套筒,使套筒在螺栓上移动,当套筒靠近支撑框架的时候,第三连接杆带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靠近支撑框架,增大支撑框架与支撑底座之间的角度,增大支撑框架的高度;当套筒反向转动时,第三连接杆带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远离支撑框架,减小支撑框架与支撑底座之间的角度,降低支撑框架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底座内沿其长度方向上阵列有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二加强杆与支撑底座的长边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底座上设有第二加强杆,对支撑底座起到加强和支撑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框架远离支撑底座的一侧上设有开口朝上的放料板,所述放料板位于第一角码的下方,所述放料板远离支撑框架的一侧向支撑框架方向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装板放置在支撑框架的放料板内,放料板远离支撑框架的一侧抵触工装板,减少工装板向外倾斜,使得工装板紧贴支撑框架,工作人员工作时不需要抵压工装板,方便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底座远离支撑框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万向滚轮,所述万向滚轮位于支撑框架和支撑底座铰接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框架上设有万向滚轮,方便移动支撑框架,省事省力。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底座远离万向滚轮的一侧设有支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支脚对支撑框架起到支撑作用,还可以使支撑框架工作过程中不易发生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了伸缩机构,通过伸缩机构改变支撑框架与支撑底座之间的角度,实现支撑框架高度的可调,满足不同身高的工作人员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2、采用了万向滚轮,可以方便将支撑框架移动到所需要的位置;

3、采用了支脚,可以使得支撑框架在工作过程中不易发生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中用于体现压力缸内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3中用于体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及螺栓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本体;11、支撑框架;111、第一加强杆;112、放料板;12、支撑底座;121、第二加强杆;122、万向滚轮;123、支脚;2、第一角码;21、第一安装孔;22、螺杆;23、移动杆;24、移动板;241、限位孔;242、分隔板;3、第二角码;31、第二安装孔;32、调节旋钮;4、压力缸;41、活塞;411、通孔;412、第一密封空腔;4121、第三抵挡板;4122、密封块;42、活塞杆;421、第一密封空腔;4211、第一抵挡板;4212、第二抵挡板;4213、抵触环;422、按压孔;43、密封导向套;5、第一连接杆;51、第二连接杆;52、第三连接杆;521、套筒;53、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一种线束工装板支撑架,如图1所示,包括支撑架本体1,支撑架本体1包括支撑框架11和与支撑框架11一侧长边铰接的支撑底座12;支撑框架11和支撑底座12之间设有伸缩机构。

如图1所示,支撑框架11远离支撑底座12的一侧设有开口朝上的放料板112;放料板112远离支撑框架11的一侧向支撑框架11方向倾斜,从而抵住放置在放料板112内的工装板,减轻工装板倾斜。

如图1所示,支撑框架11内沿其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有第一加强杆111,并且第一加强杆111垂直于支撑框架11的两长边;支撑底座12内沿其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有第二加强杆121,并且第二加强杆121垂直于支撑底座12的两长边。

如图1所示,伸缩机构包括固定在支撑框架11上的第一角码2,第一角码2位于支撑框架11的两端,并且第一角码2靠近支撑底座12;第一角码2与支撑框架11端面平行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安装孔21,第一安装孔21内通过螺杆22连接有移动杆23,移动杆23远离螺杆2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板24,移动板24内设有限位孔241;支撑底座12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角码3,第二角码3靠近第一角码2,第二角码3与支撑底座12端面平行的一侧上设有第二安装孔31,第二安装孔31内沿其长度方向阵列有分隔板242,并且分隔板242与限位孔241的两长边垂直;移动板24通过调节旋钮32固定在第二角码3上。

如图1所示,支撑底座12远离第二角码3的一侧上设有万向滚轮122,万向滚轮122位于支撑底座12的两端,并且靠近支撑框架11与支撑底座12铰接处;万向滚轮122所在的一侧上固定连接有支脚123,并且支脚123远离万向滚轮122。

具体实施方式:移动板24靠近支撑底座12的端面移动,并通过调节旋钮32将移动板24固定在第二安装孔31内;通过调节限位孔241在第二安装孔31处的位置实现支撑框架11的转动,从而改变支撑框架11的高度。

实施例2:一种线束工装板支撑架,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和2所示,伸缩机构包括铰接在支撑框架11靠近支撑底座12一侧的压力缸4、在压力缸4内滑移的活塞41、固定在活塞41上的活塞杆42和设在压力缸4内供活塞41杆插入一端的密封导向套43;活塞杆42远离活塞41的一端铰接在支撑底座12靠近支撑框架11的一侧上。

如图2和图3所示,活塞41沿其轴向上设有通孔411,活塞41内设有与通孔411连通的第一密封空腔412,活塞41杆内设有与第一密封空腔412连通的第二密封空腔421,活塞41杆外侧设有与第二密封空腔421连通的按压孔422;活塞41杆内靠近按压孔42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抵触环4213,抵触环4213内设有第一抵挡板4211,第一抵挡板4211靠近按压孔422的一端铰接有第二抵挡板4212,第二抵挡板4212远离第一抵挡板4211的一端穿出按压孔422;第一抵挡板4211远离第二抵挡板4212的一端铰接有第三抵挡板4121,第三抵挡板4121与第二抵挡板4212在同一侧上,第三抵挡板4121位于第一密封空腔412内,并且第三抵挡板4121远离第一抵挡板4211的一端外侧上固定连接有密封块4122。

具体实施方式:当支撑框架11需要调高时,翻转支撑框架11,使支撑框架11远离支撑底座12,从而带动压力缸4移动,氮气从通孔411处进入无杆腔内推动活塞41向密封导向套43处移动,到达所需位置后,推动第二抵挡板4212,使得第一抵挡板4211与抵触环4213抵触,从而推动第三抵挡板4121向通孔411方向移动,将通孔411堵住,密封块4122堵住通孔411,使得活塞41不易发生移动;

当支撑框架11需要调低时,向外拉动第二抵挡板4212,使第三抵挡板4121从通孔411处脱离,氮气从通孔411处进入活塞41杆所在的腔内,推动活塞41远离密封导向套43,使得支撑框架11靠近支撑底座12,从而降低支撑框架11的高度。

实施例3:一种线束工装板支撑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和图4所示,伸缩机构包括铰接在支撑框架11靠近支撑底座12一侧的第一连接杆5和铰接在支撑底座12靠近支撑框架11一侧的第二连接杆51;第一连接杆5远离支撑框架1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51远离支撑底座12的一端铰接在一起,并且其铰接处铰接有第三连接杆52,第三连接杆52远离铰接处转动连接有套筒521,套筒521内螺纹连接有螺栓53,螺栓53远离套筒521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框架11上。

具体实施方式:转动套筒521,使套筒521在螺栓53上移动,当套筒521靠近支撑框架11的时候,第三连接杆52带动第一连接杆5和第二连接杆51靠近支撑框架11,增大支撑框架11与支撑底座12之间的角度,增大支撑框架11的高度;当套筒521反向转动时,第三连接杆52带动第一连接杆5和第二连接杆51远离支撑框架11,减小支撑框架11与支撑底座12之间的角度,降低支撑框架11的高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