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电池阵列及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0282发布日期:2019-11-08 23:5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电池阵列及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太阳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电池阵列及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所需的能源与日俱增,但是化石能源数量有限,不足以长久地供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消耗化石能源,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需要一种新能源来代替化石能源,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太阳能是一种储量无限、使用免费、使用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光伏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减少光伏组件内部功率损耗,增加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一直是光伏企业追求的目标,以满足行业发展和客户的需求。为了提升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光伏企业推出了多种光伏组件的制作技术,例如叠瓦技术,通过将正方形(准正方形)电池片分切为更多更小的长方形(准长方形)电池片,并通过导电胶将相邻两片切片电池片的前后电极相互重叠形成串联电路,相邻电池片间的电流垂直于电池片表面传输,组件内部电流更小,组件内部受光面积更大,从而提升组件功率和效率。

与常规组件相比,叠瓦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虽有所提升,但是额外增加了导电胶、固化、端子焊接等工序和设备,工艺技术比较复杂,生产成本高,同时导电胶的电阻较大,叠瓦光伏组件的内部损耗仍然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电池阵列及光伏组件,以提高光伏电池阵列和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降低组件制造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电池阵列,包括多个电池片和柔性金属导电条,电池片上表面和电池片下表面均分布有分段电极,所述柔性金属导电条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中第一电池片下表面的所述分段电极和第二电池片上表面的所述分段电极,且所述光伏电池阵列在所述电池片上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层叠结构,其中,所述柔性金属导电条与所述分段电极的连接区域均位于所述层叠结构中层叠区域以外的区域。

可选的,当所述分段电极垂直于所述电池片的第一边时,所述分段电极位于所述电池片上表面和所述电池片下表面的数量均为4至9个,包括端点值,其中,所述第一边为矩形所述电池片中较长的边。

可选的,所述分段电极在所述电池片上表面和所述电池片下表面均呈均匀分布。

可选的,所述分段电极的宽度取值范围为0.5毫米至5毫米,包括端点值。

可选的,所述分段电极的长度取值范围为1毫米至15毫米,包括端点值。

可选的,所述柔性金属导电条的厚度小于200微米。

可选的,所述层叠结构沿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的第一边层叠,其中,所述第一边为所述电池片中较长的边。

可选的,所述分段电极与所述电池片的第一边的夹角为锐角。

可选的,所述层叠结构中层叠区域的宽度小于2毫米。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光伏电池阵列。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光伏电池阵列,包括多个电池片和柔性金属导电条,电池片上表面和电池片下表面均分布有分段电极,所述柔性金属导电条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中第一电池片下表面的所述分段电极和第二电池片上表面的所述分段电极,且所述光伏电池阵列在所述电池片上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层叠结构,其中,所述柔性金属导电条与所述分段电极的连接区域均位于所述层叠结构中层叠区域以外的区域。本申请的光伏电池阵列中相邻两片电池片由柔性金属导电条相连,由于柔性金属导电条的成本低、电阻小,柔性金属导电条消耗的功率少,所以可以提高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功率,降低组件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光伏电池阵列中相邻两片电池片在电池片上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层叠结构,在光伏电池阵列的长度一定时,可以增加电池片的数量,进而增加接收光照的面积,增加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功率。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优点的光伏组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光伏电池阵列中相邻两片电池片在电池片短边方向的截面图;

图2至图6列为金属细栅线在电池片表面的分布样式示意图;

图7为分段电极与电池片的长边平行时的分布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现有技术中采用导电胶将电池片相邻两片电池片的前后电极相互重叠形成串联电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但是由于组件的封装损失较大,使得光伏组件内部消耗的功率仍然较大,并且额外增加了导电胶、固化、端子焊接等工序和设备,工艺技术比较复杂,生产成本高。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伏电池阵列,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光伏电池阵列中相邻两片电池片在电池片短边方向的截面图,光伏电池阵列包括多个电池片1和柔性金属导电条2,电池片上表面和电池片下表面均分布有分段电极4,所述柔性金属导电条2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1中第一电池片下表面的所述分段电极4和第二电池片上表面的所述分段电极4,且所述光伏电池阵列在所述电池片1上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层叠结构,其中,所述柔性金属导电条与所述分段电极的连接区域均位于所述层叠结构中层叠区域以外的区域。

本实施例中采用柔性金属导电条2连接于相邻两个电池片1中第一电池片下表面的分段电极4和第二电池片上表面的分段电极4的目的是,柔性金属导电条2的电阻小,当光伏电池阵列接受光照产生电流后,柔性金属导电条2损耗的功率小,从而提高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功率。其中,柔性金属导电条2的宽度等于分段电极4的宽度。

具体的,柔性金属导电条可以焊带,或者为其他金属材料形成的柔性导电条。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设置光伏电池阵列在电池片上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层叠结构的目的是,当光伏电池阵列的长度一定时,电池片1层叠设置,可以增加光伏电池阵列中电池片1的数量,从而增加接受光照的面积,使得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功率提高。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柔性金属导电条与分段电极的连接区域均位于层叠结构中层叠区域以外的区域的目的是,当连接区域处出现问题,如连接不牢固,需要返工时,便于返工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片1为矩形(准矩形)电池片,电池片1的长边与短边的比值的范围为4至20,包括端点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片1可以通过但不限于分切正方形(准正方形)电池片或其他矩形(准矩形)电池片获得。

分段电极4的作用是收集电池片产生的电流,进而传递至柔性金属导电条2,对于双面电池片而言,双面电池片的上、下表面均分布有金属细栅线,分段电极4连接金属细栅线以收集电流;对于单面电池片而言,单面电池片的上表面分布有金属细栅线,单面电池的下表面不存在金属细栅线,而是铝背场,位于单面电池片上表面的分段电极4连接金属细栅线,位于单面电池片下表面的分段电极4直接与铝背场相连。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金属细栅线在双面电池片上表面、双面电池片下表面以及单面电池片上表面的排布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可视情况而定,请参考图2至图6,图2-6列举出了五种金属细栅线3在电池片表面的分布样式。优选地,对于双面电池片,金属细栅线3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排布方式相同,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当相邻两个电池片1中第一电池片下表面为负极时,第二电池片上表面为正极,同理,当第一电池片下表面为正极时,第二电池片上表面便为负极。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分段电极4沿其长度方向平行于电池片1的长边分布,请参考图7所示,但是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分段电极4沿其长度方向垂直于电池片1的长边分布,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分段电极4与所述电池片的第一边的夹角为锐角,第一边为电池片1的长边。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柔性金属导电条2连接相邻电池片1的分段电极4,分段电极4与电池片1长边之间的位置关系即为柔性金属导电条2与电池片1长边的位置关系,例如,当分段电极4沿其长度方向垂直于电池片1的长边分布时,柔性金属导电条2同样垂直于电池片1的长边。

还可以理解的是,无论分段电极4与电池片1的边形成的角度为多少度,分段电极4将收集的电流传递至柔性金属导电条2,电流的流经方向均平行于电池片1的表面。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光伏电池阵列,包括多个电池片1和柔性金属导电条2,电池片上表面和电池片下表面均分布有分段电极4,所述柔性金属导电条2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1中第一电池片下表面的所述分段电极4和第二电池片上表面的所述分段电极4,且所述光伏电池阵列在所述电池片上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层叠结构,其中所述柔性金属导电条与所述分段电极的连接区域均位于所述层叠结构中层叠区域以外的区域。本实施例的光伏电池阵列中相邻两片电池片1由柔性金属导电条2相连,由于柔性金属导电条2的电阻小、成本低,柔性金属导电条2消耗的功率少,所以可以提高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功率,并且降低组件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光伏电池阵列中相邻两片电池片1在电池片上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层叠结构,在光伏电池阵列的长度一定时,可以增加电池片1的数量,进而增加接收光照的面积,增加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功率;同时,现有技术中由于导电胶的使用,制作过程还需要增加固化、端子焊接等工序和相应的设备,使得工艺比较复杂,生产成本较高,而本实施例中采用焊线,简化了生产工艺,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分段电极4沿其长度方向垂直于电池片1的长边分布时,本实施例对分段电极4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分段电极4数量可以为1至12个,包括端点值。

优选地,当所述分段电极4垂直于所述电池片1的第一边时,所述分段电极4位于所述电池片上表面和所述电池片下表面的数量均为4至9个,包括端点值,其中,所述第一边为矩形所述电池片1中较长的边,避免分段电极4的数量太少,因为分段电极的数量太少会出现不能收集电池片的全部电流,造成部分电流浪费,不能有效提高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功率,同时避免分段电极4的数量太多,因为分段电极4需要与柔性金属导电条2相连,造成对电池片1遮挡,减小电池片1接收光照的面积,从而使得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功率降低。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分段电极4的数量为多个时,所述分段电极4在所述电池片上表面和所述电池片下表面均呈均匀分布。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段电极4的宽度取值范围为0.5毫米至5毫米,包括端点值,避免分段电极4的宽度太窄,因为柔性金属导电条2需要与分段电极4进行焊接,若分段电极4的宽度太窄,柔性金属导电条2与分段电极4的焊接不牢固,同时避免分段电极4的宽度太宽,柔性金属导电条2与分段电极4焊接后,分段电极4所在的区域不能接收光照而发电,减小电池片1的有效面积,导致光伏电池阵列整体输出功率降低。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段电极4的长度取值范围为1毫米至15毫米,包括端点值,避免分段电极4的长度太短,因为柔性金属导电条2需要与分段电极4进行焊接,若分段电极4的长度太短,使得柔性金属导电条2与分段电极4的接触面积小,进而导致焊接不牢固,同时避免分段电极4的长度太长,因为分段电极4所在的区域不能接受光照而产生电流,若分段电极4太长,就会对电池片1造成更大面积的遮挡,使电池片1的发电效率减小,从而导致光伏电池阵列整体输出功率降低。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金属导电条2的厚度小于200微米,避免柔性金属导电条2的厚度过大,因为相邻两片电池片1通过柔性金属导电条2进行层叠连接,相邻两片电池片1的间距即为柔性金属导电条2的厚度,当柔性金属导电条2的厚度较大时,相邻两片电池片1的间距也较大,导致光伏电池阵列的整体高度较高,影响光伏电池阵列的使用,并且若光伏电池阵列的整体高度较高,将光伏电池阵列制成光伏组件的过程中,进行层压时,容易导致光伏电池阵列中的电池片1发生碎片,降低产品的合格率,提升生产成本。

优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层叠结构沿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1的第一边层叠,其中,所述第一边为所述电池片1中较长的边。优选地,金属细栅线3按照平行于电池片1的短边排布,层叠结构沿相邻两个电池片1的第一边层叠,即相邻两片电池片1沿着电池片1的长边进行层叠,电池片1表面的金属细栅线3负责承载电池片1内的电流,并将其运输出电池片1外部,金属细栅线3中的电流流过的距离即为电池片1短边的距离,电流流过的距离越短,电池片1内部消耗的功率越少,所以光伏电池阵列输出的功率越大;另外,相邻两片电池片1沿着电池片1的长边进行层叠,在制作光伏组件时不需对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改进,工艺流程简单。

优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层叠结构中层叠区域的宽度小于2毫米,避免光伏电池阵列层叠结构中的层叠区域的宽度过大,因为层叠区域不能接受光照,即层叠区域的存在使得电池片1的有效面积减小,导致光伏电池阵列的整体输出功率减小。

优选地,当电池片1按照电池片1的长边进行层叠时,连接相邻两片电池片1的柔性金属导电条2的长度小于电池片1短边长度的二分之一。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请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光伏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的玻璃基板5、EVA胶膜层6、上述实施例公开的任一种光伏电池阵列7、EVA胶膜层8、背板9。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中的光伏电池阵列包括多个电池片1和柔性金属导电条2,电池片上表面和电池片下表面均分布有分段电极4,所述柔性金属导电条2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1中第一电池片下表面的所述分段电极4和第二电池片上表面的所述分段电极4,且所述光伏电池阵列在所述电池片上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层叠结构,其中所述柔性金属导电条与所述分段电极的连接区域均位于所述层叠结构中层叠区域以外的区域。光伏电池阵列中相邻两片电池片1由柔性金属导电条2相连,由于柔性金属导电条2的电阻小、成本低,柔性金属导电条2消耗的功率少,所以可以提高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功率,并且降低组件的制作成本,另一方面,光伏电池阵列中相邻两片电池片1在电池片上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层叠结构,在光伏电池阵列的长度一定时,可以增加电池片1的数量,进而增加接收光照的面积,增加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功率。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光伏电池阵列及光伏电池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