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模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58451发布日期:2019-01-29 17:34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共模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模电感器。



背景技术:

共模电感器也叫共模扼流圈,常用于电脑开关电源中过滤共模的电磁干扰信号,在板卡设计中,共模电感器也是起EMI滤波的作用,用于抑制高速信号线产生的电磁波向外辐射发射。

现有的新型共模电感器器的绕制引线通常采用扁平引线,绕线时利用机械直接在闭合U 型磁芯两臂上自动绕线,所以需要对起绕线端进行拉伸且需要一定长度才能进行折弯挂脚处理,这样在拉伸扁平线时由于需要的拉伸长度长,增加作业难度且容易在拉伸过程中对磁芯表面涂层造成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共模电感器,用于降低作业难度以及降低在拉伸过程中对磁芯表面涂层造成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共模电感器,包括固定底板、设置在所述固定底板上的闭合U型的磁芯以及绕制在所述磁芯上的扁平铜线,所述扁平铜线的端部设置有卡槽,所述固定底板上插设有针脚,所述扁平铜线通过卡槽卡接在针脚上。

优选的,所述扁平铜线包括分别绕制在所述磁芯两臂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起线端均设置有从侧面朝内卡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收线端均设置有从正面朝内的卡槽。

优选的,所述固定底板上设置有正交连接的磁芯支撑架,所述磁芯支撑架上设置有走线槽,所述走线槽均包括设置在所述磁芯支撑架上且垂直于所述固定底板的凹槽A和设置在所述固定底板上且垂直于所述磁芯支撑架的凹槽B。

优选的,所述走线槽上还设置有倒角。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起线端分别卡接在所述固定底板前端的第一针脚和第二针脚上,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收线端分别沿所述走线槽卡接于所述固定底板后端的第三针脚和第四针脚上。

优选的,所述磁芯支撑架上还设置有散热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利用扁平线圈端部的卡槽卡接在固定底板的针脚上,改进现有的折弯挂脚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对扁平线起线端的拉伸长度要求,避免在拉伸过程中对磁芯表面涂层的磨损,以及降低作业难度,达到自动化生产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总体结构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总体结构图;

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绕组总体结构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绕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1-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共模电感器,包括固定底板1、设置在所述固定底板 1上的闭合U型的磁芯2以及绕制在所述磁芯2上的扁平铜线3,所述扁平铜线3的起线端 33和收线端34均设置有卡槽,所述固定底板1上插设有4根针脚,所述扁平铜线3通过卡槽卡接在针脚上。

请参照图3-4,所述扁平铜线3包括分别绕制在所述磁芯2两臂的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所述扁平铜线3的起线端33均设置有从侧面朝内的卡槽,所述扁平铜线3的收线端 34均设置有从正面朝内的卡槽,并且所述收线端34经过折弯成型为L型。

请参照图1-2,所述固定底板1上固定有正交连接的磁芯支撑架12,所述磁芯支撑架12 左右两端设置有两条走线槽13,每条所述走线槽13均包括设置在所述磁芯支撑架12上且垂直于所述固定底板1的凹槽A和设置在所述固定底板1上且垂直于所述磁芯支撑架12的凹槽 B。所述走线槽13的宽度与套设在其上的扁平铜线3的线宽相匹配,且所述走线槽13在转角处均设置有倒角。所述磁芯支撑架12上还设置有散热窗14,可以有效地提高所述扁平铜线的散热效率,所述散热窗14设置在两条走线槽之间。

所述固定底板1上插接有4根贯穿固定底板上下表面的针脚,所述针脚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底板1前端的第一针脚41和第二针脚42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底板1后端的第三针脚43 和第四针脚44,所述第三针脚43和第四针脚44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底板1左右两端的走线槽上。

所述第一线圈31和所述第二线圈32的起线端分别通过卡槽卡接于所述第一针脚41和所述第二针脚42,所述第一线圈31和所述第二线圈32的收线端分别套设在所述磁芯支撑架12 左右两端的走线槽上,并通过卡槽分别卡接于所述第三针脚43和所述第四针脚44。最后对上述的针脚连接处进行焊接固定。

相对于现有的对起线端进行拉伸折弯的挂脚技术,本实施例通过在扁平铜线上设置卡槽的方式,有效地降低挂脚时对扁平线起线端的拉伸长度要求,避免在拉伸过程中对磁芯表面涂层的磨损,以及降低作业难度,达到自动化生产要求。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其技术方案和/或实施方式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修改和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