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极耳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8797发布日期:2018-06-30 06:24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极耳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使用次数多、存储时间长等优点,在移动电话、数码摄像机和手提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得到了广泛使用,并且在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电动交通工具及储能设施等大中型电动设备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关键。在所有电池产品中,锂电池是目前世界上最年轻、最先进、技术含金量最高、能量密度最大的能源产品。

现有技术中,锂电池的正极极耳结构上由于只贴一张胶带进行绝缘,然而,由于UL胶是液态胶水,流动性很快,因胶水流动性过快,涂完胶水后必须及时放入UL光固化设备进行固化,否则胶水会流到电池本体上。这种在锂电池的正极极耳结贴一张胶带进行绝缘的结构,在电池制作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极耳折断、或左右晃动短路和损坏电芯等安全隐患,进而使得电芯报废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锂电池极耳固定结构,该锂电池极耳固定结构避免了锂电池正极极耳在加工过程中容易折断和晃动,并导致正负极耳短路、燃烧等现象,并且能有效减少电芯加工报废率和安全隐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锂电池极耳固定结构,包括电芯、设置于所述电芯上的正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与所述电芯连接处的端部包覆有美纹纸,所述电芯开设有凹槽,所述正极极耳包覆有美纹纸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内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正极极耳固定于所述凹槽的粘胶层。

所述包覆于正极极耳端部的美纹纸设置为U型。

所述粘胶层设置为UL胶层。

所述正极极耳包覆有美纹纸的一端设置为弯折部。

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凹槽的粘胶层的重量设置为0.004g~0.008g。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粘胶层的重量设置为0.006g。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锂电池极耳固定结构,包括电芯、设置于电芯上的正极极耳;正极极耳与电芯连接处的端部包覆有美纹纸,电芯开设有凹槽,正极极耳包覆有美纹纸的一端设置于凹槽内,凹槽内还设置有用于将正极极耳固定于凹槽的粘胶层。由于正极极耳的端部用美纹纸包成U型并弯折在凹槽内,并利用粘胶层将正极极耳固定在凹槽内,进而能避免锂电池正极极耳在加工过程中容易折断和晃动,并导致正负极耳短路、燃烧等现象,并且能有效减少电芯加工报废率和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锂电池极耳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芯1;

正极极耳2;

美纹纸3;

凹槽4;

粘胶层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锂电池极耳固定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电芯1、设置于电芯1上的正极极耳2;正极极耳2与电芯1连接处的端部包覆有美纹纸3,电芯1开设有凹槽4,正极极耳2包覆有美纹纸3的一端设置于凹槽4内,凹槽4内还设置有用于将正极极耳2固定于凹槽4的粘胶层5。由于正极极耳2的端部用美纹纸3包成U型并弯折在凹槽4内,并利用粘胶层5将正极极耳2固定在凹槽4内,进而能避免锂电池正极极耳在加工过程中容易折断和晃动,并导致正负极耳短路、燃烧等现象,并且能有效减少电芯加工报废率和安全隐患。

本实施例中,包覆于正极极耳2端部的美纹纸3设置为U型,进而能够很好地包覆正极极耳2,并起到绝缘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粘胶层5设置为UL胶层,进而也能起到很好的绝缘效果。

本实施例中,正极极耳2包覆有美纹纸3的一端设置为弯折部,该弯折部便于将正极极耳2包覆有美纹纸3的一端设置于凹槽4内,并且易于固定。

本实施例中,弯折部设置于凹槽4内,进而便于固定正极极耳2。

本实施例中,凹槽4的粘胶层5的重量设置为0.006g,该用量的粘胶层5能够很好地将正极极耳2包覆有美纹纸3的一端固定于凹槽4内。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锂电池极耳固定结构的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凹槽4的粘胶层5的重量设置为0.004g,该用量的粘胶层5能够很好地将正极极耳2包覆有美纹纸3的一端固定于凹槽4内。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锂电池极耳固定结构的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凹槽4的粘胶层5的重量设置为0.008g,该用量的粘胶层5能够很好地将正极极耳2包覆有美纹纸3的一端固定于凹槽4内。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