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27796发布日期:2019-09-06 23:14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被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将相对于该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作为连接方向而连接对象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排列了多个端子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往往设置遍及该多个端子的排列范围而延伸的接地板。在该多个端子中的一部分的端子是接地端子的情况下,使上述接地板的一部分与接地端子接触由此能够实现屏蔽效果的提高。

作为这样的连接器,公知有专利文献1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例如专利文献1的作为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的多个连接体通过在该排列方向延伸的连结部件连结而构成。各连接体具有:将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垂直的连接方向(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而延伸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遍及该端子的排列范围延伸的接地板、以及保持该多个端子以及接地板的外壳。上述多个端子中的一部分的端子作为接地端子而被使用。

对于端子而言,与上述安装面连接的连接部被形成于上述连接方向的一端侧,与对象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被形成于另一端侧,利用被外壳保持的被保持部连结该连接部与该接触部。对于接触部而言,接触面(与对象端子接触的板面)遍及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而从外壳的壁面露出。另外,被保持部以其整周面被覆盖的方式被外壳保持。

接地板被配置于该端子的接触部的与接触面(与对象端子接触的板面)相反的一侧。该接地板在与接地端子对应的位置通过朝向该接地端子侧而突出的接地接触部而与接地端子接触,由此实现屏蔽效果的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6198712号

一般,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被要求低高度化、即与对象连接器的连接方向的小型化的情况较多。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与对象端子的接触的稳定性,需要扩大接触部的接触面积,增大该接触部的上下方向尺寸。为了满足确保连接器的低高度化以及接触部的上下方向尺寸这双方的要求,考虑了减少被保持部的上下方向尺寸,并且还将接触部作为被保持部利用。

然而,在接地端子中,上述接触部如已叙述的那样接触面遍及上下方向整个区域而露出,并且为了与接地板的接地接触部的接触,也需要使与接触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露出。因此,在将接地端子的接触部作为被保持部利用的情况下,接触部被外壳保持的仅是该接触部的两个侧端缘。然而,这样在接触部仅通过其两侧侧缘被保持的情况下,存在接触部从接地接触部受到接触压力而脱离外壳,产生与对象端子的接触不良的担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确保在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增大端子的接触部的尺寸并且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接地端子的接触部从保持体脱离而维持与对象端子良好的接触状态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将垂直于该安装面的方向作为连接方向而连接对象连接器。

在上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金属板制的端子,它们沿上述连接方向延伸并且将平行于上述安装面的一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金属板制的接地板,其在上述排列方向遍及端子的排列范围而延伸地配置;以及电绝缘材料制的保持体,其保持上述多个端子以及上述接地板,上述端子具有:形成于上述连接方向上的一端侧并与上述安装面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形成于上述连接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并具有与对象端子接触的接触面的接触部,上述接地板具有与上述端子接触的弹性片,该弹性片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与上述端子对应的位置形成于上述连接方向上的上述接触部的范围,并和该端子的与上述接触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接触,上述端子具有被保持部,该被保持部从沿上述连接方向延伸的上述接触部的侧缘延伸并保持于上述保持体。

如上述那样,端子的接触部通过接地板的弹性片和与上述接触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接触,承受来自该弹性片的接触压力。在本发明中,端子具有在上述连接方向在接触部的范围从上述接触部的侧缘延伸的被保持部,通过该被保持部保持于保持体。因此,与仅利用其两侧缘保持接触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稳固地进行保持,所以接触部难以脱离保持体。

在本发明中,上述端子的上述被保持部也可在上述接触部的侧缘向该端子的板厚方向弯曲并朝向上述接地板侧延伸。将上述被保持部设为这样的结构,由此端子不会在其排列方向变大,能够以窄的间隔排列端子彼此,能够在端子排列方向使连接器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上述多个端子也可与上述保持体被一体模制成型而保持于该保持体。其结果,能够利用与保持体的一体模制成型来稳固地保持端子的被保持部。

在本发明中,上述端子的上述被保持部也可形成有在该被保持部的板厚方向贯通的孔部。这样,在被保持部形成孔部,由此在通过与保持体的一体模制成型来对端子进行保持时,向被保持部的孔部流入并固化已熔融的电绝缘材料,由此能够更稳固地保持被保持部。

在本发明中,也可通过上述多个端子、上述接地板以及上述保持体形成一个连接体,在与上述安装面平行且垂直于上述排列方向的方向排列的多个连接体被支承体一并保持。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被保持在保持体的端子的被保持部从该端子的接触部的侧缘延伸而被形成,所以在连接器的连接方向上端子的被保持部与接触部重复地设置,由此能够增大接触部的上述连接方向的尺寸,换言之能够确保增大接触面积,并且能够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另外,在接地端子中,被保持部通过保持体被稳固地保持,由此即使接触部承受来自接地板的弹性片的接触压力,也能够防止从保持体脱离,而能够维持与对象端子的良好的接触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示出了嵌合连接前的状态。

图2是图1的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示出了嵌合连接后的状态。

图3是将图1的连接器分离为支承体、连接体以及连结部件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一个连接体的整体立体图。

图5是仅表示图4的连接体的端子以及金属板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邻接的一对连接体的连接器的在垂直于宽度方向的面中的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接地端子的位置处的剖面。

图7是连接器嵌合连接前的、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在垂直于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面只不过的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信号端子的位置处的剖面。

图8是表示图7的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连接器嵌合连接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8的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浮动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连接器;40…可动保持体;2…对象连接器;43a…安装部;10…连接体;50…金属板部件;20…端子;51…接地部(接地板);21…连接部;51a…弹性片;22…接触部;53…施力部;23d…挠性部;54…被安装部;24…上侧被保持部(被保持部);70…支承体;24a…上侧孔部(孔部);170…支承体;30…固定保持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以及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的立体图,图1表示两连接器1、2的嵌合连接前,图2表示嵌合连接后。图3是将连接器1分离为后述的支承体、连接体以及连结部件而示出的立体图。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2是分别被配置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并以该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彼此成为平行的姿势将垂直于该安装面的上下方向(图1、2的z方向)作为连接方向而被嵌合连接。两连接器1、2具有相互共通的元素。在图1的立体图中,存在仅看到连接器1或者对象连接器2的一方的部分,所以根据需要对于共通的要素参照两个连接器1、2来进行说明。

连接器1呈将平行于上述安装面的一方向(图1~图3的y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而延伸的近似长方体外形,具有:将该长边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9个)连接体10(参照图3);在上述排列方向(y轴方向)遍及上述多个连接体10的排列范围而延伸,并连结保持该多个连接体10的金属板制的连结部件60(参照图3);从上下方向观察呈大致四边形框状,并收纳支承连结保持于上述连结部件60的多个连接体10的电绝缘材料制的支承体70。

图4是一个连接体10的整体立体图。该连接体10具有:将连接器1的短边方向亦即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的多个金属板制的端子20;通过一体模制成型来排列保持该多个端子20的两个电绝缘材料制的保持体(后述的固定保持体30以及可动保持体40);以及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包含端子排列范围而延伸的方式被配置的金属板部件5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该排列方向(y轴方向)位于一端侧(y2侧)的连接体10被单独地设置,并且其它的连接体是对称地组合两个该连接体10而成对地被设置。

在连接器1中,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两对连接体10的对彼此间的空间、以及被配置于上述排列方向的最末端位置的连接体10与支承体70的后述的端壁72、73之间的空间作为用于接纳对象连接器2的连接体10的接纳部r1而被形成(参照图7)。

保持端子20的保持体具有:通过一体模制成型来一并保持被设置于一个连接体10的全部的端子2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23b的固定保持体30;以及通过一体模制成型来一并保持上述全部的端子2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23c以及上侧被保持部24,并将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作为旋转轴线能够相对于固定保持体30进行相对的角位移的可动保持体40。

在连接器1被配置连接于电路基板时,靠近该电路基板定位的连接器1的固定保持体30如图4所示,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另外,与该固定保持体30平行地沿该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可动保持体40在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亦即上下方向(z轴方向)与上述固定保持体30分离而被设置于比固定保持体30远离上述电路基板的上方位置(z1侧的位置)。固定保持体30例如如图7所示,垂直于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剖面形状中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尺寸比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小。与此相对,对于可动保持体40而言,上下方向尺寸被设定为比宽度尺寸大。关于固定保持体30和可动保持体40后面会再述。

图5是从图4的连接体10省略了固定保持体30以及可动保持体40而仅表示端子20以及金属板部件50的立体图。另外,在该图5中,为了图示金属板部件50的后述的弹性片,也省略了一部分的端子20(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x1侧的几个端子20)的图示。端子20如图5所示,将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而延伸的金属带状片在板厚方向局部地弯曲而被制作,除了后述的上侧被保持部24以外的部分的板面(垂直于板厚方向的面)以沿着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被排列。该端子20如图7所示,在上下方向贯通固定保持体30,位于成为一对连接体10的对置方向(x轴方向)上的外侧面的可动保持体40的一侧面,通过固定保持体30和可动保持体40,利用与各自的一体模制成型而被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各连接体10中被排列保持的多个端子20中,一部分的端子20作为信号端子20s而被使用,剩余部分的端子20作为接地端子20g而被使用。该信号端子20s与该接地端子20g以规定的顺序被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接地端子20g分别位于相互邻接的一对信号端子20s的两侧的方式被排列,向上述一对信号端子20s传送相互成对的高速差动信号。以下,关于端子20在需要区分信号端子20s和接地端子20g来进行说明时,对信号端子20s的各部分的符号标注“s”,对接地端子20g的各部分的符号标注“g”。

端子20如图5所示,在下端侧(z2侧即一端侧)具有被锡焊连接在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的电路部的连接部21,在上端侧(z1侧即另一端侧)具有用于与被设置于对象连接器2的后述的端子20接触的接触部22。另外,端子20在连接部21与接触部22之间具有被固定保持体30以及可动保持体40保持的下侧被保持部23(也参照图6以及图7),并且具有在接触部22的两侧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缘延伸并被可动保持体40保持的上侧被保持部24(参照图5)。

连接部21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如图6以及图7所示,从固定保持体30的下表面突出,安装有用于与电路基板锡焊连接的焊球b。

接触部22如图4所示,沿着可动保持体40的一侧面而延伸,遍及上下方向整个区域并且板面(垂直于板厚面的面)从上述一侧面露出。该露出的板面成为用于与对象端子接触的接触面。具体而言,对于该接触部22而言,在上端侧形成有具有成为突起状的突状接点部22a-1的接触片22a,并且形成有位于比该接触片22a靠下方的位置的带状的板状接点部22b。如图4所示,上述接触片22a位于与上述可动保持体40的后述的弹性位移允许孔部41a对应的位置,能够在其板厚方向弹性位移。如图8所示,连接器1的端子20的突状接点部22a-1与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20(对象端子)的板状接点部22b接触,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板状接点部22b与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20(对象端子)的突状接点部22a-1接触。通过将接触部22设为这样的形状,能够形成简单的直线状的电传送路,能够成为所谓的非短线布线(stubless)的形态而提高传送特性。

另外,在端子20作为接地端子20g而被使用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该接地端子20g的板状接点部22bg的与接触面22b-1g相反的一侧的板面如后所述,作为承受来自金属板部件50的弹性片51a的按压力并且与该弹性片51a接触的被压面22b-2g而发挥功能。

下侧被保持部23如图5所示,与连接部21以及接触部22相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宽度较大地被形成,并且在其中央域形成有在板厚方向贯通的下侧孔部23a。通过这样形成下侧孔部23a,从而在下侧被保持部23与固定保持体30以及可动保持体40被一体模制成型时,向该下侧孔部23a流入并固化已熔融的电绝缘材料,而稳固地保持下侧被保持部23。另外,固定保持体30以及可动保持体40具有在上下方向与下侧孔部23a重复的范围,能够使该固定保持体30以及该可动保持体40的上下方向尺寸以及连接器1的上下方向尺寸减少该重复的量而实现低高度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向下侧孔部23a流入并固化树脂,但可以代替之,例如利用固定保持体30仅保持下侧被保持部23中的形成下侧孔部23a的下缘的部分,并且利用可动保持体40仅保持形成下侧孔部23a的上缘的部分。在这样的保持形态下,下侧被保持部23中的在上下方向位于下侧孔部23a的范围的部分都不被固定保持体30以及该可动保持体40保持,而在固定保持体30与该可动保持体40之间的位置作为能够弹性位移的挠性部发挥功能。其结果,该挠性部在上下方向变大并容易产生弹性位移,所以能够确保更大的浮动量。

下侧被保持部23的下半部成为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被固定保持体30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23b,其上半部成为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被可动保持体40保持的可动侧被保持部23c。另外,下侧被保持部23的位于固定侧被保持部23b与可动侧被保持部23c之间的部分均没有被固定保持体30以及可动保持体40保持。该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被局部地形成为薄壁,作为在该下侧被保持部23的板厚方向(y轴方向)容易产生弹性弯曲的挠性部23d而被形成。

上侧被保持部24在上述接触部22的板状接点部22b的两侧缘朝向金属板部件50侧弯曲并沿上述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延伸。比较图4和图5可知,上侧被保持部24在被埋设于可动保持体40的厚度范围内的状态下通过一体模制成型而被该可动保持体40保持。该上侧被保持部24在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在板厚方向贯通的上侧孔部24a。这样形成有上侧孔部24a,由此在上侧被保持部24与可动保持体40被一体模制成型时,向该上侧孔部24a流入并固化已熔融的电绝缘材料,而稳固地保持上侧被保持部24。

如已叙述的那样,在端子20作为接地端子20g而被使用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板状接点部22bg的被压面22b-2g(与接触面22b-1g相反的一侧的板面)承受来自金属板部件50的弹性片51a的按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位于该板状接点部22bg的范围内的上侧被保持部24g被可动保持体40稳固地保持,所以能够良好地防止承受了来自上述弹性片51a的按压力的该板状接点部22bg从可动保持体40脱离。其结果,能够维持端子20与对象端子(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20)的良好的接触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可动保持体40保持的上侧被保持部24从该端子20的板状接点部22b的侧缘延伸地被形成,所以在上下方向上侧被保持部24与板状接点部22b重复地定位,由此,板状接点部22b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大,换言之,较大地确保能够与对象端子接触的面积并且能够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被保持部24在板状接点部22b的侧缘被弯曲并朝向上述金属板部件50侧延伸而被形成,所以端子2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即端子宽度尺寸没有变大,其结果,能够以窄的间隔排列端子20彼此,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使连接器小型化。

固定保持体30如图4所示,具有: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并通过一体模制成型保持端子2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23b(参照图8)的固定侧保持部31;以及从该固定侧保持部31的一方的侧面(位于图4的y2侧,并垂直于y轴方向的平坦面)突出的大致四棱柱状的多个突起部32。

突起部32如图4所示,在固定侧保持部31的上述一方的侧面,被形成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具有间隔的两个位置。该突起部32突入到连结部件60的后述的下板部62的卡止孔部62b-1而在上下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相对于该卡止孔部62b-1卡止。

可动保持体40如图4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比固定保持体30大地被制成。该可动保持体40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以包含端子排列范围整个区域的方式延伸的板状的可动侧保持部41;从该可动侧保持部41的上端沿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朝向金属板部件50侧(图4的连接体10中的y1侧)突出并且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上壁部42(也参照图6);以及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位于可动侧保持部41以及上壁部42的两侧的安装壁部43。

可动侧保持部41呈具有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板面的板状,如图4所示,以端子20的板状接点部22b的接触面22b-1(板面)在上述排列方向的一方的板面(在图4中y2侧的板面)侧露出的方式,保持该板状接点部22b以及上侧被保持部24。另外,可动侧保持部4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与端子20的接触片22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板厚方向贯通该可动侧保持部41的弹性位移允许孔部41a。该弹性位移允许孔部41a在接触片22与对象端子接触了时允许该接触片22a在板厚方向的弹性位移。另外,可动侧保持部41在与各端子20对应的位置,在比上述弹性位移允许孔部41a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遍及与端子20的板状接点部22b对应的范围而延伸并且在板厚方向贯通该可动侧保持部41的弹性片接纳孔部41b(参照图6)。该弹性片接纳孔部41b如图6所示,是在接地端子20g的位置用于接纳金属板部件50的后述的弹性片51a的孔部。该弹性片接纳孔部41b通过端子20的板状接点部22b关闭上述板厚方向的一方的开口。

安装壁部43如图4所示,在该安装壁部43的靠上端的位置,形成有成为从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外侧的外壁面凹入并且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的两侧开口的凹部的安装部43a。如后所述,金属板部件50的被安装部54在上述排列方向被压入该安装部43a(参照图4)。另外,安装壁部4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比上述安装部43a靠内侧的位置,形成有向上述排列方向的两侧以及下方开口的窄缝状的槽部43b。该槽部43b如后所述,从下方接纳连结部件60的立起片61a。另外,并不限于上述安装部的凹部,例如也可形成为在上述排列方向贯通的孔部。

可动保持体40将由可动侧保持部41、上壁部42以及安装壁部43形成的空间作为用于收纳金属板部件50的一部分的收纳部44而形成(参照图6)。

金属板部件50如图5所示,将金属板在该板厚方向弯曲而被制成,具有:沿连接器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作为沿板部的接地部(接地板)51;以在该接地部51的下缘朝向上方折回的方式被弯曲的弯曲部52;从该弯曲部52以沿着上述接地部51的方式向上方延伸并与该接地部51对置的板状的施力部53;以及从接地部51的两侧的上部延伸的被安装部54。

接地部51如图5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整个区域而延伸,并且如图6所示,在上下方向在包含端子20的接触部22整体的范围延伸,被收纳在可动保持体40的收纳部44(参照图6)内。这样,以覆盖端子排列范围的方式被配置的接地部51还具有作为屏蔽板的功能。另外,该接地部51如图6所示,在板厚方向被弯曲为大致曲柄状,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上部与可动保持体40的可动侧保持部41接近,下部远离该可动侧保持部41。如图6所示,接地部51的上述上部在上下方向被形成于包含端子20的突状接点部22a-1的范围。

另外,如图5所示,接地部5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与接地端子20g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与该接地端子20g的被压面22b-2g(参照图6)接触的弹性片51a。该弹性片51a通过将接地部51的一部分朝向端子20侧切开并立起而被形成,成为以随着朝向下方而向端子20侧倾斜的方式延伸的悬臂梁状的舌片。该弹性片51a如图6所示,向可动侧保持部41的弹性片接纳孔部41b内进入并延伸,在其下端部具有接触压力地与接地端子20g的被压面22b-2g接触。另外,上述弹性片51并不限于图5所示的位置,能够被形成于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任意位置,与该弹性片51的位置对应地设置的端子20作为接地端子20g而被使用。即能够在多个端子20中有选择性地设定接地端子20g。

施力部53如图6所示,以随着朝向上方而远离接地部51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之后在靠近上端的位置被向接地部51侧弯曲,其前端部(自由端部)位于可动保持体40的收纳部44内。该被弯曲了的部分成为向与接地部5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施力突起部53a,被设置于相互邻接的连接体10的施力部53如图6所示,如后所述,在连接器连接状态下利用施力突起部53a彼此相互按压,由此利用其反作用力使端子20的接触部22具有接触压力地与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20(对象端子)接触。

被安装部54如图5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接地部51的两侧的侧缘的上部朝向施力部53侧而被弯曲并沿上述排列方向延伸之后被折回而形成。因此,从上下方向观察该被安装部54被形成为成为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朝向端子20侧(图5中y2侧)开口的u字形。该被安装部54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位于外侧的板部、即在上述排列方向朝向端子20侧延伸的板部成为被安装板部54a(还参照图4),该被安装板部54a在上述排列方向被压入并保持在可动保持体40的安装部43a。该被安装部54a在其下缘形成有压入突起54a-1,在被向安装部43a压入时,该压入突起54a-1卡入安装部43a的下侧内壁面。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排列方向将金属板部件50的被安装板部54a向可动保持体40的安装部43a压入,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该金属板部件50安装于可动保持体40。

连结部件60如图3所示,将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弯曲而被形成,具有:沿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侧板部61;以及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连结该两个侧板部61彼此的多个下板部62。

侧板部61如图3所示,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连接体10的两端部对应地定位,成为具有垂直于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板面的板状。该侧板部61在上述排列方向与各连接体1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从该侧板部61的上缘向上方立起的立起片61a,该立起片61a从下方进入连接体10的可动保持体40的槽部43b(参照图4)。另外,侧板部61在上述排列方向的两个位置,以在其板厚方向贯通该侧板部61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与后述的支承体70的卡止突起71a-1卡止的卡止孔部61b。侧板部61被配置为覆盖连接体10的侧面,具有作为屏蔽板的功能。

下板部62如图3、图6以及图7所示,在上述排列方向,位于连接体对(成对的两个连接体)彼此间、或者位于上述排列方向的一端(图7中左端)的一个连接体10与支承体70的后述的第一端壁72之间。被这样地配置的下板部62具有作为屏蔽板的功能。该下板部62具备:具有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板面的横板部62a、以及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该横板部62a的两侧缘被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纵板部62b。即如图7所示,垂直于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面中的下板部62的剖面形状通过一个横板部62a和两个纵板部62b而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大致倒u字形。但是,被设置于上述排列方向的上述一端的下板部62的剖面形状如图7所示,成为省略了上述大致倒u字形的下板部62的左半部的形状。

如图3所示,纵板部62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个位置,以在其板厚方向贯通该纵板部62b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与固定保持体30的突起部32卡止的卡止孔部62b-1。下板部62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上下方向位于与固定保持体30相同的高度,并且该下板部62的纵板部62b位于与固定保持体30的侧面接近的位置。连结部件60通过纵板部62b的卡止孔部62b-1与固定保持体30的突起部32卡止,而被安装于连接体10。

支承体70如图3所示,从上下方向观察成为四边形框状,具有:沿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71;以及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连结该两个侧壁71的端部彼此的端壁72、73(第一端壁72以及第二端壁73)。侧壁71如图1所示,该侧壁71的壁厚方向(x轴方向)的大致内半部形成有在连接体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遍及整个区域而延伸的内壁部71a。另外,如图1所示,在侧壁71的壁厚方向的大致外半部,在上述排列方向的多个位置,具有间隔地被形成有从该侧壁71的外表面凹入并且向上方开口的凹入部71b,在邻接的凹入部71b之间形成有朝向上方立起的立起部71c。该立起部71c延伸至比内壁部71a的上表面靠上方位置。在内壁部71a的内侧面的上部,在与连结部件60的侧板部61的卡止孔部61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卡止突起71a-1。该卡止突起71a-1与连结部件60的上述卡止孔部61b卡止,由此该连结部件60被安装于支承体。

端壁72、73的形状相互不同。如图3所示,对于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位于y2侧的第一端壁72而言,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大致右半部(x1侧的部分)被形成为比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大致左半部薄。该大致右半部在x2侧的区域使大致上半部切缺,由此,在x1侧的区域,形成有在连接器嵌合连接时向对象连接器2的后述的支承体170的第一端壁凹部172a(参照图1以及图2)进入的第一端壁突起部72a。第一端壁72的大致左半部(x2侧的部分)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x1侧的区域内壁面凹陷,沿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在连接器嵌合连接时将对象连接器2的后述的支承体170的第一端壁突起部172b进行接纳的第一端壁凹部72b。

第二端壁73如图3所示,该第二端壁73的壁厚方向(y轴方向)的大致内半部(y2侧的部分)形成有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内壁部73a。第二端壁73的大致外半部(y1侧的部分)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大致右半部(x1侧的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端壁凹部73b,利用该第二端壁凹部73b接纳对象连接器2的后述的支承体170的第二端壁突起部173a。对于第二端壁73的大致外半部的大致左半部(x2侧的部分)而言,其外端面(垂直于y轴方向的壁面)相比大致右半部的外端面在上述排列方向朝内侧(y2侧)凹入地设置,形成有比内壁部73a向上方突出的第二端壁突起部73c。该第二端壁突起部73c向对象连接器2的后述的被设置于支承体170的第二端壁173的第二端壁凹部173b进入。

具有这样的结构的连接器1以以下的要领而被组装。首先,使被排列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一列端子20与固定保持体30以及可动保持体40进行一体模制成型而利用该固定保持体30以及该可动保持体40保持端子20。接下来,在x轴方向将金属板部件50的被安装板部54a压入可动保持体40的安装部43a,将金属板部件50安装在该可动保持体40,由此完成连接体10。该连接体10被制造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9个)。

接下来,从上方将多个连接体10安装在连结部件60。具体而言,将该连结部件60的立起片61a向与该立起片61a对应的连接体10的可动保持体40的槽部43b插入,并且使固定保持体30的突起部32与该连结部件60的卡止孔部62b-1卡止。

接下来,相对于连接体10与连结部件60的组装体从上方带来支承体70,使支承体70的卡止突起71a-1与连结部件60的卡止孔部61b卡止,将支承体70安装于上述组装体,由此完成连接器1。在该连接器1中,成为支承体70经由连结部件60来支承多个连接体10的状态。

接下来,对对象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对象连接器2除了支承体之外,结构与连接器1相同。即连接体以及连结部件是与连接器1相同的形状,所以这里,对该连接体以及连结部件标注与连接器1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以支承体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对象连接器2通过后述的支承体170支承将与连接器1相同地被排列的连接体10安装于连结部件60的组装体而构成。在该对象连接器2中,在上述排列方向邻接的两对连接体10的对彼此间的空间、以及在被配置于上述排列方向的最末端位置的连接体10与支承体70的后述的端壁172、173之间的空间,作为用于接纳连接器1的连接体10的接纳部r2而被形成(参照图7)。

对象连接器2的支承体170如图1所示,与连接器1的支承体70相同,具有两个侧壁171以及两个端壁172、173(第一端壁172以及第二端壁173)。侧壁171与连接器1的侧壁71相同具有内壁部171a、凹入部171b以及立起部171c,但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凹入部171b以及立起部171c的位置与连接器1的支承体70不同。具体而言,如图1以及图2所示,支承体170的凹入部171b在上述排列方向被设置于与支承体70的立起部71c相同的位置,而且支承体170的立起部171c在上述排列方向被设置于与支承体70的凹入部71b相同的位置。

两个端壁172、173的形状相互不同。第一端壁172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大致右半部(x1侧的部分)成为能够与连接器1的第一端壁72的大致右半部嵌合的形状,在与该第一端壁72的第一端壁突起部72a对应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有接纳该第一端壁突起部72a的第一端壁凹部172a。另外,对于第一端壁172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大致左半部(x2侧的部分)成为能够与连接器1的第一端壁72的大致左半部嵌合的形状,在与该第一端壁72的第一端壁凹部72b对应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有能够进入该第一端壁凹部72b的第一端壁突起部172b。

第二端壁173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大致右半部(x1侧的部分)成为能够与连接器1的第二端壁73的大致右半部嵌合的形状,在与该第二端壁73的第二端壁凹部73b对应的位置,在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有能够进入该第二端壁凹部73b的第二端壁突起部173a。另外,对于第二端壁173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大致左半部(x2侧的部分)成为能够与连接器1的第二端壁73的大致左半部嵌合的形状,在与该第二端壁73的第二端壁突起部73c(参照图3)对应的位置,在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有接纳该第二端壁突起部73c的第二端壁凹部173b。

对象连接器2也通过与针对连接器1已叙述的相同的要领而被制造,所以省略对象连接器2的制造要领的说明。

接下来,对连接器的嵌合连接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2的各个端子20安装于分别对应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具体而言,将信号端子20s的连接部21s锡焊连接于信号电路部,而且,将接地端子20g的连接部21g锡焊连接在接地用电路部。

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2在连接器嵌合连接前,如图7所示,连接体10的端子20利用挠性部23d(参照图5)而挠曲,该连接体10通过可动保持体40的部分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向接纳部r1、r2侧倾斜。

接下来,在连接体10利用该可动保持体40的部分倾斜的状态下,如图1以及图8所示,将对象连接器2拿到连接器1的上方,使该对象连接器2的连接体10位于连接器1的接纳部r1的正上方,并且使连接器1的连接体10位于对象连接器2的接纳部r2的正下方。而且,使该对象连接器2以保持原样的姿势下降。若该对象连接器2下降,则该对象连接器2的连接体10从上方进入连接器1的接纳部r1,另外,连接器1的连接体10从下方进入对象连接器2的接纳部r2。

另外,对象连接器2的第一端壁172的一部分从上方进入到在连接器1中被形成于位于图7的左端的连接体10与第一端壁72之间的接纳部r1(参照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体10的施力部53的前端部(自由端部)位于可动保持体40的收纳部44内(还参照图6),所以在上述第一端壁172进入上述接纳部r1的过程中该第一端壁172不从上方与施力部53的前端部抵接,能够可靠地避免因该施力部53的压曲引起的损伤。

若连接体10向接纳部r1、r2的进入结束,则相互对应的连接体10彼此被电连接。即如图8所示,连接器1的端子20的突状接点部22a-1与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20(对象端子)的板状接点部22b接触,并且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板状接点部22b与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20(对象端子)的突状接点部22a-1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

这样若连接器1的端子20与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20基于上述接触压力相互挤压并且接触,则利用在端子20彼此间产生的反作用力,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2各自的连接体10如图8所示,减少这些端子20的挠性部23d的最初的挠曲,连接器嵌合连接前的可动保持体40的倾斜的姿势被校正。

此时,在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2中,相互邻接并成对的各对连接体10通过各个施力部53利用施力突起部53a彼此相互按压而弹性位移,允许上述可动保持体40的姿势的校正。该施力部53彼此间的反作用力与基于端子20的接触部彼此间的接触压力的接触力相互平衡(参照图9)。另外,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的最末端位置的连接体10通过施力部53利用施力突起部53a按压对象方的连接器(相对于连接器1的对象连接器2以及相对于对象连接器2的连接器1)的端壁的内壁面而弹性位移,允许上述可动保持体40的姿势的校正。另外,施力部53从上述端壁的内壁面受到的反作用力与基于端子20的接触部22彼此间的接触压力的接触力相互平衡(参照图8)。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已叙述的那样,金属板部件50的接地部51的上部在上下方向被形成于包含端子20的突状接点部22a-1的范围,与可动保持体40的可动侧保持部41接近(还参照图6)。因此,若施力部53受到上述反作用力,则接地部51的上述上部的板面按压于可动侧保持部41的壁面。其结果是,位于该上部的范围内的突状接点部22a-1与对象端子的板状接点部22b的接触压力被提高,端子彼此的稳定的接触状态被良好地维持。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连接状态下,如图2所示,对象连接器2的支承体170的立起部71c从上方进入连接器1的支承体70的凹入部71b,并且上述支承体70的立起部171c从下方进入上述支承体170的凹入部171b,其结果,支承体70的侧壁71与支承体170的侧壁171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相互卡合。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连接状态下,如图2所示,连接器1的支承体70的第一端壁突起部72a以及第二端壁突起部73c分别从下方进入对象连接器2的支承体170的第一端壁凹部172a以及第二端壁凹部173b,并且对象连接器2的支承体170的第一端壁突起部172b以及第二端壁突起部173a分别从上方进入对象连接器2的支承体70的第一端壁凹部72b以及第二端壁凹部73b。

另外,在连接器1、2彼此的嵌合连接后、或者嵌合连接前,有时相互的电路基板彼此位于在连接体10的排列方向偏离正常位置的位置。在上述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利用端子20的接触部22彼此而具有接触压力的两个连接体10而言,如图9所示,在利用各个端子20的挠性部23d(参照图5)产生挠曲而以与上述偏离的量对应的量吸收该偏离的、所谓的浮动状态下,维持接触部22彼此的良好的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接触部22位于可动保持体40的一侧面,在另一侧面设置施力部53,承受邻接的其它连接体10的金属板部件50的施力部53或者来自支承体70、170的端壁的内壁面的作用力而确保接触压力,所以为了确保接触压力不需要使端子20从可动保持体40较长地突出,相应地能够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板部件的接地部虽在连接器宽度方向遍及端子排列范围的整个区域而延伸地形成,但也可代替之,接地部可以被形成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仅包含端子排列范围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的支承体70与对象连接器2的支承体170虽以不同的形状被形成,但可以代替之,两连接器的支承体可以以相同形状被形成。在该情况下,两连接器整体具有相同构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