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8427发布日期:2019-06-14 23:56阅读:8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传统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对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收容对应导电端子的若干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通常借由其靠近后侧设置的固定部来实现其在绝缘本体内的定位,然而所述导电端子的头部区域缺少必要的定位保持结构,以致所述导电端子的头部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的保持力往往不够;另外,所述端子槽的口径通常较大以供对接端子插入,在对接端子插接时可能会产生插偏插错之风险。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接稳定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若干第一端子槽,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还具有自其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的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一端子槽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具有装入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盖体,所述盖体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第一端子槽一一对应设置以供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依次插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侧的安装面,所述第一端子槽自所述安装面向后延伸并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贯穿,每一所述通槽具有位于其前部的导引段及位于其后部的限位段,所述限位段于所述安装面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一端子槽于所述安装面上的投影内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体具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后延伸的插入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若干自其前端面向后凹陷形成的收容槽,所述插入部突伸入对应的所述收容槽内以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前段包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至少部分所述收容槽与所述第一端子槽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体还具有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形成以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固定配合的卡配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配部夹置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具有扁平状的接触部及位于所述接触部后侧的一对固持臂,所述接触部插入所述通槽与所述第一端子槽,且具有第一接触部及自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侧部翻折形成并叠设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的第二接触部,所述一对固持臂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于高度方向上的两侧以将第二导电端子止挡限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具有包裹于其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外的前密封件,所述前密封件靠近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前端设置且被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向内挤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连接器均具有对应塞入所述第一、第二绝缘本体后侧的后密封件,所述后密封件包裹于所述第一、第二连接器的对应线缆外。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应端子槽,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对接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自其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的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与所述端子槽相连通,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装入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盖体,所述盖体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端子槽一一对应设置以供所述对接端子依次插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具有位于电连接器前侧的盖体,通过所述盖体上贯穿设置的通槽,来实现对接端子插接时的导引及定位,提高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插接时的准确性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第二连接器未插接时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5是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所示第一连接器将线缆移除后的部分分解图。

图7是图5所示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第一导电端子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9是图5所示第一连接器的盖体的立体图。

图10是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将线缆、盖体及部分导电端子移除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将线缆移除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13是图12所示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图13所示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第二导电端子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16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合将部分导电端子移除后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16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下文在介绍电连接器组合时,第一连接器100也可称之为电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0称之为对接连接器。另外,在单独介绍第一连接器100或第二连接器200时,均将第一连接器100或第二连接器200的对接端视为前端,与对接端相对设置的另一端视为后端。

请参图1至图11并结合图1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100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且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2,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具有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的若干第一端子槽112及自其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的收容空间113,所述第一端子槽112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收容空间113与所述第一端子槽112相连通。

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具有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13内侧的安装面114,所述第一端子槽112自所述安装面114向后延伸并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贯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还具有若干自其前端面向后凹陷形成的收容槽115。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收容槽115与所述第一端子槽112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115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12上侧的第一收容槽1151及与所述第一端子槽112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收容槽1152,所述第二收容槽1152与对应的第一端子槽112相连通。

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还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116与底壁117,所述顶壁116和底壁117中的至少其中一个上形成有固定槽118;在本发明所展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顶壁116与底壁117上均形成有一对所述固定槽118,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在顶壁116与底壁117中的一个上形成一个所述固定槽118,也即,所述顶壁116与底壁117上开设的所述固定槽118的数量及形式不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还具有凹设于其外表面上的安装槽119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12内的若干台阶部1121,所述安装槽119呈环状且靠近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前端面设置。所述台阶部1121与所述第一端子槽112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台阶部1121突设形成于对应第一端子槽112的前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台阶部1121位于限定形成所述第一收容槽1151的后壁面1153的前侧。

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还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子槽112一一对应设置的若干悬伸臂1123,所述悬伸臂1123位于对应的第一端子槽112与第二收容槽1152之间,且其前侧为自由末端。每一所述悬伸臂1123具有朝向对应的第一端子槽112内突伸形成的卡位部1124,所述卡位部1124突伸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下侧形成的卡位槽125内。

请参图5至图8并结合图10、图11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对应第一端子槽112,每一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具有供第二导电端子22插接的插接空间120、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也称为对接端子)相接触的对接段121及与线缆13相连的第一接线部122,所述对接段121具有顶板1211、底板1212及将所述顶板1211与底板1212相连的一对侧板1213,所述顶板1211与底板1212相对设置于所述对接段121于高度方向上的两侧。

所述对接段121还具有于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部1214和第二对接部1215,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1214、1215朝向彼此突伸设置,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插置于第一对接部1214与第二对接部1215之间并被第一、第二对接部1214、1215夹紧。

具体地,所述顶板1211的中部向下突出形成所述第一对接部1214,所述第一对接部1214突露于所述插接空间120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具有自前向后延伸的对接臂123以及自后向前延伸的抵接臂124,所述第二对接部1215形成于所述对接臂123的对接侧,所述抵接臂124位于所述对接臂123的非对接侧以对其进行抵挡。所述抵持臂124的后端与其中一所述侧板1213相连、前端为自由端,当第二对接部1215受到第二导电端子22的挤压力而向下运动时,所述抵持臂124在对接臂123的非对接侧对其进行抵挡,以提供第二导电端子22良好的夹持力,进而实现良好的电性接触。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还具有自所述顶板1211朝向远离所述插接空间120的方向突伸形成的抵挡凸部1216,所述抵挡凸部1216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14前侧且两者的突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还具有与其中一侧板1213相连的卡持臂1217,所述卡持臂1217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于横向方向上的一侧,且其前端为固定端、后端为自由端。

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组装于对应的第一端子槽112内时,所述抵挡凸部1216位于所述台阶部1121后侧,且其前端面被所述台阶部1121抵挡以防止向前过度插入;所述卡持臂1217的后端抵接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12形成的阻挡壁1125。

请参图3至图6并结合图9及图10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100还具有装入所述收容空间113内的盖体14,所述盖体14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通槽141,所述通槽141与所述第一端子槽112一一对应设置以供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也称为对接端子)依次插入。

每一所述通槽141具有位于其前部的导引段1411及位于其后部的限位段1412,所述限位段1412于所述安装面114上的投影落入所述第一端子槽112于所述安装面114上的投影内部。借由位于前侧且开口较大的导引段1411,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可顺利插入至通槽141内继而进入第一端子槽112,又借由位于后侧且开口较小的限位段1412,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可准确地插入对应的第一端子槽112并有效保持于其中。

所述盖体14具有主体部142及自所述主体部142向后延伸的插入部143,所述插入部143突伸入对应的所述收容槽115内以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的前段包住,如此,以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的头部进行固定,增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的头部区域在第一端子槽112内的保持力,防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的头部晃动,进而提高第二导电端子22对插时的准确性及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143包括沿高度方向位于其顶部的第一插入部1431及位于所述第一插入部1431下侧的第二插入部1432,所述第一插入部1431向后插入并定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51内,所述第二收容槽1152与所述第二插入部1432一一对应设置,以供对应的第二插入部1432插入。

所述盖体14还具有自所述主体部142向前延伸形成以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固定配合的卡配部144,所述卡配部144与所述插入部143分置于所述主体部142的前后两侧,且所述卡配部144夹置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及第二绝缘本体21之间。具体地,所述盖体14具有分置于其高度方向上两侧且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卡配部144,每一所述卡配部144具有向外突伸的至少一固定部1441。也即,位于上侧的所述卡配部144具有向上突伸形成的所述固定部1441,位于下侧的所述卡配部144具有向下突伸形成的所述固定部1441。

所述盖体14自前向后组装于所述收容空间113内,所述第一插入部1431向后插入并定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51内,所述第二插入部1432插入并定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收容槽1152内,所述固定部1441卡扣收容于所述固定槽118内以在前侧将盖体14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相固定。

请参图1至图3并结合图11至图14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包括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内的若干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及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相连的线缆2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具有扁平状的接触部221、位于所述接触部221后侧的固持部223及与线缆23相连的第二接线部224,所述接触部221插入所述通槽141与所述第一端子槽112,且具有第一接触部2211及自第一接触部2211的侧部翻折形成并叠设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211上的第二接触部2212。

进一步地,所述固持部223包括沿高度方向堆叠设置的第一平板部2231及第二平板部2232,所述第一平板部2231及第二平板部2232分别自所述第一接触部2211及第二接触部2212一体地向后延伸形成。所述固持部223还具有自所述第一平板部2231的后部向上弯折形成的第一翻边部2233以及自所述第二平板部2232的后部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二翻边部2234,所述第一翻边部2233与第二翻边部2234位于所述固持部223于横向方向上的同侧,并且相对且反向延伸设置。

所述固持部223还具有相对设置于其高度方向上两侧的一对弹性固持臂2235,以在两侧将第二导电端子22止挡限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内部而防止退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器100还具有包裹于其第一绝缘本体11外的前密封件15,所述前密封件15靠近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前端设置以收容于所述安装槽119内且被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向内挤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密封件15的外围形成有向外突伸的若干突条151,相邻的两个所述突条151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请参图16所示,所述前密封件15夹置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与第二绝缘本体21之间,且所述前密封件15外侧的所述突条151被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挤压而将第一、第二绝缘本体11、21之间的间隙密封。

另外,所述第一、第二连接器100、200均具有对应塞入第一、第二绝缘本体11、21后侧的后密封件16、26,所述后密封件16、26包裹于所述第一、第二连接器100、200的对应线缆13、23外且收纳于所述第一、第二绝缘本体11、21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具有若干彼此独立以分别套设于各线缆23外的所述后密封件16,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100亦可具有一件式以同时套设于多个线缆13外的所述后密封件16;进一步地,所述后密封件16、26的后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绝缘本体11、21的后端面平齐。

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连接器100借由其盖体14上贯穿形成的通槽141,来实现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插接时的导引及定位,进而提高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与第二导电端子22插接时的准确性及稳定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