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柱形锂电池的垫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1944发布日期:2018-08-10 21:12阅读:7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圆柱形锂电池的垫片。



背景技术:

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卷芯的极耳穿过垫片的极耳孔与盖帽及钢壳底部焊接形成电池的正负极。锂离子电池垫片能起到固定极耳、防止短路的作用。现有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卷芯的圆形垫片开设有中心孔和间隔的半圆弧形极耳孔,极耳穿过极耳孔折弯后与盖帽或者是在中心孔处进行点焊。由于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极耳的数量不同以及极耳位置的差异,极耳很容易与极耳孔错位,便需要再次取出垫片调整极耳的位置再嵌入极耳。但是这样的方式耗时长,且易导致垫片无法与卷芯对齐,引起极耳翘起,同时增高了卷芯在钢壳内的高度,影响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封装。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圆柱形锂电池的垫片来克服以上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圆柱形锂电池的垫片,可使卷芯的极耳穿过圆柱形锂电池的垫片时具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灵活地调整卷芯极耳的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柱形锂电池的垫片,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中部且开设有中心孔的支部;所述主体部开设有多个围绕支部且沿所述主体部不同半径均匀间隔分布的滑动孔,所述多个滑动孔成对设置于所述支部两侧;所述主体部还开设有围绕所述支部且沿所述主体部半径分布的第一极耳孔、围绕所述支部且沿所述主体部半径分布并与所述第一极耳孔间隔的第二极耳孔、围绕所述支部且沿所述主体部半径分布的第三极耳孔及围绕所述支部沿所述主体部半径分布并与所述第三极耳孔间隔的第四极耳孔;所述第一极耳孔与靠近第一极耳孔的一对滑动孔沿所述主体部分布的半径相同,并连通于所述靠近第一极耳孔的一对滑动孔之间;所述第二极耳孔与靠近第二极耳孔的一对滑动孔沿所述主体部分布的半径相同,并连通于所述靠近第二极耳孔的一对滑动孔之间;所述第三极耳孔与靠近第三极耳孔的一对滑动孔沿所述主体部分布的半径相同,并连通于所述靠近第三极耳的一对滑动孔之间;所述第四极耳孔与靠近第四极耳孔的一对滑动孔沿所述主体部分布的半径相同,并连通于所述靠近第四极耳孔的一对滑动孔之间。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滑动孔、第一极耳孔、第二极耳孔、第三极耳孔及第四极耳孔均呈圆弧形,且所述第一极耳孔、第二极耳孔、第三极耳孔及第四极耳孔的宽度一致,并大于每个滑动孔的宽度。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耳孔与第二极耳孔呈同心弧设置,所述第二极耳孔沿所述主体部分布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一极耳孔沿所述主体部分布的半径;所述第三极耳孔与第四极耳孔呈同心弧设置,所述第四极耳孔沿所述主体部分布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三极耳孔沿所述主体部分布的半径,所述第三极耳孔沿所述主体部分布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一极耳孔沿所述主体部分布的半径,且小于所述第二极耳孔沿所述主体部分布的半径。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耳孔与所述靠近第一极耳孔的一对滑动孔的总和的角度数值及所述第二极耳孔与所述靠近第二极耳孔的一对滑动孔的总和的角度数值均为150°-270°;所述第三极耳孔与所述靠近第三极耳孔的一对滑动孔的总和的角度数值及所述第四极耳与所述靠近第四极耳孔的一对滑动孔的总和的角度数值均为150°-270°。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的第二极耳孔边缘还开设有多个呈圆形的第一通孔,所述多个第一通孔沿靠近所述多个第一通孔的一对滑动孔的弧形轨迹均匀间隔分布;所述主体部的第四极耳孔边缘还开设有多个呈圆形的第二通孔,所述多个第二通孔沿所述主体部外侧的滑动孔的弧形轨迹均匀间隔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圆柱形锂电池的垫片,卷芯的极耳穿过所述第一极耳孔、第二极耳孔、第三极耳孔及第四极耳孔时,可沿相应的滑动孔滑动来调整卷芯极耳的位置。另外,由于所述第一极耳孔、第二极耳孔、第三极耳孔及第四极耳孔的宽度大于每个滑动孔的宽度,使得卷芯的极耳穿过所述第一极耳孔、第二极耳孔、第三极耳孔及第四极耳孔调整位置时具有足够的空间,缩短了卷芯的封装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柱形锂电池的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柱形锂电池的垫片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柱形锂电池的垫片,包括本体100,所述本体100一体成型且呈圆形,且包括呈圆形的主体部10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10中部且呈圆形的支部20,所述支部20开设有中心孔21。

所述主体部10开设有多个围绕支部20且沿所述主体部10不同半径均匀间隔分布的滑动孔11,所述多个滑动孔11成对设置于所述支部20两侧。所述主体部10还开设有围绕所述支部20且沿所述主体部10半径分布的第一极耳孔12、围绕所述支部20且沿所述主体部10半径分布并与所述第一极耳孔12间隔的第二极耳孔13、围绕所述支部20且沿所述主体部10半径分布的第三极耳孔14及围绕所述支部20沿所述主体部10半径分布并与所述第三极耳孔14间隔的第四极耳孔15。

所述第一极耳孔12与靠近第一极耳孔12的一对滑动孔11沿所述主体部10分布的半径相同,并连通于所述靠近第一极耳孔12的一对滑动孔11之间;所述第二极耳孔13与靠近第二极耳孔13的一对滑动孔11沿所述主体部10分布的半径相同,并连通于所述靠近第二极耳孔13的一对滑动孔11之间。所述第三极耳孔14与靠近第三极耳孔14的一对滑动孔11沿所述主体部10分布的半径相同,并连通于所述靠近第三极耳14的一对滑动孔11之间。所述第四极耳孔15与靠近第四极耳孔15的一对滑动孔11沿所述主体部10分布的半径相同,并连通于所述靠近第四极耳孔15的一对滑动孔11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滑动孔11、第一极耳孔12、第二极耳孔13、第三极耳孔14及第四极耳孔15均呈圆弧形,且所述第一极耳孔12、第二极耳孔13、第三极耳孔14及第四极耳孔15的宽度一致,并大于每个滑动孔11的宽度。这样,便可使卷芯的极耳穿过所述第一极耳孔12、第二极耳孔13、第三极耳孔14及第四极耳孔15时,还可沿相应的滑动孔11滑动来调整卷芯极耳的位置。另外,由于所述第一极耳孔12、第二极耳孔13、第三极耳孔14及第四极耳孔15的宽度大于多个滑动孔11的宽度,使得卷芯的极耳穿过所述第一极耳孔12、第二极耳孔13、第三极耳孔14及第四极耳孔15调整位置时具有足够的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极耳孔12与第二极耳孔13呈同心弧设置,所述第二极耳孔13沿所述主体部10分布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一极耳孔12沿所述主体部10分布的半径;所述第三极耳孔14与第四极耳孔15呈同心弧设置,所述第四极耳孔15沿所述主体部10分布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三极耳孔14沿所述主体部10分布的半径,所述第三极耳孔14沿所述主体部10分布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一极耳孔12沿所述主体部10分布的半径,且小于所述第二极耳孔13沿所述主体部10分布的半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极耳孔12与所述靠近第一极耳孔12的一对滑动孔11的总和的角度数值及所述第二极耳孔13与所述靠近第二极耳孔13的一对滑动孔11的总和的角度数值均为150°-27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耳孔12与所述靠近第一极耳孔12的一对滑动孔11的总和的角度数值及所述第二极耳13与所述靠近第二极耳孔13的一对滑动孔11的总和的角度数值均为260°。所述第三极耳孔14与所述靠近第三极耳孔14的一对滑动孔11的总和的角度数值及所述第四极耳15与所述靠近第四极耳孔15的一对滑动孔11的总和的角度数值均为150°-27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极耳孔14与所述靠近第三极耳孔14的一对滑动孔11的总和的角度数值与所述第四极耳15与所述靠近第四极耳孔15的一对滑动孔11的总和的角度数值均为260°。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10的第二极耳孔13边缘还开设有多个呈圆形的第一通孔16,所述多个第一通孔16沿靠近所述多个第一通孔16的一对滑动孔11的弧形轨迹均匀间隔分布。所述主体部10的第四极耳孔15边缘还开设有多个呈圆形的第二通孔17,所述多个第二通孔17沿所述主体部10外侧的滑动孔11的弧形轨迹均匀间隔分布。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通孔16的直径与每个第二通孔17的直径一致。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