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急按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7033发布日期:2018-10-13 00:01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按钮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紧急按钮。



背景技术:

安防系统中经常使用的紧急按钮一般都是碎玻按钮,在紧急情况下,打碎玻璃,则该按钮所连接的线路就断路,从而达到断电或报警等目的。但当紧急情况解除后,由于玻璃已被打碎,因此难以对该种按钮进行恢复,而必须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易于恢复的、能够多次使用的紧急按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紧急按钮,包括壳体、报警电路、PCB板以及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的第一动板,所述PCB板和第一动板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PCB板设有用于控制所述报警电路的通断的微动开关,所述第一动板抵压所述微动开关的簧片;所述壳体设有用于供使用者按压所述第一动板的第一通槽、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动板滑动的弹簧件以及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动板滑动的阻挡件;还包括用于推动第一动板复位的复原件,所述壳体设有供所述复原件伸入所述壳体内部的第二通槽,所述复原件设有第一斜面,所述阻挡件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动板设有用于抵触所述第一斜面的第三斜面以及用于抵触所述第二斜面的第四斜面。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动板之间设有与所述壳体铰接的第二动板,所述第二动板通过所述第一通槽显露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动板与所述第二动板滑动连接,所述弹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动板连接,所述弹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动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PCB板设有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设有电容 C1、电容C4、电容C2、稳压芯片、二极管D3和电感L1,所述电容 C1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均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稳压芯片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稳压芯片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感L1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稳压芯片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稳压芯片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

作为优选,所述PCB板设有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设有二极管D2和微动按钮,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微动按钮电连接,所述微动按钮的一端与所述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微动按钮的另一端与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板抵压所述微动按钮的簧片。

作为优选,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3、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5、电阻R4、电阻R10、电阻R2、 LED1、电阻R9以及电阻R7,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 R9与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7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2以及三极管Q5的基极均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2以及三极管 Q5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与所述 LED1的第一管脚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0与所述LED1的第二管脚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集电极通过电阻R2 与所述LED1的第三管脚电连接,所述LED1的第四管脚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LED2、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以及电阻R1,所述三极管Q6、三极管Q7以及三极管Q8的基极均通过所述电阻 R1与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6、三极管Q7以及三极管Q8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15与所述LED2的第一管脚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16与所述LED2的第二管脚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17与所述LED2的第三管脚电连接,所述 LED2的第四管脚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三极管Q4、电阻R6、电阻R18 以及蜂鸣器,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6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蜂鸣器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蜂鸣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18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拨码开关,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所述拨码开关的第一开关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所述拨码开关的第二开关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通过所述拨码开关的第三开关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通过所述拨码开关的第四开关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通过所述拨码开关的第五开关后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通过所述拨码开关的第六开关后接地,所述电阻R18通过所述拨码开关的第七开关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紧急按钮中利用第一动板抵触用于控制报警电路通断的微动开关的簧片,并使得第一动板在被按压后与微动开关的簧片分离,使得使用者按下第一动板即可实现报警,同时设置带有第一斜面的复原件,并在第一动板上设置用于抵触第一斜面的第三斜面,使得使用者能够利用复原件使得第一动板复原,从而简单快捷地恢复紧急按钮,使得紧急按钮能够多次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内部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动板、第二动板以及PCB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稳压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测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为:1—壳体,11—第一通槽,12—弹簧件,13—阻挡件, 131—第二斜面,14—第二通槽,2—PCB板,3—第一动板,31—第三斜面,32—第四斜面,4—微动开关,5—复原件,51—第一斜面,6—第二动板,7—稳压电路,72—稳压芯片,8—检测电路,82—微动按钮,9—控制电路,91—蜂鸣器,92—拨码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紧急按钮,包括壳体1、报警电路(图中未示出)、PCB板2以及与所述壳体1滑动连接的第一动板3,所述PCB板2和第一动板3均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内部,所述PCB板 2设有用于控制所述报警电路(图中未示出)的通断的微动开关4,所述第一动板3抵压所述微动开关4的簧片;所述壳体1设有用于供使用者按压所述第一动板3的第一通槽11、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动板3 滑动的弹簧件12以及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动板3滑动的阻挡件13;还包括用于推动第一动板3复位的复原件5,所述壳体1设有供所述复原件5伸入所述壳体1内部的第二通槽14,所述复原件5设有第一斜面51,所述阻挡件13设有第二斜面131,所述第一动板3设有用于抵触所述第一斜面51的第三斜面31以及用于抵触所述第二斜面 131的第四斜面32。

在正常状态下,弹簧件12被压缩,第一动板3由于受到阻挡件 13阻挡,无法滑动;紧急情况下,使用者按压第一动板3使第一动板3脱离阻挡件13的阻挡,从而使得第一动板3能够活动;由于弹簧件12具有弹性,压缩的弹簧件12恢复形变并带动第一动板3滑动,第一动板3不再抵压微动开关4的簧片使得微动开关4导通,从而使得报警电路导通。当需要解除报警情况时,使用复原件5插入壳体1 的第二通槽14,使得复原件5第一斜面51抵触第一动板3的第三斜面31,从而使得第一动板3向靠近阻挡件13的方向滑动,随后第一动板3的第四斜面32抵触阻挡件13的第二斜面131,使得第一动板 3越过阻挡件13并重新被阻挡件13阻挡,从而实现紧急按钮的恢复,使得紧急按钮能够多次使用。

如图1至4所示,所述壳体1和所述第一动板3之间设有与所述壳体1铰接的第二动板6,所述第二动板6通过所述第一通槽11显露出所述壳体1,所述第一动板3与所述第二动板6滑动连接,所述弹簧件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动板3连接,所述弹簧件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动板6连接。使用者通过第一通槽11按压第二动板6,使得第二动板6相对壳体1移动,从而使得与第二动板6连接的第一动板3相对壳体1移动,进而使得阻挡件13不再阻挡第一动板3。第一动板3在压缩的弹簧件12的驱动下相对第二动板6滑动,并与微动开关4的簧片分离,使得微动开关4导通。

如图5所示,所述PCB板2设有稳压电路7,所述稳压电路7 设有电容C1、电容C4、电容C2、稳压芯片72、二极管D3和电感 L1,所述电容C1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均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稳压芯片72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稳压芯片72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感 L1与所述稳压电路7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稳压芯片7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稳压芯片7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稳压芯片72具体为LM2576。利用稳压电路7使得紧急按钮可使用的输入电压的范围值增大,从而为使用者带来了方便。

如图6所示,所述PCB板2设有检测电路8,所述检测电路8 设有二极管D2和微动按钮82,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稳压电路7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微动按钮82电连接,所述微动按钮82的一端与所述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微动按钮82的另一端与所述检测电路8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动板3 抵压所述微动按钮82的簧片,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检测检测电路8 的输出端的电平来获知报警状态。正常状态下,微动开关4的簧片被压紧,微动按钮82导通,检测电路8的输出端为高电平,报警状态下,即为低电平。同时在检测电路8中设置二极管D2,有效防止电流倒灌。

如图7所示,还包括控制电路9,所述控制电路9包括三极管 Q3、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5、电阻R4、电阻R10、电阻 R2、LED1、电阻R9以及电阻R7,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9与所述检测电路8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7与所述稳压电路7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 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2以及三极管Q5的基极均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三极管Q2 以及三极管Q5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与所述LED1的第一管脚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0与所述LED1的第二管脚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集电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LED1的第三管脚电连接,所述LED1的第四管脚与所述稳压电路7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9还包括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LED2、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以及电阻R1,所述三极管Q6、三极管Q7以及三极管Q8的基极均通过所述电阻R1与所述检测电路8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6、三极管Q7以及三极管Q8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15与所述LED2的第一管脚电连接,所述三极管 Q7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16与所述LED2的第二管脚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17与所述LED2的第三管脚电连接,所述LED2的第四管脚与所述稳压电路7的输出端电连接。使用者能够通过LED1和LED2的亮灯情况来知悉报警情况。当处在未报警状态下,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三极管Q3、三极管Q6、三极管Q7和三极管Q8均导通而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5均截止,从而使得LED1不亮而LED2亮灯;当处在报警状态下,检测电路8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三极管Q3、三极管Q6、三极管Q7和三极管Q8均截止而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5 均导通,从而使得LED1亮灯而LED2不亮。

如图7所示,所述控制电路9还包括三极管Q4、电阻R6、电阻 R18以及蜂鸣器91,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6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蜂鸣器91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蜂鸣器9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18与所述稳压电路7的输出端电连接。在报警情况下,蜂鸣器91会发出声音以提醒使用者;具体为检测电路8(即检测电路8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三极管Q3截止而三极管Q4导通,使得蜂鸣器91导通而发出声响。

如图7所示,所述控制电路9还包括拨码开关92,所述三极管 Q1的发射极通过所述拨码开关92的第一开关后接地,所述三极管 Q2的发射极通过所述拨码开关92的第二开关后接地,所述三极管 Q5的发射极通过所述拨码开关92的第三开关后接地,所述三极管 Q6的发射极通过所述拨码开关92的第四开关后接地,所述三极管 Q7的发射极通过所述拨码开关92的第五开关后接地,所述三极管 Q8的发射极通过所述拨码开关92的第六开关后接地,所述电阻R18 通过所述拨码开关92的第七开关与所述稳压电路7的输出端电连接。使用者能够通过拨码开关92来分别控制LED1的RGB灯是否在报警情况下亮灯,并能分别控制LED2的RGB灯是否在未报警情况下亮灯,还能控制蜂鸣器91在报警状态下是否发出声音。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