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5117发布日期:2019-09-03 19:4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对接连接器在插接至传统电连接器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导引装置,对接连接器会撞击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而导致对接不畅,甚至造成绝缘本体乃至电连接器及对接连接器的损伤。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导引对接连接器插接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一对端子模组及遮罩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安装部及位于所述安装部前侧的对接部,所述安装部具有向下开放的容置腔,所述对接部包括顶壁、底壁及将所述顶壁与底壁相连的一对侧壁,所述顶壁、底壁及一对侧壁围设形成对接腔,所述顶壁与底壁分别设有与所述对接腔相连通的若干端子槽,所述一对端子模组自所述安装部的下侧向上安装至绝缘本体中,每一端子模组具有收容于所述容置腔内的绝缘块及镶埋固定于所述绝缘块的若干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具有突露于端子槽内的接触臂和突露于绝缘本体底部的焊脚,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插置于所述对接部内且抵持于所述遮蔽壳体的一附加件,所述附加件具有固定于所述对接部的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的导引臂,所述导引臂突露于所述对接部前侧且偏置于所述对接腔于横向方向上的一侧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引臂倾斜延伸且具有位于其前侧自由末端的末端部,所述遮蔽壳体开设有与所述末端部相抵接的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具有顶板及自顶板两端向下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一对侧板,所述一对侧板中的其中一个设有所述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对侧板中的另一个具有与所述开口相对设置的凸包,所述凸包位于所述对接部的前端面前侧以对其进行抵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对侧壁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且所述对接部具有位于其中一个侧壁上的插槽,所述插槽向前开放设置,所述附加件自前向后插置于所述插槽,并通过其固定部卡持于该插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其中一个侧壁还具有沿横向方向向外将其贯穿的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插槽相连通,所述固定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向外突露于所述通槽内的凸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附加件还具有将所述导引臂与所述固定部相连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与所述导引臂相连且呈角度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附加件还具有朝向对接腔的一侧突伸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连续地形成于所述导引臂及所述连接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侧板还具有至少一向后突伸以与所述对接部相固持的卡臂,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卡臂的前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侧板还具有位于其下侧的弹臂,于前后方向上,所述弹臂位于所述开口与所述卡臂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附加件具有突露于其对接腔于横向方向上一侧外的导引臂,能够有效导引对接连接器的插接,防止对接连接器插接时撞击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而使其受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至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4至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6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7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的附加件的立体图。

图9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一对端子模组及遮罩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侧的遮蔽壳体3;为了表述方便,下文在介绍电连接器100时,将其对接端视为前端,其相对设置的另一端视为后端。

请参图1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安装部11及位于所述安装部11前侧的对接部12,所述安装部11具有向下开放的容置腔110,所述对接部12包括顶壁121、底壁122及将所述顶壁121与底壁122相连的一对侧壁123,所述顶壁121、底壁122及一对侧壁123围设形成对接腔120,所述顶壁121与底壁122分别设有与所述对接腔120相连通的若干端子槽124。

所述一对侧壁123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且每一所述侧壁123还具有至少一个自其外表面向内凹陷设置的卡持槽1231。每一所述侧壁123还具有位于其底端的缺槽1232,所述缺槽1232开口向外且向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对接部12具有位于其中一个侧壁123上的插槽125,所述插槽125向前开放设置。另外,所述其中一个侧壁123还具有沿横向方向向外将其贯穿的通槽126,所述通槽126与所述插槽125相连通。

请参2至图3并结合图7、图8所示,所述一对端子模组2自所述安装部11的下侧向上安装至绝缘本体1中,每一端子模组2具有收容于所述容置腔110内的绝缘块21及镶埋固定于所述绝缘块21的若干导电端子22。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端子模组2的结构稍有差异,其中一个端子模组2具有第一绝缘块211及镶埋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块211内的第一端子221,另一个端子模组2具有第二绝缘块212、第三绝缘块213以及镶埋固定于所述第二、第三绝缘块212、213内的第二端子222。

每一导电端子22具有突露于端子槽124内的接触臂223、突露于绝缘本体1底部的焊脚224以及镶埋固定于所述绝缘块21内的固持部225。

请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蔽壳体3呈n形,且具有顶板31及自顶板31两端向下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一对侧板32,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遮蔽壳体3也可为其他形状。

所述遮蔽壳体3还开设有位于其中一个所述侧板32上的开口321,所述一对侧板32中的另一个具有与所述开口321相对设置的凸包322,所述凸包322位于所述对接部12的前端面前侧以对其进行抵挡。

另外,每一所述侧板32还具有至少一向后突伸以与所述对接部12相固持的卡臂323,所述开口321位于所述卡臂323的前侧,所述卡臂323向后突伸入对应侧的卡持槽1231内并与之相卡固。

每一所述侧板32还具有位于其下侧的弹臂324,于前后方向上,所述弹臂324位于所述开口321与所述卡臂323之间,所述弹臂32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卡臂323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弹臂324抵接于对应的缺槽1232内。

请参图1至图9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具有插置于所述对接部12内且抵持于所述遮蔽壳体3的一附加件4,所述附加件4具有固定于所述对接部的固定部41及自所述固定部41向前延伸的导引臂42,所述导引臂42突露于所述对接部12前侧且偏置于所述对接腔120于横向方向上的一侧外,以导引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插入;另外,所述导引臂42与所述凸包322分置于所述对接腔120的两侧,以在两侧给对接连接器提供导引,避免对接连接器撞击绝缘本体1造成损伤。

所述附加件4还具有将所述导引臂42与所述固定部41相连的连接臂43,所述连接臂43与所述导引臂42相连且呈角度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导引臂42倾斜延伸且具有位于其前侧自由末端的末端部421,具体地,所述导引臂42自所述连接臂43的前端向前且向外弯折延伸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附加件4还具有朝向对接腔120的一侧突伸的突出部45,所述突出部45连续地形成于所述导引臂42及所述连接臂43,以同时加强所述导引臂42及所述连接臂43的强度,尤其是所述导引臂42与所述连接臂43的弯折衔接处的强度,避免其在不当插入力的作用下弯曲变形。

组装时,所述附加件4自前向后插置于所述插槽125,并通过其固定部41卡持于该插槽125内,以防止其自绝缘本体1退出。所述末端部421伸入所述遮蔽壳体3上开设的开口321内并与其相抵接,以防止其沿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固定部4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向外突露于所述通槽126内的凸肋411,当所述电连接器100受到对接连接器的不当插入力、撞击所述导引臂42以使其被向外推抵时,所述凸肋411上突伸出通槽126的部分抵接于所述遮蔽壳体3的对应侧板32的内表面,进而防止所述附加件4弯折或变形。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附加件4具有突露于其对接腔120于横向方向上一侧外的导引臂42,能够有效导引对接连接器的插接,防止对接连接器插接时撞击电连接器100的绝缘本体1而造成绝缘本体1损伤。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