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端子及对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2792发布日期:2018-11-02 21:34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接线端子及对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接线端子及对接设备。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是一种能够方便导线连接的电气配件产品,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接线端子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多。比如,在冰箱、空调等电器产业中,应用接线端子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线的装配效率。接线端子包括可以对接在一起的两个分模块,连线时,将需要连接在一起的两部分导线分别压紧于两个分模块中,然而将两个分模块对接在一起,即实现了两部分导线的导通。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强电线上使用接线端子,不仅需要考虑接线端子的额定载流量和耐压,接线端子的对接可靠性也应该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现有技术中,接线端子通常是悬空放置或者使用线扎与其他导线扎住,这种固定方式如果机组在震动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接线端子松脱。此外,接线端子永久后可能会出现老化现象,插拔力会减小,可靠性降低,同样易导致接线端子松脱。若接线端子的对接失效,分开的导线容易出现打火的问题,对电器的可靠运行和安全都存在较大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及对接设备,能够使接线端子在对接电力线时稳定性更好,防止电力线松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第一对接装置和第二对接装置,所述第一对接装置与所述第二对接装置连接且电接触,所述第一对接装置和所述第二对接装置分别用于对接不同的电力线;其中,

所述第一对接装置包括第一保护壳体、第一对接电极和第一抵持件,所述第一保护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对接电极,所述第一对接电极设置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置第一电力线,所述第一抵持件贯穿所述第一保护壳体及所述第一对接电极后在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第一电力线相抵持;

所述第二对接装置包括第二保护壳体、第二对接电极和第二抵持件,所述第二保护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二对接电极,所述第二对接电极设置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用于容置第二电力线,所述第二抵持件贯穿所述第二保护壳体及所述第二对接电极后在所述第二容置腔与所述第二电力线相抵持,所述第二对接电极与所述第一对接电极电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抵持件在贯穿所述第一对接电极后与所述第一对接电极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抵持件在贯穿所述第二对接电极后与所述第二对接电极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第一锁紧锯齿,所述第一锁紧锯齿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周壁上,且所述第一锁紧锯齿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开口一侧;

所述第二对接装置还包括第二锁紧锯齿,所述第二锁紧锯齿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周壁上,且所述第二锁紧锯齿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开口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装置与所述第二对接装置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装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对接装置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扣件,所述第二对接装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对接装置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扣件,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对接装置与所述第二对接装置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扣件包括第一抵持部和环形的第一周边部,所述第一周边部与所述第一抵持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抵持部朝向所述第一周边部的轴线方向;

所述第二卡扣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对接电极的周面;

当所述第一周边部套设于所述第二对接电极时所述第一抵持部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相抵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电极在靠近所述第二对接电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对接电极在靠近所述第一对接电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弹性件;

当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相配合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在所述第一凹槽内被压缩。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压缩弹簧和第二钢珠,所述第二钢珠与所述第二压缩弹簧固定连接;

当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相配合时,所述第二钢珠容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且所述第二压缩弹簧被压缩。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电极和所述第二对接电极均由铜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保护壳体和所述第二保护壳体均由聚氨酯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对接设备,所述对接设备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接线端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及对接设备,当第一对接装置对接第一电力线后,使用第一抵持件与第一电力线相抵持,且当第一对接装置对接第二电力线后,使用第二抵持件与第二电力线相抵持,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使接线端子在对接电力线时稳定性更高,防止电力线松脱。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的一种示意性结构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的第一对接装置的一种示意性结构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的第二对接装置的一种示意性结构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的第一对接装置的一种侧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的第二对接装置的一种侧视图。

图中:10-接线端子;100-第一对接装置;110-第一保护壳体;120-第一对接电极;121-第一容置腔;122-第一凹槽;123-第一弹性件;1231-第一压缩弹簧;1232-第一钢珠;130-第一抵持件;140-第一锁紧锯齿;150-第一卡扣件;151-第一抵持部;152-第一周边部;200-第二对接装置;210-第二保护壳体;220-第二对接电极;221-第二容置腔;222-第二弹性件;2221-第二压缩弹簧;2222-第二钢珠;223-第二凹槽;230-第二抵持件;240-第二锁紧锯齿;250-第二卡扣件;20-第一电力线;30-第二电力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10的一种示意性结构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接线端子10包括第一对接装置100和第二对接装置200,该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连接且电接触,该第一对接装置100和第二对接装置200分别用于对接不同的电力线,如附图1中所示的第一电力线20及第二电力线30,第一对接装置100对接第一电力线20且第二对接装置200对接第二电力线30后,通过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之间的电连接,以实现第一电力线20与第二电力线30之间的导通。

具体地,请参阅图2,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10的第一对接装置100的一种示意性结构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第一对接装置100包括第一保护壳体110、第一对接电极120和第一抵持件130,该第一保护壳体110套设于第一对接电极120,以防止第一对接装置100在对接第一电力线20后发生漏电;第一对接电极120设置有第一容置腔121,该第一容置腔121用于容置第一电力线20;当第一容置腔121容置有第一电力线20时,第一抵持件130贯穿第一保护壳体110及第一对接电极120后即在第一容置腔121内与第一电力线20相抵持,以防止第一电力线20松脱。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该第一抵持件130在贯穿第一对接电极120后与第一对接电极120螺纹连接,例如,第一抵持件130可以采用锁紧螺钉。

相应地,请参阅图3,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10的第二对接装置200的一种示意性结构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第二对接装置200包括第二保护壳体210、第二对接电极220和第二抵持件230,该第二保护壳体210套设于第二对接电极220,以防止第二对接装置200在对接第二电力线30后发生漏电;第二对接电极220设置有第二容置腔221,该第二容置腔221用于容置第二电力线30;当第二容置腔221容置有第二电力线30时,第二抵持件230贯穿第二保护壳体210及第二对接电极220后即在第二容置腔221内与第二电力线30相抵持,以防止第二电力线30松脱。并且,该第一对接电极120与第二对接电极220电连接,以使第一容置腔121内容置有第一电力线20且第二容置腔221内容置有第二电力线30时实现第一电力线20与第二电力线30之间的导通。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该第二抵持件230在贯穿第二对接电极220后与第二对接电极220螺纹连接,例如,该第二抵持件230同样可以采用锁紧螺钉。

并且,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该第一对接电极120和第二对接电极220均由铜材料制成,且第一保护壳体110和第二保护壳体210均由聚氨酯材料制成。

基于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10,当第一对接装置100对接第一电力线20后,使用第一抵持件130与第一电力线20相抵持,且当第一对接装置100对接第二电力线30后,使用第二抵持件230与第二电力线30相抵持,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使接线端子10在对接电力线时稳定性更高,防止电力线松脱。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3,该第一对接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锁紧锯齿140,刚才第一锁紧锯齿140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21的周壁上,且该第一锁紧锯齿140朝向远离第一容置腔121的开口一侧。此时当第一电力线20容置于第一容置腔121的过程中,第一电力线20的移动方向即为顺着第一锁紧锯齿140的朝向;而当第一电力线20由第一容置腔121拔出的过程中,第一电力线20与第一锁紧锯齿140相抵持,以使第一电力线20不慎滑出第一容置腔121的过程中,第一锁紧锯齿140与第一电力线20之间产生朝向与第一电力线20移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进一步提升第一对接装置100在对接第一电力线20时的稳定性。

同时,该第二对接装置200还包括第二锁紧锯齿240,刚才第二锁紧锯齿240设置于第二容置腔221的周壁上,且该第二锁紧锯齿240朝向远离第二容置腔221的开口一侧。此时当第二电力线30容置于第二容置腔221的过程中,第二电力线30移动的方向即为顺着第二锁紧锯齿240的朝向;而当第二电力线30由第二容置腔221拔出的过程中,第二电力线30与第二锁紧锯齿240相抵持,以使第二电力线30不慎滑出第二容置腔221的过程中,第二锁紧锯齿240与第二电力线30之间产生朝向与第二电力线30移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进一步提升第二对接装置200在对接第二电力线30时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该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实现。同时,可以理解,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之间的连接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例如焊接、铆接等,只要能够满足第一对接电极120与第二对接电极220电接触即可。例如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之间还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连接方式。

其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该第一对接装置100在靠近第二对接装置20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扣件150,第二对接装置200在靠近第一对接装置10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扣件250,该第一卡扣件150与第二卡扣件250相配合以使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第一对接装置100和第二对接装置200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例如销连接、螺纹配合等,只要在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可拆卸连接的过程中,确保第一对接电极120与第二对接电极220之间电接触即可。

具体地,请参阅图4,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10的第一对接装置100的一种侧视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第一卡扣件150包括第一抵持部151和环形的第一周边部152,该第一周边部152与第一抵持部151固定连接且该第一抵持部151朝向第一周边部152的轴线方向。同时,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该第一抵持部151与第一周边部152固定连接后,第一抵持部151与第一周边部152之间形成夹角小于或等于90°。

相应地,请参阅图5,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10的第二对接装置200的一种侧视图,该第二卡扣件250设置在第二对接电极220的周面。

具体地,该第一周边部152与多个第一抵持部151固定连接(图4示出了4个),且相邻的第一抵持部151中间设置卡槽。此时第一周边部152套设于第二对接电极220的过程中,第二卡扣件250即通过该卡槽,使第一周边部152套设在第二对接电极220中;相应地,当第一周边部152套设在第二对接电极220后,使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之间相对转动,以使第一抵持部151与第二卡扣件250之间相互抵持;相应地,当需要分离开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时,通过相反的过程,先使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之间相对转动,以使第二卡扣件250运动至卡槽的位置,再使第二卡扣件250由卡槽脱出,分离开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进而实现第一卡扣件150与第二卡扣件250之间的配合以使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之间实现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第一对接电极120在靠近第二对接电极22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122,该第二对接电极220在靠近第一对接电极12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弹性件222。当第一卡扣件150与第二卡扣件250相配合以使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实现可拆卸连接后,第一弹性件123在第一凹槽122内被压缩,相应地,此时第一弹性件123即在第一对接电极120与第二对接电极220之间产生相应的弹力,使第一卡扣件150与第二卡扣件250配合的更加紧密。

具体地,该第二弹性件222包括第二压缩弹簧2221和第二钢珠2222,该第二钢珠2222与第二压缩弹性固定连接。当第一卡扣件150与第二卡扣件250相配合时,第一钢珠1232容置在第一凹槽122内且第二压缩弹簧2221被压缩,此时第二压缩弹簧2221即产生弹力使第一卡扣件150与第二卡扣件250配合的更紧密。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对接电极120靠近第二对接电极220的一端可设置多个第一凹槽122,相应地,在第二对接电极220靠近第一对接电极120的一端可设置多个第二弹性件222与多个第一凹槽122相配合。

同时,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二对接电极220靠近第一对接电极120的一端可设置第二凹槽223。相应地,在第一对接电极120靠近第二对接电极220的一端可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23。具体地,该第一弹性件123包括第一压缩弹簧1231和第一钢珠1232,该第一钢珠1232与第一压缩弹簧1231固定连接。而当第一卡扣件150与第二卡扣件250相配合时,第一钢珠1232即容置在第二凹槽223内且第二压缩弹簧2221被压缩。

基于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10,通过设置第一凹槽122与第二弹性件222之间的配合,使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通过第一卡扣件150和第二卡扣件250之间的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时,第二弹性件222被压缩且产生相应的弹力以使第一卡扣件150第二卡扣件250配合的更紧密,进而使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之间的连接更牢固,防止接线端子10松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对接设备(图未示),该对接设备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接线端子1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10及对接设备,当第一对接装置100对接第一电力线20后,使用第一抵持件130与第一电力线20相抵持,且当第一对接装置100对接第二电力线30后,使用第二抵持件230与第二电力线30相抵持,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使接线端子10在对接电力线时稳定性更高,防止电力线松脱;还,通过设置第一凹槽122与第二弹性件222之间的配合,使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通过第一卡扣件150和第二卡扣件250之间的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时,第二弹性件222被压缩且产生相应的弹力以使第一卡扣件150与第二卡扣件250配合的更紧密,进而使第一对接装置100与第二对接装置200之间的连接更牢固,防止接线端子10松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