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2172发布日期:2019-05-31 21:16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器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具有重量较轻、较薄、并且功耗较低的优点,广泛地用于便携式装置、计算机以及宽屏电视等设备。

由于液晶本身不能发光,因此LCD需要设置背光灯。背光灯一般通过柔性电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与驱动的电路板上实现电连接。在这些连接中,广泛采用各向异性导电胶,将其置于需要被连接的部件之间使FPC的接线端与电路板上的引脚电连接,然而此种连接方式存在强度较弱、受外力作用容易脱落等问题,导致LCD与电路板连接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及显示装置,以实现显示器背光灯条的柔性电路板与电路板可靠电连接。

为达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还包括底座和压合部;

所述第一电路板包括第一引脚区,所述第一引脚区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引脚;

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第二引脚区,所述第二引脚区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引脚;

所述底座为凹槽形,包括底板和围绕所述底座的侧板,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所述第一引脚区;所述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侧板的开口;

所述压合部位于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且与所述底座可活动连接;

在将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时,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所述第二引脚区穿过所述开口伸入到所述底座内,所述压合部与所述底座扣合,且所述压合部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相抵持,以使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一引脚一一对应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路板为印刷电路板;

所述第二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

可选地,所述底座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多个彼此绝缘的电信号传输结构;

所述电信号传输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

所述底座的底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露出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表面露出所述第二端面;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所述第一引脚区相贴合,且所述电信号传输结构与所述第一引脚一一对应电连接;

在将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时,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电信号传输结构一一对应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底座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镂空区;所述镂空区将各所述第一引脚露出。

可选地,所述压合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增压结构;

所述增压结构位于所述压合部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相抵持的表面上。

可选地,所述增压结构包括多个凸起;

所述凸起位于所述压合部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相抵持的表面上;

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引脚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侧壁所在平面平行;

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开口远离所述底板的边缘和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侧壁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开口靠近所述底板的边缘和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大于0,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辅助导入结构;

所述辅助导入结构位于所述底座内,且所述辅助导入结构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辅助导入结构的高度小于所述开口靠近所述底板的边缘和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

所述辅助导入结构还包括导入面;所述导入面与所述底板所在平面呈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0°,且小于90°。

可选地,还包括转轴和卡扣结构;

所述侧板还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所在平面与所述第四侧壁所在平面平行,所述第三侧壁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侧壁所在平面交叉;

所述压合部包括第三端和与所述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

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三侧壁通过所述转轴连接,以使所述压合部可绕所述转轴旋转;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四侧壁通过所述卡扣结构连接,以使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四侧壁扣合或分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还包括底座和压合部;其中,第一电路板包括第一引脚区,第一引脚区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引脚;第二电路板包括第二引脚区,第二引脚区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引脚;底座为凹槽形,包括底板和围绕底座的侧板,底板固定于第一电路板的第一引脚区;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侧板的开口;压合部位于侧板背离底板的一侧,且与底座可活动连接;在将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时,第二电路板的第二引脚区穿过开口伸入到底座内,压合部与底座扣合,且压合部与第二电路板相抵持,以使第二引脚与第一引脚一一对应电连接。通过第二电路板的第二引脚区穿过侧壁开口伸入到底座内,实现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的电连接,通过压合部将第二电路板的第二引脚区的压合,提高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连接的稳定性,有效避免由于连接不稳定导致的电连接失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沿剖线A-A′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沿剖线B-B′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沿剖线B-B′的另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沿剖线A-A′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图6沿剖线C-C′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沿剖线D-D′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沿剖线D-D′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6所示的连接器的一种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被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形成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述语在本实用新型的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还包括底座和压合部;第一电路板包括第一引脚区,第一引脚区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引脚;第二电路板包括第二引脚区,第二引脚区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引脚;底座为凹槽形,包括底板和围绕底座的侧板,底板固定于第一电路板的第一引脚区;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侧板的开口;压合部位于侧板背离底板的一侧,且与底座可活动连接;在将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时,第二电路板的第二引脚区穿过开口伸入到底座内,压合部与底座扣合,且压合部与第二电路板相抵持,以使第二引脚与第一引脚一一对应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通过第二电路板的第二引脚区穿过侧壁开口伸入到底座内,实现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的电连接,通过压合部将第二电路板的第二引脚区的压合,提高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连接的稳定性,有效避免由于连接不稳定导致的电连接失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沿剖线A-A′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沿剖线B-B′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包括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还包括底座30和压合部40;第一电路板10包括第一引脚区11,第一引脚区11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引脚111;第二电路板20包括第二引脚区21,第二引脚区21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引脚211;底座30为凹槽形,包括底板31和围绕底座30的侧板32,底板31固定于第一电路板10的第一引脚区11;侧板3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侧板的开口321;压合部40位于侧板32背离底板31的一侧,且与底座30可活动连接;在将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电连接时,第二电路板20的第二引脚区21穿过开口321伸入到底座30内,压合部40与底座30扣合,且压合部40与第二电路板20相抵持,以使第二引脚211与第一引脚111一一对应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开口321可以为设置在侧板32上的通孔,如图3所示;图4是图1沿剖线B-B′的另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开口321也可以是设置在侧板32顶部的凹槽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开口321的位置。

可选地,第一电路板10可以为印刷电路板;第二电路板20可以为柔性电路板。

示例性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可以用于连接笔记本电脑的主板和显示器,即第一电路板10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的主板,第二电路板20可以为显示器与主板连接的柔性电路扳,例如可以是与显示器背光灯条连接,用于为背光灯条供电的柔性电路板。压合部40与底座30活动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转轴连接,转轴的对侧可以设置卡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见图2,可选地,底座30的底板31上设置有多个彼此绝缘的电信号传输结构311;电信号传输结构3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底座30的底板31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露出第一端面,第二表面露出第二端面;第一表面与第一电路板10的第一引脚区11相贴合,且电信号传输结构311与第一引脚111一一对应电连接;在将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电连接时,第二引脚211与电信号传输结构311一一对应电连接。

示例性的,图2所示的连接器中,第一表面可以为底板31的上表面,第二表面可以为底板31的下表面,底板31上设置有多个相互电绝缘,且与第一引脚111一一对应电连接的电信号传输结构311,第一端面可以为电信号传输结构311的上表面,第二端面可以为电信号传输结构311的下表面。例如电信号传输结构311可以采用导电金属材料,进一步地,电信号传输结构311可以设置成突起结构,压合部40压合第二电路板20的第二引脚区21时,有助于实现更好地电连接效果。

图5为图1沿剖线A-A′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可选地,压合部4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增压结构41;增压结构41位于压合部40与第二电路板20相抵持的表面上。

示例性地,增压结构41可以选用具有一定应力的弹性材质,例如橡胶或者类似的材料,压合部40压合第二电路板20时,增压结构41具有一定的形变,通过挤压力的作用保证第二引脚211与第一引脚111实现良好的接触,保证电连接的稳定性。此外,图1所示的第二电路板20沿方向100插入底座30和压合部4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电路板20也可以沿方向200侧插入底座30和压合部之间,即连接器设置成轴对称结构,可以有效减小连接器的体积,便于第一电路板10的布线。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5,增压结构41包括多个凸起411;凸起411位于压合部40与第二电路板20相抵持的表面上;凸起411与第一引脚111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设置凸起411与第一引脚111一一对应,可以增强第二引脚211与第一引脚111的电连接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凸起411增强了第二引脚211和电信号传输结构311的电连接,本质上还是增强了第二引脚211和第一引脚111的电连接。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器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图6沿剖线C-C′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和图7,可选地,底座30的底板3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镂空区312;镂空区312将各第一引脚111露出。

可以理解的是,图7所示的连接器结构与图5相比,不包括电信号传输结构,底板31上设置的镂空区312将第一引脚111直接露出,第二电路板20上的第二引脚211直接实现电连接。通过在底板31上设置镂空区312,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可以减少金属用量,有效降低成本。

继续参考图7,可选地,压合部4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增压结构41;增压结构41位于压合部40与第二电路板20相抵持的表面上。

示例性地,增压结构41可以选用具有一定应力的弹性材质,例如橡胶或者类似的材料,压合部40压合第二电路板20时,增压结构41具有一定的形变,通过挤压力的作用保证第二引脚211与第一引脚111实现良好的接触,保证电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增压结构41包括多个凸起411;凸起411位于压合部40与第二电路板20相抵持的表面上;凸起411与第一引脚111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设置凸起411与第一引脚111一一对应,可以增强第二引脚211与第一引脚111的电连接性能。

图8为图6沿剖线D-D′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和图8,可选地,侧板32包括第一侧壁322和第二侧壁323;第一侧壁322所在平面与第二侧壁323所在平面平行;开口321位于第一侧壁322上,开口321远离底板31的边缘和底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侧壁323的高度。

示例性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底座30在第一电路板10上的投影可以为矩形,通过设置开口321远离底板31的边缘和底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侧壁323的高度,第二电路板20从开口321插入时,由于第二侧壁323高于第二电路板20的边缘,用来卡住第二电路板20,实现第二电路板20的定位,有助于第一引脚111和第二引脚211的可靠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开口321可以为设置在侧板32上的通孔,也可以是设置在侧板32顶部的凹槽结构。

图9为图6沿剖线D-D′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9,可选地,开口321靠近底板31的边缘和底板之间的距离大于0,连接器还包括辅助导入结构324;辅助导入结构324位于底座30内,且辅助导入结构324与第一侧壁322和底板31固定连接;辅助导入结构324的高度小于开口321靠近底板31的边缘和底板31之间的距离;辅助导入结构324还包括导入面;导入面与底板31所在平面呈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0°,且小于90°。

示例性地,辅助导入结构324可以为设置在第一侧壁322内侧的斜坡,以利于第二电路板20从开口321插入压合器40和底座30之间。

图10为图6所示的连接器的一种主视图。参考图6和图10,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还包括转轴50和卡扣结构60;侧板32还包括第三侧壁325和第四侧壁326;第三侧壁325所在平面与第四侧壁326所在平面平行,第三侧壁325所在平面与第一侧壁322所在平面交叉;压合部40包括第三端和与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第四端与第四侧壁326通过转轴50连接,以使压合部40可绕转轴50旋转;第三端与第三侧壁325通过卡扣结构60连接,以使第三端与第三侧壁325扣合或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中所示的虚线框表示压合部40与底座30分离时的示意图,参考图10,图中压合部40左侧为第三端,右侧为第四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实施例所述的任意一种连接器。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等具有液晶显示功能的设备。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其与所包括的连接器具有相同和相应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