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7356发布日期:2019-06-21 23:52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phev)等的驱动用电源中,使用碱性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等的二次电池。

在这些二次电池中,通过具有开口的有底筒状的方形外装体、将其开口封口的封口板来构成电池壳体。在电池壳体内,包含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板的电极体与电解液被共同收纳。在封口板安装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正极端子经由正极集电体而与正极板电连接,负极端子经由负极集电体而与负极板电连接。

在二次电池中,提出了如下方案:在将端子与电极体电连接的集电体设置熔丝(下述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5-81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在设置于集电体的熔丝部熔断后再次形成导电路径的可靠性较高的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二次电池具备:电极体,包含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外装体,具有开口,并收纳所述电极体;封口板,将所述开口封口;端子,被安装于所述封口板;和集电体,将所述正极板或者所述负极板电连接于所述端子,所述正极板或者所述负极板具有接片,所述集电体具有:所述接片所连接的部分、和所述端子所连接的部分,在所述集电体中,在所述接片所连接的部分与所述端子所连接的部分之间设置熔丝部,在所述集电体与所述电极体之间以及所述封口板与所述集电体之间的至少一处配置绝缘部件,在所述集电体中,将比所述熔丝部更接近于所述端子所连接的部分的区域设为第1区域,在所述集电体中,将比所述熔丝部更接近于所述接片所连接的部分的区域设为第2区域,所述二次电池具有移动抑制构造,所述移动抑制构造对所述熔丝部熔断之后所述第2区域移动为接近于所述封口板以及所述第1区域的至少一方进行抑制,所述移动抑制构造由所述第2区域和所述绝缘部件构成。

通过本发明的一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结构,能够抑制熔丝部熔断之后集电体中比熔丝部更接近于接片所连接的部分的区域即第2区域在电池壳体内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熔丝部熔断之后第2区域在电池壳体内移动并且电连接于封口板乃至第1区域。因此,成为可防止熔丝部熔断之后形成导电路径的可靠性较高的二次电池。

所述接片能够设为被配置于所述电极体的所述封口板侧的面的结构。由此,成为体积能量密度更高的二次电池。

所述绝缘部件能够设为被配置于所述集电体与所述电极体之间的结构。由此,能够抑制集电体与电极体的不希望接触。

能够设为在所述第2区域设置贯通孔或者切口部、并且在所述贯通孔或者切口部的内部配置有所述绝缘部件的一部分的结构。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熔丝部熔断之后第2区域在电池壳体内移动。

能够设为在所述封口板与所述第2区域之间配置有绝缘片的结构。由此,能够防止封口板与第2区域接触。

所述绝缘部件能够设为与所述第1区域连接的结构。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熔丝部熔断之后第2区域在电池壳体内移动。

所述绝缘部件能够设为如下结构,具有:沿着所述电极体的所述封口板侧的面而被配置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封口板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封口板侧的面更靠所述封口板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熔丝部熔断之后第2区域与封口板接触。

能够设为所述突出部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所述第2区域与所述封口板之间的结构。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熔丝部熔断之后第2区域与封口板接触。

所述绝缘部件能够设为被配置于所述封口板与所述集电体之间的结构。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集电体与封口板接触。

能够设为如下结构:在所述第2区域设置贯通孔或者切口部,在所述贯通孔或者切口部的内部配置有所述绝缘部件的一部分。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熔丝部熔断之后第2区域在电池壳体内移动。

能够设为如下结构:所述绝缘部件具有端子贯通孔,在所述端子贯通孔内配置有所述端子。

所述绝缘部件能够设为被夹持于所述端子与所述封口板之间的结构。

所述熔丝部能够设为被树脂部件覆盖的结构。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振动、冲击而导致熔丝部损伤乃至破损。

能够设为如下结构:所述电极体具有:包含多个所述接片的第1接片组、和包含多个所述接片的第2接片组,所述第1接片组与所述第2接片组在不同的方向弯曲。由此,成为体积能量密度更高的二次电池。

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可靠性较高的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板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负极板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体要素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在正极集电体连接正极接片组、在负极集电体连接负极接片组的状态的图。

图7的(a)是表示封口板的电极体侧的面的图。图7的(b)是表示在封口板安装有内部侧绝缘部件、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之后的状态的图。图7的(c)是表示在封口板的电极体侧配置有绝缘片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在正极端子连接正极集电体、在负极端子连接负极集电体的状态的图。

图9a是沿着正极端子附近的封口板的长边方向的剖视图。图9b是沿着正极端子附近的封口板的短边方向的剖视图。

图10a是沿着负极端子附近的封口板的长边方向的剖视图。图10b是沿着负极端子附近的封口板的短边方向的剖视图。

图11a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二次电池中的沿着正极端子附近的封口板的长边方向的剖视图。图11b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二次电池中的沿着正极端子附近的封口板的短边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与变形例2所涉及的二次电池有关、在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连接有绝缘板的图。

图13a是沿着图12中的xiiia-xiiia的剖视图。图13b是沿着图12中的xiiib-xiiib的剖视图。

图14a~图14c是表示正极集电体与绝缘板的连接方法的图。

图15是表示正极集电体与绝缘板的连接方法的图。

图16a是变形例3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沿着正极端子附近的封口板的长边方向的剖视图。图16b是表示变形例3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沿着正极集电体的电极体侧的面的图。

图17a是变形例4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沿着正极端子附近的封口板的长边方向的剖视图。图17b是表示变形例4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正极集电体的电极体侧的面的图。

图18a是变形例5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沿着正极端子附近的封口板的长边方向的剖视图。图18b是表示变形例5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正极集电体的电极体侧的面的图。

-符号说明-

20···方形二次电池

1···方形外装体

2···封口板

2a···正极端子安装孔

2b···负极端子安装孔

100···电池壳体

3···电极体

3a···第1电极体要素

3b···第2电极体要素

4···正极板

4a···正极芯体

4b···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

4c···正极保护层

40···正极接片

40a···第1正极接片组

40b···第2正极接片组

5···负极板

5a···负极芯体

5b···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

50···负极接片

50a···第1负极接片组

50b···第2负极接片组

6···正极集电体

6a···连接孔

6b···第1区域

6c···第2区域

6d···阶梯部

6e···集电体开口

6x···熔丝部

6y···贯通孔

7···正极端子

7a···凸缘部

7b···插入部

7c···铆接部

7d···连接突起

8···正极外部导电部件

9···内部侧绝缘部件

10···负极集电体

10a···连接孔

10b···端子连接部

10c···接片连接部

10d···连接部

11···负极端子

11a···凸缘部

11b···插入部

11c···铆接部

11d···连接突起

12···负极外部导电部件

13···内部侧绝缘部件

14···外部侧绝缘部件

15···电极体保持件

16···气体排出阀

17···电解液注液孔

18···密封部件

19···绝缘片

19a···第1开口部

19b···第2开口部

19c···第3开口部

19d···第4开口部

19x···绝缘片第1区域

19y···绝缘片第2区域

19z···绝缘片第3区域

21···外部侧绝缘部件

60···焊接部

70···焊接部

80···绝缘板

80a···主体部

80b···第1突出部

80b1···第1纵壁

80b2···第1爪部

80c···第1开口

80d···管状突出部

80e···第2突出部

80f···第3突出部

80f1···第3纵壁

80f2···第3爪部

106···正极集电体

106b···第1区域

106c···第2区域

106x···熔丝部

106y···切口部

180···绝缘板

180a···主体部

180b···第1突出部

180b1···第1纵壁

180b2···第1爪部

180c···第1开口

180d···管状突出部

180e···第2突出部

280···绝缘板

280a···主体部

280b···第1开口

280c···第2开口

280d···第3开口

280e···第4开口

280x···第1突出部

280x1···第1纵壁

280x2···第1爪部

280y···第2突出部

280yl···第2纵壁

280y2···第2爪部

280z···切口部

306···正极集电体

306c···第2区域

306x···贯通孔

380···绝缘板

380a···主体部

380b···突出部

380c···扩径部

480···绝缘板

480a···主体部

480b···突出部

480c···扩径部

480d···凹部

109···封闭部件

119···绝缘部件

119a···主体部

119b···绝缘部件开口

119c···突出部

219···绝缘部件

219a···主体部

219b···突出部

319···绝缘部件

319a···主体部

319b···突出部

406···正极集电体

406b···第1区域

406c···第2区域

406x···熔丝部

406y···开口

506···正极集电体

506b···第1区域

506c···第2区域

506x···熔丝部

506y···切口部

580···绝缘板

580a···主体部

580x···第1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作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方形二次电池2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方形二次电池20具备:包含具有开口的有底方筒状的方形外装体1、和将方形外装体1的开口封口的封口板2的电池壳体100。优选方形外装体1以及封口板2分别是金属制,例如优选设为铝或者铝合金制。在方形外装体1内,正极板与负极板隔着隔板层叠的电极体3与电解液被共同收纳。在电极体3与方形外装体1之间配置包含树脂制的树脂片的电极体保持件15。

在电极体3的封口板2侧的端部,设置正极接片40以及负极接片50。正极接片40以及负极接片50分别被配置于电极体3的封口板2侧的面。正极接片40经由正极集电体6而与正极端子7以及正极外部导电部件8电连接。负极接片50经由负极集电体10而与负极端子11以及负极外部导电部件12电连接。

优选正极端子7以及正极外部导电部件8是金属制,更优选为铝或者铝合金制。正极外部导电部件8与封口板2被电连接。在正极端子7与封口板2之间配置树脂制的内部侧绝缘部件9。

优选负极端子11以及负极外部导电部件12为金属制。负极外部导电部件12优选为铝或者铝合金制。负极端子11更优选为铜或者铜合金制。或者,负极端子11也可以具有包含铝或者铝合金的部分和包含铜或者铜合金的部分。在该情况下,优选将包含铜或者铜合金的部分与负极集电体10连接,将包含铝或者铝合金的部分与负极外部导电部件12连接。在封口板2与负极端子11之间配置内部侧绝缘部件13。在封口板2与负极外部导电部件12之间配置外部侧绝缘部件14。

在封口板2与电极体3之间,配置树脂制的绝缘片19以使得与封口板2对置。绝缘片19被配置于封口板2与正极集电体6之间。绝缘片19被配置于封口板2与负极集电体10之间。

在正极集电体6与电极体3之间、负极集电体10与电极体3之间,配置作为绝缘部件的绝缘板80。

在封口板2,设置在电池壳体100内的压力为规定值以上时断裂并将电池壳体100内的气体向电池壳体100外排出的气体排出阀16。在封口板2设置电解液注液孔17。在从电解液注液孔17向电池壳体100内注入电解液之后,电解液注液孔17被密封部件18密封。

接下来,对方形二次电池20的制造方法以及各结构的详细进行说明。

[正极板]

图3是正极板4的俯视图。正极板4具有在矩形形状的正极芯体4a的两面形成有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4b的主体部。正极芯体4a从主体部的端边突出,该突出的正极芯体4a构成正极接片40。另外,正极接片40可以如图3所示那样是正极芯体4a的一部分,也可以将其他部件与正极芯体4a连接并设为正极接片40。此外,优选在正极接片40,在与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4b相邻的部分,设置具有比正极活性物质合剂层4b的电阻大的电阻的正极保护层4c。另外,作为正极芯体4a,优选使用铝箔、铝合金箔等的金属箔。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使用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等。

[负极板]

图4是负极板5的俯视图。负极板5具有在矩形形状的负极芯体5a的两面形成有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5b的主体部。负极芯体5a从主体部的端边突出,该突出的负极芯体5a构成负极接片50。另外,负极接片50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是负极芯体5a的一部分,也可以将其他部件与负极芯体5a连接,并设为负极接片50。另外,作为负极芯体5a,优选使用铜箔、铜合金箔等的金属箔。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优选使用碳材料、硅材料等。

[电极体要素的制作]

通过上述的方法来制作50片正极板4以及51片负极板5,将这些隔着聚烯烃制的方形的隔板来层叠从而制作层叠型的电极体要素。如图5所示,层叠型的电极体要素(第1电极体要素3a、第2电极体要素3b)在一个端部,具有各正极板4的正极接片40层叠的正极接片组(第1正极接片组40a、第2正极接片组40b)、各负极板5的负极接片50层叠的负极接片组(第1负极接片组50a、第2负极接片组50b)。在电极体要素的两个外表面配置隔板,通过胶带等能够固定为各极板以及隔板层叠的状态。或者,也可以在隔板设置粘合层,从而隔板与正极板4、隔板与负极板5被分别粘合。

另外,优选隔板的俯视的大小与负极板5相同,或者大于负极板5。也可以在2片隔板之间配置正极板4或者负极板5,设为将隔板的周缘热熔接的状态之后,将正极板4与负极板5层叠。或者,也可以将隔板设为曲折状。另外,也能够将带状的正极板和带状的负极板隔着带状的隔板来卷绕,从而设为卷绕型的电极体要素。

[集电体与接片的连接]

通过上述的方法来制作2个电极体要素,分别设为第1电极体要素3a、第2电极体要素3b。另外,第1电极体要素3a与第2电极体要素3b可以全部为相同的结构,也可以为不同的结构。这里,第1电极体要素3a的多片正极接片40构成第1正极接片组40a。第1电极体要素3a的多片负极接片50构成第1负极接片组50a。第2电极体要素3b的多片正极接片40构成第2正极接片组40b。第2电极体要素3b的多片负极接片50构成第2负极接片组50b。

图6是表示在正极集电体6连接第1正极接片组40a以及第2正极接片组40b、在负极集电体10连接第1负极接片组50a以及第2负极接片组50b的状态的图。在第1电极体要素3a与第2电极体要素3b之间,配置正极集电体6和负极集电体10。并且,将第1正极接片组40a和第2正极接片组40b配置在正极集电体6上。将第1负极接片组50a和第2负极接片组50b配置在负极集电体10上。第1正极接片组40a以及第2正极接片组40b分别与正极集电体6焊接连接从而形成焊接部60。第1负极接片组50a以及第2负极接片组50b分别与负极集电体10焊接连接从而形成焊接部60。优选焊接方法是超声波焊接或者电阻焊接。另外,也能够通过激光焊接来连接。另外,在正极集电体6,在与电解液注液孔17对置的位置设置集电体开口6e。

[各部件向封口板的安装]

使用图7的(a)~图7的(c),对各部件向封口板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如图7的(a)所示,封口板2具有正极端子安装孔2a和负极端子安装孔2b。在正极端子安装孔2a的周围的电池外表面侧配置正极外部导电部件8,在正极端子安装孔2a的周围的电池内表面侧配置内部侧绝缘部件9。并且,将正极端子7从电池内表面侧,插入到内部侧绝缘部件9的贯通孔、正极端子安装孔2a以及正极外部导电部件8的贯通孔。并且,通过对正极端子7的前端进行铆接,如图2以及图7的(b)所示,将正极端子7安装于封口板2。

在负极端子安装孔2b的周围的电池外表面侧配置外部侧绝缘部件14和负极外部导电部件12,在负极端子安装孔2b的周围的电池内表面侧配置内部侧绝缘部件13。并且,将负极端子11从电池内表面侧,插入到内部侧绝缘部件13的贯通孔、负极端子安装孔2b、外部侧绝缘部件14的贯通孔以及负极外部导电部件12的贯通孔。并且,通过对负极端子11的前端进行铆接,从而将负极端子11安装于封口板2。

然后,如图7的(c)所示,将绝缘片19配置为与封口板2的电池内表面对置。绝缘片19具有:第1开口部19a、第2开口部19b、第3开口部19c、第4开口部19d。第1开口部19a被配置于与正极端子7对应的位置。第2开口部19b被配置于与负极端子11对应的位置。第3开口部19c被配置于与气体排出阀16对应的位置。第4开口部19d被配置于与电解液注液孔17对应的位置。

[端子与集电体的连接]

如图2以及图8所示,将正极集电体6与正极端子7连接,将负极集电体10与负极端子11连接。将在正极端子7的凸缘部7a设置的连接突起7d配置于在正极集电体6设置的连接孔6a内,通过激光焊接等来将正极集电体6和正极端子7焊接,从而形成焊接部70。将在负极端子11的凸缘部11a设置的连接突起11d配置于在负极集电体10设置的连接孔10a内,通过激光焊接等来将负极集电体10与负极端子11焊接,从而形成焊接部70。

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正极端子7具有:被配置于比封口板2更靠电极体3侧的位置的凸缘部7a、和从凸缘部7a向电池外部侧延伸并贯通正极端子安装孔2a的插入部7b。此外,在插入部7b的前端侧设置铆接部7c。

在正极集电体6,分别连接正极端子7和正极接片组40(第1正极接片组40a、第2正极接片组40b)。在正极集电体6设置熔丝部6x。熔丝部6x是在方形二次电池20中流过大电流时熔断的部分。正极集电体6中,比熔丝部6x更接近于与正极端子7连接的部分的区域是第1区域6b。正极集电体6中,比熔丝部6x更接近于与正极接片组40(第1正极接片组40a、第2正极接片组40b)连接的部分的区域是第2区域6c。

熔丝部6x的剖面及比其他部分小,在大电流流过时熔丝部6x熔断。通过在正极集电体6设置开口、切口部、薄壁部从而能够设置剖面积较小的部分并设为熔丝部6x。此外,优选熔丝部6x被树脂部件90覆盖。由此,能够防止由于振动、冲击等导致正极集电体6在熔丝部6x的附近损伤。此外,能够防止在熔丝部6x熔断时,熔融的金属飞散。

正极集电体6设置有阶梯部6d。在相对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正极集电体6中与正极接片40连接的部分位于比正极集电体6中与正极端子7连接的部分更靠封口板2侧的位置。若为这种结构,则成为体积能量密度更高的二次电池。另外,阶梯部6d也可以被设置于第1区域6b以及第2区域6c的任意。此外,也可以在正极集电体6未设置阶梯部6d。

在正极集电体6与电极体3之间配置作为绝缘部件的树脂制的绝缘板80。绝缘板80具有:沿着电极体3的封口板2侧的面而被配置的主体部80a、从主体部80a向封口板2突出的第1突出部80b。第1突出部80b与正极集电体6的第2区域6c连接。因此,可抑制在熔丝部6x熔断之后,在电池壳体100内正极集电体6的第2区域6c进行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在熔丝部6x熔断之后,第2区域6c接触于第1区域6b乃至封口板2,形成导电路径。

图9b是沿着图9a中的ixb-ixb线的剖视图。在绝缘板8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第1突出部80b。第1突出部80b具有:从主体部80a向封口板2延伸的第1纵壁80b1、和从第1纵壁80b1向水平方向突出的第1爪部80b2。第1突出部80b比正极集电体6的第2区域6c的封口板2侧的面更向封口板2侧突出。绝缘板80的第1爪部8062被配置于封口板2与正极集电体6的第2区域6c之间。

在由于短路等导致方形二次电池20中流过大电流从而设置于正极集电体6的熔丝部6x熔断的情况下,导电路径被切断。但是,在正极集电体6的第2区域6c与封口板2电连接的情况下,再次形成导电路径。即使在封口板2与正极集电体6之间配置绝缘片19,也可能由于成为高温的第2区域6c导致绝缘片19破损/损伤。通过将绝缘板80的一部分配置于封口板2与第2区域6c之间,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第2区域6c与封口板2接触。

在绝缘板80的主体部80a,在封口板2的电解液注液孔17所对置的位置,设置第1开口80c。在第1开口80c的缘部设置向封口板2延伸的管状突出部80d。从电解液注液孔17注入的电解液通过管状突出部80d内而被注入到电极体3。

管状突出部80d被配置于在正极集电体6设置的集电体开口6e内。因此,可抑制熔丝部6x熔断之后第2区域6c向第1区域6b侧移动并与第1区域6b接触。另外,优选管状突出部80d与封口板2相接。

在绝缘板80的主体部80a,设置第2突出部80e。第2突出部80e与正极集电体6的第1区域6b连接。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熔丝部6x熔断之后第2区域6c向第1区域6b侧移动。另外,第2突出部80e的形状能够设为与第1突出部80b相同的形状。

另外,绝缘片19具有:被配置于封口板2与电极体3之间的绝缘片第1区域19x、被配置于电极体3的一个外表面与方形外装体1之间的绝缘片第2区域19y、和被配置于电极体3的另一个外表面与方形外装体1之间的绝缘片第3区域19z。

另外,没有必要设置第1突出部80b和管状突出部80d这两者。此外,也能够省略第2突出部80e。第1突出部80b的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在正极集电体6设置开口、切口部,第1突出部80b被配置于该开口、切口部的内部。

也可以在正极集电体6的集电体开口6e的内表面与管状突出部80d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缝隙。在该情况下,优选在管状突出部80d,被配置于集电体开口6e内的部分之中、最接近于熔丝部6x的部分与集电体开口6e的内表面之间的缝隙的大小比熔丝部6x熔断时第1区域6b与第2区域6c之间产生的缝隙小。

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负极端子11具有:被配置于比封口板2更靠电极体3侧的位置的凸缘部11a、和从凸缘部11a向电池外部侧延伸并贯通负极端子安装孔2b的插入部11b。此外,在插入部11b的前端侧设置铆接部11c。负极集电体10具有:负极端子11所连接的端子连接部10b、和负极接片组50(第1负极接片组50a、第2负极接片组50b)所连接的接片连接部10c。在相对于封口板2垂直的方向,封口板2与接片连接部10c的距离小于封口板2与端子连接部10b的距离。端子连接部10b与接片连接部10c通过连接部10d而被连接。

在负极集电体10与电极体3之间配置绝缘板80。绝缘板80具有沿着电极体3的封口板2侧的面而被配置的主体部80a。主体部80a具有第3突出部80f。第3突出部80f与负极集电体10连接。第3突出部80f所连接的位置未被特别限定,但优选为接片连接部10c。通过绝缘板80与负极集电体10连接,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正极集电体6的熔丝部6x熔断之后正极集电体6的第2区域6c在电池壳体100内移动。另外,绝缘板80与负极集电体10也可以未连接。

图10b是沿着图10a中的xb-xb线的剖视图。在绝缘板8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第3突出部80f。第3突出部80f具有:从主体部80a向封口板2延伸的第3纵壁80f1、和从第3纵壁80fl向水平方向突出的第3爪部80f2。

[电极体制作]

使第1正极接片组40a、第2正极接片组40b、第1负极接片组50a以及第2负极接片组50b弯曲,以使得图8中的第1电极体要素3a的上表面与第2电极体要素3b的上表面直接乃至经由其他部件而相接。由此,将第1电极体要素3a与第2电极体要素3b结合,设为一个电极体3。另外,优选通过胶带等来将第1电极体要素3a与第2电极体要素3b连接为一个。或者,优选将第1电极体要素3a和第2电极体要素3b配置于成形为箱状乃至袋状的电极体保持件15内,并结合为一个。

另外,优选在将第1电极体要素3a与第2电极体要素3b结合时,绝缘片19也一同折弯。

另外,优选在将第1电极体要素3a与第2电极体要素3b结合时,绝缘板80被配置于正极集电体6与电极体3之间、以及负极集电体10与电极体3之间。

第1正极接片组40a与第2正极接片组40b分别在向不同方向弯曲的状态下,与正极集电体6的电极体3侧的面连接。第1负极接片组50a与第2负极接片组50b分别在向不同方向弯曲的状态下,与负极集电体10的电极体3侧的面连接。

[二次电池的组装]

将被配置于电极体保持件15内的电极体3插入到方形外装体1内,将封口板2与方形外装体1焊接。由此,方形外装体1的开口被封口板2封口。通过设置于封口板2的电解液注液孔17来将电解液注入到电池壳体100内之后,通过密封部件18来将电解液注液孔17密封。由此,方形二次电池20完成。

[变形例1]

图11a以及图11b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对应于图9a以及图9b的图。变形例1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仅正极集电体和绝缘板的形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不同。

绝缘板180具有沿着电极体3的封口板2侧的面而被配置的主体部180a。主体部180a具有第1突出部180b。在正极集电体6的第2区域6c连接第1突出部180b。

如图11b所示,第1突出部180b具有:从主体部180a向封口板2突出的第1纵壁180b1、和从第1纵壁180b1向水平方向突出的第1爪部180b2。

在主体部180a,在电解液注液孔17所对应的位置,设置第1开口180c。在第1开口180c的缘部设置向封口板2延伸的管状突出部180d。主体部180a具有第2突出部180e。第2突出部180e被插入到设置于正极集电体6的第1区域6b的贯通孔6y。

另外,能够在正极外部导电部件8与封口板2之间配置树脂制的外部侧绝缘部件21,从而将正极外部导电部件8与封口板2绝缘。

[变形例2]

能够在将正极集电体6以及负极集电体10分别连接于正极端子7以及负极端子11之前,在正极集电体6以及负极集电体10连接绝缘板。图12是表示在正极集电体6以及负极集电体10连接有绝缘板280的状态的图。

绝缘板280具有沿着电极体3的封口板2侧的面而被配置的主体部280a。在主体部280a,设置第1开口280b、第2开口280c、第3开口280d以及第4开口280e。第1开口280b被设置于正极端子7与正极集电体6的连接预定部所对置的位置。通过第1开口280b,照射能量线从而正极端子7与正极集电体6被焊接。第2开口280c被设置于负极端子11与负极集电体10的连接预定部所对置的位置。通过第2开口280c,照射能量线从而负极端子11与负极集电体10被焊接。第3开口280d被设置于在封口板2设置的气体排出阀16所对置的位置。第4开口280e被设置于在封口板2设置的电解液注液孔17所对置的位置。

图13a是沿着图12中的xiiia-xiiia的剖视图。图13b是沿着图12中的xiiib-xiiib的剖视图。在图13a以及图13b中,上方是封口板2侧。第1突出部280x具有:从主体部280a向封口板2延伸的第1纵壁280x1、和从第1纵壁280x1向水平方向突出的第1爪部280x2。第2突出部280y具有:从主体部280a向封口板2延伸的第2纵壁280y1、和从第2纵壁280y1向水平方向突出的第2爪部280y2。

如变形例2那样,若将正极集电体6以及负极集电体10分别连接于正极端子7以及负极端子11之前,在正极集电体6以及负极集电体10连接绝缘板280,则能够更加简单地在正极集电体6以及负极集电体10连接绝缘板280。

另外,没有必要将绝缘板280连接于正极集电体6以及负极集电体10这两者。也可以将绝缘板280仅连接于正极集电体6。

优选在主体部280a设置切口部280z。并且,优选第1正极接片组40a、第2正极接片组40b、第1负极接片组50a以及第2负极接片组50b分别通过切口部280z内。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第1正极接片组40a、第2正极接片组40b、第1负极接片组50a以及第2负极接片组50b损伤。

[正极集电体与绝缘板的连接方法]

关于正极集电体与绝缘板的连接方法,说明其他例子。针对未进行说明的部分,能够设为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相同的结构。

如图14a所示,能够在正极集电体306中,在比熔丝部更靠正极接片所连接的一侧的区域即第2区域306c设置贯通孔306x。并且,在绝缘板380的主体部380a设置突出部380b。并且,突出部380b被嵌合于贯通孔306x,从而正极集电体306与绝缘板380被连接。

如图14b所示,也可以通过热铆接等来将突出部380b的前端扩径,设置扩径部380c。

如图14c所示,能够设置在绝缘板480的主体部480a设置的突出部480b。能够在突出部480b的前端设置扩径部480c。并且,能够将突出部480b插入到贯通孔306x,将正极集电体306与绝缘板480连接。另外,优选在扩径部480c的前端设置凹部480d。

图15是表示正极集电体与绝缘板的连接方法的另一例子的图。在正极集电体106设置熔丝部106x。在正极集电体106中,在比熔丝部106x更靠正极接片所连接的一侧的区域即第2区域106c设置切口部106y。绝缘板580具有:沿着电极体3的封口板2侧的面而被配置的主体部580a、和从主体部580a向封口板2突出的第1突出部580x。并且,第1突出部580x被配置于切口部106y内。优选第1突出部580x与切口部106y嵌合。但是,也可以在第1突出部580x与切口部106y之间形成缝隙。优选在将第1区域106b与第2区域106c连结的方向(正极集电体106的长边方向),第1突出部580x与切口部106y之间的缝隙的大小比熔丝部106x熔断时第1区域106b与第2区域106c之间产生的缝隙小。

[变形例3]

变形例3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正极端子附近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不同。另外,针对未进行说明的部分,能够设为与方形二次电池20相同的结构。

图16a以及图16b中表示变形例3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正极端子附近的构造。

在封口板2与正极端子7之间配置绝缘性的封闭部件109。此外,在封口板2与正极集电体6之间配置树脂制的绝缘部件119。绝缘部件119具有沿着封口板2而被配置的主体部119a。在主体部119a,在电解液注液孔17所对置的位置设置绝缘部件开口119b。在绝缘部件开口119b的周围,设置从主体部119a向电极体3突出的管状的突出部119c。并且,突出部119c被配置于在正极集电体6的第2区域6c设置的集电体开口6e内。若为这种结构,则能够防止熔丝部6x熔断之后,第2区域6c向第1区域6b侧移动。另外,优选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集电体开口6e的内表面与突出部119c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熔丝部6x熔断时第1区域6b与第2区域6c之间产生的缝隙的大小。

在正极端子7与封口板2之间配置外部侧绝缘部件21,正极端子7与封口板2电绝缘。另外,也可以省略外部侧绝缘部件21,或者将外部侧绝缘部件21置换为导电部件,来将正极端子7与封口板2电连接。

[变形例4]

变形例4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正极端子附近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不同。另外,针对未进行说明的部分,能够设为与方形二次电池20相同的结构。

图17a以及图17b中表示变形例4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正极端子附近的构造。在封口板2与正极端子7之间配置绝缘性的封闭部件109。此外,在封口板2与正极集电体406之间配置树脂制的绝缘部件219。绝缘部件219具有沿着封口板2而被配置的主体部219a。在主体部219a,具有从主体部219a向电极体3突出的突出部219b。正极集电体406具有熔丝部406x。熔丝部406x被树脂部件90覆盖。正极集电体406具有:位于比熔丝部406x更靠正极端子7所连接的部分的一侧的第1区域406b、和位于比熔丝部406x更靠正极接片所连接的部分的一侧的第2区域406c。在第2区域406c,设置开口406y。突出部219b被配置于开口406y的内部。若为这种结构,则能够防止熔丝部406x熔断之后第2区域406c向第1区域406b侧移动。另外,优选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开口406y的内表面与突出部219b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熔丝部6x熔断时第1区域406b与第2区域406c之间产生的缝隙的大小。

[变形例5]

变形例5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正极端子附近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20不同。另外,针对未进行说明的部分,能够设为与方形二次电池20相同的结构。

图18a以及图18b中表示变形例5所涉及的方形二次电池的正极端子附近的构造。

在封口板2与正极端子7之间配置绝缘性的封闭部件109。此外,在封口板2与正极集电体506之间配置树脂制的绝缘部件319。绝缘部件319具有沿着封口板2而被配置的主体部319a。在主体部319a,具有从主体部319a向电极体3突出的突出部319b。正极集电体506具有熔丝部506x。熔丝部506x被树脂部件90覆盖。正极集电体506具有:位于比熔丝部506x更靠正极端子7所连接的部分的一侧的第1区域506b、和位于比熔丝部506x更靠正极接片所连接的部分的一侧的第2区域506c。在第2区域506c,设置切口部506y。突出部319b被配置于切口部506y的内部。若为这种结构,则能够防止熔丝部506x熔断之后第2区域506c向第1区域506b侧移动。另外,优选在封口板2的长边方向,切口部506y的内表面与突出部319b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熔丝部506x熔断时第1区域506b与第2区域506c之间产生的缝隙的大小。

在正极端子7与封口板2之间配置外部侧绝缘部件21,正极端子7与封口板2电绝缘。另外,也可以省略外部侧绝缘部件21,或者将外部侧绝缘部件21置换为导电部件,将正极端子7与封口板2电连接。

<其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电极体3包含二个电极体要素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电极体3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电极体要素构成。电极体要素各自并不限定为层叠型电极体,也可以是将长条状的正极板与长条状的负极板隔着长条状的隔板卷绕的卷绕型电极体。此外,电极体3也可以是一个层叠型电极体。此外,电极体3也可以是一个卷绕型电极体。

优选绝缘片19的厚度为0.01mm~0.5mm,更优选为0.05mm~0.2mm,进一步优选为0.1mm~0.17mm。

优选绝缘片19是树脂片。优选绝缘片例如包含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四氟乙烯(ptfe)、聚苯硫醚(pps)、聚酰亚胺、聚酯或者聚苯醚等。

另外,作为绝缘片,优选为耐热性较高(例如,熔点为200℃以上)的部件。

优选绝缘板为树脂制。优选绝缘板例如包含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四氟乙烯(ptfe)、聚苯硫醚(pps)、聚酰亚胺、聚酯或者聚苯醚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