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6749发布日期:2019-04-03 04:28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端子,其中,一个端子相对于对方连接体在连接方向上具有两个接触部。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与对方连接体的接触(连接)可靠性,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一种电连接器,在该电连接器中,在朝向对方连接体的连接方向上,在一个端子设置有两个接触部。

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中的端子以将带状的金属板弯折后屈曲并且使上述连接方向成为端子长度方向的方式制成,上述端子具有两个弹性臂部。两个弹性臂部均沿上述端子长度方向延伸,将上述两个弹性臂部的一部分作为基部并使基部彼此连结,并且上述弹性臂部在前端具有屈曲的接触部。两个弹性臂部能够从各自的基部彼此独立地在前方弹性挠曲,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图4和图8所示,通过以在上述基部重叠的方式弯折,两个弹性臂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互相的接触部彼此设置于上述端子长度方向上的不同的位置。如此,若对方连接体、例如销状的对方端子在朝向上述端子并沿上述连接方向移动,则对方端子以具有时间差的方式与上述两个接触部接触,从而具有两个接触点,由此提高接触可靠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7399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两个弹性臂部的接触部均以在屈曲成山型的顶点形成的接触点彼此在上述端子长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然而,两个弹性臂部通过在基部的重叠这样的弯折而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因此,当一方的弹性臂部发生弹性挠曲时,上述一方的弹性臂部的一部分处于与上述另一方的弹性臂部的接触部抵接并受到干扰的位置关系。

因此,在上述一方的弹性臂部在与对方端子之间的接触压力下在该弹性臂部的接触部挠曲并且产生有限量的挠曲的时间点,上述一方的弹性臂部会受到上述另一方的接触部的干扰,从而无法使挠曲量变得更大,进而无法确保挠曲量足够大。这意味着在与对方端子之间无法获得足够大的接触压力。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使多个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端子(宽度)尺寸减小,如上所述,通过以使两个弹性臂部的基部的面彼此重叠的方式弯折180°,将上述两个弹性臂部设置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因此,在上述基部的弯折边缘,弯曲加工度非常大,从而降低了端子在上述弯折边缘处的强度。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形成,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端子的电连接器和端子,该端子能够在尽量抑制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宽度尺寸的同时确保端子的强度,并且能够使两个弹性臂部的接触部彼此在弹性挠曲的状态下不会相互干扰,从而能够确保足够的挠曲量、即在与对方连接体之间能够确保足够的接触压力。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以及该电连接器用的端子中,将端子相对于对方连接体的连接方向设为端子长度方向,将相对于上述端子长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设为端子排列方向,通过壳体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排列并保持有多个端子。

在上述电连接器及端子中,端子由屈曲状态的金属板制成并形成为单个构件,并且具有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相邻且并列设置的第一弹性臂部和第二弹性臂部,上述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一基部和上述第二弹性臂部的第二基部在相对于各自的板厚方向呈直角的轧制板面彼此相互呈直角的屈曲状态下连结而形成基部,

上述端子具有安装部,上述安装部相对于上述基部位于与上述第一弹性臂部和上述第二弹性臂部的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并且用于安装导电条体,

第一弹性臂部具有第一直状部和第一接触部,上述第一直状部从第一基部朝向所述端子长度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上述第一接触部从上述第一直状部朝向上述一个方向延伸至自由端并且用于与对方连接体接触,第一基部、第一直状部以及第一接触部的轧制板面均形成为与端子排列方向的平行的面,

第二弹性臂部具有第二直状部和第二接触部,上述第二直状部从上述第二基部朝向上述一个方向延伸至上述端子长度方向上的、比上述第一直状部靠前方的位置,上述第二接触部在第二直状部的前端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并在板厚方向上屈曲,然后朝向上述端子长度方向并沿板厚方向屈曲,从而在上述一个方向上位于比上述第一接触部靠前方的位置,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均形成为通过轧制板面与对方连接体接触,第二接触部相对于第一接触部具有下述位置关系:通过上述对方连接体在上述连接方向上的移动,使得上述对方连接体在与第二接触部接触后,还与第一接触部接触,穿过具有上述位置关系的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方向上的直线也穿过第一接触部。

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中,由于第一基部和第二基部的基部彼此是呈直角的屈曲状态,因此,能够在确保基部处的强度的同时能够将端子宽度(端子排列方向尺寸)抑制为第一弹性臂部的宽度与第二弹性臂部的板厚相加而得到的尺寸,与现有的端子的情况相比,不会变得太大。

虽然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均位于端子宽度与对方连接体重叠的位置,但上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在端子长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以外的部位彼此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因此,上述部位在弹性挠曲的状态下不会彼此干扰。因此,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能够不受任何限制并且较大地挠曲,其结果是,在与对方连接体之间能够确保接触压力较大。

由于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均将轧制板面作为与对方连接体的接触面,因此,能够使与对方连接体的接触宽度以及接触面积变大,并且使接触变得顺畅。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二弹性臂部的第二接触部的自由端能够朝向作为在端子长度方向上远离上述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一接触部的方向的上述一个方向。

这样,在端子坯料屈曲前呈平面形状的、构成第二弹性臂部的第二接触部的部分能够以相对于构成第二直状部的部分不在端子长度方向上、而是沿与该端子长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方式定位,其结果是,上述端子长度方向上的端子坯料的尺寸受到抑制。由于端子坯料的下料时的成品率取决于上述端子长度方向尺寸,因此,通过使第二接触部不在端子长度方向上、而沿与该端子长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延伸,能够提高成品率,另一方面,在上述直角方向上,由于构成上述第二接触部的部分位于比第一弹性臂部在端子长度方向上的延伸范围更靠前方,因此,原本用于上述第二接触部的空间较宽裕,能够将位于该空间的坯料部分用于构成上述第二接触部的部分,因而即使在上述直角方向上也不需要额外的端子坯料以用于第二接触部。

另外,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这两者能够均在端子坯料的一方的轧制板面形成相对于对方连接体的接触面。通常,由于端子坯料通过冲裁加工成形,因此,在正面和反面的轧制板面的上方的冲裁边缘会产生“塌边”,在另一方会产生“飞边”。因此,根据上述形态,由于在上述一方的面上能够将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相对于对方连接体的接触面定位于形成有“塌边”一方的面,因此,对方连接体能够不受“飞边”的影响而顺畅地接触。

另一方面,对于上述形态,上述第二弹性臂部的第二接触部的自由端朝向作为在端子长度方向上靠近上述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一接触部的方向的上述另一方向。

若根据上述形态,在比第一接触部先与对方连接体接触的第二接触部的前端(最初与对方连接体开始接触的部分)构成凸弯曲部,因此,能够使前端边缘不与对方连接体碰撞,从而能够在凸弯曲面上可靠且顺畅地对对方连接体进行引导。

此外,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一基部和上述第二弹性臂部的第二基部中的至少第第二基部形成有加强用的肋。在上述形态的基础上,若至少在第二基部形成肋,则上述第二基部以及基部整体得到加强,并且若以使肋向端子排列方向外表面突出的方式设置肋,则当端子通过上述基部保持于壳体时,能够提高其保持强度。

发明效果

如上述说明那样,在本发明中,端子的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一基部和第二弹性臂部的第二基部以使它们的坯料的轧制板面彼此呈直角的方式进行屈曲,轧制板面从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一基部到第一接触部的范围内构成与端子排列方向平行的面,第二弹性臂部具有第二直状部和第二接触部,上述第二直状部从上述第二基部朝向上述一个方向延伸至上述端子方向上的、比上述第一直状部靠前方的位置,上述第二接触部在第二直状部的前端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并在板厚方向上屈曲,然后朝向上述端子长度方向并沿板厚方向屈曲,从而在上述一个方向上位于比上述第一接触部靠前方的位置,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均形成为通过轧制板面与对方连接体接触,第二接触部相对于第一接触部具有下述位置关系:通过上述对方连接体在上述连接方向上的移动,使得上述对方连接体在与第二接触部接触后,还与第一接触部接触,因此,在上述第一基部和第二基部之间的屈曲时的加工度也不大,并且在屈曲边缘处的局部强度不会降低,反而能够通过屈曲提高两个基部的强度,并且能够将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尺寸也固定为第一基部的宽度与上述第二基部的板厚相加而成的尺寸,从而整体上抑制得较小,此外,第二直状部相对于第一直状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偏离地定位,并且第二接触部相对于第一接触部在端子长度方向上位于前方,该第二接触部在弹性挠曲的状态下不会受到第一接触部的干扰,因此,能够确保足够的挠曲量、即与对方连接体的接触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连接器的各构件分离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和对方连接器连接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a)是将图1的连接器的一个端子拔出表示的立体图。

图4(b)是表示图4(a)的端子的变形例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另一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壳体;43a-1(43b-1)第二直状部;

40(40a、40b)端子;43a-2(43b-2)第二接触部;

41a(41b)基部;44a(44b)安装部;

41a-1(41b-1)第一基部;ⅰ连接器;

41a-2(41b-2)第二基部;ⅱ对方连接体(对方连接器);

42a(42b)第一弹性臂部;x端子长度方向;

42a-1(42b-1)第一直状部;y端子排列方向;

42a-2(42b-2)第一接触部;z连接器高度方向;

43a(43b)第二弹性臂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ⅰ(以下称为“连接器ⅰ”)的外观的立体图。

连接器ⅰ具有下述各构件:电绝缘材料制的壳体10;金属板制的屏蔽外壳20,该屏蔽外壳20嵌接于上述壳体10;电绝缘材料制的端子保持体30,该端子保持体30插接于上述壳体10;以及金属板制的端子40,该端子40通过上述端子保持体30保持。图2是表示上述各构件组装前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3是将各构件组装后所完成的连接器ⅰ与作为对方连接体的对方连接器ⅱ连接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并且同时示出了上述对方连接器ⅱ的剖视图。

由于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端子40,因此从该端子40开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端子40具有两种端子40a和端子40b,上述端子40a和端子40b的主要部分被设为相同的形态,仅设置于后端(远离对方连接器ⅱ的方向处的端部)的连接部的长度不同。在端子40b中,通过在关于端子40a的说明中所采用的各部位的符号中标注b以替代a,从而省略对于端子40b的说明。两种端子40a和端子40b交替排列,并且通过端子保持体30一体成形并保持,上述端子保持体30以相对于壳体10以彼此上下翻转的姿势构成为上下两段的方式组装有两个,通过上述两个端子保持体30保持的两种端子40a、40b通过各端子保持体30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交替排列,从而在两个端子保持体30组装于壳体10时(在端子40a的连接器高度方向z上配置有端子40b),端子40a、40b以作为整体呈交错状的方式分别定位。

端子40a、端子40b均为金属板制,将与作为对方连接体的对方连接器ⅱ(参照图3)的连接方向设为端子长度方向x,将相对于上述端子长度方向x呈直角的两个方向中的一方设为端子排列方向y,将另一方设为连接器高度方向z(上述位于上下的两个端子保持体30的上述上下方向),相对于一个端子保持体30,端子40a和端子40b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y上构成为交替排列的状态。

对端子40a和端子40b进行交替定位并保持的端子保持体30以在上述连接器高度方向z上构成为两段、并且以在连接器高度方向z上构成为对称的彼此相对的姿势成对的方式设置有两个,两个上述端子保持体30组装并保持于共用的一个壳体10。其结果是,排列成两段的两种端子40a和端子40b如前所述那样在保持于壳体10的状态下以彼此呈交错状的方式交替定位。

在图2中示出了在上述两段的端子保持体30处分别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交替排列有两种端子40a、40b,并且示出了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的上段以及下段的各一个端子40a、40b保持于端子保持体30之前的分离状态。如上所述,由于两段的端子保持体30以彼此上下对称的姿势进行配置,因此,以分离的方式示出的上述端子40a、40b采用呈上下对称的形态且彼此相对的姿势。

对仅连接部的长度不同、其它部分设为相同形态的两种端子40a和40b中的一方的端子40a进行说明,在该端子40a中,相对于端子坯料(金属板)的轧制板面呈直角屈曲而构成为l字状的基部41a具有彼此呈直角的第一基部41a-1和第二基部41a-2(参照图4(a))。上述端子40a具有:第一弹性臂部42a,该第一弹性臂部42a从第一基部41a-1向端子长度方向x的一个方向延伸;第二弹性臂部43a,该第二弹性臂部43a独立于上述第一弹性臂部42a并且与该第一弹性臂部42a相同地从第二基部41a-2向端子长度方向x的一个方向延伸;以及安装部44a,该安装部44a相对于上述基部41a在端子长度方向x上定位于另一方向。与此相对的是,除了下述两点,另一方的端子40b与上述端子40a构成为相同的形态(但是,在图2中,由于采用了上下对称朝向的姿势,因此描绘成上下翻转的姿势),上述两点是指:如前所述,与上述端子40a相比,不同点仅在于,该端子40b的安装部44b比上述端子40a的安装部44a长;此外,如后所述,与端子40a的连结部45a相比,端子40b的连结部45b在连接器高度方向z上具有较大的台阶(参照图3)。这样,如上所述,上述另一方的端子40b与一方的端子40a的不同点仅在于,上述另一方的端子40b在端子长度方向上设定得比上述一方的端子40a长,因此,以下对一方的端子40a的形态进行详细说明,并且省略仅在安装部44b不同的另一方的端子40b的说明。

通过端子保持体30保持的图1中的端子40a以及从端子保持体30分离表示的图2中的端子40a在图4(a)中以相对于图1和图2中的姿势在上下方向上相反的姿势示出。以下,参照图4(a)对上述端子40a进行说明。

端子40a的第一弹性臂部42a具有第一直状部42a-1和第一接触部42a-2,其中,上述第一直状部42a-1在端子长度方向x上沿朝向对方连接体一侧的一个方向从上述第一基部41a-1延伸,上述第一接触部42a-2形成于位于上述一个方向的自由端侧。第一直状部42a-1经由斜臂部42a-3与上述第一接触部42a-2连结,上述斜臂部42a-3从上述第一直状部42a-1朝向第一接触部42a-2并且在图4(a)中向上方倾斜。第一接触部42a-2形成为以相对于上述斜臂部42a-3朝向自由端并在图4(a)中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屈曲而成的山型形状部。上述山型形状部的顶点形成为与对方连接体的接点。上述第一直状部42a-1和第一接触部42a-2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不屈曲,并且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在端子长度方向x上呈一直线状,此外,上述第一直状部42a-1和第一接触部42a-2的上表面由与上述第一基部41a-1相同的轧制板面形成。也就是说,在从上述第一基部41a-1到第一接触部42a-2的整个范围内相同的轧制面朝向上方。

上述第一基部41a-1呈轧制板面位于沿端子长度方向x和端子排列方向y扩展的平面上的平板状,在上述第一基部41a-1的一部分设置有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向下述的第二弹性臂部43a一侧突出的侧突出部41a-1-1。

在相对于上述第一基部41a-1呈直角屈曲的第二基部41a-2,沿端子长度方向x延伸地形成有肋41a-2a,并且该肋41a-2a从第二基部41a-2的侧面向外侧(远离第一基部41a-1的方向)突出。从上述第二基部41a-2向端子长度方向x上的一个方向延伸的第二弹性臂部43a具有第二直状部43a-1和第二接触部43a-2,其中,上述第二直状部43a-1不改变第二基部41a-2的轧制板面的朝向地沿上述端子长度方向x延伸,上述第二接触部43a-2设置于上述第二直状部43a-1的自由端侧。在上述第二基部41a-2的下缘形成有窗部41a-2-1,在上述窗部41a-2-1突出有上述第一基部41a-1的侧突出部41a-1-1。此外,在上述第二基部41a-2的上缘设置有用于防止从壳体10脱离的卡定突起41a-2b。

上述第二直状部43a-1在端子长度方向x的一个方向上比上述第一弹性臂部42a更延伸至前方,并且经由二段屈曲部43a-3与第二接触部43a-2连结。上述二段屈曲部43a-3的宽度形成为比上述第一弹性臂部的前端的宽度大,并且在相对于上述第二直状部43a-1的轧制板面呈直角屈曲而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朝向上述第一弹性臂部42a一侧后,上述二段屈曲部43a-3的上缘侧相对于轧制板面屈曲而朝向上述端子长度方向x的一个方向倾斜,从而过渡至上述第二接触部43a-2。上述第二接触部43a-2从上述二段屈曲部43a-3的上缘延伸,并且与上述第一弹性臂部42a的第一接触部42a-2相同地朝向上述端子长度方向x的一个方向屈曲,并且在上述一个方向上延伸至自由端。上述第二接触部43a-2呈与第一接触部42a-2相同的山型形状,并且该第二接触部43a-2的顶点形成为与对方连接体的接点。作为在上述第二基部41a-2以及二段屈曲部43a-3的屈曲的结果,上述第二接触部43a-2由与第一接触部42a-2相同一侧的轧制板面形成。上述第二接触部43a-2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与上述第一接触部42a-2位于基本相同的位置,此外,在连接器高度方向z上,上述第二接触部43a-2的顶点和第一接触部42a-2的顶点位于基本相同的位置。换言之,将端子长度方向x设为连接方向的对方连接体在连接过程中与第二接触部43a-2接触后,随着连接移动的进行,也与第一接触部42a-2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部43a-2的端子宽度(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的尺寸宽度)设置为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到达与第一接触部42a-2基本相同的位置,但在本发明中不限定于此,只要第一接触部42a-2和第二接触部43a-2的端子宽度彼此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y上具有重复的范围即可。也就是说,只要上述第二接触部43a-2和第一接触部42a-2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具有下述位置关系即可:在上述连接方向上的对方连接体的移动过程中,在上述对方连接体与第二接触部43a-2接触后,无论接触宽度(端子宽度方向上的接触长度)的宽窄如何,上述对方连接体也会与第一接触部42a-2接触。

端子40a通过呈曲柄状的连结部45a设置有安装部44a,该安装部44a从上述第一基部41a-1向端子长度方向上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朝向的另一方向(图4(a)中的右侧)延伸。在图4(a)中,在上述安装部44a的下表面侧形成沿端子长度方向x延伸的凹弯曲面,在该凹弯曲面配置并且焊接连接有线缆芯线等导电条体。如前所述,相对于端子40a,端子40b的安装部44b在端子长度方向x上比安装部44a长,连结部45b在连接器高度方向z上比连结部45a大,因此,即使端子40a和端子40b配置成交错状,由于安装部44a和安装部44b以充分分开的方式定位,因而容易对安装部44a和安装部44b中的导电条体进行焊接连接。

如图2所示,上述端子40a以及端子40b通过端子保持体30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交替配置,并且在上述基部41a的部分通过与上述端子保持体30一体模塑成形进行保持。将保持上述端子40a、40b的端子保持体30组装至后述的壳体10时,准备两个上述端子保持体30,如图2那样将上述两个端子保持体30设为上下段,并且将上述两个端子保持体30定位成彼此上下反向的姿势,从而通过上述两个端子保持体30保持的两段的端子40a、40b配置成交错状。

上述端子保持体30自身具有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外形,例如,在图2中位于上段的端子保持体30的上部后缘(在上表面侧靠近端子40a的安装部44a的位置的边缘)沿着端子排列方向y设置有限位突部31,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y上的侧端面设置有用于与壳体10卡定的爪状的卡定突起32。

接着,从图2和图3可知,壳体10具有呈大致方筒的前筒部(图2、图3中左侧的方筒部)11以及外形比该前筒部11的外形更大的后筒部12。在端子长度方向x上的上述前筒部11和后筒部12的边界位置设置有将壳体10的内部空间沿前后方向一分为二的中间壁13。

如图2所示,前筒部11的截面形成为略呈梯形形状的方筒面,在上述前筒部11的上下内壁面分别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排列并形成有沿端子长度方向x延伸的端子槽14a和端子槽14b,其中,上述端子槽14a收容前述的端子40a的第一弹性臂部42a以及第二弹性臂部43a,上述端子槽14b收容端子40b的第一弹性臂部42b和第二弹性臂部43b。两种端子槽14a、14b具有相同的形状。

在上述后筒部12具有沿上述端子长度方向x延伸的间壁15,该间壁15将上述后筒部12的内部空间在上下方向上一分为二。上述间壁15上方的空间以及上述间壁15下方的空间形成呈上下对称形状的两个插入部16,上述两个插入部16分别供上下翻转姿势的上述端子保持体30插入,上述间壁15在端子长度方向x上比上述插入部16更突出地设置。此外,在上述插入部16的图3的纸面的跟前侧和里侧的内壁面设置有与上述端子保持体30的卡定突起32卡定的卡定部(图中未表示)。如此,若两个端子保持体30以分别上下翻转的姿势分别插入上述两个插入部16,则上述端子保持体30的限位突部31与壳体10的右端抵接,从而在端子长度方向x上被定位,上述卡定突起32通过与壳体的卡定部卡定来防止脱离。

此外,在壳体10的上述后筒部12的上下外表面设置有与后述的屏蔽外壳20卡定的卡定爪17,在上述后筒部12的端子排列方向y上的两端设置有向上下方向以及前方略微突出的凸缘状的突出部18。

嵌接于上述壳体10的屏蔽外壳20形成为面对上述壳体10的前筒部11的外周面以及后筒部12的前表面(围绕前筒部11的前表面)和上下表面的形状,上述屏蔽外壳20具有筒部21和横u字状的框部22。以面对上述壳体10的前筒部11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的筒部21的开口部周缘21-1向内侧稍微缩小以形成突缘,从而卡定于壳体10的前筒部11的前表面外周缘。此外,框部22具有面对上述壳体10的后筒部12的前表面的前板部22-1以及面对上述后筒部12的上下表面的平板部22-2,在上述平板部22形成有用于与上述壳体10的卡定爪17在端子长度方向x上卡定的卡定窗22-3。如此,屏蔽外壳20如图3所示那样向壳体10嵌接,并且具有对壳体10内的端子40a、40b进行屏蔽的功能。

在本发明中,端子40a也能够不设为图4(a)那样的形态而如图5那样进行设置。在图4(a)中,第一弹性臂部42a的第一接触部42a-2和第二弹性臂部43a的第二接触部43a-2均具有朝向端子长度方向x上的一个方向的自由端,但在图5的例子中,虽然第一弹性臂部42a以及该第一弹性臂部42a的第一接触部42a-2与图4(a)的情况相同,但第二弹性臂部43a’的第二接触部43a’-2的自由端的方向与图4(a)的情况下的方向相反,也就是说,上述第二接触部43a’-2的自由端朝向端子长度方向x上的另一方向,并且与第一接触部42a-2相对。

在图5的第二弹性臂部43a’中,将与图4(a)的情况相同的第二直状部43a’-1的前端连结于第二接触部43a’-2的二段屈曲部43a’-3的形态与图4(a)的情况下的第二弹性臂部43a的二段屈曲部43a-3的形态不同。图5的二段屈曲部43a’-3在上述第二直状部43a’-1的前端并且在上述第二直状部43a’-1的下缘屈曲而形成具有与第一基部41a-1平行的轧制板面的中间部43a’-4后,通过将上述中间部43a’-4的一边缘处的、构成端子长度方向x上的一端侧的部分相对于轧制板面屈曲并抬升后朝向上述端子长度方向的另一方向屈曲,从而形成第二接触部43a’-2,将上述第二接触部43a’-2设为自由端朝向上述另一方向,使得上述第二接触部43a’-2的自由端与第一接触部42a-2的自由端彼此反向。

这样形成的第二接触部43a’-2的上表面成为轧制板面,但由于上述二段屈曲部43a’-3的屈曲步骤,上述上表面由与第一接触部42a-2的上表面相反一侧的轧制板面形成。根据上述图5的形态的第二接触部43a’-2,由于该第二接触部43a’-2的端子长度方向x上的与对方连接体最接近的部分、即有可能在开始连接时与对方连接体碰撞的部分朝向对方连接体一侧凸出弯曲,因此,即使对方连接体将要碰撞,也会立即被第二接触部43a’-2的斜面引导,从而不会因碰撞而使端子受到损伤,能够顺畅地连接。

在图4(b)的例子中,安装部44a形成有压接槽44a-1,上述压接槽44a-1的相对内缘构成压接刀刃,并且在上述压接槽44a-1供线缆的芯线进行压接和接线。

接着,根据图3对作为与上述连接器ⅰ连接的对方连接体的对方连接器ⅱ进行简单说明。

在图3中,通过将对方端子60和金属板制的屏蔽外壳70保持于电绝缘材料制的壳体50来形成对方连接器ⅱ。

壳体50具有大致长方体外形的主体部51以及中央板部52,该中央板部52从上述主体部51朝向上述连接器ⅰ一侧在端子长度方向x上延伸并且沿端子排列方向y扩展。在上述中央板部52的上下表面沿端子长度方向x延伸地形成有用于收容后述端子60的端子槽53,上述端子槽53还形成为贯穿上述主体部51。在上述壳体50的底面设置有用于与电路基板(未图示)进行定位的短柱部54等。

端子60通过对金属带状片进行屈曲而制成,并且呈大致l字状。呈大致l字状的上述端子60在壳体50的底面(图3中的左侧面)侧具有连接部61以及收容于上述端子槽53内的接触部62,并且形成前端引导部63,该前端引导部63以使上述端子60的比接触部62靠自由端侧的部分位于上述端子槽53的槽底的方式倾斜并屈曲而成,并且在开始接触时,在上述前端引导部63的倾斜部对连接器ⅰ的端子40a、40b进行引导。接触部62的大部分处于在端子槽53内悬浮的状态,并且能够向端子槽53的槽底一侧弹性变形。上述连接部61例如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等。金属制的屏蔽外壳70具有被保持筒部71和空筒部72,其中,上述被保持筒部71保持于壳体50的主体部51的外周面,上述空筒部72从上述被保持筒部71朝向端子长度方向x上的另一方向、即朝向连接器ⅰ的方向延伸。上述空筒部72在壳体50的主体部51的上述另一方向上的端部位置相对于上述被保持筒部71呈阶梯状变小的外形,并且就这样向上述另一方向延伸。上述空筒部72的内筒面外嵌于上述连接器ⅰ的壳体10的前筒部11并包围上述前筒部11,并且在上述空筒部72的上下内表面处与上述前筒部11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在上述空筒部72的上下内表面设置有抵接突部72a,上述抵接突部72a通过压花加工等使上述空筒部72的上下壁向内侧隆起而形成。在外嵌于上述前筒部11时,上述抵接突部72a通过与上述前筒部11的抵接而使空筒部72的上下壁产生些许弹性挠曲,从而与上述前筒部11可靠地抵接。

作为这样形成的对方连接体的对方连接器ⅱ通过下述方法连接于上述连接器ⅰ。

如图3所示,使连接器ⅰ的前筒部11和对方连接器ⅱ的空筒部72相对,并且在端子长度方向x上将连接器ⅰ和对方连接器ⅱ靠近配置。

在上述状态下,若将覆盖着连接器ⅰ的壳体10的前筒部11的外周面的屏蔽外壳20的筒部21的外周面嵌入上述对方连接器ⅱ的屏蔽外壳70的空筒部72,则连接器ⅰ的端子40a、40b的第一接触部42a-2、42b-2和第二接触部43a-2、43b-2藉由弹性力产生的接触压力与上述对方连接器ⅱ的端子60、60的接触部62、62接触。

在对方连接器ⅱ相对于连接器ⅰ的外嵌刚开始时,在上述连接器ⅰ的端子40a、40b和对方连接器ⅱ的端子60、60的接触中,端子40a的第一接触部42a-2和第二接触部43a-2在端子长度方向x上处于前后位置,并且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处于相同位置(对于端子40b而言也是同样如此),因此,随着连接器ⅰ向对方连接器ⅱ的嵌入加深,对方连接器ⅱ的端子60首先与连接器ⅰ的端子40a、40b的第二接触部43a-2、43b-2接触后,再与第一接触部42a-2、42b-2接触。

在本发明中,虽然端子40a、40b的第一接触部42a-2、42b-2和第二接触部43a-2、43b-2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位于基本相同的位置,但在端子长度方向x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即使上述第二接触部43a-2、43b-2与对方连接器ⅱ的端子60抵接而在连接器高度方向z上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第二接触部43a-2、43b-2也不会与第一弹性臂部42a、42b干扰,能够确保较大的弹性变形量、即能够确保与对方连接器ⅱ的端子60的较大的接触压力。

然而,通过将端子坯料的轧制板面呈直角屈曲来形成基部41a,从而使上述第一弹性臂部42a、42b和第二弹性臂部43a、43b在端子排列方向y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因此,端子40a、40b的端子宽度尺寸(端子排列方向y上的尺寸)成为仅将第二弹性臂部43a、43b的板厚尺寸与第一弹性臂部42a、42b的宽度尺寸相加而成的尺寸,从而被抑制成较小的端子宽度尺寸,进而在连接器ⅰ中实现了端子的高密度排列、即实现了连接器的宽度尺寸的小型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