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67940发布日期:2020-01-21 23:39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拉带式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各类电子产品的技术的持续进步与不断创新,新的电子产品相对地需要更多的频宽。因此,现今世界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快速与可靠的传递。

此外,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因此对于服务器的性能十分要求,而维护服务器性能的首要条件就是维持中央处理器的操作温度,所以散热解决方案就显的十分的重要。为了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因此,大部分的连接部都会设置在非中间位置,如机壳的边缘而非中心的位置,以增加空间位置,让气流顺利流动,进而有效地强化中央处理器与电路的散热效能。

传统上的线缆连接器往往需要利用弹性扣片,来卡合对应电子装置的连接器,以避免线缆连接器容易由电子装置上脱离。因此,在将线缆连接器的连接部与电子装置的连接器分离时,需要以手指按压弹性扣片。然而,当连接器位置过于接近电子装置的边缘,就不易以手指按压弹性扣片,且即便是按压弹性扣片后,仍须以手指夹持线缆连接器,才能将线缆连接器由电子装置连接器上分离,因而在线缆连接器的周围均需留有手指的空间,使得电子装置连接器的设置位置与数量受到许多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内容旨在提供本实用新型内容的简化摘要,以使阅读者对本实用新型内容具备基本的理解。此实用新型内容并非本实用新型内容的完整概述,且其用意并非在指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重要/关键元件或界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以方便地将线缆连接器与电子装置连接器分离。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内容的一实施方式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包含有外壳、连接部、至少一个按钮以及至少一个卡钩模块。连接部设置于外壳的第一方向的表面,以用来与电子装置连接器耦合,按钮设置于外壳的第三方向的表面,以及卡钩模块设置于连接部与按钮之间,且当沿着第三方向按压按钮时,卡钩模块的卡钩端由连接部的保护壳沿着第二方向移动,以用来与电子装置连接器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钮包含有转轴枢接于外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的保护壳包含有卡钩开口,以使卡钩模块的卡钩端由卡钩开口穿出,以扣合于电子装置连接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的保护壳还包含有卡钩固定部,而卡钩模块还包含有卡钩固定端,卡钩固定端固定于卡钩固定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钩模块还包含有第一延伸部、u形延伸部、第二延伸部以及第三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连接于卡钩固定端,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u形延伸部连接于第一延伸部,并平行第三方向u形延伸,第二延伸部连接于u形延伸部,并平行第二方向延伸,而第三延伸部连接于第二延伸部以及卡钩端之间,且平行于第一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u形延伸部包含有第一延伸臂连接于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臂平行第一延伸臂设置以及中间延伸区连接于第一延伸臂以及第二延伸臂。此外,按钮还包含有按压部以及旋转施力部,且当按压部受力时,旋转施力部用来按压u形延伸部的第二延伸臂。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的线缆连接器还包含有拉带,套设于外壳、连接部以及按钮。此外,拉带包含有拉带开口,以使连接部由拉带开口穿过拉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可以方便使用者将线缆连接器由电子装置连接器上移除,且方便使用于一些将连接器设置于边缘位置或密集设置连接器的电子设备,使用者仅需按压两侧的按钮或拉动拉带,即可方便地将线缆连接器由电子装置连接器上移除。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的连接部与卡钩模块的部分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的按钮与卡钩模块的部分放大立体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线缆连接器,110-拉带,112-拉带施力环,114-拉带开口,120-外壳,122-第一盖体,123-枢接孔,124-第二盖体,125-枢接孔,126-按钮开口,127-按钮开口,128-连接开口,130-按钮,131-转轴,132-按压部,133-旋转施力部,140-连接部,150-电缆线,160-卡钩模块,210-电路板,310-保护壳,312-卡钩开口,314-卡钩固定部,316-卡钩固定开口,320-卡钩固定端,330-第一延伸部,340-u形延伸部,342-第一延伸臂,344-第二延伸臂,346-中间延伸区,350-第二延伸部,360-第三延伸部,370-卡钩端,410-夹持部,420-固定基部,430-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是举实施例配合所附附图进行详细说明,但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而结构运作的描述非用以限制其执行的顺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组合的结构,所产生具有均等功效的装置,皆为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另外,附图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为使便于理解,下述说明中相同元件或相似元件将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

另外,在全篇说明书与权利要求所使用的用词(terms),除有特别注明外,通常具有每个用词使用在此领域中、在此实用新型的内容中与特殊内容中的平常意义。某些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上额外的引导。

在实施方式与权利要求中,除非内文中对于冠词有所特别限定,否则“一”与“该”可泛指单一个或多个。而步骤中所使用的编号仅是用来标示步骤以便于说明,而非用来限制前后顺序及实施方式。

其次,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词“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参阅图1至图4,图1是绘示一种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则是绘示其分解示意图,图3是绘示线缆连接器的连接部与卡钩模块的部分放大立体示意图,而图4则是绘示线缆连接器的按钮与卡钩模块的部分放大立体示意图。

同时参阅图1至图4,线缆连接器100包含有外壳120、连接部140、两个按钮130以及两个卡钩模块160。如附图中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内容,以x方向为第一方向进行描述,以y方向为第二方向进行描述,并以z方向为第三方向进行描述,然其仅是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元件连接关系与动作方向,而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其中,连接部140设置于外壳120的第一方向,x方向,的表面,以用来与电子装置连接器耦合。按钮130则设置于外壳120的第三方向,z方向,的表面。卡钩模块160则设置于连接部140与按钮130之间,且当沿着第三方向按压按钮130时,卡钩模块160的卡钩端370由连接部140的保护壳310沿着第二方向,y方向,移动,以用来与电子装置连接器分离。

值得注意的是,此线缆连接器100还可以包含有拉带110,例如是利用拉带施力环112,套设于外壳120、连接部140以及按钮130,以便于按压按钮130,且同时拉带110以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x方向,拉动时,拉带110可以按压按钮130,同时使得卡钩模块160的卡钩端370由连接部140的保护壳310退缩,以用来与电子装置连接器分离。此外,由于拉带110以-x方向拉动,还可以同时将线缆连接器100由电子装置连接器上脱离,因此,使用者可以仅以单一手指头,而无需以手指直接夹持线缆连接器100即可使线缆连接器100轻松地由电子装置连接器分离。

此外,当空间足够时,使用者也可以两指水平按压线缆连接器100左右两侧的按钮130,而使卡钩模块160的卡钩端370由连接部140的保护壳310向下缩回,以方便将线缆连接器100由电子装置连接器分离,其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带110还包含有拉带开口114,以便于连接部140由拉带开口114穿过拉带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钮130包含有转轴131枢接于外壳120。其中,外壳120包含有第一盖体122以及第二盖体124,第一盖体122与第二盖体124设置有枢接孔123以及枢接孔125,以使按钮130可以借由转轴131在外壳120中旋转。

此外,第一盖体122与第二盖体124设置有还包含有按钮开口126以及按钮开口127,按钮开口126与按钮开口127形成按钮130旋转所需的开口,以便于按钮130可在按钮开口进行转动,并接触卡钩模块160。

第二盖体124上还形成有连接开口128,以使连接部140可穿过外壳120。其中,按钮开口126与按钮开口127优选地设置于z方向及/或-z方向的表面,而连接开口128则设置于x方向的表面,然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制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40的保护壳310包含有卡钩开口312,以使卡钩模块160的卡钩端370由卡钩开口312穿出,以扣合于电子装置连接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40的保护壳310还包含有卡钩固定部314,而卡钩模块160还包含有卡钩固定端320,卡钩固定端320固定于卡钩固定部314,举例而言,卡钩固定端320利用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卡钩固定部314。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40的保护壳310还包含有卡钩固定开口316,卡钩模块160的卡钩固定端320安装于卡钩固定开口316之中。如图4中所示,卡钩固定端320包含有夹持部410、固定基部420以及卡合部430连接夹持部410与固定基部420,并卡合于卡钩固定开口316之中,以增加卡钩固定端320与卡钩固定部314之间的固定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钩模块160还包含有第一延伸部330、u形延伸部340、第二延伸部350以及第三延伸部360。第一延伸部330连接于卡钩固定端320,并沿着y方向延伸,u形延伸部340连接于第一延伸部330,并沿着平行z方向,以u形延伸,第二延伸部350连接于u形延伸部340,并平行y方向延伸,而第三延伸部360连接于第二延伸部350以及卡钩端370之间,且平行于x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u形延伸部340还包含有第一延伸臂342连接于第一延伸部330,第二延伸臂344平行第一延伸臂342设置,以及中间延伸区346连接于第一延伸臂342以及第二延伸臂344。此外,按钮130则还包含有按压部132以及旋转施力部133,且当按压部132受力时,旋转施力部133用来按压u形延伸部340的第二延伸臂344,以使卡钩端370向保护壳310的卡钩开口312退缩,以便于线缆连接器100由电子装置连接器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100还包含有电路板210,其连接有多个电缆线150,并连接连接部140。举例而言,连接部140垂直于电路板210的表面焊接,而电缆线150平行于电路板210的表面焊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可以方便使用者将线缆连接器由电子装置连接器上移除,且方便使用于一些将连接器设置于边缘位置或密集设置连接器的电子设备,使用者仅需按压两侧的按钮或拉动拉带,即可方便地将线缆连接器由电子装置连接器上移除。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