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94426发布日期:2019-04-23 21:0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平板显示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平板显示技术中,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器具有轻薄、主动发光、响应速度快、可视角大、色域宽、亮度高和功耗低等众多优点,逐渐成为继液晶显示器后的第三代显示技术。相对于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s,lcd),oled具有更省电,更薄,且视角宽的优势,这是lcd无法比拟的。目前,人们对显示面板的屏占比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行业内为了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显示,将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弯折到显示面板显示屏幕的背面,随后在非显示区域进行柔性线路板和驱动ic的邦定,而显示面板在进行柔性弯曲时,会导致显示区域走线被折伤,且会产生应力集中损伤显示面板。因此,目前亟需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显示面板在进行柔性弯曲时,导致显示区域走线被折伤,产生应力集中损伤面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外围的非显示区域,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薄膜晶体管阵列,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包括阵列分布的薄膜晶体管:

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上的平坦化层;以及

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与所述衬底之间的至少一个缓冲单元,所述缓冲单元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外;

其中,所述缓冲单元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用以缓冲所述显示面板在弯曲时的应力。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

有源层;

设置在所述有源层上的第一栅绝缘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栅绝缘层上的第一金属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的第二栅绝缘层;

设置在所述第二栅绝缘层上的第一源漏极金属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有机层;

设置在所述有机层上的第二源漏极金属层;

其中,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和第二源漏极金属层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所述第二源漏极金属层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有源层电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缓冲单元设置在所述有机层与所述衬底之间,并与所述有机层和所述衬底接触。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缓冲单元与所述有机层采用同种材料制备。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缓冲单元设置在相邻所述薄膜晶体管之间。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相邻所述薄膜晶体管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缓冲单元。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与所述衬底之间的并与所述平坦化层和所述衬底接触的柔性层,所述柔性层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内的第三过孔;

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上的阳极层,所述阳极层通过第三过孔与所述第二源漏极金属层电连接;

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上的像素定义层;以及

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上的支撑柱。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外围的非显示区域,所述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s10、提供一衬底,并在所述衬底上依次形成有源层、第一栅绝缘层、第一金属层、第二栅绝缘层以及第一源漏极金属层;

步骤s20、在所述第一栅绝缘层、第二栅绝缘层内形成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所述第二通孔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

步骤s30、在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上形成有机层,有机材料将所述第一通孔以形成缓冲单元,所述有机材料将所述第二通孔填充以形成柔性层;

步骤s40、在所述有机层上依次形成第二源漏极金属层、平坦化层、阳极层、像素定义层和支撑层。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分布的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

所述有源层;

设置在所述有源层上的所述第一栅绝缘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栅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一金属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的所述第二栅绝缘层;

设置在所述第二栅绝缘层上的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上的所述有机层;

设置在所述有机层上的所述第二源漏极金属层;

其中,所述缓冲单元设置在相邻所述薄膜晶体管之间。

有益效果:本申请通过在显示面板中的显示区域设置至少一个缓冲单元,以在显示面板的柔性弯曲时,缓冲应力,进而避免发生应力集中损伤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a-4d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申请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非用以限制本申请。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

图1和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a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a外围的非显示区域b,所述显示区域a包括阵列分布的像素单元,所述非显示区域b包括pad区域,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11,所述衬底11包括柔性衬底、阻挡层以及缓冲层;所述柔性衬底的制备材料包括聚酰亚胺,所述阻挡层包括采用金属材料制备的遮光层,所述缓冲层的制备材料包括二氧化硅和氮化硅中的至少一者。

设置在所述衬底11上的薄膜晶体管阵列,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包括阵列分布的薄膜晶体管12:

进一步的,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有源层121、第一栅绝缘层122、第一金属层123、第二栅绝缘层124、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有机层126以及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

通常的,所述第一金属层123为栅极层。

具体的,相对与现有技术,本申请中采用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3代替第二栅极层,使得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既与第一金属层123形成存储电容,又与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进行有效的连接,进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带来的压降,使显示面板的画面更加均匀;再者,通过采用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3代替第二栅极层,可以省去第二平坦化层,有效的节省了显示面板的工艺,减薄了显示面板的膜层厚度。

如图4c和4d所示,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和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通过第一过孔191电连接,所述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通过第二过孔192与所述有源层121电连接。

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和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均为钛、铝、钛三层金属膜层组合而成。

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12上的平坦化层13,通常的,所述平坦化层13的制备材料包括有机材料;以及

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13与所述衬底11之间的至少一个缓冲单元14,所述缓冲单元14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12外;

其中,所述缓冲单元14位于所述显示区域a,用以缓冲所述显示面板在弯曲时的应力。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现有技术中,所述显示区域的多数膜层均采用无机膜层制备,由于无机膜层的延展性较差,在进行显示面板的柔性弯曲时,无机膜层会由于应力集中进而导致显示面板内的部件受损;再者,现有的显示面板仅在非显示区域b内设置柔性层,进而实现非显示区域b的静态弯曲,但是这样的结构并不能实现显示区域a的动态弯曲。本申请通过在显示区域内设置缓冲单元,用以缓冲显示面板在弯曲时的应力,不仅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弯曲性能,而且能够利于实现非显示区域a的动态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单元14就相当于显示面板显示区域的“缓冲带”,通过缓冲单元的设置将显示面板在弯曲时的应力释放。

所述有机层126的制备材料为有机材料,有机材料通常具有较好的弯曲性,为了显示面板制程的简化,可以设置缓冲单元14的制备材料与有机层的制备材料相同,进而使得有机层126与缓冲单元14在同一道工艺中制备。

具体的,所述缓冲单元14设置在所述有机层126与所述衬底11之间,并与所述有机层126和所述衬底11接触,进而最大化的增加缓冲单元在显示面板中所占的比例;当然,所述缓冲单元14的并不仅限于与所述有机层126和所述衬底11接触,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一栅绝缘层122与第二栅绝缘层124中的其中一者,具体可根据显示面板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优选的,为了避开缓冲单元14对显示区域内薄膜晶体管12的影响,将缓冲单元14设置在相邻薄膜晶体管12之间,进而避免缓冲单元14与薄膜晶体管12的有源层121、栅极123、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和第二源漏极金属127接触。

所述相邻薄膜晶体管12之间的缓冲单元14的数量并不仅限于一个,若是空间足够,也可以设置两个或者三个,即相邻所述薄膜晶体管之间12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缓冲单元14,进而提高显示面板中缓冲单元所占的比重,提升显示面板的弯曲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13与所述衬底11之间的并与所述平坦化层13和所述衬底11接触的柔性层151,所述柔性层15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b,用于实现显示面板非显示区域b的可弯曲性。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所述平坦化层13内设置有第三过孔193;

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13上的阳极层16,所述阳极层16通过第三过孔193与所述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电连接;

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13上的像素定义层20;以及

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20上的支撑柱17。

在本申请中,所述显示区域的柔性层所在的过孔可采用几次蚀刻进行,蚀刻深度比例依显示面板弯曲时的应力情况而定。

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和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之间的有机光阻杨氏模量小于5gpa,缓冲单元14和柔性层15的设置,能够调节上下膜层之间的应力,对显示面板弯曲时的应力进行分散,利于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和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走线的弯折。

如图3和图4a-4b,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还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a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a外围的非显示区域b,所述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如图4a,步骤s10、提供一衬底11,所述衬底11包括柔性衬底、阻挡层以及缓冲层;所述柔性衬底的制备材料包括聚酰亚胺,所述阻挡层包括采用金属材料制备的遮光层,所述缓冲层的制备材料包括二氧化硅和氮化硅中的至少一者;并在所述衬底11上依次形成有源层121、第一栅绝缘层122、第一金属层123、第二栅绝缘层124以及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

所述步骤s10包括:提供一衬底,在所述衬底11上形成初始有源层,并对初始有源层进行结晶和图案化,以完成有源层121的制备,在有源层上121沉积第一栅绝缘层122和初始第一金属层,并对初始第一金属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第一金属层123;在所述第一金属层123上形成第二栅绝缘层124和初始第一源漏极金属层,并对初始第一源漏极金属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

如图4b所示,步骤s20、在所述第一栅绝缘层122、第二栅绝缘层124内形成第一通孔18a和第二通孔18b,所述第一通孔18a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a,所述第二通孔18b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b;

如图4c所示,步骤s30、在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上形成有机层126,有机材料将所述第一通孔18a以形成缓冲单元14,所述有机材料将所述第二通孔18b填充以形成柔性层15,所述有机层126、缓冲单元14和柔性层15均在一道光罩中制备,进而能够节省显示面板中的光罩使用次数。

具体的,还包括同时在有机层126内形成将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与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电连接的第一过孔191,将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与有源层121连接有机层126中对应位置的第二过孔192,并对所述第一栅绝缘层122、第二栅绝缘层124的目标位置进行刻蚀,以形成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与有源层121进行连接的过孔。

如图4d所示,步骤s40、在所述有机层126上依次形成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平坦化层13、阳极层16、像素定义层20和支撑层17。

优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分布的薄膜晶体管12,所述薄膜晶体管12包括:

所述有源层121;

设置在所述有源层121上的所述第一栅绝缘层122;

设置在所述第一栅绝缘层122上的所述第一金属层123;

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123上的所述第二栅绝缘层124;

设置在所述第二栅绝缘层124上的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

设置在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125上的所述有机层126;

设置在所述有机层126上的所述第二源漏极金属层127;

其中,所述缓冲单元14设置在相邻所述薄膜晶体管之间。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通过在显示面板中的显示区域设置至少一个缓冲单元,以在显示面板的柔性弯曲时,缓冲应力进而避免发生应力集中损伤显示面板。

综上所述,虽然本申请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