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位翘板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88261发布日期:2019-04-13 00:18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位翘板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位翘板开关。



背景技术:

翘板开关是电路中用以通断电流的装置,用户通过按动翘板开关的按钮,按钮通过过渡件向跷板施加翻转力使跷板转动,以实现触点与触点间的接触或分离达到通断电流的目的。多位翘板开关则是将多个翘板开关组合于一体,多位翘板开关上的不同按钮可实现不同电器的控制。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多位翘板开关内的用于支撑翘板的支撑片通常需要设置两个支撑部a以支撑相邻两翘板,两支撑部a之间通常需要通过多个弯折结构b进行连接。由于弯折结构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较大,支撑片上的两支撑部的竖向高度难以保持一致,且难以保证两支撑部位于同一平面上,而两支撑部的竖向高度不一致会使得过渡件对不同翘板的压力不一致,从而会直接导致不同按钮的按压手感不一致,影响用户使用开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位翘板开关,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多位翘板开关内的支撑片需要设置多个弯折结构连接两支撑部,支撑片上的两支撑部的竖向高度难以保证一致,且难以保证两支撑部位于同一平面,从而影响按钮按压手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位翘板开关,包括座体、至少两开关单元、设于所述座体上的接线端子、以及与所述接线端子电连接的至少一支撑件;每个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翘板、与所述翘板抵接的过渡组件、以及与所述过渡组件连接的按钮;设于所述座体上的接线端子;

每个所述支撑件包括呈直条形的连接部、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两支撑部,两所述支撑部的竖向高度相等且共面设置;

相邻两个所述开关单元的所述翘板分别支撑于同一所述支撑件的所述支撑部,所述按钮可带动所述翘板绕所述支撑部翻转并与出线端子接触或分离。

优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由所述连接部同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两延伸壁,每个所述支撑部由一所述延伸壁向所述连接部方向弯折并压合于所述连接部形成。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的顶部设有圆弧面,所述支撑部通过所述圆弧面与所述翘板接触。

优选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接线端子上并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固定部,所述连接部支撑于所述固定部上。

优选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连接部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同时垂直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连接部。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内凹形成一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中部。

优选的,所述支撑件的所述固定部、所述弯折部、所述连接部以及两所述支撑部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过渡组件包括:

与所述按钮连接且具有收容腔的过渡件;

内置于所述收容腔的弹簧;以及

设于所述弹簧一端并与所述翘板抵接的弹子。

优选的,所述座体包括:

固定架;以及

盖设于所述固定架上的压板;

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出线端子固定于所述固定架;

所述翘板、所述接线端子以及所述出线端子封装于所述固定架和所述压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翘板上设有第一触点,所述出线端子设有第二触点,所述翘板通过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接触或分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位翘板开关通过将支撑件的连接部设置成直条形,两支撑部通过直条形的连接部直接连接,避免连接部的弯折加工带来较大误差,从而便于将两个支撑部的竖向高度加工成完全一致,且保证两所述支撑部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各过渡组件对不同翘板的压力保持一致,保证了该多位翘板开关中不同按钮的按压手感保持一致,方便用户使用开关。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多位翘板开关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位翘板开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位翘板开关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位翘板开关中支撑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位翘板开关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位翘板开关中支撑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位翘板开关通过将支撑件的连接部设置成直条形,两支撑部通过直条形的连接部直接连接,避免连接部的弯折加工带来较大误差,从而便于将两个支撑部的竖向高度加工成完全一致,且保证两支撑部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各过渡组件对不同翘板的压力保持一致,保证了该多位翘板开关中不同按钮的按压手感保持一致,方便用户使用开关。

请参照图2-图6,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位翘板开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位翘板开关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位翘板开关中支撑件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位翘板开关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位翘板开关中支撑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该多位翘板开关包括座体1、至少两开关单元2、设于所述座体1上的接线端子(未图示)、以及与接线端子电连接的至少一支撑件4,每个开关单元2包括翘板21、与翘板21抵接的过渡组件22、以及与过渡组件22连接的按钮23;每个支撑件4包括呈直条形的连接部41、以及分别连接于连接部41的两支撑部42,两支撑部42的竖向高度相等且共面设置;相邻两个开关单元2的翘板21分别支撑于同一支撑件4上的支撑部42,按钮23可带动翘板21绕支撑部42翻转并与出线端子5接触或分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件4的连接部41设置成直条形,两支撑部42通过直条形的连接部41直接连接,由于两个支撑部42之间不存在弯折结构,因此使得支撑件4加工简单,避免连接部41的弯折加工带来较大误差,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且便于将两个支撑部42的竖向高度加工成完全一致,即两个支撑部42与翘板21接触的接触点位于同一直线上,且保证两支撑部42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各过渡组件22对不同翘板21的压力保持一致,保证了该多位翘板开关中不同按钮的按压手感保持一致,方便用户使用;同时,由于各过渡组件22对不同翘板21的压力保持一致,避免过渡组件22对翘板21过大的作用力,防止在开关操作时支撑件4烧蚀严重以及温升过高而导致产品性能失效,从而提高该多位翘板开关的性能。其中,支撑部42的竖向高度为图5中所示的支撑部42的顶端到支撑件4底端的高度h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座体1包括固定架11以及盖设于固定架11上的压板12,接线端子和出线端子5固定于固定架11;翘板21、接线端子以及出线端子5封装于固定架11和压板12之间。

本实施例中,压板12用于封装翘板21、接线端子以及出线端子5,以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本实施例中,开关单元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即该多位翘板开关上至少设置有两个按钮23。每个支撑件4固定在一个接线端子上并与接线端子电连接,接线端子与外界电线连接。用户通过按压按钮23带动翘板21与对应的出线端子5接触或分离以实现与对应出线端子5的导通或者断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翘板21上设有第一触点211,出线端子5设有第二触点51,翘板21通过第一触点211与第二触点51接触或分离。在翘板21导通出线端子5时,翘板21上的第一触点211与出线端子5上的第二触点51接触;在翘板21断开出线端子5时,翘板21上的第一触点211与出线端子5上的第二触点51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过渡组件22包括与按钮23连接且具有收容腔的过渡件221、内置于收容腔的弹簧222、以及设于弹簧222一端并与翘板21抵接的弹子223。

本实施例中,弹子223在弹簧222的作用力下,弹子223的端部挤压跷板21。用户通过翻转按钮23,按钮23带动过渡件221翻转,从而推动过渡件221内的弹子223在跷板21上形成滑动运动,当弹子223越过跷板21转动的临界点后,跷板21发生翻转,从而跷板21可与出线端子5接触或分离,实现开关的通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线端子的数量不限,可以是每个支撑件4分别与一个接线端子电连接,也可以是多个支撑件4同时与一个接线端子电连接。出线端子5的数量与按钮23的数量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件4包括由连接部41同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两延伸壁43,每个支撑部42由一延伸壁43向连接部41方向弯折并压合于连接部41形成。在加工支撑部42时,直接将延伸壁43向连接部41方向弯折并压合于连接部41上,即可保证两支撑部42共面,其加工简单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部42的顶部设有圆弧面421,支撑部42通过圆弧面421与翘板21接触,减小了支撑部42与翘板21的摩擦力,从而保证翘板21可自由翻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件4还包括固定于接线端子上并与连接部41连接的固定部44,连接部41支撑于固定部44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件4还包括连接固定部44和连接部41的弯折部45,弯折部45同时垂直固定部44和连接部4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件4的固定部44、弯折部45、连接部41以及两支撑部42一体成型,即支撑件4为一体式结构,便于支撑件4的加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连接部41的一侧内凹形成位于连接部41的中部的凹槽411。通过在连接部41上设置凹槽结构,节省了材料用量,有效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大大降低该多位翘板开关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位翘板开关通过将支撑件的连接部设置成直条形,两支撑部直接通过直条形的连接部直接连接,避免连接部的弯折加工带来较大误差,从而便于将两个支撑部的竖向高度加工成完全一致,且保证两支撑部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各过渡组件对不同翘板的压力保持一致,保证了该多位翘板开关中不同按钮的按压手感保持一致,方便用户使用开关。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