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9318发布日期:2019-06-21 23:09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单体太阳电池不能直接做电源使用,作电源必须将若干单体电池串、并联连接和严密封装成组件。光伏组件(也叫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负载工作。

随着光伏组件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功率、轻质化、便携式、柔性等成为组件发展的方向。目前市场主流的光伏组件有晶体硅组件和薄膜组件两种类型:传统的晶体硅光伏组件要么采用单玻+铝合金边框封装,要么采用双玻结构,最大的缺点是面积大、重,不便携带,不利于移动能源的推广;部分薄膜光伏组件,具有柔性、轻质化等特点,但由于制造成本高,导致销售价格高,不利于市场化推广;因此急需一种便于携带且成本较低的光伏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方便收纳、便于携带,且相对于薄膜光伏组件价格低廉。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包括前档、衬底以及封装于所述前档、所述衬底之间,横向顺次间隔排布且电性串联的至少两个电池单元。

可选的,所述电池单元包括电池片、设置在所述电池片与所述前档之间的第一封装胶膜、设置在所述电池片与所述衬底之间的第二封装胶膜。

可选的,所述电池片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通过涂锡铜带串联。

可选的,所述涂锡铜带的一端与第一电池片的第一表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池片的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片与所述第二电池片顺次相邻排布,所述第一电池片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封装胶膜连接,所述第二电池片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封装胶膜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池片为具有预设规格的整片电池,或者为所述整片电池的一半、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可选的,所述衬底在位于两个相邻所述电池单元之间的部分设置有折痕,使得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元能够沿所述折痕折叠,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元通过铜编带串联。

可选的,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元之间的距离为10mm,所述电池单元的边缘与所述折痕之间的距离为5mm。

可选的,所述衬底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元之间的部分呈U型结构。

可选的,所述电池单元上设置有电池片主栅线,所述电池单元沿垂直于电池片主栅线延伸方向顺次间隔排布,且多个所述电池单元的尺寸相同。

可选的,所述衬底对应多个所述电池单元的端部所述电池单元的部分设有硬质结构。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通过将多个电池单元进行折叠,将展开后面积较大的光伏组件缩小到单个电池单元的大小,从而缩小了光伏组件的面积,解决了光伏组件不可折叠不便收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的展开平面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片串联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折叠状态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另一折叠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的展开平面结构;图2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单元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参照图1、图3所示,包括前档1、衬底2以及封装于所述前档1、所述衬底2之间顺次间隔排布且电性串联的至少两个电池单元3,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3能够沿两个电池单元3之间的间隔折叠。

通过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光伏组件通过将多个电池单元3 进行折叠,将展开后面积较大的光伏组件缩小到单个电池单元3的大小,从而缩小了光伏组件的面积,解决了光伏组件不可折叠不便收纳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电池单元3沿垂直于电池片主栅线36延伸方向顺次间隔排布,且多个所述电池单元3的尺寸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电池单元3包括电池片 31、设置在所述电池片31与所述前档1之间的第一封装胶膜32、设置在所述电池片31与所述衬底2之间的第二封装胶膜33。可选的,第一封装胶膜32、第二封装胶膜33采用PO类耐侯性能好、柔软的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片31包括至少两个电性串联的所述电池片31,且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31通过屈服强度低、导电性能好的导电材料涂锡铜带34串联焊接。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池片串联结构示意图。

可选的,参照图4所示,所述涂锡铜带34的一端与第一电池片311的第一表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池片312的第二表面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池片311与所述第二电池片312顺次相邻排布,第一电池片311的第一表面与第一封装胶膜32连接,第二电池片312的第二表面与第二封装胶膜33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涂锡铜带34将同一电池单元3中的多个电池片31 串联,从而增加光伏组件的功率。

可选的,所述电池片31为具有预设规格的整片电池,或者为所述整片电池的一半、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片或五分之一。由于具有预设规格的156*156 整片电池易损坏不易携带,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传统156*156整片电池沿垂直于电池片主栅线36的方向平均切割,一分为二得到半片电池,或者平均切割为三片得到三分之一片电池,平均切割为四片得到四分之一片电池或者平均切割为五片得到五分之一片电池等,将半片电池、三分之一片电池、四分之一片电池或五分之一片电池进行封装,便于携带和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元3之间的所述衬底2上设置有折痕,使得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元3能够沿所述折痕折叠,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元3通过铜编带35串联,以保证收纳时柔软可折。可选的,衬底2材料选用TPT类高分子复合材料,封装前按照如图1所示的结构,在需折叠位置预先进行折痕处理,在需要折痕位置反复使用140℃层压工艺处理。在阵列敷设时,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元3之间的距离为10mm,两个电池单元3之间的位置与衬底2预先弯折处理的中心重合,即电池单元3的边缘与所述折痕之间的距离为5mm,并采用工装进行层压,防止产生电池片碎片。参照图所示,折痕处理后衬底2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元3之间的部分可以呈U型结构,从而使得该光伏组件在收纳时更容易折叠。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衬底2与位于边缘的至少一个所述电池单元3 对应的部分包括硬质结构。可选的,该部分衬底2可以采用环氧板或其他硬质、轻便的材料制成,保护组件在折叠收纳后不被弯曲。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折叠状态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另一折叠状态图。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为与市面传统铅蓄电池充电电压匹配,与传统晶体硅光伏组件电压保持一致,将60片半片电池按照6*10的方式进行排列封装,折叠时相邻两个折痕之间的设计宽度为167.75mm,敷设时要求第一封装胶膜、第二封装胶膜的尺寸宽度为157.75mm,均匀敷设在每个电池单元3中间位置,即封装胶膜/电池单元与折痕相距5mm,这部分不需填充封装角膜,方便折叠。组件单层厚度不到2mm,展开后组件尺寸为1677.5*520*2mm,如图5、图6 所示,折叠收纳后的尺寸约为170*520*20mm,收纳后面积仅为展开后的1/10,尺寸大大减小,便于携带和收纳。可选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折痕的数量以及单个电池单元3的面积,折痕越多,收纳、展开面积比越小,更易解决晶体硅组件便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通过将在衬底2上预留的折叠位置与每各电池单元之间的空白位置完美重合,从而保证晶硅电池在折叠过程中不至于碎片、裂片,实现了光伏组件的便于收纳与携带同时,保证光伏组件的安装可靠;同时,前档采用耐候阻水膜层材料,在电池下层选择轻质的支撑材料作为衬底2,保证光伏组件性能的同时,解决了传统晶体硅组件采用钢化玻璃作为前挡导致的重量过大问题,有效减少封装材料的重量,使整个光伏组件很轻;同时,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式便携光伏组件在移动能源市场,凡可用到光伏的地方,如车载、露营、旅游等方面均可使用,适用范围广,利于推广使用。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