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0399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型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微型电连接器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微型电连接器。
技术背景[0002]现有电连接器中,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之间的组装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直接将导电端子安装至绝缘本体上,或者利用射出成型的方式将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固持于一体,或者将导电端子一体成型于端子座继而形成端子模组,再将端子模组安装至绝缘本体上。当将导电端子一体成型于端子座继而形成端子模组,再将端子模组安装至绝缘本体上时,往往又会利用硬干涉的原理将端子模组相对于绝缘本体固定。利用硬干涉的方式组装端子模组不但节约成本,而且节省制程,因而在大量的电连接器中得以应用。然而,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端子模组会因经常的插接动作而易在绝缘本体中偏离原有位置,进而影响到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性能。[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使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稳固结合,从而达到电性连接的目的。实用新型内容[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电连接器,该微型电连接器通过将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一体成型并遮覆于外壳体内,从而增强了微型电连接器的整体稳固性,提升了信号传输的品质。[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微型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外的外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沿所述微型电连接器长度方向延伸的对接舌部,所述对接舌部设有上接合面和下接合面,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尾部及设置于所述接触部与尾部之间的固持部,所述接触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接合面和下接合面,所述尾部自主体部延伸而出,其中所述若干导电端子与所述绝缘本体一体成型。[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分别于不同平面延伸。[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导电端子还包括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的接触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间隔设置于所述对接舌部的上接合面或下接合面。[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的尾部沿所述微型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前后排列。[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舌部前端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用以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所述对接舌部的上接合面和下接合面上设有若干槽道用于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主体部包括顶壁、与所述顶壁对应设置的底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的顶壁上开设有若干逃料孔,所述第一端子部分露置于所述逃料孔中。[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的底壁上设有若干通孔供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尾部穿射而过。[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的底壁两侧沿所述微型电连接器长度方向分别设有与所述外壳体相配合的条形凸块。[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两侧壁的尾端分别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外壳体尾部开设有开口槽用以收容所述定位块,借由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开口槽的配合从而可限制所述绝缘本体沿所述微型电连接器长度及宽度方向的位移。[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本实用新型微型电连接器通过将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一体成型并遮覆于外壳体内,达到了增强微型电连接器整体稳固性、提升信号传输品质的目的。


[0016]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微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0017]图2为图1所示微型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0018]图3为图1所示微型电连接器的爆炸图;[0019]图4为图1所示微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0020]图5为图1所示微型电连接器的若干导电端子的立体图;[0021]图6为图1所示微型电连接器的外壳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0023]请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微型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30以及遮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外壳体20,所述若干导电端子 30与所述绝缘本体10 —体成型。[0024]请参图3与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11沿所述微型电连接器100长度方向延伸的对接舌部12。所述主体部11包括顶壁13、与所述顶壁13对应设置的底壁14以及连接所述顶壁13与底壁14的两侧壁15 ;所述对接舌部12设有上接合面121和下接合面122,所述上接合面121和下接合面122上设有若干槽道IM用于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30。[0025]请参图5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若干导电端子30包括接触部31、尾部33及设置于所述接触部31与所述尾部33之间的固持部32,所述接触部31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接合面 121和下接合面122,所述尾部33自主体部11延伸而出。所述若干导电端子30包括第一端子301、第二端子302和第三端子30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301与第二端子 302的接触部31分别于不同平面延伸,所述第三端子303的接触部31与所述第二端子302 的接触部31于同一平面延伸,且间隔设置于所述对接舌部12的下接合面122,所述第二端子302与所述第三端子303的尾部33沿所述微型电连接器100的长度方向前后排列,所述第一端子301设置于所述上接合面121且对应于所述第二端子302与所述第三端子303之间。[0026]请参图3与图4并结合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的对接舌部12前端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123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301、第二端子302及第三端子303的接触部31。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1顶壁13上开设有若干逃料孔131,所述第一端子301部分露置于所述逃料孔131中,所述逃料孔131还可达到散热的目的。所述主体部11的底壁14上设有若干通孔141供所述第一端子301、第二端子302及第三端子303的尾部33穿射而过, 所述主体部11的底壁14两侧沿微型电连接器100长度方向分别设有条形凸块142。所述主体部11两侧壁15的尾端分别设置有定位块151。[0027]请参图6并结合图4所示,所述外壳体20的尾部开设有开口槽21用以收容所述定位块151,借由所述定位块151与开口槽21的配合从而可限制所述绝缘本体10沿微型电连接器100长度及宽度方向的位移。所述外壳体20的尾部一侧设有与所述条形凸块142 相抵顶的抵顶部22,借由所述条形凸块142与所述抵顶部22的配合从而可限制所述绝缘本体10沿微型电连接器100长度方向的位移。[0028]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微型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若干导电端子(30)及遮覆于绝缘本体外的外壳体(20),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沿所述微型电连接器长度方向延伸的对接舌部(12),所述对接舌部设有上接合面(121)和下接合面(122),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31)、尾部(33)及设置于所述接触部与尾部之间的固持部(32),所述接触部分别露置于所述上接合面和下接合面,所述尾部自主体部延伸而出,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与所述绝缘本体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分别于不同平面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还包括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的接触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间隔设置于所述对接舌部的上接合面或下接合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的尾部沿所述微型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前后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舌部前端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用以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所述对接舌部的上接合面和下接合面上设有若干槽道用于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主体部包括顶壁、与所述顶壁对应设置的底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顶壁上开设有若干逃料孔,所述第一端子部分露置于所述逃料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底壁上设有若干通孔供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尾部穿射而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底壁两侧沿所述微型电连接器长度方向分别设有与所述外壳体相配合的条形凸块。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两侧壁的尾端分别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外壳体尾部开设有开口槽用以收容所述定位块,借由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开口槽的配合从而可限制所述绝缘本体沿所述微型电连接器长度及宽度方向的位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型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外的外壳体。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沿微型电连接器长度方向延伸的对接舌部,所述对接舌部设有上接合面和下接合面;若干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尾部及设置于接触部与尾部之间的固持部,所述接触部分别设置于上接合面和下接合面,所述尾部自主体部延伸而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与所述绝缘本体一体成型。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2275991SQ20112041015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5日
发明者戴宏骐, 游万益, 陈志哲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