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接触件及输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5129发布日期:2018-09-21 21:31阅读: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触件及输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弹性接触件及应用弹性接触件的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键盘是计算器以及各种自动化设备的重要输入设备。一般而言,键盘包括薄膜键盘和机械键盘,其中薄膜键盘以成本低、制作较简单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薄膜键盘也成为目前键盘市场上的主流。

然而,现有的薄膜键盘在按压时会具有明显的段落手感,且触发的行程较长,也无法与机械开关结合以实现能够快速反应的开关结构。因此,在薄膜键盘的触发行程、力道与手感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弹性接触件,具有较短的触发行程。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弹性接触件,包括:

按压部,以供按压操作;

支撑部,用于将按压部支撑在电路板上,支撑部包括支撑板部分和支撑壁部分,支撑板部分放置在电路板上,支撑壁部分从支撑板部分往按压部方向延伸;以及

弹性壁部,弹性壁部连接于按压部与支撑部之间,弹性壁部从支撑部的内侧隆起并延伸至按压部的周边,弹性壁部与支撑部的连接处构成第一接触部分,其中弹性壁部包括第一弹性部分、弹性转折部分及第二弹性部分,第一弹性部分连接于支撑部与弹性转折部分之间,弹性转折部分连接于第一弹性部分与第二弹性部分之间,第二弹性部分连接于弹性转折部分与按压部之间;

其中,当按压部未被外力按压时,支撑壁部分和第一接触部分均与电路板保持分离;

其中,当按压部被外力按压时,弹性壁部的弹性转折部分产生形变,且弹性壁部带动支撑部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触碰电路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弹性转折部分包括第一转折部分及第二转折部分,第一转折部分位于弹性转折部分与第一弹性部分的连接处,第二转折部分位于弹性转折部分与第二弹性部分的连接处,当按压部被外力按压时,第一转折部分及/或第二转折部分弯曲,以带动支撑部向下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接触部分的底面形成用于在按压部被压下时与电路板接触的第一接触面;或者

第一接触部分包括向下延伸的第一接触件,第一接触件的底面形成用于在按压部被压下时与电路板接触的第一接触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按压部的底部包括第二接触部分,第二接触部分的底面形成用于在按压部压下时与电路板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其中,当按压部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第一距离时,弹性壁部带动支撑部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触碰电路板,当按压部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第二距离时,第二接触部分触碰电路板,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弹性转折部分包括第一转折部分及第二转折部分,第一转折部分位于弹性转折部分与第一弹性部分的连接处,第二转折部分位于弹性转折部分与第二弹性部分的连接处,当按压部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第一距离时,第一转折部分及/或第二转折部分弯曲,弹性壁部带动支撑部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触碰电路板,当按压部被外力按压而向下移动第二距离时,第一转折部分及/或第二转折部分弯曲,以使第二接触部分触碰电路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二接触部分包括向下延伸的第二接触件,第二接触件的底面形成用于在按压部被压下时与电路板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按压部未被外力按压时,该弹性转折部分位置高于或等于第一弹性部分位置;其中当按压部被外力按压时,弹性转折部分位置低于第一弹性部分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按压部的厚度大于弹性壁部的壁厚。

本发明的另一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件膜,应用于键盘等输入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接触件膜,包括连接膜及多个上述弹性接触件,该些弹性接触件与连接膜是一体成型制成。

本发明的另一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具有较短的触发行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包括:

电路板;

机械开关,机械开关设置在电路板上方,机械开关包括:

壳体,壳体具有上通孔与下通孔,上通孔位于壳体顶部,下通孔位于壳体底部;

触发轴,触发轴设置在壳体内,触发轴可相对壳体上下移动于较高位置与较低位置间,触发轴顶部可穿过上通孔而向上伸出壳体外,触发轴底端部可穿过下通孔而向下伸出壳体外;和

向上回复力组件,设置于壳体内,当触发轴顶部未被触发力按压时,向上回复力组件使触发轴向上移动至较高位置;以及

弹性接触件,弹性接触件连接在机械开关与电路板之间,弹性接触件包括:

按压部;

支撑部,用于将按压部支撑在电路板上,支撑部包括支撑板部分和支撑壁部分,支撑板部分放置在电路板上,支撑壁部分从支撑板部分往按压部方向延伸;以及

弹性壁部,弹性壁部连接于按压部与支撑部之间,弹性壁部从支撑部的内侧隆起并延伸至按压部的周边,弹性壁部与支撑部的连接处构成第一接触部分,其中弹性壁部包括第一弹性部分、弹性转折部分及第二弹性部分,第一弹性部分连接于支撑部与弹性转折部分之间,弹性转折部分连接于第一弹性部分与第二弹性部分之间,第二弹性部分连接于弹性转折部分与按压部之间;

其中,当触发轴的顶部未被触发力按压时,支撑壁部分和第一接触部分均与电路板保持分离;

其中,当触发轴的顶部被触发力按压时,触发轴的底端部向下移动伸出壳体外而抵接按压部并使按压部向下移动,进而使弹性壁部的弹性转折部分产生形变,且弹性壁部带动支撑部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触碰电路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电路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开关电极,开关电极设置在第一接触部分的下方,当触发轴的底端部向下移动伸出壳体外而抵接按压部,并使按压部向下移动时,弹性壁部的弹性转折部分产生形变,且弹性壁部带动支撑部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触碰电路板的开关电极。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接触部分的底面形成用于在按压部被压下时与电路板接触的第一接触面,按压部的底部包括第二接触部分,第二接触部分的底面形成用于在按压部压下时与电路板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电路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开关电极,开关电极同时延伸在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的下方;

其中,当触发轴的底端部向下移动伸出壳体外而抵接按压部并使按压部向下移动第一距离时,弹性壁部带动支撑部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触碰开关电极而使开关电极导通,当触发轴的底端部向下移动伸出壳体外而抵接按压部并使按压部向下移动第二距离时,至少第二接触部分触碰开关电极而使开关电极导通,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弹性接触件的弹性转折部分包括第一转折部分及第二转折部分,第一转折部分位于弹性转折部分与第一弹性部分的连接处,第二转折部分位于弹性转折部分与第二弹性部分的连接处,当触发轴的底端部向下移动伸出壳体外而抵接按压部并使按压部向下移动第一距离时,第一转折部分及/或第二转折部分弯曲,弹性壁部带动支撑部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触碰开关电极,当触发轴的底端部向下移动伸出壳体外而抵接按压部并使按压部向下移动第二距离时,第一转折部分及/或第二转折部分弯曲,以使第二接触部分触碰开关电极。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按压部包括自按压部的上表面向下凹陷的凹陷部,凹陷部对应触发轴的底端部,触发轴的底端部与凹陷部接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弹性接触件及应用此弹性接触件的输入装置,通过在弹性接触件上设置按压部、支撑部及弹性壁部,且弹性壁部与支撑部的连接处构成第一接触部分。当弹性接触件被外力按压时,弹性壁部的弹性转折部分产生形变,且弹性壁部带动支撑部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触碰电路板。因此,本发明的弹性接触件及输入装置在按压时具有较短的触发行程,可以实现能够快速反应的开关结构。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a及图4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弹性接触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弹性接触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7a~图7d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弹性接触件的动作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弹性接触件的力度曲线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触件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k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输入装置k包括电路板1、机械开关300及弹性接触件100。机械开关300设置在电路板1的上方。机械开关300包括壳体3、触发轴5及向上回复力组件7。触发轴5可相对壳体3上下移动。弹性接触件100连接在机械开关300与电路板1之间。弹性接触件包括按压部110、支撑部130及弹性壁部150。其中,弹性壁部150与支撑部130的连接处构成第一接触部分157。当触发轴5的顶部51未被触发力按压时,弹性接触件100的第一接触部分157与电路板1保持分离。当触发轴5的顶部51被触发力(未显示于图1)按压时,触发轴5的底端部53向下移动而抵接使弹性接触件100的按压部110向下移动,进而使弹性壁部150产生形变,且弹性壁部150带动支撑部130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157触碰电路板1,而达成按压而触发输入装置k的目的。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包括支撑部130与弹性壁部150的弹性接触件100,且支撑部130与弹性壁部150间设置第一接触部分157,使输入装置k在按压时的触发行程较短,可以实现能够快速反应的开关结构。具体的操作细节以下将会详细说明。

请同时参照图2及图3,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k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k的分解示意图。详细来说,壳体3具有上通孔31与下通孔33。上通孔31位于壳体3的顶部,下通孔33位于壳体3的底部。触发轴5设置在壳体3内。触发轴5可相对壳体3上下移动于较高位置a1与较低位置(未显示于图1)间。触发轴5的顶部51可穿过上通孔31而向上伸出壳体3外,触发轴5的底端部53可穿过下通孔33而向下伸出壳体3外。向上回复力组件7设置于壳体3内。其中,壳体3例如可以包括上壳体3a及下壳体3b,让触发轴5及向上回复力组件7可以方便设置,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而如图1所示,当触发轴5的顶部51未被触发力按压时,向上回复力组件7会使触发轴5向上移动至较高位置a1。

弹性接触件100连接在机械开关300与电路板1之间。弹性接触件100的支撑部130用于将按压部110支撑在电路板1上,弹性壁部150连接于按压部110与支撑部130之间。弹性壁部150从支撑部130的内侧隆起并延伸至按压部110的周边。弹性壁部150与支撑部130的连接处构成第一接触部分157。而如图1所示,当触发轴5的顶部51未被触发力按压时,弹性接触件100的第一接触部分157与电路板1保持分离。

请同时参照图4a及图4b,图4a及图4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k的动作示意图。如图4a所示,当触发轴5的顶部51被第一触发力fa按压,触发轴5移动至第一较低位置a2时,触发轴5的底端部53向下移动伸出壳体3外而抵接按压部110,并使按压部110向下移动,进而使弹性壁部150产生形变,且弹性壁部150带动支撑部130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157触碰电路板1,达成通过第一接触部分157触发输入装置k的目的。

附带一提的,弹性接触件100的按压部110的底部例如还可以包括第二接触部分113。如图4b所示,当触发轴5的顶部51被第二触发力fb按压,触发轴5自第一较低位置a2继续向下移动至第二较低位置a3时,触发轴5的底端部53向下移动伸出壳体3外而抵接按压部110,并使按压部110向下移动,进而使弹性壁部150产生更大量的形变。弹性壁部150并带动支撑部130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157和第二接触部分113均触碰电路板1,达成第一接触部分157先触碰电路板1,先触发输入装置k发出开关导通电讯号;然后第二接触部分113稍后再触碰电路板1,延续输入装置k的触发状态,延续输出该开关导通电讯号;如此确保输入装置k在整个按压过程中都保持触发,而不会误动作输出两个中断的开关导通电讯号,而被误判为两次按键按压触发动作。其中,弹性接触件100的详细动作细节,以下将会详细说明。

此外,机械开关300的向上回复力组件7例如可以利用弹簧来实现,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并且图1~图4b所示机械开关300的壳体3、触发轴5及向上回复力组件7的形式与设置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除了线性弹簧外,也可以是橡皮弹性体,极性向斥的磁铁等。只要是触发轴5未被触发力(第一触发力fa或第二触发力fb)按压时,向上回复力组件7可以使触发轴5向上移动至较高位置a1即可。而机械开关300的上方例如还可以设置键帽(未图示),以供用户进行按压操作,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

具体而言,输入装置k的电路板1还包括开关电极11。开关电极11在被触压时可以导通。开关电极11设置在第一接触部分157的下方。当触发轴5的底端部53向下移动伸出壳体3外而抵接按压部110,并使按压部110向下移动时,会使第一接触部分157触碰电路板1的开关电极11并使开关电极11导通,达成通过第一接触部分157触发输入装置k的目的。附带一提的,开关电极11例如也可以同时延伸设置在第二接触部分113的下方。当触发轴5的底端部53向下移动伸出壳体3外而抵接按压部110,并使按压部110向下移动,使第二接触部分113触碰电路板1的开关电极11时,可以使开关电极11导通,达成第一接触部分157先触碰开关电极11外周缘区域,先触发输入装置k发出开关导通电讯号;然后第二接触部分113稍后再触碰开关电极11的中心区域,延续输入装置k的触发状态,延续输出该开关导通电讯号;如此确保输入装置k在整个按压过程中都保持触发,而不会误动作输出两个中断的开关导通电讯号,而被误判为两次按键按压触发动作。

请同时参照图5及图6,图5是图1~图4b所示实施例的弹性接触件100的示意图,图6是图1~图4b所示实施例的弹性接触件100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详细来说,弹性接触件100包括按压部110、支撑部130及弹性壁部150。支撑部130用于将按压部110支撑在电路板1上。支撑部130包括支撑板部分131和支撑壁部分133。支撑板部分131放置在电路板1上。支撑壁部分133从支撑板部分131往按压部110方向延伸。弹性壁部150连接于按压部110与支撑部130之间。弹性壁部150从支撑部130的内侧隆起并延伸至按压部110的周边。弹性壁部150与支撑部130的连接处构成第一接触部分157,其中弹性壁部150包括第一弹性部分153、弹性转折部分151及第二弹性部分155。第一弹性部分153连接于支撑部130与弹性转折部分151之间。弹性转折部分151连接于第一弹性部分153与第二弹性部分155之间。第二弹性部分155连接于弹性转折部分151与按压部110之间。

如图6所示,当按压部110未被外力按压时,按压部110位于第一位置b1,支撑壁部分133和第一接触部分157均与电路板1保持分离。而当按压部110被外力(未显示于图6)按压时,弹性壁部150的弹性转折部分151会产生形变,且弹性壁部150带动支撑部130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157触碰电路板1。

请同时参照图7a~7d,图7a~图7d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弹性接触件100的动作示意图。如图7a所示,当弹性接触件100的按压部110被第一外力f1按压而向下移动第一距离d1时,按压部110由第一位置b1移动至位置b2。弹性壁部150带动支撑部130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157触碰电路板1。接着,如图7b所示,当弹性接触件100的按压部110被第二外力f2按压而自位置b2继续向下移动至位置b3时,弹性壁部150的弹性转折部分151会进一步弯曲。接着,如图7c所示,当按压部110被第三外力f3按压而自位置b1向下移动第二距离d2,按压部110由第一位置b1移动至第四位置b4时,弹性壁部150的弹性转折部分151会进一步弯曲,按压部110的第一接触部分157和第二接触部分113均触碰电路板1。第二距离d2大于第一距离d1。接着,如图7d所示,当弹性接触件100的按压部110被第四外力f4按压而自位置b4继续向下移动至位置b5时,弹性壁部150的弹性转折部分151会进一步弯曲;此时第一接触部分157可能会与开关电极11外周缘区域分离,但因为第二接触部分113仍保持抵接于开关电极11中心区域上,固可延续输入装置k的触发状态,持续输出该开关导通电讯号;如此避免误动作输出两个中断的开关导通电讯号,而被误判为两次按键按压触发动作。其中,如图1、图4a、图4b所示,第一外力f1、第二外力f2、第三外力f3、第四外力f4是在触发轴5被触发力(第一触发力fa或第二触发力fb)按压时,触发轴5的底端部53向下移动而抵接按压部110产生的。

请同时参阅图8,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弹性接触件100的力度曲线示意图。图8的x轴所显示的是按压部110向下移动的行程,y轴所显示的是按压按压部110的外力大小。当按压部110未被外力按压时(外力=0n),按压部110位于第一位置b1。当按压部110被第一外力f1按压时,按压部110由第一位置b1移动至第二位置b2,以使第一接触部分157触碰电路板1。当按压部110被第二外力f2按压而向下移动时,弹性壁部150的弹性转折部分151会进一步弯曲。当按压部110被第三外力f3按压而自位置b1向下移动第二距离d2时,按压部110由第一位置b1移动至第四位置b4,弹性壁部150的弹性转折部分151会进一步弯曲,按压部110的第一接触部分157和第二接触部分113均触碰电路板1。当按压部110被第四外力f4按压而向下移动时,弹性壁部150的弹性转折部分151会进一步弯曲。因此由图8可知,只要很小的外力f1,就可以让第一接触部分157触碰电路板1而触发输入装置k。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包括支撑部130与弹性壁部150的弹性接触件100,使输入装置k在按压时的触发行程较短,可以实现能够快速反应的开关结构。更可以调整按压输入装置k时的手感。

具体而言,弹性壁部150的弹性转折部分151包括第一转折部分1511及第二转折部分1513。第一转折部分1511位于弹性转折部分151与第一弹性部分153的连接处,第二转折部分1513位于弹性转折部分151与第二弹性部分155的连接处。当按压部110被外力按压时,第一转折部分1511及/或第二转折部分1513弯曲,以带动支撑部130向下移动。详细来说,当按压部110被第一外力f1按压而向下移动第一距离d1时,第一转折部分1511及/或第二转折部分1513弯曲,弹性壁部150带动支撑部130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157触碰电路板1。当按压部110被第三外力f3按压而向下移动第二距离d2时,第一转折部分1511及/或第二转折部分1513弯曲,以使第一接触部分157和第二接触部分113均触碰电路板1。

附带一提的,弹性接触件100的第一接触部分157的底面例如可以形成用于在按压部110被压下时,与电路板1接触的第一接触面1573,而达成通过第一接触面1573触发输入装置k的目的。

此外,弹性接触件100的第一接触部分157例如可以包括向下延伸的第一接触件1571。第一接触件1571的底面形成用于在按压部110被压下时与电路板1接触的第一接触面1573,而达成通过第一接触面1573触发输入装置k的目的。通过第一接触件1571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的调整按压输入装置k的手感,例如可以缩短触发的行程等。其中,图6所显示的第一接触件1571的形状与型式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分157例如可以不包括第一接触件1571,而只包括第一接触面1573。

另外,弹性接触件100的按压部110的第二接触部分113的底面例如可以形成用于在按压部110压下时,与电路板1接触的第二接触面1133,而达成通过第二接触面1133触发输入装置k的目的。

另一方面,弹性接触件100的按压部110的第二接触部分113例如还可以包括向下延伸的第二接触件1131,而第二接触件1131的底面形成用于在按压部110被压下时与电路板1接触的第二接触面1133。通过第二接触件1131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的调整按压输入装置k的手感。其中,图6所显示的第二接触件1131的形状与型式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接触部分113例如可以不包括第二接触件1131,而只包括第二接触面1133。

值得注意的是,当弹性接触件100的按压部110未被外力按压时,弹性壁部150的弹性转折部分151的位置高于或等于第一弹性部分153的位置。而当按压部110被外力按压时,弹性转折部分151的位置会低于第一弹性部分153的位置。而弹性接触件100的按压部110的厚度例如是大于弹性壁部150的壁厚,因此当按压部110被外力按压时,弹性壁部150可以产生形变,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

附带一提的,弹性接触件100的按压部110例如还可以包括自按压部110的上表面向下凹陷的凹陷部111。而如图1、图4a或图4b所示,凹陷部111对应机械开关300的触发轴5的底端部53,触发轴5的底端部53与凹陷部111接触。通过凹陷部111的设置,当触发轴5的顶部51被触发力(第一触发力fa或第二触发力fb)按压时,触发轴5的底端部53抵接凹陷部111,而使按压部110向下移动。因此,机械开关300在被按压时可以有效且准确的带动弹性接触件100的动作。

请参照图9,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触件膜的示意图。接触件膜m包括连接膜200及多个图1~图8所述的弹性接触件100,其中各弹性接触件100的支撑板部分131与连接膜200连接。这些弹性接触件100与连接膜200例如可以是一体成型制成。进一步而言,这些弹性接触件100与连接膜200例如可以是以硅胶材料一体成型制成,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包括多个弹性接触件100的接触件膜m例如可以应用于键盘等输入装置,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弹性接触件及应用此弹性接触件的输入装置,通过在弹性接触件上设置按压部、支撑部及弹性壁部,且弹性壁部与支撑部的连接处构成第一接触部分。当弹性接触件被外力按压时,弹性壁部的弹性转折部分产生形变,且弹性壁部带动支撑部向下移动,以使第一接触部分触碰电路板。因此,本发明的弹性接触件及输入装置在按压时具有较短的触发行程,可以实现能够快速反应的开关结构。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