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及磁吸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0236发布日期:2019-12-31 15:59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及磁吸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及磁吸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设备上,用于两个电子系统间的信号或电能传输;磁吸连接器由于其使用简单方便,目前被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所使用。现有技术的磁吸连接器中,磁铁需要专用的固定件固定连接于pcb板,结构较为复杂。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及磁吸连接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磁铁需要专用的固定件固定连接于pcb板,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包括:端部壳体及磁吸件,其中,所述端部壳体上设置有连接凸起,所述磁吸件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凸起卡合连接的连接槽。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磁吸件为磁铁,端部组件为公端组件,所述磁铁背离母端组件一端连接有固定铁片;或者所述磁吸件为磁铁,端部组件为母端组件,所述磁铁背离公端组件一端连接有固定铁片。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还包括:pcb板,所述固定铁片朝背离磁铁一侧延伸有折弯边,并通过所述折弯边固定连接于pcb板。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pcb板设置有供折弯边穿过的预留槽,所述固定铁片插入或穿过所述预留槽并焊接于pcb板。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还包括:pcb板及至少一个信号针;端部组件为公端组件,所述pcb板位于磁吸件背离母端组件一侧,或者端部组件为母端组件,所述pcb板位于磁吸件背离公端组件一侧;所述信号针一端与pcb板固定连接。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信号针与磁吸件之间设置有隔离件,所述隔离件由绝缘材料制作而成。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信号针与磁吸件之间设置有隔离件,所述隔离件包括:基座及隔离部,所述基座位于pcb板与磁吸件之间,所述隔离部位于信号针与磁吸件之间。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信号针由铜制作而成,且信号针的表面设置有金层。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端部壳体由塑胶制作而成。

一种磁吸连接器,其中,所述磁吸连接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包括:端部壳体及磁吸件,所述端部壳体面向母端组件一端的壳体内壁设置有连接凸起,所述磁吸件的外壁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凸起相适配的连接槽。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直接通过连接凸起与连接槽的配合将磁吸件固定至端部壳体,简化了磁吸连接器的结构,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磁铁需要专用的固定件固定连接于pcb板,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用公端壳体较佳实施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用磁吸件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用固定铁片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用pcb板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用隔离件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及磁吸连接器,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和带来的技术效果做更为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解释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此外,下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不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现有的磁吸连接器通过专用固定件固定,不仅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尺寸较大,加工组装效率较低,成本较高。若能将磁吸件直接连接至端部壳体(不再将磁吸件连接至pcb板),则可省去专用固定件的设置或者简化专用固定件的形状及安装复杂程度,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思路,提供了一种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是该端部组件是公端组件还是母端组件(即将下文所述结构应用于公端组件还是母端组件),皆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下文仅以公端组件为例进行了示例性说明,而未再对其等同替换方案(所述端部组件为母端组件的方案)进行赘述。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地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包括:公端壳体100及磁吸件200,所述公端壳体100内侧设置有连接凸起110,磁吸件200外侧设置有连接槽210,如图2及图3所示,或者公端壳体内侧设置有连接槽,而磁吸件外侧设置有连接凸起(两个方案可等同替换),连接凸起与连接槽相适配,公端壳体与磁吸件可通过连接凸起与连接槽的配合关系直接连接。

下文中以磁吸件为磁铁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与此对应的,母端组件可直接选用带磁性的金属薄片来进行公端组件与母端组件的磁吸附,由于金属薄片厚度较小,占用空间少,因此可减小整个母端组件的尺寸。当然,在所述磁吸件为磁铁的情况下,母端组件也可以选择设置磁铁,这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连接凸起110设置在公端壳体100面向母端组件一侧的内壁上(如图2所示),以此来减小磁铁200的尺寸,进而减小整个公端组件的尺寸(若将连接凸起设置在图2中固定铁片300的附近,或者将连接凸起设置在公端壳体100的外壁,则在保证同样磁场强度的要求下,需要增加磁铁200的尺寸;但这并不意味着连接凸起只能设置在公端壳体面向母端组件一侧的内壁上,设置位置的改变或者微调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的解决)。

另外,独立于公端壳体与磁铁的构件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也应当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凸起。条件1、无需插入公端壳体内的pcb板;条件2、可起到连接公端壳体与磁铁的作用。比如:公端壳体开设有穿透连接槽,而磁铁开设有与穿透连接槽位置对应的连接凹槽,使用条形板等构件先穿过穿透连接槽,然后插入连接凹槽,以此来将公端壳体与磁铁连接在仪器;此处,条形板等构件也能够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需要专用固定件将磁铁固定连接于pcb板,导致结构复杂的问题(利用将磁铁固定于pcb板,虽然也需要额外设置构件,但磁铁与公端壳体的连接,相对于磁铁与pcb板的连接,结构要简单)。因此,利用外置构件连接磁铁与公端壳体的方案也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作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配合结构,所述连接槽210设置于磁铁200的外壁,具体如图2所示。

作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改进,所述连接凸起110及连接槽210皆呈弧形,弧形容易加工,且加工时应力较小,磁铁200不容易碎裂,良品率高。需要注意的是,连接凸起110及连接槽210的形状亦可设置成其他形状,只要可二者可进行适配(二者形状并不要求完全一致),完成磁铁与公端壳体的连接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地另一方面,优选所述磁铁200背离母端组件一端连接有固定铁片300。一方面固定铁片300可聚拢磁场,使得磁铁200背离固定铁片300一端(用于磁吸附母端组件的一端)的磁吸力更大;另一方面固定铁片300与磁铁200相互吸附,可提高磁铁200的固定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公端组件还包括:pcb板400,所述固定铁片300朝背离磁铁200一侧延伸有折弯边310,如图2及图4所示,并通过所述折弯边310固定连接于pcb板400。具体地,所述折弯边310优选设置有两个,通过两端固定的方式提高固定铁片300与pcb板400的连接稳定性。

较佳地是,所述pcb板400设置有供折弯边穿过的预留槽410(如图2及图5所示,图2中预留槽被折弯边所占用,未标示),所述折弯边310插入或穿过所述预留槽410并焊接于pcb板400。优选所述折弯边310穿过所述预留槽410后焊接于pcb板400,一方面方便焊接,另一方面焊接可靠性高。

所述公端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信号针500,所述信号针500一端与pcb板400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向母端组件传递信号。

作为本实用新型地优选实施例,所述信号针500与磁铁200之间设置有隔离件600,所述隔离件600由绝缘材料制作而成。虽然空气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但相较于绝缘材料制作而成的隔离件而言,其效果较弱。在具体实施时,所述隔离件600可使用塑料制作。

具体地,如图2及图6所示,所述隔离600件包括:基座610及隔离部620,所述基座610位于pcb板400与磁铁200之间,所述隔离部620位于信号针500与磁铁200之间。基座610起到固定及隔离(隔离固定铁片与pcb板)作用,而隔离部620起到隔离(隔离磁铁与信号针)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地另一方面,所述信号针500由铜制作而成,且信号针500的表面设置有金层(未图示),以进一步减小阻抗及信号损耗。优选所述信号针500设置有两个或者更多个,以便磁吸连接器可以传输两组或多组信号。此外,所述信号针可设置成可伸缩的,一方面可保证信号针与母端组件能够贴合以传输信号,另一方面可保证信号针500不会因为磁吸连接时突然贴合至母端组件而被撞坏,再一方面可降低信号针长度的精度要求,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地另一方面,所述公端壳体100由塑胶制作而成。具体地,公端壳体可以是包胶工艺加工,也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件,通过胶粘或超声波焊接工艺加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磁吸连接器,所述磁吸连接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用于磁吸连接器的端部组件。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