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具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3398发布日期:2019-07-10 09:46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载具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系统,尤其是载具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自动化物料运输过程中涉及到的传输形式有多种,传输中应用到的载具也有很多,在半导体或太阳能领域中的晶元(载片)需要多层片盒(载具中的其中一种)盛放。

待料机端口(Port)调度载具时,端口发送信号至主控单元。主控单元接收端口发送的信号后,向传输设备发送指令。该指令用于指示传输设备的传输路径及指定携带载具的种类。传输设备根据指示的传输路径运输相应载具到达对应端口。待料机端口用于上载或卸载多层片盒并做加持固定动作。待料机的其他单元从多层片盒中抽片或插片。当抽片为空后需要卸载空片盒,上载满片盒;当插满时需要卸载满片盒,上载空片盒。

常见传输设备是导轨式机械手或自动引导运输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传输设备从距离较远的缓存区抓取片盒,移载到端口处再进行取放动作。但是,实际应用中片盒数量多,需要多个导轨式机械手或自动引导运输车进行调度,这就使调度边的复杂,增大了转运方案所需的时间,同时设备还需要占用更大的流转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载具传输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调度复杂、运转时间长以及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载具传输系统,包括:传输装置和多个夹持机构,其中,所述传输装置具有呈环形设置的输送带;所述夹持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输送带上,所述夹持机构用于夹持载具。输送带上设置多个夹持机构,从而通过该多个夹持机构分别夹持载具。以通过环形输送带实现夹持机构夹持的载具的循环流转。达到调度方式简单,节省时间,同时占用的空间较小的目的。

如上所述的载具传输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装卸载装置,所述装卸载装置与所述传输装置相邻设置,所述装卸载装置用于从所述夹持机构装载所述载具,或将载具卸载至所述夹持机构。使用装卸载装置,辅助传输装置将夹持机构夹持的载具卸载,以向待料机端口内装载或从中卸出。

如上所述的载具传输系统,其中,所述装卸载装置具有机械手和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被设置为用于驱动所述机械手打开或闭合,以实现从所述夹持机构装载所述载具,或将载具卸载至所述夹持机构。

如上所述的载具传输系统,其中,所述装卸载装置还具有取片器,所述取片器用于从所述载具中抽取载片,或者向所述载具中插入载片。

如上所述的载具传输系统,其中,还包括:至少一个输运装置,所述输运装置与所述传输装置相邻设置,所述输运装置用于将载具输送至所述夹持机构或接受所述夹持装置输送来的载具。

如上所述的载具传输系统,其中,还包括:卡接器,设置在所述输运装置上,用于固定所述载具。

如上所述的载具传输系统,其中,所述输运装置至少具有两条,分别为第一输运装置和第二输运装置,所述第一输运装置用于向所述夹持机构提供载具,所述第二输运装置用于从所述夹持机构上回收载具。

如上所述的载具传输系统,其中,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夹爪和夹爪气缸,所述夹爪气缸被设置为用于驱动所述夹爪打开或夹紧,以夹持或释放所述载具。

如上所述的载具传输系统,其中,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升降器,所述升降器用于调节所述夹持机构与所述输送带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

如上所述的载具传输系统置,其中,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平移器,所述平移器用于调节所述夹持机构与所述输送带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载具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传输装置1;夹持机构2;输送带3;输运装置4;装卸载装置5;卡接器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载具传输系统,参见图1,包括:传输装置1和多个夹持机构2。传输装置1具有呈环形设置的输送带3,夹持机构2分别设置在输送带3上,夹持机构2用于夹持载具。输送带3的设置方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常见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和地面(指设备安装的地面)平行,其他与之配合的零件或工位,可以围绕设置在其四周,这里的平行是指流转的方向或者说流转的平面与地面平行。当然,也可以是和底面垂直,或者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不同位置处的高度,这样使输送带3可以提供具有多个阶梯状的流转线路,以满足不同的高度需求,例如可以满足不同高度待料机端口的需求。

上述夹持机构2用于夹持载具,载具可以分为满载具和空载具,满载具即装有晶片或其他载体的载具,空载具是没有装载片或其他载体的载具。当然,空载具可以是装有部分载片或其他载体,但是仍有存储空间,也可以被认为是本申请所述的空载具。

根据不同的处理步骤,不同的夹持机构2所夹持的载具可以是不同的。需要理解,这里的满载具可以理解为,装有载体,能够向外提供载体,空载具可以立即为,有空余的存储空间,装载载体。

夹持机构2优选的包括夹爪和夹爪气缸,夹爪气缸被设置为用于驱动夹爪打开或夹紧,以夹持或释放载具。夹持机构2还包括升降器,以调节夹持机构2与输送带3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夹持机构2还包括平移器,以调节夹持机构2与输送带3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使用升降器和平移器能够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同时,即使上述的输送带3配置成水平设置,也可以通过夹持机构2的升降,满足不同高度的需求。

进一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载具供给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装卸载装置5。装卸载装置5与传输装置1相邻设置。装卸载装置5用于从夹持机构2装载载具,或将载具卸载至夹持机构2。一般的,装卸载装置5与待料机端口配合使用,以将夹持结构2上的载具取下,或将待料机端口内载具放回夹持结构2。需要理解,本体提到的待料机端口,可以是指需要对晶片(载片)进行加工处理时的收料端口,以及加工后的出料端口。需要加工,和加工后的晶片,都从该端口经过,装卸载装置5设置在该端口附近,配合完成对晶片运载。一般的,该装卸载装置5可以直接固定在待料机端口处。

需要理解,附图中装卸载装置5仅示出三个,其仅作为示意,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优选的,装卸载装置5具有机械手和驱动器。驱动器被设置为用于驱动机械手打开或闭合,以实现从夹持机构2装载载具,或将载具卸载至夹持机构2。当然,该装卸载装置5也可以具有位移的功能,例如通过液压缸等结构实现在不同位置的移动,方便与夹持机构2的配合。

装卸载装置5还具有取片器,取片器用于从载具中抽取载片,或者向载具中插入载片,该取片器可以理解为直接将载片送入上述的待料机端口内,或者从带料机端口内将载片取出。例如夹持机构2上夹持的是满载具,载具中装满载片,装卸载装置5从夹持机构2上取下满载具,取片器再从该满载具中抽取载片输送到待料机端口内,实现对载片的加工处理。加工完成后的载片,装卸载装置5从夹持机构2上取下空载具,取片器取出加工后的载片,插入空载具,然后由装卸载装置5送回夹持机构2。

再进一步,本申请还包括少一个输运装置4,输运装置4与传输装置1相邻设置,输运装置4用于将载具输送至夹持机构2或者接收至夹持机构2运送来的载具。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包括第一输运装置和第二输运装置第一输运装置第二输运装置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输运装置可以用于提供载具给夹持机构2,第二输运装置可以用于从夹持机构2上回收载具。第一输运装置中的载具可以是空载具也可以是满载具,或者同时提供两种载具都可以,根据实际中的需求调整即可。对应的第二输运装置同样可以回收单一的满载具、空载具,或者同时回收两种载具。这两条输运装置4可以互相平行,也可以如图中所示,具有一定的角度。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需求调节。

另一种实施例中,输运装置4也可以为一条,提供空载具和/或满载具,以及回收空载具和/或满载具均由一条线路控制。

输运装置4上还可以卡接器6,设置在输运装置4上,用于固定载具。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输运装置4配设置成循环的结构,例如传送带,上表面用于提供载具,下表面用于收回载具。为了保证下表面能够固定载具,因此该实施例中,必须具有卡接器6,其可以是任何能够实现固定住载具的形式,例如挂钩、磁铁,或者是与载具匹配设置的仓室,该仓室是用于固定载具的腔体,以实现对载具的卡接功能,保证其在运输装置4的上稳定的运输。

下面参照图1对工作流程进行说明,图1中,将示例的三个装卸载装置5分别标记为A、B、C,轮转到对应为之的夹持机构2标记a、b、c,以三个装卸载装置5中,A和C用于承接满载具,通过取片器向待料端口内送入载片,B的过程相反,用于承接空载具,通过取片器从待料端口内取片,插入空载具中。其流转过程可以是,先流转到如图1所示的位置,装卸载装置5和夹持机构2的位置对应,装卸载装置5拾取夹持机构2上的载具,在A和C位置的处,取片器抽取载具中的载片,B位置想载具中放入载片,在这段处理过程中,夹持机构2在原位等待,直到装卸载装置5完成工作,收回载具。

也可以是输送带3带动对应的流传,带动夹持机构2移动,a、b、c三个夹持机构2上没有载具,其循环到后续的工作,例如其可以重新从输运装置4上拾取载具,待再次流转到对应位置时使用。而在对应装卸载装置5的位置,会流传来三个没有夹持载具的夹持机构2,接收卸载装置5完成工作后的载具。这种方式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具体提工作状态,应该实际工作时的需要为准,装卸载装置5具体完成装载还是卸载,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其仅作为实施例用于解释本申请。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