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用防擦伤反光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2287发布日期:2019-11-19 21:27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用防擦伤反光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新能源领域,尤其涉及光伏组件用防擦伤反光膜。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光能转化产生电能的光伏组件,电池片作为光伏组件的核心是整个光伏行业关注的重点,现有电池片的发电受光源限制(阴天、夜晚和透光率)、转换损耗(电力输送过程的损失)和表面积(正面导电线的遮光部分)影响其发电效率只有用20%,实验室的实验数据最高也只能达到25%的转换效率。

目前,为了减少光能浪费,现有研究方向为在基材上设置一层带有微结构层的反光膜,但是该微结构层形状单一,在使用周转过程中易造成擦伤棱镜柱结构导致反光效果不佳,转换效率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用防擦伤反光膜,其能有效解决传统棱镜柱结构反光效果不佳,转换率效率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伏组件用防擦伤反光膜包括粘结层、基底层、过渡层、微观结构及金属反光镀层;所述基底层的底部设置粘结层,所述过渡层上设置用于增加基底层与微观结构层结合强度的过渡层,微观结构层设置于过渡层上,在微观结构层上设置金属反光镀层;所述微观结构为沿过渡层表面凸起且互为相邻布置的多个高三棱柱及低三棱柱,在相邻高三棱柱之间至少设置一个低三棱柱,所述高三棱柱的侧棱至高三棱柱底部侧面的垂线长度大于低三棱柱的侧棱至低三棱柱底部侧面的垂线长度。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高三棱柱及低三棱柱的布置方向相对于基底层长度方向呈横向或左倾或右倾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结合;

所述高三棱柱、低三棱柱相对于基底层长度方向呈左倾或右倾时,各高三棱柱、低三棱柱的侧棱相对于基底层长度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90°;

相邻两个高三棱柱的侧棱至底部侧面的垂线长度相同;

相邻两个高三棱柱的侧棱至底部侧面的垂线长度不同;

所述高三棱柱底部侧面的长度大于低三棱柱底部侧面的长度;

所述高三棱柱相邻两侧面之间形成的上端夹角、及低三棱柱相邻两侧面之间形成的上端夹角均为95~155°;各高三棱柱底部侧面长为18~100um,各低三棱柱底部侧面长为10-75um;

所述基底层的厚度为0.01~0.2mm,宽度为0.5~50mm;所述金属反光镀层的厚度为所述粘结层的厚度为0.01~0.1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在过渡层表面设置连续呈高低布置的高三棱柱及低三棱柱,在卷绕过程中利用高三棱柱支撑整个膜面从而避免低三棱柱结构摩擦造成的聚光不佳问题,通过将高三棱柱、低三棱柱沿横向、左倾或右倾布置能合理充分最大化利用光源,增大太阳能发电电池片的光照强度和面积,减少受外部光源限制带来的转换效率损耗,通过增设金属反光镀层利用吸收、折射和反光原理,将单一光源放大反射为多道光源,其折射为180°分散至电池表面,从而形成有力的光源补偿以获得更高的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等轴侧视图。

图4为图3在ⅱ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在ⅰ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在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高三棱柱、低三棱柱相对于基底层长度方向横向布置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高三棱柱、低三棱柱相对于基底层长度方向右倾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高三棱柱、低三棱柱相对于基底层长度方向左倾斜的示意图。

其中:1、粘结层;2、基底层;3、过渡层;4、微观结构;401、高三棱柱;402、低三棱柱;5、金属反光镀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光伏组件用防擦伤反光膜包括粘结层1、基底层2、过渡层3、微观结构4及金属反光镀层5;基底层2的底部设置粘结层1,过渡层3上设置用于增加基底层2与微观结构层4结合强度的过渡层3,微观结构层4设置于过渡层3上,在微观结构层4上设置金属反光镀层5。其中粘结层1为热熔粘接薄膜层,通过对热熔粘接薄膜加热软化后使其能熔融贴合于光伏组件表面,该粘结层1的厚度为0.01~0.1mm。过渡层3为uv树脂过渡层,该uv树脂过渡层的厚度为0.1~2um,上述金属反光镀层5的表面形成反光面,基底层2的厚度为0.01~0.2mm,宽度为0.5~50mm,基底层2的采用pet塑料制成。金属反光镀层5的厚度为该金属反光镀层5的形状与微观结构层4相适配。

如图6所示,微观结构4为沿过渡层3表面凸起且互为相邻布置的多个高三棱柱401及低三棱柱402,在相邻高三棱柱401之间至少设置一个低三棱柱402,该低三棱柱402最多可在相邻两个高三棱柱401之间设置24个。高三棱柱401的侧棱至高三棱柱401底部侧面的垂线长度大于低三棱柱402的侧棱至低三棱柱402底部侧面的垂线长度,使高三棱柱401的整体高度高于低三棱柱402的整体高度。

如图7至图9所示,高三棱柱401及低三棱柱402的布置方向相对于基底层3长度方向呈横向或左倾或右倾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结合。高三棱柱401、低三棱柱402相对于基底层3长度方向呈左倾或右倾时,各高三棱柱401、低三棱柱402的侧棱相对于基底层3长度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90°,最优选的角度为左倾35°或右倾38°。相邻两个高三棱柱401的侧棱至底部侧面的垂线长度相同或不同。高三棱柱401底部侧面的长度大于低三棱柱402底部侧面的长度。各高三棱柱401底部侧面长为18~100um,优选为50um。各低三棱柱402底部侧面长为10-75um,优选为45um。高三棱柱401相邻两侧面之间形成的上端夹角、及低三棱柱402相邻两侧面之间形成的上端夹角均为95~155°,该上端夹角的最优选为120°。

实施例1

采用上述光伏组件用防擦伤反光膜的加工过程如下:

如图1至图6所示,首先将基底层2的下表面与粘结层1粘接,在基底层2的上表面覆盖过渡层3。然后于过渡层3表面设置连续高低分布的高三棱柱401及低三棱柱402,各高三棱柱401及低三棱柱402的布置方向相对于基底层长度方向呈横向布置。在各高三棱柱401及低三棱柱402的表面贴附金属反光镀层5,金属反光镀层5的形状与高三棱柱401、低三棱柱402的表面形状适配。最后将带有金属反光镀层5、微观结构4、过渡层3的基底层2通过粘结层1粘接于光伏组件中电池主栅线上,其中粘结层1经过加热熔融后具有贴合作用,即可实现与光伏组件的粘接。

实施例2

采用上述光伏组件用防擦伤反光膜的加工过程如下:

首先将基底层2的下表面与粘结层1粘接,在基底层2的上表面覆盖过渡层3。然后于过渡层3表面设置连续高低分布的高三棱柱401及低三棱柱402,各高三棱柱401及低三棱柱402的布置方向相对于基底层长度方向呈左倾或右倾布置。在各高三棱柱401及低三棱柱402的表面贴附金属反光镀层5,金属反光镀层5的形状与高三棱柱401、低三棱柱402的表面形状适配。最后将带有金属反光镀层5、微观结构4、过渡层3的基底层2通过粘结层1粘接于光伏组件中电池主栅线上,其中粘结层1经过加热熔融后具有贴合作用,即可实现与光伏组件的粘接。

实施例3

采用上述光伏组件用防擦伤反光膜的加工过程如下:

首先将基底层2的下表面与粘结层1粘接,在基底层2的上表面覆盖过渡层3。然后于过渡层3表面设置连续高低分布的高三棱柱401及低三棱柱402,其中一部分高三棱柱401及低三棱柱402的布置方向相对于基底层长度方向呈左倾布置,剩余部分高三棱柱401及低三棱柱402的布置方向相对于基底层长度方向呈右倾布置。同理高三棱柱401和低三棱柱402也可以为横向与左倾、横向与右倾、或横向与左倾、右倾等多种情况相结合。在各高三棱柱401及低三棱柱402的表面贴附金属反光镀层5,金属反光镀层5的形状与高三棱柱401、低三棱柱402的表面形状适配。最后将带有金属反光镀层5、微观结构4、过渡层3的基底层2通过粘结层1粘接于光伏组件中电池主栅线上,其中粘结层1经过加热熔融后具有贴合作用,即可实现与光伏组件的粘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在过渡层表面设置连续呈高低布置的高三棱柱及低三棱柱,在卷绕过程中利用高三棱柱支撑整个膜面从而避免低三棱柱结构摩擦造成的聚光不佳问题,通过将高三棱柱、低三棱柱沿横向、左倾或右倾布置能合理充分最大化利用光源,增大太阳能发电电池片的光照强度和面积,减少受外部光源限制带来的转换效率损耗,通过增设金属反光镀层利用吸收、折射和反光原理,将单一光源放大反射为多道光源,其折射为180°分散至电池表面,从而形成有力的光源补偿以获得更高的转换效率。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