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冠簧式插孔接触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2290发布日期:2018-08-10 21:1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连接器接触件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冠簧式插孔接触件。



背景技术:

目前,电连接器接触件常见形式为开槽式弹性接触对,冠簧式接触对、线簧式接触对、鹰爪型接触对、刷状接触对等形式。冠簧式插孔由于且结构简单,插拔柔和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电连接器插孔接触件。目前采用的冠簧式插孔由于其零件数目多、组装工艺流程复杂、且易出现接触不可靠等质量问题,严重制约连接器的生产和应用,造成较大的质量损失和事故。

如公开号为CN10163540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弹性插孔接触件,它由护套、弹性件和插孔组成,弹性件由弹性线材或弹性带材弯曲成包括圆弧的接触部位和弯钩形的固定部的形状,在插孔上圆周均布配置,护套通过与弹性件和插孔的过盈配合将弹性件的固定部固定在插孔的端部,圆弧形的接触部位朝插孔中心悬置,形成滑动支点,并在插孔的径向形成一个内接触圆形插孔。由于该弹性插孔接触件直接挂扣在插孔上端后再采用护套将弹性件固定,且弹性件接触部位处于悬置状态,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护套产生松动,造成接触不良等质量问题,同时组装工艺流程较为复杂,且易出现接触不可靠等质量问题,进而影响连接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冠簧式插孔接触件,该电连接器的插孔接触件通过在插孔内置接触圈,插孔口部翻铆形成插孔合件,在减少零件数量的同时提升了插孔结构和电传输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冠簧式插孔接触件,包括接触圈和插孔,所述接触圈安装在插孔内,所述插孔底部设置有台阶面,所述接触圈下端与插孔底部的台阶面接触,所述接触圈上端通过插孔的上端口部翻铆将接触圈固定。通过在电连接器常规冠簧式插孔合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减少零件数目和装配工艺,通过插孔口部翻铆实现接触圈的固定和信号传输,有效解决了常规冠簧式插孔使用过程出现的诸如零件松动、接触不良等质量问题。

所述接触圈通过铍青铜带经落料、弯曲、电镀金和热处理形成。

所述接触圈与插孔之间采用过盈配合,通过过盈配合实现信号传输。

所述接触圈为弹性接触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接触圈与插孔组装后在插孔口部翻铆实现接触圈在插孔中的固定,与一般的冠簧式插孔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插孔组装过程更为简单快捷、插孔接触可靠性更高。有效解决了常规冠簧式插孔使用过程出现的诸如零件松动、接触不良等质量问题,提升了连接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中:1-接触圈,2-插孔,21-口部翻铆,22-过盈配合结构,23-台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连接器冠簧式插孔接触件,包括接触圈1和插孔2,所述接触圈1安装在插孔2内,所述插孔2底部设置有台阶面23,所述接触圈1下端与插孔2底部的台阶面23接触,所述接触圈1上端通过插孔2的上端口部翻铆21将接触圈1固定。采用本技术方案,对比现有冠簧式插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连接器常规冠簧式插孔合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减少零件数目和装配工艺,通过插孔口部翻铆实现接触圈的固定和信号传输,有效解决了常规冠簧式插孔使用过程出现的诸如零件松动、接触不良等质量问题。

所述接触圈1通过铍青铜带经落料、弯曲、电镀金和热处理形成。

所述接触圈1与插孔2之间采用过盈配合,通过过盈配合实现信号传输。如图1所示,其接触圈1在插孔2内部上下两端形成过盈配合结构22。

所述接触圈1为弹性接触圈。便于将其安装在插孔1内,并实现过盈配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组装时,将接触圈1从插孔2口部组装入插孔中,依靠接触圈1与插孔2的过盈配合形式实现接触圈1与插孔2的接触,进而实现信号传输。组装后在插孔2口部进行翻铆形成口部翻铆21,实现接触圈1在插孔2中的固定,防止接触圈1在对插后脱出,通过上述形式可实现电连接器用插孔接触件的可靠传输。接触圈尺寸和规格、插孔尺寸和插孔尾端形式变更有多种形式,如直插、弯插、焊接、压接、焊线式等结构形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