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1657发布日期:2019-03-13 23:32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提升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是进一步提升其在市场上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

现有技术中,顶盖与电芯的连接一般采用连接片进行连接,即设置在顶盖上的正极柱和设置在电芯的正极耳分别与铝连接片进行焊接,而设置在顶盖上的负极柱和设置在电芯的负极耳分别与铜连接片进行焊接。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发现,由于目前的电芯极耳端部边角一般为直角结构,当其与连接片焊接后,极耳边角很容易触碰铝连接片的熔断结构(Fuse),从而造成Fuse无法及时熔断,进而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并造成电芯的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连接可靠且安全性高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包括顶盖和电芯,所述顶盖设置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电芯设置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通过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极柱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极耳通过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二极柱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的端部边角分别设置为倒角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倒角结构为倒圆弧角和/或倒直线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电芯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极耳平均分成两组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连接片的两侧,多个第二极耳平均分成两组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二连接片的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均呈“山”字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片包括第一极耳连接部及由第一极耳连接部的一端凸伸形成的第一极柱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二极耳连接部及由第二极耳连接部的一端凸伸形成的第二极柱连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极耳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极柱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熔断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熔断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极柱连接部的保险孔或保险腔,以及包覆在所述保险孔或保险腔外的绝缘强化层;所述保险孔为盲孔或通孔,所述保险腔为球体腔、圆柱体腔或方体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极耳连接部设置有透气通孔,所述第二极耳连接部设置有注液通孔。其中,在第一极耳连接部设置透气通孔,主要是为了对应顶盖上翻转片的透气孔,以便于电池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透气泄压,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能;而在第二极耳连接部设置注液通孔主要是为了对应顶盖上的注液孔,以便于对电池进行注液。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压接片和第二压接片,所述第一压接片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压接片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极耳。通过在极耳与连接片的连接位置焊接压接片,这样能够有效增加该连接结构的连接强度和可靠性,从而避免极耳在弯折时容易出现断裂问题,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压接片和所述第二压接片的边角均设置为倒圆弧角。将压接片的边角设置为倒圆弧角结构,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压接片的棱角或披锋刮损弯折的极耳,避免造成极耳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包括顶盖和电芯,所述顶盖设置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电芯设置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通过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极柱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极耳通过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二极柱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的端部边角分别设置为倒角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极耳的端部边角分别设置为倒角结构,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极耳边角触碰连接片的熔断结构而导致熔断结构失效的问题,从而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确保电池的安全性能,减少电芯的报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盖;2-电芯;21-第一极耳;22-第二极耳;3-第一连接片;31-第一极耳连接部;32-第一极柱连接部;33-熔断结构;4-第二连接片;41-第二极耳连接部;42-第二极柱连接部;5-透气通孔;6-注液通孔;7-第一压接片;8-第二压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一种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包括顶盖1和电芯2,顶盖1设置有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电芯2设置有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第一极耳21通过第一连接片3与第一极柱电性连接,第二极耳22通过第二连接片4与第二极柱电性连接,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的端部边角分别设置为倒角结构,倒角结构为倒圆弧角和/或倒直线角。

其中,第一连接片3包括第一极耳连接部31及由第一极耳连接部31的一端凸伸形成的第一极柱连接部32;第二连接片4包括第二极耳连接部41及由第二极耳连接部41的一端凸伸形成的第二极柱连接部42。当电芯2的数量为单个时,第一极耳21电性连接于第一极耳连接部31,第二极耳22电性连接于第二极耳连接部41;当电芯2的数量为多个(两个以上)时,多个第一极耳21平均分成两组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极耳连接部31的两侧,多个第二极耳22平均分成两组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二极耳连接部41的两侧。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片3和第二连接片4均呈“山”字形结构。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极耳连接部31与第一极柱连接部32之间设置有熔断结构33;熔断结构33包括设置于第一极柱连接部32的保险孔或保险腔,以及包覆在保险孔或保险腔外的绝缘强化层;保险孔为盲孔或通孔,保险腔为球体腔、圆柱体腔或方体腔。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极耳连接部31设置有透气通孔5,第二极耳连接部41设置有注液通孔6。其中,在第一极耳连接部31设置透气通孔5,用于对应顶盖1上翻转片的透气孔,以便于电池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透气泄压,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能;而在第二极耳连接部41设置注液通孔6用于对应顶盖1上的注液孔,以便于对电池进行注液。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压接片7和第二压接片8,第一压接片7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极耳21,第二压接片8通过焊接的方式设置于第二极耳22;其中,焊接的方式可以为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通过在极耳与连接片的连接位置焊接压接片,这样能够有效增加该连接结构的连接强度和可靠性,从而避免极耳在弯折时容易出现断裂问题,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顶盖与电芯的连接结构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压接片7和第二压接片8的边角均设置为倒圆弧角。将压接片的边角设置为倒圆弧角结构,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压接片的棱角或披锋刮损弯折的极耳,避免造成极耳损坏。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极耳的端部边角分别设置为倒角结构,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极耳边角触碰连接片的熔断结构而导致熔断结构失效的问题,从而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确保电池的安全性能,减少电芯的报废率。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