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3757发布日期:2019-03-02 01:11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屏蔽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屏蔽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在电介质中组装有l字状的端子配件的电介质模块和收容电介质模块的外导体的屏蔽连接器。外导体是组装外导体主体和盖体而构成的。外导体主体呈前端面、后端面和下表面后端部开口的箱状,后端面的开口与下表面后端部的开口连通。电介质模块从后端面的开口部插入外导体主体内。在将电介质模块插入外导体主体后,用盖体堵住电介质主体的后端面的开口部,从而外导体的组装结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9247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屏蔽连接器的外导体由外导体主体和盖体这两个部件构成,因此具有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等高的问题。

本发明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削减部件数量。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

电介质模块,在电介质中安装有l字状的端子配件;及

外导体,收容上述电介质模块,

上述外导体是具有箱状的模块收容部和板状的盖部的单一部件,

上述模块收容部的前端面开放而作为第一开口部,下表面的后端侧区域开放而作为第二开口部,后端面开口而作为与上述第二开口部连通的插入口,

上述盖部与上述插入口的开口缘相连,并能够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位移,上述开放位置是使上述插入口开放而允许上述电介质模块向上述模块收容部插入的位置,上述封闭位置是堵住上述插入口的位置。

发明效果

在盖部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电介质模块从插入口插入模块收容部内。如果在将电介质模块插入模块收容部之后,使盖部从开放位置位移至封闭位置,则插入口被堵住。外导体是使模块收容部与盖部一体化而成的单一部件,因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屏蔽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示出使电介质与端子配件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电介质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使外导体与电介质模块分离的状态的上下颠倒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电介质模块插入于模块收容部的状态的上下颠倒立体图。

图6是示出将电介质模块插入于模块收容部的状态的仰视剖视图。

图7是示出将电介质模块插入于模块收容部后使盖部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位移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使盖部位移至封闭位置的状态的上下颠倒立体图。

图9是外导体的侧视图。

图10是外导体的仰视图。

图11是示出屏蔽连接器的上下颠倒状态的上下颠倒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2的屏蔽连接器的上下颠倒状态的上下颠倒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实施例3的屏蔽连接器的上下颠倒状态的上下颠倒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具备外板部,上述外板部与上述盖部相连,并在上述盖部位移至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模块收容部的外表面重叠。根据该结构,在模块收容部中的与外板部重叠的区域,屏蔽功能提高。

本发明也可以在上述模块收容部中的与上述外板部重叠的区域配置有保持部,上述保持部通过卡止上述电介质而将上述电介质模块保持在上述模块收容部内。根据该结构,保持部能够防止因异物的干涉而使电介质分解脱离,因此能够将电介质模块可靠地收容于模块收容部内。

本发明也可以具备:突起,形成于上述模块收容部的外表面;及窗孔,形成于上述外板部,并仅在上述盖部处于封闭位置时使上述突起露出。根据该结构,能够基于突起是否从窗孔露出,检测盖部是否位移至封闭位置。

本发明也可以在划分上述模块收容部与上述盖部的边界线的两端部形成一对缺口部。根据该结构,通过一对缺口部,边界线成为易于弯曲的枢轴,因此使盖部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位移时的加工精度提高。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11来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例1。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1中的斜左下方、图2~5、7、8、11中的斜右上方、图6、9、10中的右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3、7、9所示的方向原封不动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在图4、5、8、11中,示出上下颠倒的方向。

本实施例1的屏蔽连接器a安装于水平地设置的电路基板(省略图示)的上表面。屏蔽连接器a是组装合成树脂制成的壳体10、电介质模块20及外导体30而构成的。壳体10的前端面、后端面及下表面后端部向外部开放。在壳体10的内部收容有电介质模块20和外导体30。

<电介质模块20>

电介质模块20是组装合成树脂制的电介质21、侧视形状弯曲为大致l字状的多个细长的端子配件24而构成的。电介质21呈块状,在电介质21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面向后方的台阶状的防脱部22。在电介质21的内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多个安装孔23。

端子配件24具有呈水平地与线束的阴端子配件(省略图示)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5及从第一连接部25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出的第二连接部26。第二连接部26与电路基板连接。端子配件24通过将第一连接部25从电介质21的后方插入于安装孔23,而安装于电介质21。在将端子配件24安装于电介质21上的状态下,第一连接部25从电介质21的前端面向前方突出,第二连接部26从电介质2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

<外导体30>

外导体30是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实施弯曲加工等而成形为预定形状而成的。外导体30是具备呈箱形的模块收容部31、与模块收容部31的后端部相连的一块平板状的盖部43及与盖部43相连的左右对称的一对外板部47的单一部件。

模块收容部31具有:上板部32,俯视时呈方形;一对侧板部33,从上板部32的左右两侧缘呈大致直角地向下方延伸,并且呈方形;及下板部34,从一个侧板部33的下端缘呈大致直角地延伸并与另一个侧板部33的下端缘卡止,模块收容部31整体呈方筒状。模块收容部31的前端面在其整个区域作为第一开口部35而向前方(模块收容部31的外部)开放。在第一开口部35嵌合连接有线束的屏蔽壳(省略图示)。

模块收容部31的下表面中的后端侧区域作为第二开口部36而向下方(模块收容部31的外部)开放。第二开口部36配置为在将屏蔽连接器a安装于电路基板时与电路基板的表面(安装面)相向。模块收容部31的后端面的整个区域开口而作为插入口37。插入口37使模块收容部31的内部和外部连通,并且在整个宽度上与第二开口部36连通。

为了形成第二开口部36,下板部34的后端位于比上板部32和侧板部33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在下板部34上形成有从其后端缘在整个宽度上向下方呈大致直角地延伸处的突板部38。突板部38沿着第二开口部36的前端缘配置。在突板部38上形成有从突板部38的下端缘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向下方呈齐平面状地延伸出的接地用第一腿部39。接地用第一腿部39配置于第二开口部36的开口缘中的前缘部。另外,在左右两侧板部33的下端缘中的与突板部38的后方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卡止凹部40。

在左右两侧板部33中的比卡止凹部40靠后方且比卡止凹部40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保持部41。保持部41是将侧板部33的一部分向模块收容部31的内侧倾斜地切折为悬臂状的形态,并能够弹性变形。保持部41的自由端朝向前方。在左右两侧板部33中的比保持部41靠后方的位置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突起42。突起42是将侧板部33的一部分向模块收容部31的外侧敲出而成的形态。

盖部43在整个宽度上与上板部32的后端缘即插入口37的开口缘中的上缘部37e(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插入口的开口缘)相连。在向模块收容部31插入电介质模块20之前的状态下,盖部43成为与上板部32齐平面地从上板部32的后端缘向后方延伸出的形态。将此时的盖部43的位置定义为开放位置(参照图1、4~6、9、10)。在盖部43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插入口37向后方开放。

插入口37的上缘部37e(上板部32的后端缘)成为划分模块收容部31与盖部43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边界线44。盖部43能够以该边界线44为折线,从开放位置向堵住插入口37的整个区域的封闭位置(参照图8、11)位移大约90°的角度。在盖部43位移至封闭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开口部36不被堵住,盖部43的下端缘部构成第二开口部36的开口缘中的后缘部。

在边界线44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缺口部45。通过形成缺口部45,边界线44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将小于上板部32及盖部43的宽度尺寸。通过缩短边界线44,在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对盖部43进行弯曲加工时,折线的位置稳定。

在盖部43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接地用第二腿部46。一对接地用第二腿部46是在盖部43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从盖部43的后端缘向后方齐平面地延伸出的形态。在盖部43位移至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一对接地用第二腿部46配置于第二开口部36的开口缘中的后缘部,与接地用第一腿部39相同地成为向下方突出的形态。

一对外板部47与盖部43的左右两侧缘大致呈直角地相连。在盖部43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一对外板部47成为相互大致平行地相向并从盖部43向下方延伸出的形态。在盖部43位移至封闭位置的状态下,外板部47配置为从盖向前方延伸出并与侧板部33中的后端侧区域的外表面重叠。在盖部43位移至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侧板部33的后缘部与盖部43的左右两侧缘部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细长的间隙被外板部47的后缘部堵住。

在左右两外板部47上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窗孔48。在盖部43位移至封闭位置的状态下,窗孔48位于与模块收容部31的突起42对应的位置。由此,突起42在窗孔48处向外部露出。在盖部43位于封闭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的状态下,突起42被外板部47遮盖。另外,在盖部43处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保持部41被外板部47从外表面侧遮盖。

在一对外板部47上形成有从一对外板部47的外缘部中的与盖部43相反的一侧的缘部突出的形态的左右对称的一对板状的卡止部49。一对卡止部49相对于外板部47呈大致直角,从外板部47以与盖部43平行的方式向内侧延伸。在盖部43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一对卡止部49位于外板部47的后端部,在盖部43处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一对卡止部49位于外板部47的下端部。

在盖部43位移至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一对卡止部49与模块收容部31的一对卡止凹部40卡止。通过该卡止部49与卡止凹部40的卡止,而盖部43向开放位置的位移被限制而保持在封闭位置。此外,通过突起42与窗孔48的卡止,盖部43向开放位置的位移也被限制而保持在封闭位置。另外,在盖部43处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盖部43的下端部、左右两外板部47的下端部及突板部38构成比模块收容部31的下板部34向下方突出的周壁部50。周壁部50以沿着第二开口部36的开口缘整周的方式配置。

<实施例1的作用及效果>

在组装屏蔽连接器a时,在盖部43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将电介质模块20从后方插入于插入口37从而收容于模块收容部31内。通过使电介质21的防脱部22与模块收容部31的保持部41卡止,被插入的电介质模块20将保持为收容于模块收容部31内的状态。

然后,以边界线44为支点(折线)使盖部43弯曲而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位移,通过卡止部49与卡止凹部40的卡止,将盖部43保持在封闭位置。通过使盖部43向封闭位置位移,外导体30的组装和外导体30与电介质模块20的组装完成。并且,如果将组装了的外导体30和电介质模块20收容于壳体10内,则屏蔽连接器a的组装完成。

在利用外导体30包围电介质模块20的状态下,多个第一连接部25中的从电介质21向前方突出的前端侧区域被模块收容部31的前端部统一包围。另外,多个第二连接部26中的从电介质21向下方突出的区域中的上端侧的部分被周壁部50统一包围。第二连接部26中的比周壁部50向下方突出的下端部插入电路基板的通孔(省略图示),从而能够导通地与电路基板的通孔连接。另外,接地用第一腿部39和接地用第二腿部46插入电路基板的地线用通孔(省略图示),从而能够导通地与电路基板的地线用通孔连接。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1的屏蔽连接器a具备:电介质模块20,在电介质21上安装有l字状的端子配件24;及外导体30,收容电介质模块20。外导体30是使箱状的模块收容部31和板状的盖部43一体化而成的单一部件。模块收容部31的前端面开放而作为第一开口部35。模块收容部31的下表面的后端侧区域开放而作为第二开口部36。模块收容部31的后端面开口而作为与第二开口部36连通的插入口37。

盖部43与插入口37的开口缘的上缘部37e相连,通过使盖部43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位移来构成外导体30。在盖部43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插入口37开放,允许电介质模块20经过插入口37而插入模块收容部31。在盖部43处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插入口37被堵住。

根据该屏蔽连接器a,在盖部43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电介质模块20从插入口37插入于模块收容部31内。并且,在将电介质模块20插入于模块收容部31之后,如果使盖部43从开放位置位移至封闭位置,则插入口37被堵住。由此,外导体30能够发挥稳定且高性能的屏蔽功能。本实施例1的外导体30是使模块收容部31与盖部43一体化而成的单一部件,因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外导体30具备与盖部43相连且在盖部43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与模块收容部31的外表面重叠的左右一对外板部47。根据该结构,在模块收容部31中的与外板部47重叠的区域(侧板部33的后端侧区域),屏蔽功能提高。

另外,在模块收容部31中的重叠有外板部47的区域配置有通过卡止电介质21来将电介质模块20保持于模块收容部31内的保持部41。根据该结构,保持部41能够防止因异物的干渉而电介质21分解脱离,能够将电介质模块20可靠地收容于模块收容部31内。

另外,在模块收容部31的外表面形成有突起42,在外板部47上形成有仅在盖部43处于封闭位置时使突起42露出的窗孔48。根据该结构,能够基于突起42是否从窗孔48露出来检测盖部43是否正确地位移至封闭位置。

另外,在划分模块收容部31与盖部43的边界线44的两端部形成有一对缺口部45。根据该结构,通过一对缺口部45,边界线44成为易于弯曲的枢轴,因此在使盖部43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位移时的加工精度提高。

<实施例2>

接着,参照图12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例2。本实施例2的屏蔽连接器b在突板部38上形成有左右一对接地用第一腿部51,在盖部43上形成有左右一对接地用第二腿部52。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结构、作用及效果的说明。

<实施例3>

接着,参照图13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例3。本实施例3的屏蔽连接器c在突板部38上形成有左右一对接地用第一腿部53,在盖部43上形成有左右一对接地用第二腿部54,此外在左右两外板部47上分别各形成有一个与接地用第一腿部53及接地用第二腿部54平行的地线用第三腿部55。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因此对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结构、作用及效果的说明。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及附图而进行了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述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1~3中,盖部43与插入口37的上缘部37e相连,但是盖部也可以与插入口的左右任一个侧缘相连。

(2)在上述实施例1~3中,盖部43仅为一个,但是也可以设置多个盖部。在该情况下,可以设为两个盖部与插入口的上端缘、左右两侧缘中的两个缘部相连的形态,也可以设为三个盖部与插入口的上端缘和左右两侧缘中的全部缘部相连的方式。

(3)在上述实施例1~3中,利用外板部47覆盖与电介质21卡止的保持部41,但是保持部也可以不被外板部覆盖而向外部露出。

(4)在上述实施例1~3中,设为盖部43与模块收容部31的上板部32(插入口37的上缘部37e)相连,一对外板部47与模块收容部31的左右两侧板部33的外表面重叠,但是在盖部与模块收容部的左右任一个侧板部(插入口的左右任意的侧缘)相连的方式的情况下,外板部也可以与模块收容部的上板部或在左右方向上与外板部相连的侧板部相反侧的侧板部重叠。

(5)在上述实施例1~3中,外板部47与盖部43相连,但是外导体也可以不具有外板部。

(6)在上述实施例1~3中,在模块收容部31与盖部43的边界线44的两端部形成有一对缺口部45,但是也可以设为在边界线上不形成缺口部的方式。

(7)在上述实施例1~3中,对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屏蔽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不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屏蔽连接器。

附图标记的说明

a、b、c…屏蔽连接器

20…电介质模块

21…电介质

24…端子配件

30…外导体

31…模块收容部

35…第一开口部

36…第二开口部

37…插入口

37e…上缘部(插入口的开口缘)

41…保持部

42…突起

43…盖部

44…边界线

45…缺口部

47…外板部

48…窗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