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式隐蔽充电接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7964发布日期:2018-10-19 22:20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插入式隐蔽充电接口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充电接口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插入式隐蔽充电接口。



背景技术:

现有普通标准充/供电接口,例如,国标2.1DC供电接口,外观特征明显,突兀于用电器外形,与用电器表面材质、颜色及形状通常不一致,容易通过视觉和触觉发现接口位置。

采用现有的充/供电接口,不仅影响用电器外观,而且充/供电接口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较差。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充电接口,其能够提高充电接口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提升用电器外观的整体设计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入式隐蔽充电接口,其能够提高充电接口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提升用电器外观的整体设计效果,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入式隐蔽充电接口,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使用方便,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入式隐蔽充电接口,其特点是,包括用电器和供电座,其中:

所述用电器包括外壳、用电设备、蓄电池、干簧管、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所述第一正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孔洞中,所述第一负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孔洞中,所述用电设备、所述蓄电池和所述干簧管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蓄电池的正极通过所述干簧管分别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正极和所述用电设备的正极,所述蓄电池的负极分别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和所述用电设备的负极;

所述供电座包括座体、磁性体、第二正极和第二负极,所述座体中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正极和所述第二负极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部,所述外壳插设在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二正极插设在所述第一孔洞中从而接触所述第一正极,所述第二负极插设在所述第二孔洞中从而接触所述第一负极,所述磁性体设置在所述凹槽的侧壁上并与所述干簧管配合设置用于将所述干簧管从常闭状态切换至常开状态从而将所述的蓄电池的正极通过所述干簧管电路连通所述的用电设备的正极切换为所述的蓄电池的正极通过所述干簧管电路连通所述第一正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插入式隐蔽充电接口,其特点是,包括用电器和供电座,其中:

所述用电器包括外壳、用电设备、蓄电池、干簧管、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所述第一正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孔洞中,所述第一负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孔洞中,所述用电设备、所述蓄电池和所述干簧管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蓄电池的正极分别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正极和所述用电设备的正极,所述蓄电池的负极通过所述干簧管分别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和所述用电设备的负极;

所述供电座包括座体、磁性体、第二正极和第二负极,所述座体中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正极和所述第二负极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底部,所述外壳插设在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二正极插设在所述第一孔洞中从而接触所述第一正极,所述第二负极插设在所述第二孔洞中从而接触所述第一负极,所述磁性体设置在所述凹槽的侧壁上并与所述干簧管配合设置用于将所述干簧管从常闭状态切换至常开状态从而将所述的蓄电池的负极通过所述干簧管电路连通所述的用电设备的负极切换为所述的蓄电池的负极通过所述干簧管电路连通所述第一负极。

较佳地,所述外壳由若干个部分拼接而成,所述第一孔洞和所述第二孔洞设置在所述外壳的拼接位置。

较佳地,所述外壳具有凹部,所述第一孔洞和所述第二孔洞设置在所述凹部中。

较佳地,所述第一孔洞和所述第二孔洞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处于所述用电器的侧面、背面或底面的位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正极和所述第一负极均为套管式电极,所述第二正极和所述第二负极均为电极针。

较佳地,所述磁性体是磁铁。

较佳地,所述的凹槽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观察窗口,所述观察窗口朝向所述第二正极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负极的自由端用于通过所述观察窗口观察所述的第二正极的自由端和所述的第二负极的自由端。

更佳地,所述观察窗口位于所述的第二正极的自由端和所述的第二负极的自由端的正上方。

更佳地,所述供电座还包括透明窗体,所述透明窗体设置在所述观察窗口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插入式隐蔽充电接口包括用电器和供电座,用电器的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第一正极设置在第一孔洞中,第一负极设置在第二孔洞中,用电设备、蓄电池和干簧管位于外壳内,蓄电池的正极通过干簧管分别电路连接第一正极和用电设备的正极,蓄电池的负极分别电路连接第一负极和用电设备的负极,也可以蓄电池的负极通过干簧管分别电路连接第一负极和用电设备的负极;供电座的座体中设置有凹槽,第二正极和第二负极设置在凹槽的底部,外壳插设在凹槽中,第二正极插设在第一孔洞中从而接触第一正极,第二负极插设在第二孔洞中从而接触第一负极,磁性体设置在凹槽的侧壁上并与干簧管配合设置用于切换干簧管的状态,因此,其能够提高充电接口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提升用电器外观的整体设计效果,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实用新型的插入式隐蔽充电接口包括用电器和供电座,用电器的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第一正极设置在第一孔洞中,第一负极设置在第二孔洞中,用电设备、蓄电池和干簧管位于外壳内,蓄电池的正极通过干簧管分别电路连接第一正极和用电设备的正极,蓄电池的负极分别电路连接第一负极和用电设备的负极,也可以蓄电池的负极通过干簧管分别电路连接第一负极和用电设备的负极;供电座的座体中设置有凹槽,第二正极和第二负极设置在凹槽的底部,外壳插设在凹槽中,第二正极插设在第一孔洞中从而接触第一正极,第二负极插设在第二孔洞中从而接触第一负极,磁性体设置在凹槽的侧壁上并与干簧管配合设置用于切换干簧管的状态,因此,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使用方便,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插入式隐蔽充电接口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用电器和供电座分离的俯视透视局部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用电器的主视局部透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用电器的右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A位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1中B-B位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用电器没有充电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电流流向。

图7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用电器充电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电流流向。

(符号说明)

1用电器;11外壳;12用电设备;13蓄电池;14干簧管;15第一正极;16第一负极;17第一孔洞;18第二孔洞;2供电座;21座体;22磁性体;23第二正极;24第二负极;25凹槽;26观察窗口;27透明窗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插入式隐蔽充电接口包括用电器1和供电座2,其中:

所述用电器1包括外壳11、用电设备12、蓄电池13、干簧管14、第一正极15和第一负极16,所述外壳11上设置有第一孔洞17和第二孔洞18,所述第一正极15设置在所述第一孔洞17中,所述第一负极16设置在所述第二孔洞18中,所述用电设备12、所述蓄电池13和所述干簧管14位于所述外壳11内,所述蓄电池13的正极通过所述干簧管14分别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正极15和所述用电设备12的正极,所述蓄电池13的负极分别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16和所述用电设备12的负极;

所述供电座2包括座体21、磁性体22、第二正极23和第二负极24,所述座体21中设置有凹槽25,所述第二正极23和所述第二负极24设置在所述凹槽25的底部,所述外壳11插设在所述凹槽25中,所述第二正极23插设在所述第一孔洞17中从而接触所述第一正极15,所述第二负极24插设在所述第二孔洞18中从而接触所述第一负极16,所述磁性体22设置在所述凹槽25的侧壁上并与所述干簧管14配合设置用于将所述干簧管14从常闭状态切换至常开状态从而将所述的蓄电池13的正极通过所述干簧管14电路连通所述的用电设备12的正极切换为所述的蓄电池13的正极通过所述干簧管14电路连通所述第一正极15。

换句话说,如图1所示,在所述外壳11没有插入所述凹槽25的情况下,所述干簧管14处于常闭状态,所述的蓄电池13的正极通过所述干簧管14电路连通所述的用电设备12的正极,此时,所述的蓄电池13的正极与所述第一正极15断开,在所述外壳11插入所述凹槽25的情况下,所述磁性体22通过磁力作用于所述干簧管14,将所述干簧管14从常闭状态切换至常开状态,所述的蓄电池13的正极与所述的用电设备12的正极断开,所述的蓄电池13的正极通过所述干簧管14电路连通所述第一正极15。

所述用电设备12可以是任何合适的用电设备,例如电动刮胡刀具、智能手机等等。

显然,所述干簧管14也可以安装在所述蓄电池13的负极和所述第一负极16以及所述用电设备12的负极之间,即所述蓄电池13的正极分别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正极15和所述用电设备12的正极,所述蓄电池13的负极通过所述干簧管14分别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16和所述用电设备12的负极;所述磁性体22设置在所述凹槽25的侧壁上并与所述干簧管14配合设置用于将所述干簧管14从常闭状态切换至常开状态从而将所述的蓄电池13的负极通过所述干簧管14电路连通所述的用电设备12的负极切换为所述的蓄电池13的负极通过所述干簧管14电路连通所述第一负极16。

为了不影响所述外壳11的外观,所述第一孔洞17和所述第二孔洞18设置在用电器1的外壳11的隐蔽位置,例如外壳11的接缝处、凹部处或次要表面等隐蔽位置,较佳地,所述外壳11由若干个部分拼接而成,所述第一孔洞17和所述第二孔洞18设置在所述外壳11的拼接位置。或者,所述外壳11具有凹部,所述第一孔洞17和所述第二孔洞18设置在所述凹部中。或者,所述第一孔洞17和所述第二孔洞18设置在所述外壳11的处于所述用电器1的侧面、背面或底面的位置。请参见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洞17和所述第二孔洞18设置在所述外壳11的处于所述用电器1的侧面的位置。

所述第一正极15、所述第一负极16、所述第二正极23和所述第二负极24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请参见图1~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正极15和所述第一负极16均为套管式电极,所述第二正极23和所述第二负极24均为电极针。

所述磁性体22可以是任何合适的磁性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磁性体22是磁铁。

为了观察电极接触状态,确保插入的可靠性与极性正确,请参见图1、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凹槽25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观察窗口26,所述观察窗口26朝向所述第二正极23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负极24的自由端用于通过所述观察窗口26观察所述的第二正极23的自由端和所述的第二负极24的自由端。

所述观察窗口26设置在所述的凹槽25的侧壁上可以设置在所述的凹槽25的侧壁的任何合适的位置,请参见图1、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观察窗口26位于所述的第二正极23的自由端和所述的第二负极24的自由端的正上方。

所述观察窗口26可以是通孔,也可以设置透明窗体27,例如透明玻璃,请参见图1、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供电座2还包括透明窗体27,所述透明窗体27设置在所述观察窗口26中。

采用本实用新型,请参见图6所示,用电器1正常使用时,外壳11没有插入凹槽25,干簧管14处于常闭状态,蓄电池13的正极通过干簧管14电路连通用电设备12的正极,此时,蓄电池13的正极与第一正极15断开,蓄电池13直连用电设备12,将蓄电池13的电供给用电设备12使用;请参见图7所示,用电器1(蓄电池13)需要充电时,将外壳11插入凹槽25,第二正极23插入第一孔洞17中从而接触第一正极15,第二负极24插入第二孔洞18中从而接触第一负极16,干簧管14受到磁性体22的磁力作用从常闭状态切换至常开状态,蓄电池13的正极与用电设备12的正极断开,蓄电池13的正极通过干簧管14电路连通第一正极15,供电座2给蓄电池13充电。

因此,本实用新型以用电器上的缝、孔作为充电输入,以凹槽为充(供)电座,以凹槽内磁性体控制用电器开启/关闭,以观察窗口观察电极插入状态,可以提高充(供)电接口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提升产品外观的整体设计效果。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插入式隐蔽充电接口能够提高充电接口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提升用电器外观的整体设计效果,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使用方便,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