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35536发布日期:2020-11-25 14:43阅读:69来源:国知局
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



背景技术:

扁平电缆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0.6/1kv及以下固定敷设用动力传输线或移动电器用连接电缆,电缆结构柔软,具有易排列、柔软、弯曲不打结等特点,高温高寒环境下电气性能稳定,抗老化性能突出,使用寿命长,广泛用于冶金、电力、石化、电子、汽车制造等行业。扁平电缆经常性的弯曲使用及在有一定拉伸力的情况下,随设备连续运作,会出现缠绕、磨损等现象,外皮磨损、开裂严重影响电缆的电气特性,长时间使用具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耐磨损,不易出现断芯裂皮,抗拉抗撕裂性能稳定,耐久使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使上述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包括呈一排布置且轴线位于同一平面的三个绝缘线芯和两个抗拉钢绞线,所述三个绝缘线芯形成的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氯化聚乙烯耐热层和聚氯乙烯发泡层,所述聚氯乙烯发泡层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所述两个抗拉钢绞线并共同包覆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所述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左右两侧部包覆有eva耐磨层,所述eva耐磨层厚度为0.01mm至0.5mm,所述绝缘线芯包括内导体及所述内导体外部依次包覆有pet缠绕带、硅烷接枝交联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氟树脂带绕包减摩层、金属屏蔽层和ptfe绕包层。

作为优选,所述两个抗拉钢绞线之间的绞向相反。

作为优选,所述聚氯乙烯发泡层与所述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的厚度比为1:1至1:2.5。

作为优选,所述内导体为若干股线同心绞合构成复绞线,所述股线为若干镀锡铜单丝和若干芳纶丝同心绞合构成,所述股线的绞向与所述复绞线的绞向相反。

作为优选,所述pet缠绕带为三层搭盖缠绕结构且搭盖率不小于60%。

作为优选,所述硅烷接枝交联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密度为0.9g/ml至0.95g/ml。

作为优选,所述氟树脂带绕包减摩层为氟树脂带单向螺旋搭盖绕包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氟树脂带绕包减摩层为fep、pfa或etfe树脂层。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屏蔽层为内层镀锡铜单丝和外层镀锡铜单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小于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eva耐磨层为多层层积挤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在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左右两侧部包覆eva耐磨层,优化厚度为0.01mm至0.5mm,提高了扁电缆的外皮耐磨性能,有效的抑制长时间缠绕、磨耗工作过程中的磨损现象,延长使用寿命,保障扁电缆的电气特性。

2.通过在缆芯外部包覆氯化聚乙烯耐热层和聚氯乙烯发泡层后,再与抗拉钢绞线共同包覆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使得抗拉钢绞线与邻近的绝缘线芯之间保持多层树脂层间隔,减缓扁电缆断面长轴向的两端部局部应力集中,增强机械强度,大大提高了抗拉力性能,在扁电缆弯曲时,能够有效的避免抗拉钢绞线朝向邻近的绝缘线芯偏移,消除损伤绝缘线芯的安全隐患。两个抗拉钢绞线之间的绞向相反,电缆在弯曲及扭转过程中,有助于消减扭矩力,提高安全可靠性。

3.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为聚氯乙烯发泡层的补强结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更大,在经受长时间的弯曲、扭转后,也不易出现撕裂,对聚氯乙烯发泡层形成有效保护,有益于提高耐弯曲和抗扭转性能。

4.在内导体的股线构成中,加入高强度的芳纶丝和镀锡铜单丝进行同心绞合,大幅度提高抗拉强度,有效避免了断芯常发现象,股线的绞向与复绞线的绞向相反,能够降低构成股线的镀锡铜单丝的扭转应力,抑制单丝变形,提高复绞线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耐弯曲、耐挠曲性能。

5.pet缠绕带为三层搭盖缠绕结构且搭盖率不小于60%,在反复卷绕弯曲过程中,由于搭盖部的pet缠绕带层之间摩擦系数小于pet缠绕带与内导体的摩擦系数,并且,也小于pet缠绕带与绝缘层的摩擦系数,提高了柔韧性和耐挠曲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

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绝缘线芯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绝缘线芯,2-抗拉钢绞线,3-氯化聚乙烯耐热层,4-聚氯乙烯发泡层,5-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6-内导体,7-pet缠绕带,8-硅烷接枝交联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9-氟树脂带绕包减摩层,10-金属屏蔽层,11-ptfe绕包层,12-eva耐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包括呈一排布置且轴线位于同一平面的三个绝缘线芯1和两个抗拉钢绞线2,所述三个绝缘线芯1形成的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氯化聚乙烯耐热层3和聚氯乙烯发泡层4,所述聚氯乙烯发泡层4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所述两个抗拉钢绞线2并共同包覆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5,优选的,所述两个抗拉钢绞线2之间的绞向相反。所述聚氯乙烯发泡层4与所述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5的厚度比为1:1至1:2.5。所述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5左右两侧部包覆有eva耐磨层12,所述eva耐磨层12厚度为0.01mm至0.5mm,进一步的,所述eva耐磨层12为多层层积挤包结构。

如图2所示,所述绝缘线芯1包括内导体6及所述内导体6外部依次包覆有pet缠绕带7、硅烷接枝交联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8、氟树脂带绕包减摩层9、金属屏蔽层10和ptfe绕包层11。具体的说,所述内导体6为若干股线同心绞合构成复绞线,所述股线为若干镀锡铜单丝和若干芳纶丝同心绞合构成,所述股线的绞向与所述复绞线的绞向相反。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pet缠绕带7为三层搭盖缠绕结构且搭盖率不小于60%。优选的,所述硅烷接枝交联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8密度为0.9g/ml至0.95g/ml。比如,所述氟树脂带绕包减摩层9为fep、pfa或etfe树脂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氟树脂带绕包减摩层9为氟树脂带单向螺旋搭盖绕包结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屏蔽层10为内层镀锡铜单丝和外层镀锡铜单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小于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指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其特征是:包括呈一排布置且轴线位于同一平面的三个绝缘线芯(1)和两个抗拉钢绞线(2),所述三个绝缘线芯(1)形成的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氯化聚乙烯耐热层(3)和聚氯乙烯发泡层(4),所述聚氯乙烯发泡层(4)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所述两个抗拉钢绞线(2)并共同包覆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5),所述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5)左右两侧部包覆有eva耐磨层(12),所述eva耐磨层(12)厚度为0.01mm至0.5mm,所述绝缘线芯(1)包括内导体(6)及所述内导体(6)外部依次包覆有pet缠绕带(7)、硅烷接枝交联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8)、氟树脂带绕包减摩层(9)、金属屏蔽层(10)和ptfe绕包层(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其特征是:所述两个抗拉钢绞线(2)之间的绞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其特征是:所述聚氯乙烯发泡层(4)与所述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5)的厚度比为1:1至1: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其特征是:所述内导体(6)为若干股线同心绞合构成复绞线,所述股线为若干镀锡铜单丝和若干芳纶丝同心绞合构成,所述股线的绞向与所述复绞线的绞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其特征是:所述pet缠绕带(7)为三层搭盖缠绕结构且搭盖率不小于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其特征是:所述硅烷接枝交联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8)密度为0.9g/ml至0.95g/ml。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其特征是:所述氟树脂带绕包减摩层(9)为氟树脂带单向螺旋搭盖绕包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其特征是:所述氟树脂带绕包减摩层(9)为fep、pfa或etfe树脂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其特征是:所述金属屏蔽层(10)为内层镀锡铜单丝和外层镀锡铜单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小于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其特征是:所述eva耐磨层(12)为多层层积挤包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耐磨型抗开裂扁电缆,包括呈一排布置且轴线位于同一平面的三个绝缘线芯和两个抗拉钢绞线,所述三个绝缘线芯形成的缆芯外部依次包覆有氯化聚乙烯耐热层和聚氯乙烯发泡层,所述聚氯乙烯发泡层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所述两个抗拉钢绞线并共同包覆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所述丁腈聚氯乙烯外护套左右两侧部包覆有EVA耐磨层,所述EVA耐磨层厚度为0.01mm至0.5mm,所述绝缘线芯包括内导体及所述内导体外部依次包覆有PET缠绕带、硅烷接枝交联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氟树脂带绕包减摩层、金属屏蔽层和PTFE绕包层。该扁电缆,耐磨损,不易出现断芯裂皮,抗拉抗撕裂性能稳定,耐久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杨兆文;江平;黄建卫;王成旺;高旭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物产中大线缆有限公司;浙江元通线缆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18
技术公布日:2020.11.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