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率器件引脚框架以及功率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1475发布日期:2020-09-04 13:02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功率器件引脚框架以及功率器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器件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功率器件引脚框架以及功率器件。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功率器件的发展,由于电路或者应用场合的需要,功率器件可能会采用一些特定的封装形式,不同的封装形式所对应引脚间距会有差异。在后续对器件进行相关测试时,需要将器件引脚对应的插在电路测试板上以进行测试。而由于电子器件的不同形式的封装,电路测试板上的插孔间距可能会和器件的引脚间距不一致,从而导致器件和测试板的插孔对应不上,人为地掰动器件引脚来调节引脚间距可能会损坏器件。特别是对于多引脚的封装形式,有时候会因为一两个引脚的差异而导致完全插不上测试板;即使插上了,测试完成后拔出器件时有难度,也有可能损坏器件。

基于此,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引脚框架以及包含该引脚框架的功率器件,器件的引脚自身有一定的调节能力来改变间距。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功率器件引脚框架以及功率器件,该引脚框架采用简单的结构设计即可实现器件的引脚间距的调整,操作简单,大大增强了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功率器件引脚框架,包括用于安装芯片的基岛,基岛下端部两侧分别对应有第一引脚结构与第二引脚结构,第一引脚结构与第二引脚结构均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连接段、调节段与引脚段,调节段两端分别与连接段、引脚段枢转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段与所述连接段、所述引脚段的枢转连接处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旋转的调节旋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脚结构与所述第二引脚结构均通过引线分别对应连接所述芯片的阴极与阳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引线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引脚结构与所述第二引脚结构中的连接段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段的靠近基岛的端部的面积大于远离所述基岛的端部的面积,以方便引线焊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散热部,所述散热部设置在所述基岛的上端部以用于散出由所述芯片产生并通过所述基岛传递的热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岛、所述散热部、所述第一引脚结构、所述第二引脚结构以及所述调节旋钮均采用金属铜制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包含上述功率器件引脚框架的功率器件。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功率器件引脚框架以及功率器件,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备有以下有益效果:

将功率器件的两个引脚结构设计为可以活动的,进而使功率器件的引脚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可以根据功率器件实际安装使用时的自身需要或者进行电路测试板插孔孔距的匹配来调节器件引脚间距,从而不会因为掰动引脚而损坏器件。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功率器件的活动引脚结构可调整范围大并且结构简单,可适应不同规格的电路板,具有制造成本低、实用性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引脚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引脚框架在引脚间距调整增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引脚框架在引脚间距调整减小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

附图标记:

1-散热部,2-基岛,3a-第一引脚结构,3b-第二引脚结构,31-连接段,32-调节段,33-引脚段,4-调节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器件引脚框架,包括用于安装芯片的基岛2,基岛2下端部两侧分别对应有第一引脚结构3a与第二引脚结构3b,第一引脚结构3a与第二引脚结构3b均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连接段31、调节段32与引脚段33,调节段32两端分别与连接段31、引脚段33枢转连接。

具体地,实际进行引脚间距调整时,事先确定需要调节的引脚距离并操作第一引脚结构3a与第二引脚结构3b。具体操作为,使调节段32与引脚段33整体绕调节段32与连接段31的枢接处旋转一定角度,而后使引脚段33绕其与调节段32的枢接处旋转一定角度至其处于竖直状态。相应的调节第一引脚结构3a与第二引脚结构3b后,两个引脚段33为互相平行的状态且二者之间的距离即为调整之后的引脚间距。经过引脚间距调节后的引脚框架结构如说明书附图图2与图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一次性调节没有准确到达需要调节的引脚间距时,可以重复以上调节步骤直至调节引脚间距至准确值。

具体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引脚结构3a与第二引脚结构3b的调节程度应该相同,调节后的第一引脚结构3a与第二引脚结构3b调节后呈镜像对称,如附图图2与图3所示,从而使第一引脚结构3a与第二引脚结构3b中的两个引脚段33的底部末端平齐,进而保证引脚可以准确地插入至电路板上的插孔中。

具体地,需要说明的是,调节段32两端分别与连接段31、引脚段33的枢转连接处采用间隙配合以保证其可以旋转的功能,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该控制间隙配合的间隙大小以使枢转连接处存在一定大小的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存在是为了防止第一引脚结构3a与第二引脚结构3b在没有人为操作时因为自身重力而引起对应活动部件的旋转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节段32与连接段31、引脚段33的枢转连接处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旋转的调节旋钮4。

具体地,设置调节旋钮4是为了在进行引脚间距调节时可以更准确的进行调节量的控制,通过调节旋钮4进一步精确控制旋转角度,进而控制调节量。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引脚结构3a与第二引脚结构3b均通过引线分别对应连接芯片的阴极与阳极。

具体地,上述引线与芯片在附图中未示出,引线的作用是将芯片的阴极、阳极对应地与第一引脚结构3a、第二引脚结构3b连接起来,进而组成功率器件的完整的功能单元,实际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在引脚框架外封装包裹基岛、芯片、引线的绝缘材料(附图中未示出),最终得到成品功率器件;其中,绝缘材料也会包裹第一引脚结构3a与第二引脚结构3b中的连接段31的上半部分,以此使第一引脚结构3a、第二引脚结构3b与基岛2部分连接为一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引线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引脚结构3a与第二引脚结构3b中的连接段31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段31的靠近基岛2的端部的面积大于远离基岛2的端部的面积,以方便引线焊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散热部1,散热部1设置在基岛2的上端部以用于散出由芯片产生并通过基岛2传递的热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岛2、散热部1、第一引脚结构3a、第二引脚结构3b以及调节旋钮4均采用金属铜制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包含功率器件引脚框架的功率器件,该功率器件具备上述功率器件引脚框架的所有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底”、“顶”、“前”、“后”、“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虽然在本文中参照了特定的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应用的示例。因此应该理解的是,可以对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许多修改,并且可以设计出其他的布置,只要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应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不同于原始权利要求所描述的方式来结合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和本文中所述的特征。还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单独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使用在其他所述实施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