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PIN连接器及typec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2176发布日期:2019-05-31 21:16阅读:2008来源:国知局
8PIN连接器及type c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8PIN连接器及type c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USB TYPE C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大,因TYPE C体积小巧且不分插入方向应用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大多设备都使用TYPE C接口来实现用来传输大电流、快速数据传输、视频信号、音频信号等,目前市面上应用比较多的是16PIN与24PIN,16PIN TYPE C主要应用在手机以及移动电源,全功能24PIN TYPE C基本都应用在电脑上,连接器结构包括上排与下排端子模内注塑成型,最后将二次成型后产品装入铁壳固定。由于TYPE C体积小24pin引脚被排列成双排针12-12的矩阵,引脚排列密集对贴片要求高,如内侧12PIN排针有出现虚焊或假焊的现象就无法维修需更换整个TYPE C,16PIN取消两组TX/RX快速传输共8根PIN针,所以焊接引脚变成单排16PIN,但这么多焊接引脚排列在一起同样有引脚排列密集贴片难度高问题,而现在市面上大多移动电源配备 TYPE C只应用了TYPE C的大电流输入输出并没有应用其它功能造成成本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8PIN连接器及type c连接器,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降低制造成本与制造难度,提升产品生产良率及效率,同时降低客户封装贴片工艺难度提升生产良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8PIN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一组金属端子组以及一体成型的注塑在金属端子组外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包括头部以及尾部,所述头部上设有第一端子接触面和第二端子接触面,所述第一端子接触面和第二端子接触面上分别设有用于暴露金属端子组部分端子体的第一暴露孔和第二暴露孔,所述金属端子组包括根一字排列的金属线,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的外侧分别设有与最外侧的两个金属线一体成型的锁扣;所述金属端子组中每根金属线上分别设有引脚,引脚均从尾部远离头部的一侧引出至尾部外;8根金属线分别为第一金属线、第二金属线、第三金属线、第四金属线、第五金属线、第六金属线、第七金属线以及第八金属线;第一金属线以及第八金属线为接地脚;第二金属线212 以及第七金属线为电压脚;第三金属线为信号脚,第四金属线为差分信号脚;第五金属线为差分信号脚;第六金属线为信号脚;所述第一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二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7-0.9mm,第二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三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1.2-1.4mm,第三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四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9-1.1mm,第四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五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4-0.6mm,第五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六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 1.4-1.6mm,第六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七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 0.4-0.6mm,第七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八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 0.7-0.9mm。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端子组中每根金属线上还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分别设置在与第一暴露孔、第二暴露孔位置相对应处。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部由设于金属线上凸起的弯折部形成,所述接触部分别从第一暴露孔、第二暴露孔突出至第一暴露孔、第二暴露孔外或与第一暴露孔、第二暴露孔的孔边缘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接触面上设有五个第一暴露孔,第二端子接触面上设有三个第二暴露孔,所述金属端子组中其中3根金属线的接触部设置在第二暴露孔中;其余金属线的接触部设置在第一暴露孔中。

进一步地,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上且远离引脚的位置处设置有增宽部,接触部以及锁扣位于增宽部中。

本实用新型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type c连接器,包括金属外壳,还包括所述的8PIN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一组8根一字排列的金属线以及一体成型的注塑在金属端子组外的连接座,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的外侧分别设有与最外侧的两个金属线一体成型的锁扣,将原有的两排端子与锁扣集成为一排金属线,大大降低制造成本与制造难度提升产品生产良率及效率,同时降低客户封装贴片工艺难度提升生产良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座与金属端子组之间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座与金属端子组之间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金属端子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8PIN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1,所述连接器本体1包括一组金属端子组2以及一体成型的注塑在金属端子组2外的连接座3,从而对金属端子组2中的金属线21相互之间进行绝缘,其中:

所述连接座3包括头部35以及尾部36,所述头部35为扁平状结构,所述头部35上设有第一端子接触面31和第二端子接触面32,所述第一端子接触面 31和第二端子接触面32上分别设有用于暴露金属端子组2部分端子体的第一暴露孔33和第二暴露孔34;

所述金属端子组2包括8根一字排列的金属线21,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21的外侧分别设有与最外侧的两个金属线21一体成型的锁扣22;所述锁扣 22的外侧边缘部分裸露在头部35外,当然,在头部35与锁扣22位置相对应出设有与锁扣22中与第一端子接触面31和第二端子接触面33相对的两侧表面形状相同的突出部37,从而将锁扣22的该两侧表面覆盖,仅将锁扣22的外侧边缘部分裸露。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金属端子组2中每根金属线21上分别设有接触部23以及引脚24,所述接触部23分别设置在与第一暴露孔33、第二暴露孔34 位置相对应处以将接触部23暴露,引脚24均从尾部36远离头部35的一侧引出至尾部36外,具体地,如图4所示,每根金属线21中靠近引脚24的线体位置处设有朝第二端子接触面31弯折90度的折弯处26,使引脚24与金属线21 之间形成阶梯结构。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接触部23由设于金属线21上凸起的弯折部形成,所述接触部23分别从第一暴露孔33、第二暴露孔34突出至第一暴露孔33、第二暴露孔34外或与第一暴露孔33、第二暴露孔34的孔边缘齐平;金属线21中位于第一暴露孔33和第二暴露孔34中的接触部23的凸起方向相反。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端子接触面31上设有五个第一暴露孔33,第二端子接触面32上设有三个第二暴露孔34,第一暴露孔33和第二暴露孔34均为矩形孔,其大小与接触部23大小相适配,所述金属端子组2中其中3根金属线21 的接触部23设置在第二暴露孔34中;其余金属线21的接触部设置在第一暴露孔33中,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中,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21的接触部23 中,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暴露孔34中,另一个设置在第二暴露孔34中,作为一种优选,如图4所示,从左至右排列中,其中第一、第二和第六金属线211、 212、216的接触部23设置在第二暴露孔34中,第三、第四、第五、第七和第八金属线213、214、215、217、218的接触部23设置在第一暴露孔33中。

如图4所示,为了保证具有锁扣22的金属线21的强度,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21上且远离引脚24的位置处设置有增宽部25,接触部23以及锁扣 22位于增宽部25中,具体地,增宽部25设置在远离引脚24的一端上,在增宽部25的中心处设有增宽部孔251,接触部23位于增宽部孔251中,接触部23 的两端分别与增宽部孔251相对应的两侧孔边缘连接;在金属线21的线体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与线体水平并且斜向设置的斜向部27,从而增加引脚24之间的间距;更进一步地说,增宽部25分别设于第一金属线211和第八金属线218上。

如图1所示,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8根金属线21从图1的左至右依次分别为第一金属线211、第二金属线212、第三金属线213、第四金属线214、第五金属线215、第六金属线216、第七金属线217以及第八金属线218;第一金属线211对应现有技术12PIN连接器的B12脚,为接地脚(GND),第八金属线 218对应现有技术12PIN连接器的A12脚,为接地脚(GND);第二金属线212 对应现有技术12PIN连接器的B9脚,为电压脚(VBUS);第三金属线213对应现有技术12PIN连接器的A5脚,为信号脚(CC1),第四金属线214对应现有技术12PIN连接器的A6脚,为差分信号脚(D+);第五金属线215对应现有技术12PIN连接器的A7脚,为差分信号脚(D-);第六金属线216对应现有技术12PIN连接器的B5脚,为信号脚(CC2);第七金属线217对应现有技术12PIN 连接器的A9脚,为电压脚(VBUS)。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无需更改上游厂商主板焊脚,所述第一金属线211引脚的中心到第二金属线212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7-0.9mm,第二金属线212引脚的中心到第三金属线213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1.2-1.4mm,第三金属线213引脚的中心到第四金属线214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9-1.1mm,第四金属线214引脚的中心到第五金属线215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4-0.6mm,第五金属线215引脚的中心到第六金属线216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1.4-1.6mm,第六金属线216引脚的中心到第七金属线217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4-0.6mm,第七金属线217引脚的中心到第八金属线218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7-0.9mm。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type c连接器,包括金属外壳4,在金属外壳4中设有上述的8PIN连接器,前文已经对8PIN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所述金属外壳4与8PIN连接器之间的固定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技术中上下排端子及锁扣集成为一体的端子组,其中在第一端子接触面上设置5个接触点,而第二端子接触面上设置下3个接触点,两侧分别各有一个锁扣,再通过一体insert molding(模内注塑)成塑胶半成品;然后将金属外壳通过铆压方式固定insert molding(模内注塑)成塑胶半成品,产品组装完成,得到type c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与双面接触的公头形成上下同时接触来提供电流,同样具备TYPE C不分正反插使用便利性,然而大幅度降低成本及简化工艺;通过一字排开的金属线设计,使原技术需要两次甚至三次insert molding(模内注塑)塑胶半成品改编为采用一体式端子只需要一次insert molding(模内注塑)同样大幅度降低成本及简化工艺;而且本实用新型减少了PIN脚数量,使焊接引脚间距增大,降低客户封装贴片工艺难度提升生产良率及成本提高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