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接触片的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0730发布日期:2019-02-01 19:06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具有接触片的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通过折叠侧壁的侧边缘侧彼此而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端子插入空间的端子,特别是涉及在该端子插入空间具有与对象端子接触的接触片的端子。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端子的一个例子。该端子在前端侧具备具有插入对象侧的雄型端子的端子插入口的矩形筒状的端子插入空间,该端子插入空间还具备从构成端子插入空间的一方的面向前端侧突出并且朝向对置的筒壁弯曲、相互重叠的一对弹性接触片。

在相互重叠的一对弹性接触片中、配置于接近对置的筒壁的一侧的第一弹性接触片设置有触点部,触点部在对象侧的雄型端子被插入端子插入空间时与该雄型端子接触。另一方面,被配置于远离对置的筒壁的一侧的第二弹性接触片与第一弹性接触片重叠,由此能够作为对第一弹性接触片施加弹力等的加强部而发挥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4944号

根据专利文献1的结构,能够利用第二弹性接触片来加强第一弹性接触片的弹力,但这里,由于与设置于第一弹性接触片的对象端子接触的触点部与支承第一弹性接触片的支承部相比,在雄型端子的插入方向被定位于近前侧,所以在对象端子插入的初始阶段中,对象端子将在受到比较大的力的状态下与触点部碰撞,因此存在由该碰撞妨碍对象端子的插入的担忧。特别是在设置了加强第一弹性接触片的第二弹性接触片的情况下,由于触点部的弹力被强化,所以该问题变得更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与对象端子接触的触点部的弹力通过加强部而被强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地进行对象端子的插入的端子、使用了该端子的电缆侧连接器以及使用了该电缆侧连接器的电缆连接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端子是具有供对象端子从近前朝向里侧插入的端子插入空间的端子,上述端子插入空间通过将第一侧壁的侧边缘侧以及第二侧壁的侧边缘侧彼此折叠而形成为筒状,上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在宽度方向相互分离且在高度方向分别具有高度,在配置于接近上述端子插入空间一侧的、上述被折叠的上述第一侧壁的侧边缘侧,沿着上述对象端子的插入方向设置有接触片,该接触片以在上述高度方向能够弹性位移的状态被支承为悬臂梁状,在配置于远离上述端子插入空间一侧的、上述被折叠的上述第二侧壁的侧边缘侧,沿着上述对象端子的插入方向设置有加强部,该加强部在上述高度方向加强上述接触片且被支承为悬臂梁状,设置于上述接触片的与上述对象端子接触的触点部与上述接触片的支承部相比,在上述插入方向位于里侧。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端子,仅将对象端子某种程度地插入端子插入空间后便能够使该对象端子与接触片接触,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对象端子的插入。在本构成中,特别是接触片的弹力被加强部强化,为了插入对象端子所需的力比通常大,所以能够得到更大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中,优选上述接触片的触点部与上述接触片的支承部相比,在上述高度方向更接近在上述高度方向与上述接触片对置的上述端子插入空间的内壁。根据该结构,对象端子逐渐地受到力,并且与接触片的触点部接触,能够顺利地进行对象端子的插入。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中,优选上述接触片的自由端在上述高度方向与上述加强部对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加强部加强接触片中强度最弱的自由端,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与对象端子的接触压,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提高接触片的耐久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中,上述加强部的侧缘也可朝向与上述接触片相反的一侧的上述加强部的面折回,在折回的上述加强部的侧缘也可形成有被支承为悬臂梁状的矛形锁定用的片。

将加强部的侧边缘侧折回,由此能够提高加强部的强度。另外,将加强部的侧边缘侧支承为悬臂梁状,由此能够将加强部的侧边缘侧作为矛形锁定用的片来使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中,优选上述矛形锁定用的片在沿着上述宽度方向与上述高度方向的双方的剖面中具有大致l字形状。

将剖面形状设为大致l字,由此能够强化矛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中,上述接触片在该接触片的支承部的附近,也可具有使上述接触片的面在上述高度方向隆起的隆起部。

通过设置隆起部,能够根据隆起的方向以及程度来调整接触片的支承力,由此能够控制接触片的弹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中,在沿上述高度方向与上述接触片的触点部对置的上述端子插入空间的内壁,也可设置有在上述高度方向向上述端子插入空间侧突出的凸部。

设置凸部,由此能够利用该凸部与接触片调整对象端子的高度方向的插入距离,能够更可靠地将对象端子定位在端子插入空间的规定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中,优选上述加强部被支承部支承为悬臂梁状,上述加强部的自由端侧与上述加强部的支承部相比,在上述插入方向位于里侧。

与接触片相同,将加强部作为加强片而形成,与支承部相比将其自由端侧在插入方向定位在里侧,由此能够在与接触片的动作同步的状态下使加强片动作,能够强化接触片的弹力并且能够顺利地进行对象端子的插入。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保持上述端子的外壳的连接器,提供一种具有该连接器以及与该连接器嵌合的对象连接器的连接器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与对象端子接触的触点部的弹力被加强部强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地进行对象端子的插入的端子、使用了该端子的电缆侧连接器以及使用了该电缆侧连接器的电缆连接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关于主体的图1的a-a线剖面立体图。

图3是主体的前面图。

图4是主体的侧视图。

图5是图3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图4的c-c线剖视图。

图7是分段地说明本发明的端子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8是分段地说明本发明的端子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9是分段地说明本发明的端子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是仅连接器的中心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α…插入方向;β…宽度方向;γ…高度方向;7…对象端子;30…端子;31…侧壁(第二侧壁);32…侧边缘侧;32a…加强部;41…侧壁(第一侧壁);42…侧边缘部;42a…支承部;42b…触点部;42a…接触片;51b…端子插入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虽仅示出优选的实施方式,当然这并不限定本发明。

图1表示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这里作为一个例子虽以电缆端子30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打算将本发明限定于电缆端子。

电缆端子30例如通过对一张薄的金属板进行冲切、折弯加工而形成。电缆端子30依次具有主体51、芯线压紧部52以及外皮压紧部53。

在电缆端子30中,利用芯线压紧部52压紧电缆3的芯线(未图示),并且利用外皮压紧部53压紧电缆3的外皮3a,由此能够固定电缆3的一端。

图2~图6中更详细地表示主体51的结构。图2是关于主体51的图1的a-a线剖面立体图,图3是其前面图,图4是其侧视图,图5是图3的bb线剖视图,图6是图4(b)的c-c线剖视图。

在主体51形成有插入对象端子的端子插入空间51b。能够在端子插入空间51b通过端子插入口51a从近前朝向里面即沿着图示箭头“α1”方向插入对象端子。端子插入空间51b通过将在宽度方向(图示箭头“β”方向)相互分离且在高度方向(图示箭头“γ”方向)分别具有高度的侧壁31、41的侧边缘侧彼此折叠而形成为大致筒状。侧壁31与侧壁41处于经由大致直角的弯曲部而在顶壁61相互连结的状态。在侧壁31设置有在宽度方向“β”方向贯通的卡止孔35,与此对应,在侧壁41设置有卡止突起45,通过使卡止突起45与卡止孔35卡止,固定侧壁31的侧边缘侧32与侧壁41的侧边缘部42,保持大致筒状体。卡止突起45被配置于图示箭头“α1”方向的支承部42a部分,支承接触片42a。

在配置于比侧壁31的侧边缘侧32接近端子插入空间51b的一侧的、被折叠的侧壁41的侧边缘部42,沿着对象端子的插入方向“α”形成有接触片42a。接触片42a被支承部42a支承为悬臂梁状,能够在高度方向“γ”弹性位移。在接触片42a的自由端42e侧形成有能够与被插入到端子插入空间51b的对象端子接触的触点部42b。

触点部42b以山型折弯,由此设为在高度方向“γ”多少突出的状态。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与对象端子的接触。

另外,触点部42b与接触片42a的支承部42a相比,在插入方向“α”被定位于里侧。在对象端子被向端子插入空间51b插入时,存在通过对象端子与接触片42a的碰撞而向对象端子施加力,妨碍顺利的插入的担忧,但通过将触点部42b定位于比支承部42a靠里侧,能够在端子插入空间51b中进行某程度定位且对插入赋予某程度的惯性的状态下,使对象端子与接触片42a接触,所以能够将对象端子顺利地插入端子插入空间51b。

在支承部42a的附近也可设置在高度方向“γ”使接触片42a的面隆起的隆起部42d。通过设置隆起部42d,根据隆起部42d的隆起的方向以及程度来调整支承部42a对于接触片42a的支承力,由此能够控制接触片42a的弹性。例如如图示那样,也可将朝向端子插入空间51b向内侧隆起出的隆起部42d设置于支承部42a,由此较大地设定支承部42a对于接触片42a的支承力。另外,将隆起部42d的形状设为俯视近似长方形,由此弹性的控制变得容易。

接触片42a在高度方向“γ”,与形成了端子插入空间51b的顶壁61的内壁61c对置。接触片42a的触点部42b与支承部42a相比,处于在高度方向“γ”更接近该内壁61c的状态。根据该结构,对象端子逐渐受力并且与接触片42a的触点部42b接触,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对象端子的插入。

另外,也可在高度方向“γ”与接触片42a的触点部42b对置的端子插入空间51b的内壁61c设置在高度方向“γ”向端子插入空间51b侧突出的凸部61b。通过设置凸部61b,能够利用该凸部61b与接触片42a来调整对象端子的高度方向“γ”的插入距离,能够更可靠地将对象端子定位于端子插入空间51b的规定位置。凸部61b在宽度方向“β”被设置于两个位置,在插入方向“α”从触点部42b的近前向里侧设置到越过触点部42b的位置。

与侧壁41的侧边缘部42相比配置于远离端子插入空间51b一侧的、被折叠的侧壁31的侧边缘侧32沿着插入方向“α”延伸,朝向端子插入空间51b被向内侧折弯。被折弯的侧边缘侧32的一部分32a被定位于接触片42a的底侧,作为在高度方向“γ”加强接触片42a的加强部而发挥功能。加强片32a与接触片42a不同,被形成于侧壁42的侧边缘侧而不是侧壁41。将加强片32a与接触片42a分别形成于这样的相互分离的侧壁31、32的侧边缘侧,由此能够以加强片32a与接触片42a实际上相互不影响的方式完全划分开两者的作用。另外,通过设置加强部32a,使得接触片42a的弹力被强化,另外,接触片42a的耐久性得以提高。这样在接触片42a的弹力被加强部32a强化的情况下,在向端子插入空间51b插入对象端子时对象端子从接触片42a受到的力虽比设置加强片32a前大,但如上所述,接触片42a的触点部42b与接触片42a的支承部42a相比,在端子插入空间51b的插入方向“α”被定位于里侧,所以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也能够顺利地进行对象端子的插入。

加强部32a与接触片42a相同,也可以以片的方式形成。加强片32a通过支承部32a被支承为悬臂梁状,能够在高度方向“γ”弹性位移。加强片32a的自由端32e侧与接触片42a相同,与支承部32a相比在插入方向“α”被定位于里侧。这样,以与接触片42a相同的方式支承加强片32a,由此能够在与接触片42a的动作同步的状态下使加强片32a动作,能够强化接触片42a的弹力并且能够顺利地进行对象端子的插入。

优选加强片32a的自由端32e侧形成为在插入方向“α”到达接触片42a的自由端42e的长度。在该情况下,接触片42a的自由端42e与加强片32a虽在高度方向“γ”对置,但结果能够从与触点部42b相反的一侧的底面42f侧利用加强片32a加强接触片42a中强度最弱的自由端42e,能够更可靠地确保与对象端子的接触压,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提高接触片的耐久性。

加强片32a的侧缘33也可朝向与接触片42a相反的一侧的加强部32a的面折回。设置这样的折回部,由此能够提高加强片32a的强度。

被折回的侧缘33能够作为矛形锁定用的片而使用。在作为矛形锁定用的片而使用的情况下,与接触片42a、加强片32a等相同,在插入方向“α”的近前侧通过支承部33a将被折回的侧缘33支承为悬臂梁状,折回的侧缘33能够在高度方向“γ”弹性位移。矛形锁定片33b的沿着宽度方向“β”和高度方向“γ”双方的剖面“β-γ”形状例如为大致l字形状。设为这样的形状,由此能够提高矛的强度。

参照图7~图9对本发明的端子30的动作进行说明。上述图是与图5对应的剖视图,是分段地表示向端子30插入对象端子7时的端子30的动作的图。另外,为了向端子插入空间51b顺利地插入对象端子7,对象端子7的前端被设为尖细形状。

如图7的(a)所示,在向端子插入空间51b插入对象端子7之前,接触片42a处于在曲部42c与加强片32a接触了的状态,但在相比曲部42c靠自由端42e侧,处于在高度方向“γ”与加强片32a稍许分离,形成了间隙的状态。

图7的(b)表示接触片42a与加强片32a的碰撞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如该图所示,在接触片42a的底面42f与加强片32a的上表面32b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当接触片42a向加强片32a的一侧位移时,在接触片42a与加强片32a接触(碰撞)之前的期间(最初接触阶段)仅接触片42a的弹力(反作用力)被施加于对象端子7。而且,在接触片42a与加强片32a接触(碰撞)之后,除了接触片42a的弹力(反作用力)以外,还施加了加强片32a的弹力(反作用力),结果,两个片的弹力(反作用力)被施加于对象端子7。因此,在最初接触阶段能够以少的插入力将对象端子7插入端子30,并且插入后能够利用两个片的弹力(反作用力)可靠地保持接触片42a与对象端子7的接触状态,例如即使在施加振动的条件下也不会产生对象端子7与端子30的瞬间断开等的不良情况。

另外,与形成于触点部42b侧的间隙n的大小相比,稍小地设定被形成于自由端42e侧的间隙m的大小,由此在接触片42a向加强片32a的一侧位移时,能够使自由端42e侧先与加强片32a可靠地接触,即将方向“α”的接触片42a与加强片32a的接触位置控制在大致相同的位置,能够控制加强片32a的弹力(反作用力)。而且,比接触片42a、加强片32a的板厚小地设定上述间隙m、n的大小,由此在接触片42a产生过大的位移之前能够与加强片32a接触。间隙m、n的大小、位置能够通过调整折弯的角度、位置而控制。

如图8所示,在向端子插入空间51b插入对象端子7时,对象端子7的位置通过设置于端子插入空间51b的内壁61c的凸部61b被逐渐地朝向接触片42a调整,并且对象端子7被插入至接触片42a、特别是设置于接触片42a的自由端42e的附近的触点部42b与凸部61b之间的间隙。

如果对象端子7被继续向端子插入空间51b插入,且对象端子7与接触片42a接触,则如图9所示,接触片42a的自由端42e侧以与加强片32a接触的接触点亦即曲部42c为支点,朝向加强片32a的一侧位移。其结果,接触片42a在自由端42e侧的底面42f,与加强片32a的上表面32b碰撞,通过加强片32a支承自由端42e侧。加强片32a与接触片42a相同,被设置为能够弹性位移,所以在接触片42a与加强片32a碰撞后与接触片42a同步地位移,由此,能够对接触片42a施加弹力(反作用力),并且能够进行对象端子7的顺利的插入。

图10表示利用了图1~图9所示的本发明优选的电缆端子30的、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的立体图,并且表示利用了该连接器20的、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的立体图,另外图11表示连接器20的中心线剖视图。

作为连接器20的一个例子,这里虽以电缆连接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电缆连接器20。同样,作为连接器装置1的一个例子,这里虽以电缆连接器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电缆连接器装置1。

电缆连接器20主要具备外壳21、在外壳21的内部排列的多个电缆端子30。

在将电缆端子30安装于外壳21时,电缆端子30沿着插入方向“α”,从里面朝向近前沿图示箭头“α2”方向被插入外壳21的端子保持孔22c。在电缆端子30利用加强部32a的侧缘33而形成有能够弹性位移的矛形锁定片33b,在电缆端子30被插入端子保持孔22c时,矛形锁定片33b利用其弹性而越过设置于端子保持孔22c的底部内壁的台阶部24,以与台阶部24的前面24a抵接的状态嵌入其中。然后,以插入设置于电缆端子30的侧面的切口54的方式,将保持器4安装于外壳21,由此电缆端子30能够被固定于外壳21的规定位置。在被固定于外壳21的规定位置时,电缆端子30的端子插入口51a与外壳21的端子插入口22b排列,下侧供对象端子插入的连通口。

电缆连接器装置1由电缆连接器20与基板连接器10的组合构成。其中,根据上面的说明可知,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电缆连接器20与基板连接器10的组合,也能够用于各种连接器。例如也可作为基板连接器彼此的组合,也可作为电缆连接器彼此的组合。

基板连接器10主要具备外壳11、在外壳11的内部排列的端子7。外壳11利用被埋入该外壳11的安装用金属件12而被固定于基板2。

在外壳11的前面设置有供电缆连接器20嵌合的嵌合口11a。当电缆连接器20通过嵌合口11a而嵌入至基板连接器10时,基板连接器10的对象端子7通过电缆连接器20的端子插入口51a与外壳21的端子插入口22b的连通口,被插入电缆端子30的端子插入空间51b,对象端子7与电缆端子30电连接。另外,此时设置于电缆连接器20的外壳21的锁定突起部22a嵌入设置于基板连接器10的外壳11的锁定孔11b,使电缆连接器20卡止于基板连接器10。

以上的说明是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的内容,应理解的是这仅代表物品以及制造其的方法。应该理解,根据上述教导,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变形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能够在不脱离所附技术方案中说明的物品和方法的精神的情况下,做出例示的实施方式以及代替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